明朝的内阁和西方国家的内阁有什么区别?

爱我厦供


明朝的内阁与西方的内阁区别还是很大的,首先,明朝的内阁其处理政务的核心权利还是掌握在皇帝手中,内阁负责草拟实施意见和办法,决策权在皇帝,其相当于一个秘书机构。其次,内阁的人事任命全在皇帝手中,皇帝随时可以更换内阁大学士,为了预防内阁专权,还特设了由皇帝的心腹太监担任一把手的司礼监与内阁互相制衡,除了张居正时期,由于万历皇帝年幼加上当时的太后也对其支持,以及张的高超的政治才能使得司礼监也支持他,才有了张首辅的改革得以实行,等到万历皇帝长大,所有权力又重回到皇家手中。而西方的内阁是资产阶级大革命后国王与资产阶级阶层互相妥协的产物,国王得以保留了一国之尊的地位和富裕的物质生活,资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日常运行的权利。可以说,明朝的内阁是为了方面皇帝治理国家,是为皇权服务的。而西方的内阁则是限制皇权诞生的,两者不可混为一谈。


长白山老怪


西方国家的内阁,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一般对议会负责。

明朝的内阁,仅仅是翻译的因素与西方内阁制相似而已。

从实质上说,明代内阁哪怕到了后期,也仅仅等于唐代中书省的职能,负责初审分类奏折,草拟处理意见,呈递皇帝审批,送交六科給事中审核,再传递六部执行。

所以明代内阁只三分之一宰相权力,就是建议权,没有决策权,更没有执行权,只算皇帝秘书处,与西方内阁完全两码事。


四川達州


明朝内阁和西方国家的现代内阁只有一个相同点,就是汉语表述也就是“内阁”两个字一样,从成员构成,权力大小以及工作方式来看没有任何相同点。

明朝内阁阁臣由皇帝从官员中选择,直接对皇帝负责,皇帝才是幕后大“BOSS”。而西方现代内阁成员,由选举中获胜政党的党魁从本党议员中选择,而议员又由选举产生,也就是说现代西方内阁由民主选举产生,直接对选民负责。

明朝内阁阁员的地位有一个由低到高的变化,刚开始就是皇帝的私人秘书,实际上地位有限并不高。在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将国家大权一把抓之后,后世的明朝帝王既没有朱元璋“工作狂式”的工作热情,也没有朱元璋那样结实的身体以及过人的精力,除了处理朝政还要留时间给自己玩乐“陶冶情操”,就势必要将一些工作放给自己的秘书班子也就是内阁,于是内阁权利日重,阁员地位也日渐显赫。只是从明宣宗开始,在内阁权利日重的同时,皇帝也开始另建一套秘书班子来分内阁的权利,这就是由太监组成的司礼监系统。

内阁对政务只有票拟的权利,也就是建议权,由皇帝批准后,再由司礼监用红笔誊抄一遍,叫做批红,批红之后方能生效。司礼监看上去只是抄写员,但是由于司礼监的大太监们控制着东厂和锦衣卫两大特务系统,所谓的誊抄过程,实际上是为皇帝再“把”一遍关,防止阁员借着票拟结党营私。

在明朝初期,内阁首辅地位要远高于司礼监,司礼监太监遇到内阁首辅要主动行礼请安,到了张居正时代,司礼监的掌印太监已经可以和内阁首辅亢礼,两人做平级交流。自张居正之后,司礼监在皇帝的纵容下权利日盛,到了明熹宗时期,司礼监秉笔太监魏忠贤,人称九千岁,内阁阁员见了“九千岁”就只有下跪喊干爹的份了。

西方国家的现代内阁就完全是两个概念了,首先,西方的帝王在现代都是虚君,没有实际权力,国家权力在内阁和议会手中,内阁形成的决议按照规定实行或者送交国会审核,帝王的权力仅限于文件成型之后签字确认,真正是“签字机器”,国王没有胆量推翻议会的“决议”,因为议会真正具有改变国家组织形式的权利,也就是可以把国家从君主制改成民主制,直接废除王室,例如希腊,就从君主制变成了共和制。

明朝内阁成员来自于官员,还有“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说法,但是西方现代内阁以英国为例,内阁成员并不产生于政府职业官僚内部,而是由议员选举产生。

明朝内阁阁员和其他官员比起来也就是级别较高而已,实际上都是职业官僚,所谓的“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也是明朝职业官僚内部的潜规则,官员内部既有竞争,也有共同利益驱动,内阁阁员有义务代表整个“文官集团”发声,两眼只盯着皇帝罔顾同僚情义的内阁阁员一旦失势也会受到昔日下属的“围攻”。例如,明朝著名的奸臣严嵩,实际上是嘉靖皇帝的金牌打手,对同僚下手从不手软,下台之后,受到整个官僚系统的反攻清算。而他的后继者徐阶,和严嵩相比简直就是个“和稀泥”的,虽然在台上没有建树,下台之后却也受到整个官僚系统的尊重,徐阶家族也利用昔日人脉聚拢财富,所得金银实际不在严嵩父子之下。

而西方现代内阁成员并不是职业官僚,也就是并不属于我们所熟知的“公务员”系统。他们和公务员系统实际上存在着某种对立,政党一旦在选举中获胜,就直接控制政府最高权力,各部的大臣实际上并不属于本单位的公务员序列,连薪资和福利都不在一个标准下计算。各部大臣负责贯彻首相的执政纲领,公务员则是在专业领域给于配合,两者既有合作也有对抗。各部大臣如果被免职,也是回到议会当议员,而不会在部内成为公务员担任其他职务。公务员即使能力出色,除非辞职参加选举,也不能成为内阁大臣或是首相。


醉美木渎


说起内阁制度,我们最先想到的可能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代议制下的内阁制度,但在我国的明朝就已经有内阁制度了,这两者相同吗?答案是否定的,两者迥然不同,笔者以为有以下几点重要的差别:

首先,源泉不同。我们的内阁制度是明太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废掉宰相一职使六部直接听命于皇帝后逐渐形成的。而西方的内阁制度是在英国“光荣革命”以后,国王经常召集一些政府要员在一个小阁楼里开会而逐渐演变来的。

其次,土壤不同。中国自秦朝初步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后,漫长的封建社会这一制度基本为历朝历代所沿袭且不断得到加强与完善,人们的思想保守愚昧,封建专制的思想根深蒂固,民主的意识非常淡薄,所以明朝的内阁制度是在专 制主义的土壤中产生的,其性质也只能是一种封建专制强化的政治制度。而西方早在希腊罗马时期政治民主化就起步了,希腊城邦雅典,它的执政官是选出来的,公民大会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至于罗马,从共和国时期一直到后来帝国的崩溃,元老院的影响都是巨大的,这是西方议会制度的来源。奴隶制民主尚且如此发达,何况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以及启蒙运动之后的西方国家,近代的民主政治思想文化更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正因为有这种民主的土壤,西方的内阁制度也才具有浓重的民主色彩,在其形成以后更是获得巨大成功。这也是我们在民国初年把议会制、内阁制度从西方搬回来却不适合是我们的原因了,我们没有使其成功的土壤。

其次,身份和职责不同。明朝的内阁是皇帝旨意的执行人,是由皇帝任命的,所谓的阁员,内阁大学士不过是皇帝旨意的拟稿人而已,执行的是皇帝的命令。明代的内阁制度不是权力分化的结果,内阁成员既行使立法权(当然不能违背皇帝的旨意)、又拥有行政权(内阁成员多是六部要员),还行使司法权(内阁中包括刑部尚书、大理寺卿和督御史)。而西方的内阁是由议会选举而形成的,执行的是议会的决议,代表议会、代表国家元首行使国家行政权,受到立法机构和司法机构的制约,是三权分立的产物。

最后,植根之制度不同。这是二者的根本区别。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在明代,我国在南方局部地区孕育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但是几千年来我国政府一直以农为本,重农抑商,发展小农经济,所以这种新现的经济力量在当时的封建社会制度下可谓太渺小了。另外,几千年的传统使得所谓的“资本家”即便通过资本运营赚到了钱也不可能有几个人有意识去扩大再生产,而是落入一个怪圈:经商-赚钱-买地-收租-当地主,从而成为可能的资本家又变成了地主,毕竟,商人再有钱也不会得到社会的承认与尊重。同时,因为我们国家有先进的官员选拔考试制度——科举制度,而使平民有参政的机会,所以根本不会有人去想:“通过革命实现自己的权利”,“去立法保障自己的权利”,还是怎么样。而一旦成为官员他们慢慢也就成为皇帝的忠实奴才了,而且入仕以后已经可以维护自己以及家族的既得利益,所以也就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去思考什么资本主义发展、使自己可以维护自己利益的问题了。西方则不同,封建社会时期政权是被贵族阶层垄断,“资本家”即使再有钱也没有参政的资格和权利,只能在下议院发发牢骚,对国家起不到任何作用,也不能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资产阶级的尊严随意被贵族践踏、利益被随意损害,为了参政、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所以才会去思考推翻封建制度、建立符合自己利益的政体。但是资产阶级胜利之初,也并不是所有人都是开工厂的、还有农场主、倾向资本主义制度的世袭贵族,所以因为利益上的分歧也就有了争论,于是政党诞生了。有了政党才使得现代内阁制度成为可能,当然近代的政党政治和我们唐代、明代的党争完全不一样,政治基础不同嘛。一个政党通过选举取得了组织政府的权力,不得不组织一些人来管理国家,根据职责分配国家的权力,通过对权力的控制和对国家的管理,“合法”地实现本阶级(或利益集团)的利益了,西方的


厌长廊


说起内阁制度,我们最先想到的可能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代议制下的内阁制度,但在我国的明朝就已经有内阁制度了,这两者相同吗?答案是否定的,两者迥然不同,笔者以为有以下几点重要的差别:

首先,源泉不同。我们的内阁制度是明太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废掉宰相一职使六部直接听命于皇帝后逐渐形成的。而西方的内阁制度是在英国“光荣革命”以后,国王经常召集一些政府要员在一个小阁楼里开会而逐渐演变来的。

其次,土壤不同。中国自秦朝初步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后,漫长的封建社会这一制度基本为历朝历代所沿袭且不断得到加强与完善,人们的思想保守愚昧,封建专制的思想根深蒂固,民主的意识非常淡薄,所以明朝的内阁制度是在专 制主义的土壤中产生的,其性质也只能是一种封建专制强化的政治制度。而西方早在希腊罗马时期政治民主化就起步了,希腊城邦雅典,它的执政官是选出来的,公民大会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至于罗马,从共和国时期一直到后来帝国的崩溃,元老院的影响都是巨大的,这是西方议会制度的来源。奴隶制民主尚且如此发达,何况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以及启蒙运动之后的西方国家,近代的民主政治思想文化更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正因为有这种民主的土壤,西方的内阁制度也才具有浓重的民主色彩,在其形成以后更是获得巨大成功。这也是我们在民国初年把议会制、内阁制度从西方搬回来却不适合是我们的原因了,我们没有使其成功的土壤。

其次,身份和职责不同。明朝的内阁是皇帝旨意的执行人,是由皇帝任命的,所谓的阁员,内阁大学士不过是皇帝旨意的拟稿人而已,执行的是皇帝的命令。明代的内阁制度不是权力分化的结果,内阁成员既行使立法权(当然不能违背皇帝的旨意)、又拥有行政权(内阁成员多是六部要员),还行使司法权(内阁中包括刑部尚书、大理寺卿和督御史)。而西方的内阁是由议会选举而形成的,执行的是议会的决议,代表议会、代表国家元首行使国家行政权,受到立法机构和司法机构的制约,是三权分立的产物。

最后,植根之制度不同。这是二者的根本区别。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在明代,我国在南方局部地区孕育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但是几千年来我国政府一直以农为本,重农抑商,发展小农经济,所以这种新现的经济力量在当时的封建社会制度下可谓太渺小了。另外,几千年的传统使得所谓的“资本家”即便通过资本运营赚到了钱也不可能有几个人有意识去扩大再生产,而是落入一个怪圈:经商-赚钱-买地-收租-当地主,从而成为可能的资本家又变成了地主,毕竟,商人再有钱也不会得到社会的承认与尊重。同时,因为我们国家有先进的官员选拔考试制度——科举制度,而使平民有参政的机会,所以根本不会有人去想:“通过革命实现自己的权利”,“去立法保障自己的权利”,还是怎么样。而一旦成为官员他们慢慢也就成为皇帝的忠实奴才了,而且入仕以后已经可以维护自己以及家族的既得利益,所以也就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去思考什么资本主义发展、使自己可以维护自己利益的问题了。

西方则不同,封建社会时期政权是被贵族阶层垄断,“资本家”即使再有钱也没有参政的资格和权利,只能在下议院发发牢骚,对国家起不到任何作用,也不能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资产阶级的尊严随意被贵族践踏、利益被随意损害,为了参政、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所以才会去思考推翻封建制度、建立符合自己利益的政体。但是资产阶级胜利之初,也并不是所有人都是开工厂的、还有农场主、倾向资本主义制度的世袭贵族,所以因为利益上的分歧也就有了争论,于是政党诞生了。有了政党才使得现代内阁制度成为可能,当然近代的政党政治和我们唐代、明代的党争完全不一样,政治基础不同嘛。一个政党通过选举取得了组织政府的权力,不得不组织一些人来管理国家,根据职责分配国家的权力,通过对权力的控制和对国家的管理,“合法”地实现本阶级(或利益集团)的利益了,西方的内阁制度在新兴资本主义制度与传统的民主政治双重作用下应运而生!


神秘事件调查员


虽然都叫内阁,两者性质和权力却有天壤之别,简单点就是一个是皇帝的秘书组织,另一个则是国家的实际行政权力机构。

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宰相,中书省和门下省也一并取消,六部直接向皇帝汇报。但一个庞大的帝国,每天的奏折数量肯定不少,皇帝一人长期处理这些工作也不现实。

于是开始在翰林院设置大学士,这些大学士组成明朝的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事,永乐年间主要向皇帝提供建议,批复还是由皇帝亲笔。仁宗以后,大学士开始将批复附在奏折中,皇帝同意则朱批下发,不同意就驳回修改。对于朝廷诏令也是如此,开始由皇帝亲笔撰写,渐渐的变成大学士草拟,报皇帝批准下发。

明朝内阁承担了大量工作,与皇帝的联系也非常紧密,但最终意见还需皇帝准许,内阁大学士也成了高于文武百官的存在,比如我们熟悉的明成祖时的解缙,仁宗时候的“三杨”杨溥、杨士奇和杨荣。

西方国家的内阁则完全不同,一般是君主立宪制的国家才会有的,比如英国、日本等。伊丽莎白女王是英国的象征,但她不具有行政权力,通过议会选举产生的内阁才是事实上的行政机构。

内阁首相的权力甚至高过国王,是国家的实际领导人。另外内政大臣、财政大臣、外交大臣等,这些人都是国家的实际负责人,统领属下部门开展工作,要对国家和百姓负责。内阁中的政令发布,也是交由议会审理,而无需女王批准。

以上便是明朝内阁和西方国家内阁的区别,明朝内阁实际作用跟西方国家内阁完全不能比。


史知今


明朝内阁

明朝内阁是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的皇帝咨政机构,此后权力逐渐增大,后形成为明朝行政中枢。内阁辅臣的人数为一人至七人不等,辅臣奉使出外办事,多自称阁部。

起初,内阁大学士只具有顾问身份,皇帝为最终决定的权力,而大学士很少有参决的机会。到明仁宗、明宣宗时期,地位日益受尊崇。自此,内阁的权力日益增大,到明世宗中叶,夏言、严嵩等人执掌内阁,地位赫然为真正的宰相,亦可压制六部。

然而,虽然首席内阁大学士(或称内阁首辅)有票拟的权力,但却不得不依赖于内部太监送达批红。首辅大学士的职权如同以往的丞相,但必须与宦官合作,才能执掌大政,如张居正结合冯保。

西方的君主是“统而不治”,是虚位元首;而中国的皇帝是名副其实的国家实权元首。

内阁的权力来源不同:西方的内阁产生于议会,由议会赋予权力,对议会负责;而在中国,内阁权力源于皇帝的任免,直接向皇帝负责。

内阁责任制度:西方内阁实行总理大臣(即首相)责任制,内阁成员听命于总理大臣;在中国,内阁就是六部的尚书组成,各尚书在官衔上是平等的,都是一品大员,直接对皇帝负责。


B悲惨世界J


您好,我是头条雨润书斋,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下面我将就:“明朝的内阁和西方的内阁有什么区别”这一问题作出我的回答。


明朝的内阁制度

明朝内阁是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的皇帝咨政机构,此后权力逐渐增大,后形成为明朝行政中枢。内阁辅臣的人数为一人至七人不等,辅臣奉使出外办事,多自称阁部。

起初,内阁大学士只具有顾问身份,皇帝为最终决定的权力,而大学士很少有参决的机会。到明仁宗、明宣宗时期,地位日益受尊崇。自此,内阁的权力日益增大,到明世宗中叶,夏言、严嵩等人执掌内阁,地位赫然为真正的宰相,亦可压制六部。

然而,虽然首席内阁大学士(或称内阁首辅)有票拟的权力,但却不得不依赖于内部太监送达批红 。首辅大学士的职权如同以往的丞相,但必须与宦官合作,才能执掌大政,如张居正结合冯保。

西方的内阁制度

由于内阁制政府是以向议会负责为特征,故亦称之为责任内阁制或议会内阁制。议会内阁制这类政体的国家有英国、意大利、德国、希腊、印度、新加坡等国家。

内阁制是以议会为基础而形成的。内阁的首脑由议会中通过选举而产生的议员中占多数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的领袖担任。内阁的成员由内阁的首脑从与其政见相近的议员中挑选,或由参加内阁的各党派协调分配名额产生,然后提请国家元首任命。国家元首只是在名义上代表国家,执行些礼仪上的活动,并无实际权力。国家实际权力在内阁,由内阁代表国家元首向议会负责。

主要区别

  • 性质不同

前者是封建制度产物,后者是资本主义制度产物。
  • 权力不同

前者只有提供意见,后来虽有票拟的权力,但没有决定权,即没有行政权,行政权掌握在君主手里,明朝内阁制只是君主的顾问机构。后者是直接的权力机构,掌握实际的行政权。
  • 作用不同

可参照第二的解释,前者只是顾问机。后者与首相共进退,一同掌握行政权,处理国家大事。

  • 目的不同

前者其主要目的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巩固皇权。后者则由议会产生,对议会负责,维护的是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雨润书斋


明朝的内阁和西方国家的内阁其实最大的区别就是诞生的社会制度背景不同。

明朝的内阁制是封建制度的产物,西方的内阁制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完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赋予的内阁权力有很大差别!

明朝的内阁只能提供意见,后来有票拟的权力,但没有决定权,即没有行政权,行政权掌握在皇帝手里,明朝内阁制实际上只是皇帝的顾问机构。

而西方内阁制是内阁官员与首相共进退,一同掌握行政权,处理国家大事。西方内阁制是政府的权力中心,国王是虽然是名义上的君主,可是国王并不过多的干涉政权,内阁实际上拥有重大事情的决定权。

明朝内阁与西方内阁的相同点在于明朝内阁和西方内阁都是政府最高行政机构,但双方的权利都会受到上级的权利限制。

在西方宪制程序上,内阁是枢密院属下委员会,首相在提拔任何内阁大臣时也需要君主的正式同意;君主同意都只是象征式的,基本上从来没有拒绝过。

附:

明朝内阁是明朝建文四年成立的皇帝咨政机构,此后权力逐渐增大,后形成为明朝行政中枢。内阁辅臣的人数为一人至七人不等,辅臣奉使出外办事,多自称阁部。

起初,内阁大学士只具有顾问身份,皇帝为最终决定的权力,而大学士很少有参决的机会。到明仁宗、明宣宗时期,地位日益受尊崇。自此,内阁的权力日益增大,到明世宗中叶,夏言、严嵩等人执掌内阁,地位赫然为真正的宰相,亦可压制六部。

然而,虽然首席内阁大学士有票拟的权力,但却不得不依赖于内部太监送达批红,首辅大学士的职权如同以往的丞相,但必须与宦官合作,才能执掌大政,如张居正结合冯保。

首先,明朝建立伊始,皇帝就借“胡惟庸案”罢黜了宰相的实权,以后历朝宰相再无一点决策权。明太祖时期,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的政治制度诞生,这样不像前朝中央有个“中书省”机构,实际上巩固了君权,是一个重要的制度变革!到了明成祖时期创立伊始还首先创立六部内阁负责制(因为成祖朝外交、外战事务频繁,皇帝很多精力要分在处理外部事务上),即“刑部、兵部、吏部、礼部、户部、工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行使行政权,而议政权则是分给了内阁,这样虽然中央能够承受更大的事务处理量,但是内阁有了一定的威望。到了明朝中后期,皇帝昏庸,不理朝政,拥有议政权的内阁在大权没有被太监掌握的时候,实际上是全国权利核心。

明朝内阁与皇权矛盾重重,又始终屈服在皇权的重压下。明代内阁权力不稳定,虽然有严嵩,张居正之显赫,但他们是乘皇帝静摄而代行皇权。一般阁臣来说,由于基本上都是文学侍从之臣出身,入阁后权力之大小,只决定于票拟被采用的情况。






岁罒月


虽然都叫内阁,但差别是很大的。

一、制度设计的目的不同。明朝的内阁目的是废除相权之后,进一步强化君权。西方国家的内阁刚好相反,目的是限制君主权力,带有浓厚的民主色彩。

二、内阁成员产生方式不同。明朝内阁成员由皇帝任命。西方内阁成员由议会选举首相,首相提名产生。

三、职权不同。明朝内阁实际上是执行皇帝意志的秘书机构。西方国家的内阁代表议会行使国家权力,是三权分立的产物。

四、行使权力的程序不同。明朝内阁决定的事必须要经过皇帝的同意才有效。西方内阁决定的事,议会表决大多数能通过即可,不必完全经过君主的同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