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有人就没有干不成的事!跟唐太宗李世民学用人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雄才大略的君主。他在位期间任用各种人才,励精图治,天下太平,使唐王朝在较短的时间内由隋末乱世转变为治世,形成了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的贞观之治。因此,唐太宗被誉为杰出的有作为的政治家。

只要有人就没有干不成的事!跟唐太宗李世民学用人

唐太宗李世民

贞观之治的出现,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包括推行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文化政策和措施,但唐太宗的用人政策和用人思想却是最引人注目的因素之一。贞观一朝人才之盛,历史上少有,著名的贤臣有魏征、萧瑀、长孙无忌、杜如晦等。孟子曾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作为开明君主的唐太宗也深知这个道理,故对任贤和选人特别重视。他的用人思想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只要有人就没有干不成的事!跟唐太宗李世民学用人

房玄龄与杜如晦

一、治国理政,治乱所系,尤须得人。唐太宗自始至终重视人才,早在他青年时代,便以善于笼络人才而著称。晋阳起兵前,李世民与刘文静、裴寂等人结为密友,共商起兵大事。攻取长安、李渊称帝后,又依靠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程知节、尉迟敬德、秦叔宝等一大批文武贤才,在统一天下的战争中接连取得胜利。即位后,他理所当然地把网罗天下人才作为安定天下、治理国家的前提条件。武德九年(626)八月登位,九月设置弘文馆,表明他对为政得人是何等的重视。对此,魏征亦给予充分的肯定:“贞观之初,求贤如渴,善人所举,信而任之。”

只要有人就没有干不成的事!跟唐太宗李世民学用人

求贤若渴

二、才无全才,用人如器,舍短取长。《全唐书》记载,贞观年间唐太宗先后曾五次下达求贤举人诏。在用人上,唐太宗有一条原则,即唯才是举。只要是人才,不论是哪方面的人才,都委以重任,“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唐太宗对任何人不求全责备,认为世界上不存在尽善尽美的完人奇才,关键在于发挥每个人才的长处,从而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能。唐太宗对房玄龄、杜如晦、戴胄、萧瑀等人的任用就是如此。唐太宗以房玄龄、杜如晦为相,二人一个善谋,一个能断。太宗扬长避短,很注意充分发挥二人各自的长处。又如戴胄,其短处是不通经史、学问不高,但他忠诚正直、秉公办事,被任为大理寺少卿,掌管刑狱案件审理。

只要有人就没有干不成的事!跟唐太宗李世民学用人

注重纳谏

三、信任贤才,洞然不疑,注重纳谏。明察秋毫的唐太宗体察臣下的处境,有容人之量。他深知为君不易、为臣极难。认为要使臣下无所顾忌,能尽肺腑之言,就应任贤无疑,相信他们,并推心待士,从谏如流。同时,太宗鉴于隋文帝用人多疑,主张用人不疑。唐太宗还鼓励臣下犯颜直谏,尊重谏官,并对敢于进谏的人士多作鼓励,从谏如流。因此,贞观一代,谏臣济济。

只要有人就没有干不成的事!跟唐太宗李世民学用人

秦琼与敬德

四、完善制度,赏罚分明,重视教育。 唐太宗注意加强对官史的管理,并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为了提高行政效率,发挥贤官的才能,坚持“官在得人,不在员多”的方针,并多次对中央机构进行裁减合并。在用人上,唐太宗赏罚分明,在赏赐上是文赏谏、武赏战。魏征直言正谏最多,所以得到的赏赐也多。武将打了胜仗,也同样有赏,大将李靖打败东突厥、生擒颉利可汗,太宗拜为尚书右仆射。同时,他也罚罪,且一视同仁,不因小过罪大臣,也不因其罪否其功。

唐太宗一手开创的贞观之治实则是贤人之治。团结就是力量,只有把各方面优秀的人才聚集起来才能凝聚最大的同心圆,形成合力,从而真正达成目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