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田大野耐一的那個“圈”

豐田大野耐一的那個“圈”


前任北美地區豐田汽車(Toyota)製造公司總裁箕浦照並,在豐田最早受到的教育是站在一個圓圈裡。


某天早上箕浦照並—進工廠,就被主管立即要求:“站到那個圓圈裡觀察作業流程和思考。”至於要看什麼,則毫無交代。就這樣,箕浦照並在圈圈裡連續站了 8 個小時。


晚餐時刻,主管回來了,問他看到了什麼?“流程中有太多的問題…”,箕浦回答。


01 凝視現場

豐田大野耐一的那個“圈”


凝視現場,找出改善之道


這位在工廠地板畫圈圈的主管,正是豐田生產方式的創始人、前豐田汽車副社長―大野耐一;而這個圈圈,也因此名為“大野圈” ( Ohno Circle ) , 是豐田實踐現場主義最著名的表徵。大野耐―認為,如果不充分了解實際情況,就不能解決問題不做出改善。


這份精神傳承至今,即使是豐田海外員工,也都會經歷大野圈的考驗。起初,當事人往往不明所以,但是當被問及“看到了什麼”,“對於流程有什麼看法”,“問題的真正原因為何”時,答不出細節不知所以然的當事人,就會明白自己對真實情況有多不瞭解、對自己的工作有多無知。


這就是大野圈真正的用意,要讓管理者通盤且徹底地掌握現場流程的細節,以找出問題的真正起因,進而做到確實的改善。“在製造業,資料固然重要,但我認為最重要的是‘事實’”,大野耐―強調。


不過,找出了有待改進之處,其實才是經理人考驗的開端。


02 選擇問題

豐田大野耐一的那個“圈”


選擇問題,比發現問題更重要


“為什麼挑這個問題?”“你如何確定這個問題值得花心力和時間?”“為何:選擇這個問題,而非其他可能的問題?”,每當豐田的員工在發現問題後提出想法時,主管必定會這樣質問他們。


《實踐豐田模式》作者傑佛瑞,萊克(JefferyLiker)解釋,經理人在前往現場觀察發掘問題時,面臨的情況通常不是找不出問題,而是問題蜂擁而至,從飲水機出毛病、到幾年前發生過的老問題都有。若未妥善篩選不確認,很容易只是針對和實際狀況無關的旁枝末節,草率隨機地做改善,結果行動做完了,卻未達到預期結果,徒然浪費時間。


反覆詰問的目的是要仔細思考及評估問題對顧客、員工及公司的影響,並且研判解決問題的益處。經理人必須把所有問題排列,進行輕重緩急的權衡,重要者先處理,輕微者則交代出去,以免落入追求短期績效的陷阱,而無法長期維持改善後的成果。


03 問題根源


豐田大野耐一的那個“圈”


尋找問題根源,不囿於自身經驗


由上可知,辨識“真正重要的問題”和觀察現場同樣重要。人們往往習於從自身的經驗、立場來看問題(例如會計部門偏重成本問題、採購部門則在乎供應鏈),但這可能都只是問題之一,而不是“真正的問題”。


區辨問題時,豐田會要求主管依據安全性、品質、生產力、成本等基本續效指標,進行全盤思考。這是希望經理人不要只看眼前的事實,而侷限了可能的解決方法,誤認了問題的整體影響程度。透過在更大的背景脈絡中思考,正可以協助辨識出真正的問題。


找出了問題的癥結後,豐田會以下列 3 個標準做檢測:


重要性:在顧客滿意度、部門和公司目標的整體考量下,此問題的重要性為何?以生產製造部門來說,“安全性問題”當然是最重要的。


急迫性:有哪些事宜的期限會受到此問題影響?若未能及時完成,後果如何?


未來傾向:此問題是愈來愈糟、漸有改善或維持原狀?在進行比較時,必須考慮到是否需要處理及解決每個問題。


能夠理解並顯示出問題的後續影響,是經理人在“選擇問題”時最重要的思考。如此,便能確保資源分配、問題解決的先後順序,集中在最重要、最有價值的問題上。


豐田實施的現場主義,“觀察現場”只是手段,最終目的在於激發深度的思考做決定。“一提到品質,就應該馬上看出哪裡不合格;一提到數量, 就應該立刻說出是按計劃進行,還是落後於計劃。如果能做到這樣,問題就能立刻查明,大家就能想出改革方案。”大野耐一這番話,充分傳遞了豐田貫徹現場主義的用意。


從本質上來講,精益生產是一種最大限度降低企業生產所需要的資源、降低企業運營成本為目標的生產模式。它根據市場不同的需求變化,靈活地、快速的調整生產目標,並依靠精密細緻的管理,組織進行生產,從而“徹底排除浪費”現象,防止因生產過量造成企業利潤的降低。


來源 | TPP管理諮詢

更多文章,關注卡爾先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