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瀘州納溪區:脫貧戶搭上產業扶貧“快車”

“這片柑橘再過兩年就可以掛果,預計每畝可以收入4000元。”3月30日,四川瀘州市納溪區大渡口鎮太和村8組脫貧戶吳通能一邊為柑橘苗摘花一邊說,搭上村裡產業扶貧快車後,種植柑橘在技術管理和銷售方面都省事省心。

四川泸州纳溪区:脱贫户搭上产业扶贫“快车”

在太和村8組千畝柑橘基地,漫山遍野的柑橘苗白色綻放,種植戶搶抓時節施肥、除草,摘花扶苗,扶貧產業基地一派喜人。太和村以前因為基礎設施差和產業薄弱,2014年被列為省級貧困村。脫貧攻堅中,太和村在黨和政府及幫扶單位、社會各界的大力幫扶下,完善了基礎設施建設,發展壯大了產業,2016年退出貧困村行列。

今年40歲吳通能,是太和村推進產業扶貧第一批受益者之一。種柑橘前,吳通能一家5口靠種地度日,平時打零工的收入幾乎都用於年邁患病的父母醫療支出,是建檔立卡貧困戶。通過政策扶持和自身努力,2016年吳通能一家成功脫貧。2018年秋,吳通能籌集資金,不僅把自家10畝山林全部種上柑橘,還流轉了30畝荒山打造果園。“我的柑橘全部掛果後,每年增收10萬元不成問題。”吳通能對柑橘產業發展前景充滿信心。

作為脫貧戶,吳通能的發展潛力和底氣從何而來?太和村返鄉創業帶頭人、村黨支部副書記楊忠瓊成立的百億家庭生態農場為吳通能脫貧增收致富吃上了“定心丸”。

“要鞏固脫貧成果,讓脫貧群眾穩定增收,必須要有產業支撐和龍頭帶動,讓村民搭上產業脫貧快車。”2014年,太和村返鄉青年楊忠瓊瞄準高山生態優勢和林地資源,發展林下雞養殖,帶動周邊100多戶村民養殖增收。隨著村裡交通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和扶貧項目引進,楊忠瓊把目標轉向生態種植上,成立大渡口鎮佰百億印象家庭生態農場,以“產業扶貧+抱團發展”模式,帶領村民發展李子、桃子、柑橘、藤椒種植和林下雞、活水魚養殖等多個產業項目,通過標準化管理和產業化營銷,降低村民“單兵作戰”帶來的種養風險,讓村民們穩定增收。在脫貧攻堅中,太和村連片發展茶葉、柑橘、藤椒等產業近5000畝,200多戶村民發展林下雞、活水魚等特色養殖,產業規模進一步做強做大。

“村民可以通過帶地入股、在農場務工掙錢、接受技術培訓等多渠道增收。”楊忠瓊說,目前已有130多戶村民參與百億家庭生態農場,其中脫貧戶就有近40名。他們有的搞水果種植、有的發展養殖、有的在農場務工就近獲取勞務費,一邊學習現代農業技術一邊穩定增收。

太和村8組脫貧戶吳成林今年69歲,脫貧之前家裡房屋倒塌,夫妻倆身體多病,平時在周邊打零工為生。在脫貧攻堅中,老倆口被納入醫保,政府通過危房補助項目幫助他重修了房屋,還幫他改建廚廁,日子過得像模像樣。

“趁現在自己還走得幹得,抓緊發展幾畝柑橘,以後生活就不用愁了。”看到黨的扶貧政策和其他村民發展產業的幹勁後,吳成林決心不等不靠主動幹,做自力更生幸福漢。於是,吳成林利用家門口的閒置林地發展了5畝果園,搭上了村裡產業扶貧快車,果苗栽種、肥料施灌、技術管理都由百億家庭生態農場提供全程指導幫扶。“以後老了走不動了,水果由家庭農場統一回收銷售,在家中坐等收錢。”吳成林高興的說。(通訊員 楊桃 金其雲 馬光焱文/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