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小麥病蟲害的特點,做好這幾點防治措施,為小麥高產提供保障

小麥作為我國的主要糧食與經濟作物,其產量與質量對全國的糧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義。 為此,各地區的農業生產人員都希望通過提高生產種植技術,確保小麥的優質高產。 本文從小麥生長的各個環節著手,分析研究了當前小麥的生產種植技術,並探究了小麥生長各時期的病蟲害防治技術。

根據小麥病蟲害的特點,做好這幾點防治措施,為小麥高產提供保障

1小麥的種植技術

1. 1整地技術

整地技術是小麥種植的第 1 項工作,是後續種植活動的基礎保證。 在耕地環節中,其主要工作方法深耕、 深松、 旋耕。 通過深耕深松增加土壤耕層厚度,促進小麥根系正常生長。 在深耕深松時要保證其深度達 25cm 左右,在現代化農機械廣泛應用的今天,深耕深松可以更好的實現。 在深耕深松後利用旋耕機進行旋耕,以完成平整土地、 壓實地表,更好地完成平、 勻、 松的等整地效果 。 在建造底墒的環節中,種植者最主要的任務就是提高土壤墒情。

根據小麥病蟲害的特點,做好這幾點防治措施,為小麥高產提供保障

主要要點如下:

保墒造墒,利用科學的處理方式,在原有的土壤墒情上進一步提升土壤墒情,在整地作畦時進行造墒保墒作業,在造墒的同時進行劃鋤作業,避免土壤板結而降低土壤墒情。科學作畦,保證小麥播種深度深淺一致,便於後期的水肥管理。 據當地種植者介紹畦的寬度在 3m 左右,畦埂約 35cm。底肥施加,根據土壤的需求適當的施加底肥,底肥的主要成分為氮磷鉀及其他微量元素,主要是優質土雜肥、 複合肥、 磷酸二銨等。

根據小麥病蟲害的特點,做好這幾點防治措施,為小麥高產提供保障

1. 2選種技術

麥種選擇的好壞會嚴重影響其最後的優質與高產,種植者要根據當地的實際種植情況選擇合適麥種。 同時保證麥種質量,種植者要從以往種植中總結經驗,並積極聽取專業人員的建議。 選擇種子時要保證符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夏津地區的麥種多是濟麥22、 山農 24、 山農 25、 良星7等。 此外,保證種子的純度在 95%以上,淨度在 98%以上,發芽率在 95%以上,含水率在 13%以下。

在種植前對種子進行相應處理,保證麥種發芽、 生長。 在種植前 7d 進行曬種,連續天數要達到 2d,每天連續時間達 2h,且選擇中午進行。 然後進行包衣處理,防止種子帶有細菌或蟲卵,降低病蟲害發生的可能性,進一步保證麥苗健康生長。

根據小麥病蟲害的特點,做好這幾點防治措施,為小麥高產提供保障

1. 3播種技術

經走訪瞭解到小麥播種的時期、 密度、 深度是影響小麥發芽生長的重要因素,當地的種植者會選擇最佳的種植時期、 科學控制其種植密度與深度,保證小麥出苗齊,更好地進行後期管理。 種植時機選擇主要依據當地的土壤墒情,為了確保足墒播種,當地的種植者會選擇適當晚種,夏津縣多是在 10 月上中旬進行播種,此時當地日均溫在 15℃ 左右,冬前積溫在600℃左右,土壤溼度在88%左右。 在種植密度控制上種植者會控制其單位面積種植量。

根據小麥病蟲害的特點,做好這幾點防治措施,為小麥高產提供保障

據當地的農業部門介紹,當地單位種植量約為 10kg/667m²左右。 在播種較早、 肥力較強的種植區域,種植者會減少播種量。 而對於播種晚,肥力差的地區而言,種植者會增加一定播種量。 麥種播種的深度會影響麥種的發芽率、 麥芽的破土能力、 出苗的整齊度等,所以種植者必須控制好播種的深度,保證深度合適、 統一。 據種植者介紹,小麥的播種的最佳深度在 4cm 左右,這種深度下小麥出苗快、 出苗齊,便於後期的統一管理。

根據小麥病蟲害的特點,做好這幾點防治措施,為小麥高產提供保障

1. 4越冬前管理技術

對於冬小麥種植而言,越冬前的管理是最重要階段,關係到小麥在整個冬季的正常生長,對其能否正常返青具有極為重要的影響。 這一階段最主要就是冬前水的灌溉,只有做好這一階段的灌溉工作,才能確保小麥在冬季擁有足夠的水分。 同時積極追加肥料,保證養分充足。 此外通過劃鋤作業,清除田間雜草,防止土壤板結,保證土壤墒情。

該項作業多是在 11月下旬進行的,此時日均溫控制在 6℃ 左右,此時水分的蒸發與速度最慢,不會造成水分的過分流失,也不會發生嚴重凍災。 從而保證小麥在冬季正常生長,在春季順利返青。

根據小麥病蟲害的特點,做好這幾點防治措施,為小麥高產提供保障

1.5返青後管理技術

在小麥返青後及時進行科學的管理工作,保證小麥在返青後可以正常、 健康生長。 這一時期種植者採取的主要措施有以下這幾種: 劃鋤作業,通過劃鋤提高土壤的通透性,確保小麥返青後根系在土壤中正常生長。 同時通過劃鋤斷根控制長勢過旺麥苗的後期生長速度,防止兩級分化現象過於嚴重,保證其最終的整體質量與產量。追肥作業,隨著小麥的生長土壤中的肥力會下降,進而影響小麥的後期生長。

所以種植人員要根據小麥返青後所需主要養分進行追加,從而提高小麥的健康生長能力,提高小麥的產量與質量。這一時期主要追加肥料有尿素、 高氮複合肥。灌溉作業,小麥的拔節期、 抽穗期對水分的需求極大,所以種植者要根據小麥的需水量與土壤的含水量,及時進行科學的灌溉工作。 而在最後的成熟期應控制土壤的含水量,保證小麥果實的成長質量 。

根據小麥病蟲害的特點,做好這幾點防治措施,為小麥高產提供保障

2小麥的病蟲害防治技術

2. 1從防治方法上分析

根據小麥種植中病蟲害的防治所採用的主要技術類型,總共可分為 4 類,即農業防治技術、 物理防治技術、 生物防治技術與化學防治技術。 其主要方法如下。在農業防治技術方面主要有以下幾種: 選用優質麥種,選擇不攜帶病菌與產蟲卵的麥種,同時選擇對病蟲害具有一定抵抗力的麥種。 山東夏津縣的種植者選擇的麥種主要有濟麥 22、 山農 24 等。

此外,通過包衣處理,防止小麥病蟲害發生。 做好整地工作,通過翻地、 曬地減少土壤中病菌與低下害蟲,保證小麥植株的健康生長。 科學施肥,控制密度。 以此促進小麥的健康生長,提高其對病蟲害的抵抗能力。 控制氮肥用量,適當增施磷、 鉀肥,可以控制小麥鏽病、 白粉病的發生。

根據小麥病蟲害的特點,做好這幾點防治措施,為小麥高產提供保障

控制小麥植株的密度,提高田間的通透性,則可控制紋枯病的發生。 選擇抗耐病品種麥種,加之降低農田區域的溼度,以防止赤黴病生。在物理防治技術中其主要的方法包含以下幾種,通過人工誘捕技術,捕殺小麥種植中出現的害蟲。 或是利用害蟲的物理習性進行防治,如利用某些害蟲的趨光性,通過在田間安置殺蟲燈來誘殺這類害蟲。利用某些害蟲喜歡一定的顏色,在田間安置一定的顏色粘板,對田間害蟲進行捕殺。

利用成蟲對性信號的捕捉,通過模擬其成蟲散發的信息速,對成蟲進行捕殺。 同時,這種話性誘方式可以打亂成蟲的繁殖週期,從而控制害蟲數量。

根據小麥病蟲害的特點,做好這幾點防治措施,為小麥高產提供保障

在生物防治技術中,種植人員是通過害蟲天敵的投放捕殺害蟲。 生物防治技術對麥田生態環境的影響極小,不會危害小麥的健康生長。 如通過投放瓢蟲和蚜蟲蜂對蚜蟲進行防治。化學防治技術即利用化學藥劑進行防治,通過噴灑各種化學藥劑進行防治。 如將三唑酮、 苯醚甲環唑、 高效氯氟氰菊酯、 吡蟲啉乳油用水稀釋後在麥田間進行噴灑,可有效防治白粉病、 鏽病、 蚜蟲災害等。

根據小麥病蟲害的特點,做好這幾點防治措施,為小麥高產提供保障

2. 2從防治階段上分析

小麥生長的不同時期會爆發不同的病蟲害,種植根據種植經驗對不同時期出現的病蟲害進行針對性監管,從而提更高病蟲害防治的有效性。在播種期的病蟲害防治技術的主要要點如下,該時期的主要病蟲害有紋枯病、 吸漿蟲等,對其防治的主要方法是種子包衣、 土壤處理,以防治這類病蟲害。 對紋枯病的防治方法是利用水稀釋 25%的三唑酮乳油,以噴灑 15kg/ hm² 的規格進行地表噴灑。在返青後的病蟲害防治工作主要是,用噠蟎靈、阿維菌素乳油,配以 1500~2000 倍水,對麥蜘蛛進行防治。

在抽穗期的病蟲害防治工作主要是利用烯唑醇和氟環唑等其他類型殺菌劑對白粉病和條鏽病進行防治。在灌漿期的病蟲害防治工作主要是,用 10%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 1500~3000 倍的水配置成溶液,對麥蚜進行防治 。

根據小麥病蟲害的特點,做好這幾點防治措施,為小麥高產提供保障

3結論

綜上所述,小麥種植管理共分為整地、 選種、 播種、 越冬、 返青5 個主要時期,每個時期都有自身種植處理要點。 種植者要把握該階段的要點,為小麥的優質高產提供保障。 種植者要根據病蟲害的特點進行有效防治,從而避免因病蟲害造成的小麥減產,這樣才利於更好地保證小麥優質高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