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泥》:当友情、爱情、亲情介入童年,谁做孩子的精神领路人?

01:电影剧情简析

沉默的密西西比河畔,因有很多船坞而增添了几分喧闹,14岁的男孩埃利斯和他的父母亲,便是这片区域的成员之一,他们在这汹涌的河水中来去自如,靠打渔维生。

《污泥》:当友情、爱情、亲情介入童年,谁做孩子的精神领路人?


过着同样生活的,还有和埃利斯年龄相仿的男孩奈克,船坞以及密西西比河的一切,便是陪伴他们成长的“好朋友”。

埃利斯和奈克喜欢冒险,他们只身前往荒无人烟的孤岛,偶然发现了岛上有一艘废弃的船,他们把这当做这次探险意外收获的“宝贝”。本以为此岛无人居住的两男孩,竟在船上发现了人的“踪迹”,这意味着早有人抢占了这一艘废船;当他们嗅到此地不能久待、想快速撤离的时候,才发现一切行动全部被“岛上的神秘人”看在眼里。

《污泥》:当友情、爱情、亲情介入童年,谁做孩子的精神领路人?


这个神秘人是位不修边幅的男子,具备着高超的反侦察能力,这是他和男孩们的首次见面,他告诉两位小男孩说自己在孤岛上等人,所以才被迫住在船上。一番简短的攀谈后,奈克觉得此人来者不善,于是催促埃利斯快点返程;但神秘人似乎看穿了他们的心思,提出这样的交换条件:给我带来食物的话,那这艘废船就属于你们了。

《污泥》:当友情、爱情、亲情介入童年,谁做孩子的精神领路人?


一边是察觉异样,另一边又对废弃的船产生着无尽向往,埃利斯沉浸在矛盾之中。

但眼前的这个男人在说谎,他并不是在孤岛上等人,而是被警方通缉,最后走投无路藏匿于孤岛:因为他把祸害已分手的未婚妻的那个男人给“解决”了,那个“混蛋”做了对不起自己未婚妻的事情,还给她造成了身心的巨大创伤。

也正是孤岛神秘男人的介入后,埃利斯的生活开始发生了隐形的变化,随之他经历了来自亲情、友情、爱情的三次打击。

第一次打击:埃利斯父母因家庭琐事闹离婚,对保留完整家庭的希望破灭

埃利斯的母亲忍受够了父亲的甘于平庸与不思进取,想逃离这破旧的船坞,改变在河边打渔维生的现状,逃离无聊的人生,所以产生了和埃利斯父亲离婚的念头,这个决定最后被埃利斯偷听到了,这是埃利斯内心的第一次崩溃:

他不理解父母的变化,因为在他看来,父母不应该是相互深爱着对方的吗?相爱不是最美好的吗?不是应该永远在一起吗?

《污泥》:当友情、爱情、亲情介入童年,谁做孩子的精神领路人?


第二次打击:埃利斯和“逃犯”的友情进阶,但现实随之给他当头一棒

对父母展露出失望的埃利斯,转而把希望寄托在“逃犯”玛德身上,因为他曾宣告自己对未婚妻的爱是无人可比拟的,他们是青梅竹马、天造地设,相互的眼里都闪烁着彼此。

为了帮助玛德逃出孤岛的,带上“未婚妻”逃离密西西比河的一切,并最终达到玛德所描绘的幸福彼岸,埃利斯毫无保留的信任和帮助玛德开展逃离计划。

一次偶然的机会,埃利斯见到一位金发女郎,和玛德所描绘的梦中情人非常相似,于是埃利斯对她的行踪进行观察。最后得知这位女郎就是玛德的未婚妻。但随后,埃利斯也发现这位女郎表面上说自己很爱“玛德”,但私下里却跑到附近的酒吧,死性不改的和别的男人在一起,做出了背叛玛德的事情。

《污泥》:当友情、爱情、亲情介入童年,谁做孩子的精神领路人?


几经波折,玛德最后意识到了自己再怎么努力,也无法改变现状,让未婚妻回心转意,和自己离开这条沉默的长河,所以他也决定放弃了,写了最后一封诀别信让埃利斯转交给“未婚妻”。收到信后的“女神”绝望的哭泣,埃利斯也由此获知了信的内容。

这是他第二次崩溃:自己尽全力帮玛德维护的“爱情”最后也以破灭告终,玛德的未婚妻背叛、玛德的诀别,让他对爱情的向往又跌回冰点;同时,自己和玛德建立起来的互相信任、协作的“友谊”,因为玛德的谎言而被破坏。

《污泥》:当友情、爱情、亲情介入童年,谁做孩子的精神领路人?


第三次打击:埃利斯对爱情美好的向往被残忍扼杀

第二次崩溃和第三次崩溃是同时进行的:埃利斯忍住悲痛不去回忆父母关系的决裂,这时他也在小镇结识了自己的“女神”,因为他出拳把欺负她的一个混混给揍了,对方因感谢就答应和他做男女朋友,这时他已经快重拾了对爱情的希望。

《污泥》:当友情、爱情、亲情介入童年,谁做孩子的精神领路人?


但就是在去给玛德的“青梅竹马”送信时,他碰到了自己女友和别的男人约会,并告诉埃利斯:你才14岁,我之前说的那些话都是儿戏,你怎么就当真了呢?

《污泥》:当友情、爱情、亲情介入童年,谁做孩子的精神领路人?


至此,埃利斯经历了友情的欺骗,爱情的背离,亲情的决裂,这本不该发生在一个14岁的男孩子身上,但它却真实的上演了。友情、爱情、亲情的设想全部落空,埃利斯处在极度迷茫的状态,他迫切需要人来给予指引,告诉他怎么做,但没有。

影片最后,埃利斯因为崩溃逃离而不小心摔进了蛇窝,被毒蛇咬伤。玛德冒着被通缉、被“受害者”追击的生命危险,把埃利斯送到了医院。他趁着夜色来到了脱离危险但仍未苏醒的埃利斯家中,想和埃利斯进行最后的道别,却落入了“受害者”亲属的圈套,最后跳河逃跑时中枪,带着血红色的“尾巴”,沉到了密西西比河水底。

《污泥》:当友情、爱情、亲情介入童年,谁做孩子的精神领路人?


埃利斯醒后,生活恢复原样,父母因为这次的事件和好如初,自己也爱上了“新邻家女孩”;玛德被父亲救起,父子俩开着船驶离密西西比河,唯有一位少年和逃犯的故事,在密西西比河畔久久不愿散去。

《污泥》:当友情、爱情、亲情介入童年,谁做孩子的精神领路人?


02:《污泥》揭露了家庭教育的哪些问题、弊端?

1. 原生家庭缺陷带来的不良成长体验

“我宁愿用一小杯真善美组织一个美满的家庭,不愿用几大船的家具组织一个索然无味的家庭”——海涅

影片中,埃利斯的家庭是不完美的,这其中一部分原因源自于父亲和母亲表达出来的“分离”迹象。埃利斯的妈妈表面上整日抱怨希望埃利斯的父亲做出生活态度上的改变,但实质上更多是想得到生活条件、环境的升级,这使得父母的分离是“必然”。

《污泥》:当友情、爱情、亲情介入童年,谁做孩子的精神领路人?


埃利斯的家庭本就没有外界的和睦,因为他也察觉到父母亲失去了相“爱”的基础,原生家庭因为父母关系的破裂,把这种不完美感推上了一个台阶。这对14岁埃利斯来说,是一次观念上的巨大冲击,使他脑袋里充满了疑惑。

阿德勒说:幸福的孩子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孩子用一生治愈童年。

这种幸福与不幸福的决定因素,很大一部分要取决于原生家庭的完美程度。《囧妈》中,徐峥扮演的徐伊万所处的家庭便是如此:在成长的阶段,他失去了父亲,母亲把宝压在他的身上,导致他“喘不过气”,想迫切逃离,母子两的矛盾不断加剧,甚至出现孩子要求母亲:“你要离我10米远”的情况。

《污泥》:当友情、爱情、亲情介入童年,谁做孩子的精神领路人?


不和谐或残缺的原生家庭,对孩子来说是一种爱的缺失。本该无忧无虑的童年,却因为家庭的不和谐而心事重重,导致他们改变了对世界保留的那些美好印象,冲击了他们幼小的心灵。

2. 家长对孩子疏于管控,缺乏对孩子近况了解和对精神世界及时的引导和纠偏

如埃米纳姆歌词所描绘的“I need a doctor to bring me back to life”,遇到不顺意的事情,总希望有人能把他们从绝望“拽”出来,这个人可以是“医生”,亦可以是父母。

埃利斯的父母亲整日忙活,但对于孩子的成长是缺乏关注的,只要埃利斯在需要帮忙的时候出现即可,所以埃利斯的父母亲并不知道埃利斯正在经历的一切。

当埃利斯经历了“友情”、“亲情”、“爱情”的三重崩溃时,父母也未察觉异样,对迷茫的埃利斯没能给出及时的指引,导致他最后掉入“蛇窝”。

《污泥》:当友情、爱情、亲情介入童年,谁做孩子的精神领路人?


埃利斯背着家人去了孤岛,而且还和“逃犯”有了这样一番接触,这在电影里看起来是可允许的,因为电影已经把现实生活理想化;但如果真的在现实上演,没有一个家长会让自己的孩子只身前往孤岛与“逃犯”做朋友。

当下家庭中,很多父母尽管不愿承认,但其实也在实践埃利斯父母一样的做法,特别是在农村,很多家长对孩子仍采取“放养”的态度,根本没有意识到教育需要合理的管控。

邻居家的小孩,经常爬危险的山、到水库游泳等,还不小心放火烧了人家的庄稼,但这在他父母眼里,并没有引起警觉;还有的孩子遭遇挫折寻短见,但父母等到他们爬上天台的那一刻,才意识到发生了什么;类似的教育,在万千家庭中仅是冰山一角,当孩子现实和精神生活上遇到困惑时,父母亲常常是缺位的。

3. 父亲角色的缺位

埃利斯父亲终日忙碌,有着男主人的强烈自尊,又没有能力改变妻子的选择,当埃利斯问他爸说,你们不是彼此相爱吗?他爸无奈回答:这个,我也不知道了。

当得知儿子情窦初开之后,他直接表达了他对爱情抑或婚姻的看法:“爱情是靠不住的,女人很难缠,你总有一天会明白的。”

《污泥》:当友情、爱情、亲情介入童年,谁做孩子的精神领路人?


可以看出,父亲虽同他一起生活,但他的角色是虚位以待的,因而埃利斯才把希望转移到外界,通过逃犯玛德的身上寻求那种安慰。在埃利斯看啦,没有撒谎的玛德,是他的朋友,也像是他的父亲,重新点燃他对爱情的美好幻想。

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说:失去父爱是人类感情发展的一种缺陷和不平衡。

回顾我们的历史,父亲教育的成功案例很少有流传,“岳母刺字”、“孟母三迁”而非是“岳父、孟父”,在当时男主外、女主内的时代可以理解,现如今却仍存在这种现象。

孩子的成长需要“严父慈母”结合施教,需要严格的父亲角色对孩子的一些行为进行界定、纠偏,让他们在安全的范围内成长,不至于像埃利斯一样会见“逃犯”;也需要慈祥的母亲来抚慰他们被伤害的幼小内心。

《污泥》:当友情、爱情、亲情介入童年,谁做孩子的精神领路人?


4. 亲子关系存在难以跨越的鸿沟

埃利斯和父母直接,存在着代沟:父母不理解埃利斯内心所想,也从不去合理干预;埃利斯对父母的盘问也进行了回避,不愿告诉实情;这种现象贯穿大半部影片。这也可见反映出,埃利斯和父母直接存在一定的“鸿沟”,幸好最后因为埃利斯被“毒蛇”咬伤而填平了。

但我所看到的案例,最后并未能填补这种“鸿沟”,反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扩裂。《囧妈》中,母亲卢小花和孩子徐伊万的关系便是如此,母亲从未真正走入孩子的精神世界,只会按照自己的想法给他安排一切,并指手画脚的进行限制,导致母女俩关系破裂;电影《保持沉默》中,男孩吉米·托马斯因为成长过程中同母亲有隔阂,最后选择“挥刀刺母”结束人生。


《污泥》:当友情、爱情、亲情介入童年,谁做孩子的精神领路人?


可见,亲子关系的“鸿沟”是潜伏着的,等待合适的诱因、时机的成熟,它们就在万千家庭中散落开来。

03:何为导致了以上的种种矛盾的深层次原因?

1. 父母仍未找到合适孩子的教育模式或意识未完全树立

对孩子缺乏及时的引导和纠偏,父母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角色偶有缺位,对孩子疏于管控经常放任自流等,源于父母尚未采用合适的教育模式,以及自身未完全形成“教育”的意识。

他们不知道怎样的教育方法对孩子是适用的,所以干脆就随机选择一种或不进行太多管理;有的父母是自身本就缺乏这样的“教育和管理”意识,对于孩子如何引导、协助他们划清生活中一些事的分寸与界限方面束手无策。

2. 不成熟父母之——消极型父母

琳赛·吉布森在《不成熟父母》一书中,提到了四种不成熟的父母类型,分别是:情绪型、驱动型、消极型、拒绝型父母。

其中对“消极型父母”的描述是这样的:(父母)遇事先逃避,未足够意识到为人父母所需承担的责任,孩子遭遇危机视而不见,面对困难消极懈怠,抛下孩子让他们肚子解决遇到的问题。

《污泥》:当友情、爱情、亲情介入童年,谁做孩子的精神领路人?


埃利斯的父亲,只顾着忙生计,以至于根本意识不到自己角色的缺位;在孩子向他抛出疑惑,渴望得到正面积极的回答时,父亲含糊不清,甚至是传递了消极的信息,这符合“消极型父母”的特征。

父母如果在孩子面对难以解决的问题时选择袖手旁观,或者传递负能,可能会使得亲子关系的矛盾升级,改变孩子对世界的看法与态度。

3. 亲子之间长期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沟通

埃利斯的父母从未好好坐下和他聊过,刚开始的埃利斯是渴望这种机会的,但后来他从父母那得到太多否定的答案,于是就不再渴求甚至是回避沟通了。亲子关系如果存在裂痕,那“有效沟通”将是搭建和谐关系的“桥梁”,因为只有父母孩子信息的对称,才能将问题提到台面共同解决,长期缺乏有效的沟通,就会造成以上种种尴尬。

4. 三观形成、塑造时期,青少年内心世界的敏感、脆弱、容易动摇,迷茫

14岁的埃利斯,对于世界正在形成自己的看法,内心是脆弱和敏感的。这个阶段的青少年,有时希望从父母那得到一些“教导”,但如果得到的是反面的或者是未曾得到,就会对他三观的形成产生动摇——“爱不就是要在一起吗?”、“世界不应该是美好的吗”,这是埃利斯的迷茫,也是造成当下很多困扰的原因。

《污泥》:当友情、爱情、亲情介入童年,谁做孩子的精神领路人?


04:当不完美的友情、爱情、亲情介入童真世界,谁来做孩子的精神领路人?

1.主要依靠父母伸出援手

埃利斯正面临的难题,换种表述便是:当孩子遇到多重困惑的时候,谁来做他们的引路人?是亲人还是朋友还是陌生人?在这个阶段,也许三方都能起到帮助作用,但发挥关键性作用的还是父母。

(1)父母自身向成熟父母的转变

家长自身的不成熟,会引发一系列的蝴蝶效应:教育模式的采取,源于他们成熟的思考判断和决策;成熟的父母才能对孩子能否进行合适的引导,才能听出孩子背后的真正诉求,走入他们的内心世界。

要解决孩子面对的困惑,父母自身首先要成熟,才能冷静地替他们分析,教他们抉择,给他们勇气,陪他们成长;否则,当自己还停留在“孩提”阶段的时候,不成熟的心智怎么能胜任“家长”这个职位呢?

(2)发挥榜样作用,营造和谐家庭,避免原生家庭带来困扰

美国心理学家津巴多在《路西法效应》中说: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甚至可以在短时间内改变人一贯的行为方式。

影片中,埃利斯本可以是乖巧听话的,但因为父母的“离婚”,他开始展露出叛逆,狂躁的倾向,便很好印证了这一定。和谐的家庭,需要父母的合力铸造,当有一方不积极配合、未达成共识的时候,家庭就有可能陷入“分离”的危险,破裂的原生家庭对孩子是最大的打击。

《污泥》:当友情、爱情、亲情介入童年,谁做孩子的精神领路人?


华盛顿也曾说:让孩子感到家庭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地方,这是以往有涵养的大人明智的做法,这种美妙的家庭情感,在我看来,和大人赠给孩子们的那些最精致礼物一样珍贵。

因此,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维持原生家庭的美满和谐,是解决孩子困惑的重要举措。

(3)适度管控不游离,防止“游离育儿”模式的蔓延发展

生活中有些事情,是孩子必须经历才能成长的,但也有一部分事情,其本质是阴暗的,对成长无帮助作用,这类就要避免。不过孩子们会像埃利斯一样,依靠自己的经验和浅显的阅历,很难辨析利弊,因而有些时刻,就需要父母亲挡在孩子的面前,对他们即将经历的事情进行适当筛选,并给予适当的精神指引和行为约束,同时也防止自身陷入过度游离的教育模式。

(4)尝试与朋友身份进行真诚的沟通,使他们的倾诉大多数情况下能得到回应

埃利斯为什么原意把所有的事情告诉同龄人奈克?因为奈克原意听他倾诉,陪他冒险,也不会对他置之不理或是责备数落。由于得到了太多负面回应,埃利斯关闭了和父母沟通的通道,只对奈克和玛德打开。

所以,父母要想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解决亲子之间存在的问题,但总以高高在上的父母角色去“倾听”,最后的结果会是徒劳的,因为孩子需要父母进行角色的转变,他们更希望父母是“奈克”一样的朋友。

《污泥》:当友情、爱情、亲情介入童年,谁做孩子的精神领路人?


所以,父母真正转变角色,让自己成为孩子父母的同时,也能在关键时刻扮演孩子的“朋友”,打开孩子的“沟通”通道,解决他们的困惑,陪伴他们走出迷茫,这才是最立竿见影的“指引”,孩子需要这样亦“师”亦“友”的精神引路人。

2.其次是孩子进行“自救”

(1)及时倾诉,保持信息的“对称性”、“及时性”,迷茫时学会寻求协助

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别只顾埋怨父母“不管不管”,因为他们有时会精力有限,无法事事都能洞察到,可能真的不了解孩子正在经历些什么。

在此出发点上,父母乐于帮助孩子解决问题的,只不过获取信息不够及时,如何克服?孩子多主动些对父母倾诉,在遇到困难时学会寻求协助,才能进行“自救”,不至于被“三重”打击给击溃。

(2)用“真善美”的眼光对待世界

理查德·福特说:“当你成年以后,年轻时做过的任何事情都不再重要了。尽管当时并不知道,我现在算是明白了。当时我们实在是太年轻了。”

影片中的玛德是逃犯,但本质性并不坏,他救了埃利斯的命,成为了埃利斯成长的重要一环。这世间有很多事情难辨好坏,唯一可以做的是,总是以“真善美”的眼光去对待周围的人和事,才能换来好的结果,也才能将自己解救与污泥之中。

《污泥》:当友情、爱情、亲情介入童年,谁做孩子的精神领路人?


05:总结

“《污泥》主题更偏向了关于成人世界爱情与家庭的介入、童真与成人世界接触之后的蜕变成长等等,内核上更加的沉重,充满文学味道,是一部深厚的南方电影。”这是豆瓣上对《污泥》的评论,这部影片确实值得一看。

但此外,从这部南方电影中,也可以看出亲子之间面临的许多难题,无论生活中我们扮演着何种角色,是父母、孩子、朋友或是别人眼里的陌生人,都可以得到一定的思想启迪。

每个人都将经历14岁,愿每个人14岁的那些“污泥”永久沉入河底,被流淌不息的清水河稀释、溶解。

(关注 )长文是一种态度:本文6400字,希望对你有参考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