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特色療法,與眾不同。

一、針灸

是針刺、艾灸兩種治療方法的總稱。針刺療法是運用特殊的金屬針具,刺激人體穴位,運用操作手法,藉此疏通經絡,調和氣血。艾灸療法是以艾絨搓成艾團或艾條,點燃後溫灼體表穴位,達到溫通經脈、扶陽散寒的目的。針灸療法簡便、安全、效驗、適用範圍廣。

【適應證】

針灸在中國有2000多年的歷史,對許多疾病都有較好的療效。1979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並建議在全世界推廣應用針灸治療43種疾病。2002年又將這43種針灸治療適應證更新為4類107種疾病。近些年,中國學者對針灸病譜的研究結果表明,針灸對16類461種疾病可發揮治療作用。臨床較為常見的可針灸治療並有較好療效的疾病為:

1,神經及精神系統疾病

中風、偏頭痛、三叉神經痛、坐骨神經痛、周圍性面神經麻痺、神經衰弱、癔病、癲癇、肋間神經痛、精神分裂症、外傷性截癱、臂叢神經痛、外周性神經損傷、頭痛。

2,呼吸系統疾病

支氣管哮喘、急慢性支氣管炎、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體炎。

3,消化系統疾病

胃下垂、消化性潰瘍、腹瀉、急慢性胃炎、神經性嘔吐、便秘、胃腸神經官能症、膈肌痙攣、胃酸過多症、急性腸胃炎、慢性腸炎、賁門痙攣、細菌性痢疾。

4,婦科疾病

痛經、閉經、功能性子宮出血、子宮脫垂、子宮肌瘤、不孕症、盆腔炎。

5,循環系統疾病

高血壓病、冠心病、心絞痛、心律失常、心臟神經官能症。

6,皮膚科疾病

蕁麻疹、帶狀皰疹、神經性皮炎。

7,內分泌系統疾病

單純性甲狀腺腫、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亢進。

8,骨關節和肌肉結締組織疾病

頸椎病、類風溼性關節炎、肩關節周圍炎、腰痛、風溼性關節炎、骨性關節炎、急性腰扭傷。

9,五官科疾病

慢性鼻炎、咽炎、結膜炎、鼻出血、牙痛、神經性耳聾、神經性耳鳴、耳源性眩暈、視神經萎縮。

10,泌尿生殖系統疾病

陽痿、前列腺炎、慢性腎炎。

11,兒科疾病

小兒遺尿病、脊髓灰質炎後遺症。

12,外科疾病

膽石症、腸梗阻。

【注意事項】

1.過於疲勞、精神高度緊張、飢餓者不宜針刺;年老體弱者針刺時應儘量採取臥位,取穴宜少,手法宜輕。

2.對於懷孕婦女針刺手法不宜過猛,腹部、腰骶部及能引起子宮收縮的穴位如合谷、三陰交、崑崙、至陰等禁止針灸。

3.小兒因不配合,一般不留針。嬰幼兒囟門部及風府、啞門等穴禁針。

4.有出血性疾病的患者,或常有自發性出血,損傷後不易止血者,不宜針刺。

5.皮膚感染、潰瘍、瘢痕和腫瘤部位不予針刺。

6.眼區、胸背、腎區、項部,胃潰瘍、腸粘連、腸梗阻患者的腹部,尿瀦留患者的恥骨聯合區針刺時應掌握深度和角度,禁用直刺,防止誤傷重要臟器。

二、推拿

即按摩。是醫生用手或上肢協助病人進行被動運動的一種醫療方法。具有調和氣血、疏通經絡、促進新陳代謝、提高抗病能力,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和營養狀態等作用。常用的手法有:按、摩、推、拿、揉、掐、搓、搖、滾、抖等。

【適應證】

適用於治療關節炎、神經痛、軟組織損傷及日常養生保健。

【注意事項】

推拿每次以20 分鐘為宜。為了加強療效,防止皮膚破損,在施推拿術時可選用一定的藥物作潤滑劑,如滑石粉、香油、按摩乳等。若局部皮膚破損、潰瘍、骨折、結核、腫瘤、出血等,禁止在此處做推拿。推拿後有出汗現象時,應注意避風,以免感冒。此外,在過飢、過飽、酗酒或過度疲勞時,也不要做推拿。

三、拔罐

排除杯、筒或罐內空氣以產生負壓,使其吸附於體表以治療疾病的方法。罐通常用竹、陶瓷或玻璃等製成。拔罐通過局部的溫熱和負壓作用引起局部組織充血和皮內輕微的瘀血,促使該處的經絡通暢,氣血旺盛,具有活血、行氣、止痛、消腫、散結、退熱、祛風、散寒、除溼、拔毒等作用。常用的拔罐方法有投火拔罐法、抽氣拔罐法、水罐法、閃罐法、留罐法、走罐法、刺絡拔罐法等。

【適應證】

用於感冒、咳嗽、肺炎、哮喘、頭痛、胸脅痛、風溼痺痛、扭傷、腰腿痛、消化不良、胃痛、高血壓、瘡癤癰腫、毒蛇咬傷(排出毒藥)等疾病。

【注意事項】

1.選用的罐口應光滑,大小要適宜。

2.拔罐的部位以肌肉豐滿和毛髮較少的地方為宜。

3.拔罐的時間不宜過長,每次約在10~15 分鐘即可。

四、足浴

是通過水的溫熱、機械、化學作用及藉助藥物蒸汽和藥液燻洗的治療作用,起到疏通腠理,散風降溫,透達筋骨, 理氣和血的攻效,從而達到增強心腦血管機能、改善睡眠、消除疲勞、消除亞健康狀態、增強人體抵抗力等一系列的保健作用。

【適應證】

用於疾病的預防與養生保健。

【注意事項】

嚴重的心臟病患者、腦溢血未治癒者、足部有炎症或皮膚病及外傷或皮膚燙傷者、出血性疾病、敗血病患者、對溫度失去知覺者、嚴重血栓患者、心臟病患者、孕婦、小孩(應在成人幫助下使用)、對溫度感應遲鈍者(應控制好溫度,避免燙傷),不適宜足浴。

五、刮痧

刮痧是以中醫的經絡腧穴理論為指導,通過特製的刮痧器具和相應的手法,蘸取一定的介質,在體表進行反覆刮動、摩擦,使皮膚局部出現紅色粟粒狀或暗紅色出血點等“出痧”變化,從而達到活血透痧的作用。

【適應證】

刮痧具有調氣行血、活血化瘀、舒筋通絡、驅邪排毒等功效,已廣泛應用於內、外、婦、兒科多種疾病的治療,並涉及美容、保健領域。尤其適用於亞健康、慢性疲勞綜合徵等疾病的防治。

【注意事項】

1.刮痧後1~2 天局部出現輕微疼痛、癢感等屬正常現象。

2.出痧後30 分鐘忌洗涼水澡,夏季出痧部位忌風扇或空調直吹。

3.冬季應注意保暖。

4.有出血傾向、皮膚高度過敏、極度虛弱、嚴重心衰的患者均應禁刮或慎刮。

六、膏方

膏方是一種具有營養滋補效果和治療預防作用的成藥。它是在大型複方湯劑的基礎上,根據各人的體質、病情,結合辨證施治而擬定的膏滋藥處方,即藥物經濃煎後摻入某些輔料而製成的一種稠厚狀半流質或凍狀劑型。處方中的藥物儘可能選用道地藥材,全部製作過程要嚴格操作,只有經過精細加工的膏方才能最終成為上品。

【適應證】

廣泛適用於內、外、婦、兒、骨傷、眼耳口鼻等科的疾病及大病後體虛者。

【注意事項】

1.根據病人的病情決定膏滋藥處方。

2.應考慮病人的體質、應時的季節、氣候、地理條件等因素,做到因人、因時、因地制宜。

來自: 古道岐黃 > 《基礎知識》

中醫特色療法,與眾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