冗兵和冗费:北宋王朝的毒瘤

募兵募兵,顾名思义,就是非强制性招募来的兵。因此,如果单从表层意思看,募兵制其实不是一个新鲜的事物。早在春秋时期,吴起改革魏国兵制,就用招募而不是传统征发的形式组建了列国的第一支特种部队——武卒,结果大获成功。这应该是募兵制的雏形。后来,东汉、唐末五代等时期,也都根据需要大规模地招募过士兵。只不过,这种招募来的士兵,以当兵为职业,长期跟随某一个将领,兵将之间有种隶属关系,很容易导致军阀的形成。

冗兵和冗费:北宋王朝的毒瘤

宋朝的募兵,无论是建立的初衷,还是制度的设计,都与之前有很大的不同。据史料记载,赵匡胤曾与赵普等几位重臣商讨如何创立一个造福后世子孙的举措,赵普等人提了很多办法,赵匡胤都不满意。最后,赵匡胤认为,只有养兵一法才是长治久安之道。

冗兵和冗费:北宋王朝的毒瘤

他说:“可以利百代者,唯养兵也。方凶年饥岁,有叛民而无叛兵;不幸乐岁而变生,则有叛兵而无叛民。”意思是说,遇到灾荒年,将饥民招募为兵,可以避免饥民作乱;正常年份,即使有军队作乱,百姓也不会参加,况且这些都是小概率事件。此外,募兵还有一个作用是,能把那些失业破产、游手好闲、危害乡里的各色百姓编入军队中,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使流民减少,有利于社会稳定。而这些人进入军队后,受到军事纪律管制,又难以兴风作浪。总之,赵匡胤觉得管理士兵要比管理流民容易多了。

短期来看,募兵制确实很不错,可时间一长,就变味了。

因为根据募兵制的规定,只要百姓一旦应募为兵,便被输入官府的军籍。这些入了军籍的人,行不得经商,居不得为农,生老病死都不能脱籍为民,妻儿老小全部都得仰食于官府。于是,没过几年,兵营里就到处都是老弱病残之兵,别说去打仗,就是打桶水都累得呼哧呼哧的。更要命的是,朝廷不仅不想着精兵强将,反而一到凶年就去各地大肆招募流民从军,有的官员招募的人数多了,甚至还能算作政绩。

冗兵和冗费:北宋王朝的毒瘤

根据规定,北宋的军队大致分为四类:禁军、厢军、乡兵和蕃兵。其中禁军为主力作战部队,是中央军;厢军的战斗力不强,主要承担地方防卫的职能;乡兵与禁军﹑厢军不同﹐不脱离生产,主要工作还是种地;蕃兵是由少数民族组成的地方兵种,人数少,存在的时间也短,主要是用作边防。下面就列举一下北宋建立至仁宗庆历年间,禁军和厢军数量的发展概况:

时间 禁军 厢军 总数

太祖开国 10万余 10万余 22万

太祖(开宝) 19.3万 18.5万 37.8万

太宗(至道) 35.8万 30.8万 66.6万

真宗(天禧) 43.2万 48万 91.2万

仁宗(庆历) 82.6万 43万 125.6万

通过表格我们可以看出,宋朝的军队几乎是呈几何级数增长的。由于宋朝统治者对武将严密防范,将不专兵,因而军纪松散,号令不明。又由于军队平时很少训练,士兵们有大把的时间游手好闲,松松垮垮,站不成行,走不成列,终日游戏打闹于街市之间。

据说,宋朝有很多士兵不仅不能披甲上马,甚至连弓箭都拉不开,好不容易拉开了,射出去的箭也跑不远,要说能造成杀伤力的话,也只能是对自己的战友。因此,再加上打仗时军官与士兵不能照应,号令不能相通,所以军队人数虽然猛增,但却遇敌即溃,战斗力极低。

这就是从宋初发展到宋仁宗时期的“冗兵”之弊。

冗兵和冗费:北宋王朝的毒瘤

而“冗官”和“冗兵”之弊,所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加重北宋王朝的财政负担。

北宋的官员,尤其是高级官员,一般都享受着非常优渥的薪资待遇。以宰相和枢密使为例,其正俸,也就是基本工资,一个月能拿到三百贯,可以买一百亩上等良田。此外,还有相当于工龄工资的“添支”,相当于职务工资的“职钱”,相当于服装补贴的“衣赐”,相当于取暖补贴的“薪炭”,相当于伙食补贴的“茶酒厨料”,相当于交通补贴的“饲刍[chú]”,等等,杂七杂八加在一块,每年差不多能拿一万贯上下。有一种说法认为,宋朝宰相的“阳光工资”收入大约是明朝首辅(相当于宰相)的五倍以上。

要知道,宋朝与宰相级别相当的人可不是只有三五个,你像拥有太师、太傅、太保、太尉、柱国、节度使头衔的这些人,可能手里没啥权力,但工资待遇却一点都不差,甚至比宰相都要好。至于底下的那些官员,据有人考证,各项福利待遇也比其他朝代要好很多。资料显示,宋朝官员和吏员每年的俸禄支出在一千二百万贯左右。

这是一个相当惊人的数字。

冗兵和冗费:北宋王朝的毒瘤

除了养官,宋朝养兵的费用也是相当惊人!

前文已经介绍,宋朝的军队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中央正规军,也就是禁军;二是地方常备军,即厢军。在正常情况下,养活一名禁军每年所需的费用是五十贯,养活一名厢军每年所需的费用是三十贯。记住哦,我说的是养活,并不包括战时的后勤保障、转运、赏赐、组织动员、损耗、管理等费用。

那么,有没有人统计大概需要多少钱呢?

有!

宋朝书法四大家之一的蔡襄,是仁宗时期的一个高官,他曾做过一个统计,说当时全部禁军、厢军每年的开支大概是四千八百万贯,约占宋朝全部财政收入的六分之五。这个开支,如果加上前面的官员俸禄,以及皇家花销和动辄几百上千万贯的赏赐,那么宋朝的财政窟窿绝对能惊瞎你的眼睛。

关于这一点,史籍也有记载,说在宋仁宗庆历年间,政府每年的亏空都在三百万贯以上,相当于每年给辽国岁币的十倍!

这就是仁宗统治时期的“冗费”之弊。宋朝“积贫”说法,盖源于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