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四大经典

中医四大经典---中医学基础理论体系的确立


浅谈中医四大经典

战国至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确立。

浅谈中医四大经典


(1)理论框架的建立:《内经》的问世,是先秦至西汉医学发展的必然结果。此书约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东汉至隋唐仍有修订和补充。

《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共18卷,162篇,是先秦至西汉医学经验和理论的总结,内容十分丰富。该书全面论述了中医学的思维方法,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体的生理、病理及疾病的诊断、防治等,不但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是中医学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继续发展的基石。

《内经》注重整体观念,既强调人体自身是一个有机整体,又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内经》认为,人体结构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孤立的,面是彼此联系的,这种联系表现在生理与病理、脏腑与经络等各个方面。《内经》将体内的脏腑与体表的形体官窍作了对应联系,并认为局部的病变,可以影响到全身或其他脏器,因面在治疗上重视局部与整体的联系。《内经》又提出了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相统一的观点,人体本的候、地理环境以及社会政治经济地位等方面的影响,因而强调在医疗实践,必须因时因人制宜,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浅谈中医四大经典


《 内经》系统地将反映当时文化进步的古代哲学思想如精气、阴阻、五行学说等引入医学领域,作为思维方法以解释人体生命的产生、生命过程的维系、疾病发生的原因机理及诊断防治等。《内经》认为精(气)是本原,人类与宇宙万物存在着同源性,因而具有密切的联系。人体的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也皆由精化生,因而也是同源而相互联系的。《内经》把阴阳的对立统一看成是世界万物的普遍规律,人体内阴阳双方也是平衡协调的。一旦这种平衡遭到破坏,人体就会生病。诊断时应辨明病证的阴阳属性,治疗时则要调整阴阳,使之恢复平衡协调。

《内经》运用五行学说,解释人体的生命活动及其与自然界的关系,将世间各种事物和现象,包括四季气候变化、人体生理病理乃至精神状态,都分归于五行之中,并认为人体内的脏腑之间存在着“生克制化”的自我调节脏腑与自然界之间也存在着相互通应的联系。

浅谈中医四大经典


《内经》构建了藏象经络理论,较详细地描述了脏腑的生理机能。这是总结秦汉以前的整体观察结果,并与当时的解剖知识相结合而得出的结论。《内经》在提倡人体解剖的基础上,更重视用整体观察的方法来认识脏腑的生理机能,将观察得出的人体生理机能如呼吸循环、消化、排泄、生殖、精神心理等分属于五脏,建立起以五脏为中心的五大生理系统,并以精、气、血、津液、神的作用维系和调节着脏腑形体官窍的生理机能,从而初步构建了藏象理论。《内经》对经络学说尤有精辟的论述,不但对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属络脏腑及其所主病证均有明确记载,而且对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别络、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的向、分布、功能亦有记叙。《内经》总结了秦汉以前人们对经络的认识,并使之系统化理论化,创立了经络理论。

《难经》是一部可与《内经》相媲美的古典医籍,相传秦越人(扁鹊)所作。

浅谈中医四大经典

该书内容简要,辨析精微。全书所述以基础理论为主,涉及生理、病理、诊断、病证、治疗等各个方面,尤其对脉学有较详悉而精当的论述和创见,对经络学说以及藏象学说中命门、三焦的论述。立起以五脏为中心的五大生理系统,并以精、气、血、津液、神的作用维系和调节着脏腑形体官窍的生理机能,从而初步构建了藏象理论。《内经》对经络学说尤有精辟的论述,不但对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属络脏腑及其所主病证均有明确记载,而且对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别络、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的向、分布、功能亦有记叙。《内经》总结了秦汉以前人们对经络的认识,并使之系统化理论化,创立了经络理论

《伤寒杂病论》的成书,创立了辨证论治的诊治理论。

浅谈中医四大经典

该书为东汉张机(字仲景)所著,后经王叔和分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部分:前者以六经伤,后论杂病。该书提出了“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证论治原则,使中医学的基品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神农本草经》

浅谈中医四大经典


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以三品分类法,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其集结成书年代自古就有不同考论,或谓成于秦汉时期,或谓成于战国时期。原书早佚,现行本为后世从历代本草书中集辑的。《神农本草经》的历史地位不可低估,它将东汉以前零散的药学知识进行了系统总结,其中包含了许多具有科学价值的内容,被历代医家所珍视。而且其作为药物学著作的编撰体例也被长期沿用,作为中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影响是极为深远的。《本经》首次提出了“君臣佐使”的方剂理论,一直被后世方剂学所沿用,有序例(或序录)自成一卷,是全书的总论,归纳了13条药学理论。《本经》的问世,对中国药学的发展影响很大。

浅谈中医四大经典


综上所述,秦汉时期这四部医学巨著的问世,标志着医学发展的飞跃,即由原先零散的医学知识和医疗经验,上升为系统理论,并建立起独特的医学理论框架。

(2)治疗技术的发展:随着中医学理论框架的建立,治疗技术也得到相应的发展。在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理论的指导下,中医学确立了一整套治疗思想和原则,如治病求本、三因制宜正治反治、标本缓急、扶正祛邪及调整阴阳等。在诸多治疗技术中,药物与针灸疗药物疗法的发展:由于辨证论治这一临床治疗体系的确立,药物疗法从单一的“对症法发展最快,取得的成就也最大。 治疗”发展为有规律的用药,并多采用按一定法度组成的复方,从而提高了治疗效果,也推动了对药物的研究。

本文仅供中医学者及爱好者学习参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