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也有名片?解读从秦汉到唐宋的名刺发展简史

名片是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的重要工具,陌生人之间通过小小的名片,就能大致了解对方的联系方式、社会地位。名片的历史在中国上存在了千年之久,东汉时就有了接近名片的称呼"名刺",唐、宋时期名刺还在使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朝代的更迭,名刺的名称也在不断变化中。名刺这一称呼在日语中还在沿用至今。名刺文化是中国礼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秦汉时期的谒、名刺

秦朝、西汉时期的名片叫"谒",东汉刘熙在《释名 释书契》解释道"谒,诣也;诣,告也。书其姓名于上,以告所至诣者也。"谒与现代的名片功能近似,比名片简单,上面只写有本人的姓名。

在《史记》《汉书》中有很多"谒"的史料记载。例如吕后父亲吕公办酒宴,萧何负责操办宴席,规定贺礼不满千钱的人,在堂下坐。刘邦没钱却在谒上写"贺钱万",吕公因此看中了刘邦,把女儿吕雉嫁给了刘邦。

古代也有名片?解读从秦汉到唐宋的名刺发展简史

东平汉墓壁画奉谒图

郦食其用谒拜见刘邦,上面写着:"高阳贱民郦食其,听闻沛公举兵反秦,希望沛公能够接见我,我愿意为沛公出谋划策!"刘邦以为郦食其是儒生,不想见他。郦食其按着宝剑对着看门人发怒说"我是高阳酒鬼郦食其,不是儒生。""使者惧而失谒,跪拾谒",看门人因为害怕丢掉了"谒",再次通报,刘邦这才见郦食其。

汉文帝时袁盎在路上遇到丞相申屠嘉,袁盎下车向丞相行礼,丞相只在车上回礼。袁盎认为丞相没有以礼相待,于是他到丞相家里上谒,求见丞相。汉宣帝时的丞相丙吉患病,二千石以上俸禄的官员都上谒问候丞相病情。丙吉派仆人拜谢,大部分人接受拜谢后就离开了,只有陈万念留下没走,丙吉因此看重陈万年,向汉宣帝推荐了陈万年。

古代也有名片?解读从秦汉到唐宋的名刺发展简史

江苏东海县尹湾汉墓木谒

"谒"除了写有本人姓名,还写有拜见事由,也可用于送礼,类似今天的礼单。主人看到"谒"后可以决定是否接见此人。连云港曾发掘了一座西汉太守墓,其中就有"谒","谒"的书写方式是"东海太守宝再拜 谒 西郭子笔"。

至东汉时期出现了"刺",东汉刘熙在《释名 释书契》解释刺的格式如下:在木简的顶端写上"再拜起居"几个字,在木简中央部分写上本人的官爵以及籍贯。因此也叫"爵里刺"

《三国志 夏侯渊传》记载,夏侯渊第五子夏侯荣是神童,七岁一天就能背诵一千多字,会写文章过目不忘。"宾客百馀人,人一奏刺,悉书其乡邑名氏,世所谓爵里刺也"曹丕让夏侯荣看了几百人的名刺,他能一个不差的背出来,受到曹丕的称赞。

一般认为谒写在宽木简上,多用于庄重的礼仪活动,刺写在细长的木简上,使用场合更随意一些。东汉、三国时期谒、与名刺并存,之后刺逐渐取代了谒。

古代也有名片?解读从秦汉到唐宋的名刺发展简史

南昌东吴高荣墓

唐朝的"名刺""门状"

唐朝时纸张已经代替了竹简、木简,"名刺"开始使用纸张制作,也叫"名纸"。唐诗有很多投刺的诗句,如李商隐《自桂林奉使江陵途中感怀寄献尚书》写道"投刺虽伤晚,酬恩岂在今。"贾岛的《寄河中杨少尹》"非惟咎曩时,投刺诣门迟。怅望三秋后,参差万里期。禹留疏凿迹,舜在寂寥祠。此到杳难共,回风逐所思。"

唐朝有了科举制度,举子们往往通过投名刺的方式结识达官贵人。李白在《上安州裴长史书》讲述了他通过投刺结识成都长史苏颋,"又前礼部尚书苏公出为益州长史,白于路中投刺"苏颋夸奖李白是天才,可以成为汉朝司马相如一样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则因为不喜欢投刺给高官们而苦恼,"欲事干谒,则患不能小书,困于投刺"

唐武宗时期又出现了"门状",李匡乂在《资暇集》中记载,唐武宗时期李德裕权倾朝野,百官认为过去送刺的礼节太轻,改用价钱更高的纸张,把上朝时候见宰相的礼节,用在了李德裕家里,他们在门状上写着本人的官衔,以及"候起居"几个字问候李德裕。之后民间也开始流行用门状。

古代也有名片?解读从秦汉到唐宋的名刺发展简史

敦煌遗书 五代门状

敦煌遗书中有五代后唐时期的门状"行首陈鲁佾 右鲁佾谨在 衙门随例祗候贺, 伏听处分。牒件状如前, 谨牒。长兴五年正月 一日 行首 陈鲁佾牒" 从中可以看出名刺与门状的区别在于,门状比名刺字数更多,敬语用词也更多,还写有年月日。书写格式用词从名刺的"再拜起居"改为"右某谨祗候","伏听处分""碟件状如前 谨碟"

宋朝的"门状""名刺"

宋朝前期士大夫往来仍采用唐朝的门状格式,有"碟件状如前 谨碟"的套话。例如《游宦纪闻》记载了北宋治平四年的门状"医博士程防:右防谨祗候参节推状元,伏听裁旨,牒件如前,谨牒。治平四年九 月、日,医博士程防牒"

宋神宗元丰年间改革官制,门状的写法也发生了改变,"碟件状如前 谨碟"改为"碟件状如前 谨状"门状根据使用对象分三种:用于高官的叫大状,用于普通官员的叫平状,用于平辈的叫手刺也叫手状。大状的格式是:"右某谨诣 门屏祇候 起居 某位伏听处分谨狀

年月日具位姓 某 状"平状的格式是"右某祇候 起居 某位谨状 月日 具位姓 某 狀"手刺的格式是"某爵【没有爵位的写官位】某里姓某 专谒 见 某位 月日 谨"

《游宦纪闻》记载了元祐年间一些士大夫写给常立的手刺"观,敬贺子允学士尊兄。正旦,高邮秦观手状。" "庭坚奉谢子允学士同舍。正月、日,江南黄庭坚手状。" 这种手刺也用于春节拜年,元佑年间春节,士大夫往派仆人持这种手刺拜年,类似于现代的贺年片。

古代也有名片?解读从秦汉到唐宋的名刺发展简史

南宋末年周密的表舅吴四丈很幽默,赶上节日他家没有仆人能派出送手刺。正好有朋友派仆人给他送手刺,吴四丈用酒灌醉了仆人,换上了自己的手刺,结果亲戚朋友收到的都是吴四丈的手刺,一时传为笑谈。

小小的名刺在古代人际交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名刺就像现代的简历一样,是士大夫用于官场的敲门砖,士大夫用名刺向达官贵人自荐。名刺就是士大夫们的脸面,主人通过名刺就能看出此人的书法水平。宋朝名刺还有拜年的功能。通过名刺文化能看到古人注重礼仪的一面,中国礼仪之邦的说法名不虚传。

《谒刺考述》《敦煌文献中所见门状的形制》《石林燕语 》司马光《书仪》《癸辛杂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