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喝什么酒能体现出身份来?

小蝈蝈爱下雪


(汉代酒宴石刻)

古代喝什么酒能体现身份?

那要看这个“古代”,指的是什么时候。

当然,还有一个前提,就是要喝得起酒,杜甫诗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古时候喝不起酒的,还是大有人在的。

国际上有一个著名学者,叫帕特里克.麦戈文,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考古学教授。他大概对葡萄酒情有独钟,研究后认为,中国的距今9000年的贾湖遗址中,存有葡萄酒的遗存。不少中国学者不很赞成,说葡萄不产于中国,这么早传入中国的可能性不大。

但在距今6500-5000年的时候,中国肯定已经有成熟的酿酒技术了。因为,在山东莒县陵阳河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出土了成套的器具,如大口尊、沥酒漏缸、接酒盆、成酒瓮等等。

史籍中,记载了一些夏代的“酒事”信息,如《孟子.离娄下》曰:“禹恶旨酒而好善言”等,也出土了若干与夏的时代吻合的酒具。但毕竟证物不足,且不多论。

殷商是个好酒的朝代,这既有甲骨卜辞的证据,又有出土文物的证明。《韩非子》和《史记》都说,殷纣王搞“酒池肉林”,尽管夸张,大约也算个旁证。

(年代与夏吻合的青铜酒器)

商代史研究学者认为,殷商的酒,主要有五种酒共十多个品类。

五种酒是——酒、醴、鬯、果酒、药酒。

“酒”,甲骨文的“酒”字,从酉从彡,酉是大口容器,彡表酒液。泛指粮食白酒,主要以粟酿制。

“醴”,甲骨文从酉从束,应该表示以“束茅”过滤。是相当于现在江南用糯米酿制的“酒酿”,《说文》笺云:“味至薄”,就是酒精含量极低。

(殷商酒器)

“鬯”,甲骨文有此字,是用黍酿制的高档酒,分黑黍鬯和郁鬯,后一种添加香草制成。

“果酒”,殷商遗址出土证明,此类酒当以桃、李、枣等水果酿成。因这些水果含糖量不高,此种酒的酒精含量也应该相当低。

“药酒”,在发现的殷商酒作坊遗址中,有不少成罐的草木樨和大麻子等制酒原料。草木樨有清热解毒功效;大麻子则有润肠、祛风、活血等功能。学者们推断,当时应该掌握了这些药酒的作用。

殷商时期,能体现身份的酒,肯定是“鬯”了。卜辞中记载,商王手下,有专管酿制此种酒的官员,称“鬯小臣”;祭祀天帝和先祖,亦多用“鬯”酒;还有方国进贡的记载。

(殷商酒器)

西周建立之初,认真总结了殷商酗酒亡国的教训。

康叔封于殷商故地卫,周公特意写了《酒诰》,戒示一定不要重蹈覆辙。

他说:德业完美的父亲文王,开始君临西方的时候,就告诫许多属国和官吏,包括一切副长官和办事人员,他早早晚晚不断地讲:“禁止喝酒呀!上天降下的命令,从我的元年起,我们的臣民要过一种全新的生活!”

周公还讲了很多。总之,西周是禁酒的。

但是,所谓禁酒,也网开一面,就是祭祀、养老、奉宾可以喝酒。为了加强管理,周官中,设“酒正”一职,“掌酒之政令,以式法授酒材”。

西周之酒,依据酒体颜色、酒液颜色、酝酿时间、酒事用途分若干种酒,但大体分为“清”“白”两类。

“清”酒,酿造时间较长,酒液清澈;“白”酒,则制酒时间较短,酒液浑浊,相当于汉代所称“浊酒”。

酒的品级,西周有“五齐”之说,即酒之清澈度的五个级别。

这大约也体现了从天子到士大夫不同阶层用酒的严格区别。

(西周酒器)

除此之外,西周仍然保留了商代的“鬯”酒,工艺上更为严格,但并无创新。这与西周禁酒大有关系。总体上,西周用酒量,大大低于殷商。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各自为政。周廷禁酒令不仅没谁再遵守,而且各国交往增多,合纵连横,勾心斗角,于是使酒的产销迅速增长。

齐景公拜访新嗣位晋侯,二人酒酣投壶为乐;秦王与赵王会于渑池,喝多了以城池为酒筹;楚宣王会诸侯,嫌鲁恭公献攻打赵国。

春秋战国时的酒业,已经很具规模,但似乎没有新品种,只是品质反而良莠不齐了。所以孔子说,集市上买的酒不喝。

比孔子地位更高的诸侯们,也一定更挑剔了。但也就是按西周传下来的品味选酒喝了。

(战国酒壶)

当时,在战国诸侯中,只有秦国是例外。孝公六年商鞅变法后,对酒课重税,秦国喝酒的风气就差得多。统一六国后,还没等到有所改变,就被汉朝取代了。

到了西汉,酒风迭盛。汉宣帝曾下诏说:“夫婚姻之礼,人伦之大也;酒食之会,所以行礼乐也。……勿行苛政。”实际上,就是不得禁酒。

于是,汉代的酒席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此时,开始“入席排座次”,“喝酒有规矩”,就是讲究尊卑上下,必须遵守程序。

汉代有朝廷酒坊,各级地方政府也有自己的酒厂,除此之外,

民间酒坊也日益增多。汉武帝时,还有了胡家酒——胡人开的酒坊。

两汉之酒,主要是曲酒和糵酒,但逐渐曲酒更多。原料是谷物。此时,还没有现在所说的黄酒。

张衡曾说到四种酒——“玄酒”,是朝廷专用的祭祀酒;“白醴”,是淡甜型米酒;“葡萄”,是胡人传入中原的果酒;“竹叶”,是对酒色的一种区别。

另外,还有“苍梧酒”、“宜城酒”、“乌程若下酒”、“中山酒”、“酂白酒”、“绿酃酒”等,均见于史籍记载。

其他还有“齐公之清”、“关中白薄”、“青渚萦醇”、“沙络绿酃”等等。

(竹林七贤饮酒石刻)

魏晋南北朝,是个酗酒烂醉,酒风大盛的时期。

此时的名酒很多。

“酒坛酒”,是曹操呈现给汉帝的特制酒,《齐民要术》记载了其独特的酿制方法,是当时最先进的酿酒之法。

“河东酒”,产自山西,就是现在的永济蒲州镇一带。成为朝廷指定用酒。《齐民要术》亦有记载。

“桑落酒”,是河东人很早就开始酿制的一种酒,也称“索郎酒”或“桑郎酒”。郦道元的《水经注》中有载。

“白堕酒”,因酒工刘白堕而得名,属米酒,但酒精度远比以往米酒要高。游侠们曰:“不畏张弓拔刀,唯畏白堕春醪”,可见其酒力厉害。

“酃酒”,产于湖南衡阳,汉代已有名气,此时更广为人称道。《齐民要术》载其详细酿法。

“苍梧酒”,汉代亦已成名,此时扩充酿制“九坛酒”和“竹叶酒”。

(唐代酒具)

盛唐之时,酒业繁盛。

从生产来说,有“官酒”、“市店酒”、“家酿酒”。

从种类来说,有米酒、果酒、配制酒、养生酒等等。

此时的酿酒工艺也有了很大提高,分为制曲、投料、发酵、取酒、加热处理等截然分开的流程。

制曲多掺入中药;开始使用高效的红曲,不仅发酵质速度大大加快,酒的质量也更有保证。

唐酒的颜色,有绿色的米酒;琥铂色的“黄酒”等。“行觞举绿醪”和“春酒盛来琥珀光”,都体现着酒的质量上乘。

酒的味道也更好,但总体上甜度过高度数较低。

唐代名酒有——

“宜城酒”,产于湖北宜城。

“乌程酒”,产于浙江吴兴以南。

“桑落酒”,如前述及。

“宜春酒”,产于江西。

“郢州酒”,产于现在的湖北钟祥一带。

“剑南酒”,唐剑南节度使驻成都,此地产就称此名,亦叫“蜀酒”、“成都酒”。

“乾和酒”,产于河东并、汾一带。

“岭南酒”,产于广东乐昌一带。

“浔阳酒”,产于江西九江。

“蛤蟆陵酒”,产于京城长安。

(宋皇饮酒图)

两宋,制酒更为发达。

此时,主要是官酒,由光禄寺掌管。另外就是家酿酒急剧增多。例如苏轼,就是酿酒好手。

皇家,喝一种“蔷薇露酒”,外人几无人品尝过。

这一时期,仍然分“清”酒和“浊”酒;颜色更为多样,有绿、白、黄、赤黄、红、赤黑等。

工艺更为精细。

著名酒品有——

“桂酒”,官营酒坊多产桂酒。

“松醪酒”,具有药酒功能。

“竹叶酒”,此时亦称“竹光酒”,即浅绿色清酒。

“菊花酒”,主要作为时令饮品。

“羊羔酒”,以羊肉作为配制原料酿成的酒。宋代始有。

“蜜酒”,即在酿酒过程中加入蜂蜜,也为宋代首创。

另外在果酒中,除葡萄酒外,还有了“柑酒”、“荔枝酒”和“梨酒”。

地方酒,也渐成风尚,如河南酒、山东酒、山西酒、巴蜀酒、湖北酒、安徽酒、镇江酒、无锡酒、苏州酒、湖州酒、扬州酒、杭周酒、绍兴酒等等不一而足。

(元代烧酒作坊遗址)

元代,是中国酒发生时代性变革的开始。

这个时候,欧洲的蒸馏法传入中国。

李时珍《本草纲目》载:“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创始,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承滴露。”

烧酒始于元代应无问题。其作用,就是使酒的酒精度大大提到了。

黄酒,也定型于元代。

自此,开辟了一幅全新的酒类世界。

至于明清,现在不少的白酒——真正的高度白酒;黄酒;果酒,就都逐渐出现了。

于是也就不再多说。

最后插一句,关于中国造酒的发明人,有说是大禹手下的仪狄的,有说是大禹的重重重孙子少康也就是杜康的;还有医说和农说,一直说到黄帝。这大约都属于传说了。新石器时代,有了剩余农产品,应该是酿酒产生的硬条件。


一老沈一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是白居易《问刘十九》,从中看出,古代的酒是绿的,这是因为古代没有无菌工艺,有微生物的侵入。

古代的酒另一个特点,是浑浊,明代大才子杨慎在名篇《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中有这样的词句“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宋代文学家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也写到过“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浊酒”其实就是米酒,多由糯米发酵酝酿而成。酿成之后的酒通常都有很多杂质,如果不经过滤的话,就显得非常“浑浊”。虽然,浊酒的卖相是惨了一点儿,但价格便宜,深受广大平民百姓或是穷困潦倒的诗人们的青睐,比如杜甫在《登高》中写道:“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那么古代有清酒不,答案是有,宫廷达官贵人喝就是清酒,清酒的工艺特别复杂,需要专门的滤酒工具在酒坛中压取,并用葛巾再过滤一遍,所以,李白写道:“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

从项羽给刘邦设的鸿门宴到唐代的贵妃醉酒,从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到乾隆的千叟宴,无酒不成宴,酒是宴之魂,把美酒佳肴的故事千古流传。

根据许慎在《说文解字》的记载:古者仪狄作酒醪,禹尝之而美,遂疏仪狄杜康造秫酒。这里的杜康就是最早的国酒。

而且,杜康酒就是高粱酒,醇厚,回味悠长。

夏商周乃至奏汉,喝的就是 杜康,曹操有诗,“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到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好酒是产自曹操故乡安徽毫州的九酝春酒,应该还有青梅酒,曹操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喝的就是这个。

魏晋时期是刘伶醉,产生了潇洒的竹林七贤。王羲之更是借着酒兴挥毫波墨,留下千古书法《兰亭集序》

南北朝时期的宫廷美酒是竹叶青,这酒加进了名贵药材,是名付其实的养生酒。

唐朝的美酒剑南春,“唐时宫廷酒,盛世剑南春”,更是留了许多关于酒的名人轶事和诗句,贺知章为三品官员,腰间戴着金龟,碰到李白两人喝酒,贺知章用金龟换酒和李白喝,这交情杠杠的,还有李白的“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和“解貂赎酒”的美谈。

宋朝的宫廷酒叫内酒。一般从各地酿酒之乡采集酿酒方法,再由御善房专门酿制,比较著名的内中酒有:蒲中酒、苏合香酒、鹿头酒、蔷薇露酒、流香酒、长春法酒。

元朝的宫廷用酒是马乳酒或牛乳酒。并且开始饮用蒸馏酒。

明朝的宫廷用酒是荷花蕊、寒潭香、秋露白、竹叶青,金茎露,太禧白。

水之酒之血,粮是酒之肉,曲是酒之骨。清代宫廷用酒用玉泉山泉水酿制而成的玉泉酒和再加以名贵药材的莲花白。






明月明朗明空明天


当然是喝宫里的酒最能体现身份,每个朝代宫中的酒都是不一样的。

汉武帝宫中有九丹金液、紫红华英、太清红云之浆,浆属于淡酒。兰生酒是汉宫中的名酒。百末旨酒是采百草花末杂于酒中,旨,美也。马酒即是马乳,马乳也有酒的味道,多饮也会醉。汉时西域大宛国用葡萄造的酒,被带人中原,深受帝王们的喜爱,视为珍品。汉武帝就以葡萄酒迎接西王母的降临。魏文帝曹丕曾对群臣说:“葡萄酿以为酒,过之流涎咽唾,况亲饮之?”葡萄酒较之中原的米酒,味道甘甜还容易使人醉,所以曹丕又说:“葡萄酿以为酒,甘于曲米,善醉。”

南北朝时,有蒲桃酒、千里酒、桑落酒、缥醪酒、河东酒、菊花酒。其中桑落酒和菊花酒是用桑叶和菊花加进酒浆中酿制的,或说桑落酒是桑叶落时取井水酿制的。缥醪酒则是精酿酒。唐人喜欢用“春”字为酒取名,当时有富水春、若下春、土窟春、石冻春、松醪春、竹叶春、梨花春、罗浮春、瓮头春、曲米春、抛青春。绍兴造的酒,名蓬莱春酒。

魏徵有造酒的手艺,他所造的酒以滤渌、翠涛两种最为珍奇,将上述酒置于罐中贮藏,十年不会腐坏。唐太宗非常欣赏魏徵的酒,题了一首诗赐给魏徵:“蠕渌胜兰生,翠涛过玉薤。千日醉不醒,十年味不败。”玉薤是隋炀帝时宫中的名酒。唐太宗的诗作得不甚有韵味,但说明了唐人的造酒技术有·了很大提高。以往的米酒,酒精含量不高,一般是现酿现饮,不易长久贮存,魏徵造的酒显然是酒精含量高,容易醉人且能贮存长久。葡萄(亦写做蒲桃)酒也较中原的米酒贮存时间长,有较高的酒精含量和甜度。西域人造葡萄酒始终是拿手的。五代时,于阗能用葡萄造出紫酒、青酒,其味尤美,大概就是红、白葡萄酒。

光禄寺下设良醒署,隋唐至明清一贯。良醒署负责酿造和供应祭祀用的酒以及进贡宫廷饮宴用的酒。进贡宫廷的有酴蘸、桑落等酒。

唐宪宗时,李化酿制了一种酒,名叫换骨醪,不知用何法,宪宗将此酒视为上品。当晋国公平淮西之乱后回京时,宪宗将贮于金瓶上盖黄粑的换骨醪二斗,赐给晋国公。唐宪宗对仙术很是好奇,同时也喜欢奇异的酒,其宫中有乌弋山离国进献的龙膏酒,酒黑如纯漆,饮之令人神爽。

南唐时又有龙脑浆,为高级补晶,南唐元宗,李琼试图用酒调制龙脑浆,然后饮用,这时异人耿先生说:“未为佳也。”于是他用更高明的办法,制成了香气馥烈的龙脑酒。

北宋宫中有珍奇名酒鹿胎酒,皇帝在内廷饮宴时常饮此酒,某次宰相韩琦承恩到御榻前,接受了仁宗为他酌的一大杯鹿胎酒

南宋宫中名酒有蔷薇露,皇帝常将另一种酒——流香酒赐给大臣。

元代皇帝在宴席上常饮琼华汁、玉团春等酒“沉沉宫宴醉流霞”,流霞也是一种名酒。宫中还有枸杞酒,即用枸杞泡在酒中,枸杞酒被视为补酒。元仁宗曾将此酒赐给大臣察罕,说:“以益卿寿”。

明代宫中用酒不再由光禄寺提供,而是由宦官机构御酒房酿造。御酒房所造的酒有荷花蕊、寒潭香、秋露白、竹叶青、金茎露、太禧白。崇祯帝喜饮金茎露、太禧白,称这两种酒为长春露、长春白。魏忠贤把持内廷时,常在宫外造酒,然后通过御茶房进献于皇帝,酒的名目很多,有金盘露、荷花蕊、佛手汤,君子汤、琼酥、天乳等。宫词中说:“但看御酒供来旨,录得嘉名百十余。

清代中国的造酒业有了长足的发展,至今许多声名遐迩的名酒均创于清代。但是清官中却有康熙皇帝的酒戒,康熙的御制诗刻于元朝遗留下来的黑玉酒瓮上。所以皇帝的膳桌上按规定不许摆放酒具。康熙律己甚严,能够做到终生放弃饮酒之乐,但他的子孙对于饮酒的戒令并未认真执行,不过终清一代确实不曾有嗜酒的皇帝。

乾隆在位时,大臣张照曾献松苓酒方,乾隆命人按此方制酒,在山中觅古松,深挖至树根,将酒瓮开盖,埋在树根之下,使松根中的液体渐渐被酒吸人。一年以后挖出,酒色如琥珀,松苓酒便制成。乾隆皇帝经常有节制地饮用此酒。清人说,乾隆寿跻九旬,康庄日健,有松苓酒的作用。

光禄寺下属的良醒署为正式的酿酒部门,每年春秋两季取京西玉泉水酿酒。用糯米加豆、麦曲、花椒、酵母、箬竹叶、芝麻制成的玉泉旨酒,是皇帝日常的御用酒。乾隆皇帝每晚饮二两玉泉酒。嘉庆皇帝的酒量比其父要大,每天饮六七两酒为常事,遇节庆或兴致高时,可饮十四五两。较之历代豪饮的皇帝,嘉庆不能算为嗜酒。

古代风俗于正月初一饮屠苏酒,以驱除瘟疫。端午则饮雄黄酒,以驱除蛇虫等毒物。清官例于节前造上述酒。清宫屠苏酒,是将大黄、桔梗、白术、肉桂、乌头、菝葜研为细末,裹于布中密缝好,在腊月三十日中午悬人井内,距水面三尺,正月初一日子夜取出。将上述物品与木瓜酒、水糖面按剂量一同煎熬,经四五开,制成屠苏酒。雄黄酒则是将雄黄调入玉泉酒或太平春酒中制成。

菊花白酒、莲花白酒是清末宫中两大名酒,由于受到慈禧太后的喜爱而身价倍增。莲花白酒用昆明湖产的莲花配酒酿成,菊花白酒用滋补药材人酒中浸泡酿成。


唐明国亮


历史上的唐代诗仙李白,更是爱酒如命,他喝了酒之后文思泉涌,因此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写道:“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古今这个酒更是复杂多样,各种牌子各种价格各种包装的都有。

浊酒,白酒和葡萄酒的区别

如今社会中,身边人喝的基本都是白酒,白酒的味道更香,度数也比较大,看起来很是清澈,喝起来可以让人沉静在醉意当中。浊酒在生活中不是很多,度数小,看起来也很浑浊,没有卖相,但胜在价格便宜,深受广大平民百姓或是穷困潦倒的诗人们的青睐。

由于葡萄酒独特、美妙的口感,还有它超高的逼格,自然受到了当时文人骚客的热捧,但由于葡萄酒属于“洋酒”,就和今天82年的拉菲、人头马XO一样,非常昂贵,不是一般人能享用的。

古时候的白酒也就是蒸馏酒,类似于当今的小烧酒

在古代,白酒的度数也要比米酒红酒度数都要高很多。我们都知道武松在景阳冈小酒店喝的所谓“三碗不过岗”就是小烧酒,一碗差不多能顶十碗米酒。多亏武松酒量较大,要不然真的就成了所谓的“不过岗”了。这种酒可以和现代人的洋酒比一下,不是谁都能喝的惯的。不管从古代还是现代,从一个人喝酒的档次就可以看出这个人到底是处于一个什么身份。


闲吟鹤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说到酒,不禁浮现出陆游的这首《钗头凤》。其中的"黄縢酒"即黄封酒,宋代时官酿的酒,因用黄罗帕或黄纸封口,故而得名。也称为"贡酒",应算的上是名酒。因唐婉的第二任丈夫赵士程是皇族,所以能有这种酒吧。

红润酥腻的手臂,映着封酒的金黄罗帕,还有这春天里萌发绿色的柳树,想想多么美的景色啊,但在这美景下,还有一段流传千古的凄美爱情故事。

陆游和唐婉从小青梅竹马,婚后相敬如宾,然而唐婉的才华横溢与陆游的亲密无间,引起陆母不满,借唐婉婚后三年无育,逼陆游休了唐婉,十年后的这次沈园再会,让一直没有忘记唐婉的陆游痛彻心扉,悲痛之下挥笔写下这首著名的《钗头凤》,唐婉看到后也含悲和了一首《钗头凤》词,回去不久后唐婉便郁郁而终。问世间,情为何物,竟能作出如此断肠之词,如今这二首词已成为代表爱情的绝唱。

"酒入愁肠,化做相思泪"。可见古人喝酒什么名酒不名酒,借酒抒发情臆而已。毕竟曹操也说过"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听风轩主


在夏商以前,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期,酒就已经发明出来了。

关于酒的发明者,有的说是仪狄,也有的说是杜康,野史笔记中还有猿猴造酒的说法。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是“仪狄作酒醪,杜康作秫酒”。(醪,读作láo,指为浊酒;秫,读shú,泛指高粱)。酒醪是一种发酵过的米酒,而秫酒是以高粱为原料的酒,也就是说,他俩采用的原料不同,不过都是通过发酵来酿酒的。至于猿猴造酒,多半是果子酒。

其实,酒更有可能是上古时期劳动人民无意间的一种发明,是群体智慧的结晶,仪狄或者杜康,只是一个纪念的符号罢了。

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有关于酒的记载,据说殷人就是因为酗酒亡国的;而出土文物中,更有西汉时期完好保存下来的酒。这些无不说明了酒的历史之长远。

在汉代以前,粮食很少,用来酿酒的粮食更少,因此,普通人是很少能够喝到酒的。孟子那个时代,年满七十的人才可以衣帛食肉,酒无疑更是一种奢侈品。周代的时候,酒一般用来祭祀,当然也供贵族在宴会活动中饮用。另外,诸侯也会举行乡饮酒礼,由乡里头人组织饮宴活动,这是一种繁琐的礼仪,目的是向国家举荐贤才,喝酒倒是其次。

后来,农业生产发达了之后,普通人饮酒的机会也就逐渐增加了。

汉代人在过年的时候,会喝一种椒柏酒。这是一种“保健酒”,是用椒花和柏叶浸泡的酒,据说喝了之后可以祛除百病。这种喝椒柏酒的风俗,一直到南北朝时期还很盛行。


曹操吟唱过“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成为千古名篇;陶渊明酷爱喝酒,还写过《饮酒》诗二十篇;竹林七贤中的刘伶,放诞不羁,嗜酒如命,写过著名的《酒德颂》,表现出他对礼法和权贵的蔑视。这些魏晋时期的饮者风采,真是让人倾慕不已。

到了唐代,喝酒已经是一件非常普遍的事情了。那些赫赫有名的大诗人,几乎全都写过与酒相关的诗篇。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王昌龄等等等等,对酒都是情有独钟。

李白是诗仙也是酒仙,酒和月亮,是他的诗作中最突出的意象。“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李白仿佛是为酒而生的。喝了酒之后,他诗情勃发,锦心绣口,吟咏出无数瑰丽壮美的篇章。

李白能够饮下一斗酒,排除夸张的成分,说明这酒的度数是并不高的。事实上,古代的酒确实度数不高,只有3到10度不等,最高不会超过15度。

最开始,酿酒的程序很简单,技术也很粗糙。以谷物为原料,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然发酵,再进行简单的过滤就可以喝了。后来,酿酒技术有了改进,虽然还是通过发酵来酿酒,但是在酿酒之时加入了特制的酒曲,因而称之为曲酿酒法。这样酿出来的酒味道浓郁,酒精度数也比原始的酒要高,一般在10度左右,有点类似于现在的黄酒。当然,这种酒的后劲是比较大的。白居易诗中的“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这“绿蚁”就是形容漂在这种酒上面的泡沫。

直到宋代,梁山泊好汉们大碗喝酒,喝的也就是通过发酵方法酿造出来的谷物酒,其中以米酒为最多。武松过景阳冈所喝的酒,应该是提纯度较高的米酒,十八碗,估计是五六斤的样子,换成现代50度以上的白酒,武松的酒量应该在一斤半左右,也比绝大多数人的酒量要高了,武松也绝对算得上豪饮之人。

欧阳修的“醉翁”之乐,苏东坡“把酒问青天”的豪情,辛弃疾“问松我醉如何”的痴态,都从这种发酵酒而来。

中国酿酒技术的真正飞跃发生在元朝。汉族传统的发酵酿酒法被蒙古族带来的蒸馏酿酒法所取代。明代医药家李时珍曾在《本草纲目》中记载:“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

蒙古人生长在气候寒冷、环境恶劣的地区,高烈度、辛辣味的酒有助于他们祛寒,同时又和他们豪爽的民族性格颇为契合。他们一统华夏之后,度数低、口味淡的传统发酵酒自然也就没有了立足之地。到了明代,发酵酒又兴盛过一阵子,那是因为汉族士大夫喜爱的缘故。不过等到满清入关,辛辣、烈口的蒸馏酒又恢复了它的地位,一直延续到现代。

现代人喝酒的选择可就多了,白酒、啤酒、葡萄酒、威士忌、白兰地、杜松酒、朗姆酒、伏特加等等,琳琅满目,酿造方法也是多种多样。

我们欣赏古人痛饮美酒的风采,但是古人“吃酒”吃的基本是低度米酒,当然可以豪饮啦。李白和武松固然善于饮酒,不过要是连饮三斤现代50度以上的白酒,也足以让他们吐血了。

喝酒,可不要贪杯,就像古人说的,“酒饮微醺处,花看半开时”,才是最美好的境界。




郭大侠实验室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修觉山渔隐酒简介

蜀之为国,肇自人皇,其始蚕丛、柏灌、鱼凫,各数百岁,号蜀山氏。新津修觉山出土的亿万年前白垩纪“鳞齿鱼”,山下周边发掘出距今10000年的江口旧石器文物和5000年上下的龙马宝墩、广汉三星堆、成都金沙等古城遗址印证了先秦古籍《山海经》记载:“龙鱼陵居在其北,状如鲤。其城方三百里,盖天地之中,素女所出也。百谷自生,凤鸟自儛,灵寿实华,相群爰处。岷山之首,马身龙首,其祠修酒,祈冕舞。”

“修觉山富春坊”承于古蜀,兴于汉唐,传于当代。唐时,国师叶法善曾引帝至成都,市酒于富春坊,唐明皇驻跸,为题修觉山三字,自始得名“修觉山富春坊”。古圣先贤寻迹纷至,觥筹交错诗篇盛传。诗仙太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诗圣少陵“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三苏子由“未省岳阳何似此,应须仔细问南公”;渔隐陆放翁更写下“开肆酒香浸云汉,作坊糟醇注胸襟”、“地胜顿惊诗律壮,气增不怕酒杯深”之赞誉。



修觉山船长


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而且历来为文人骚客所津津乐道,尤其是唐代诗仙李白,更是爱酒如命,他喝了酒之后文思泉涌,因此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写道:“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那么诞生了几千年的酒从古至今是一成不变的吗?李白等古人所喝的酒和我们今天的酒又有哪些不同呢?

下面看鉴君就带大家从古代诗词中一窥究竟。

浊酒和清酒

明代大才子杨慎在名篇《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中有这样的词句“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没错,就是央视老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歌词),宋代文学家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也写到过“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这些名词中提到的所谓“浊酒”其实就是米酒,多由糯米发酵酝酿而成。由于当时缺乏无菌技术,导致酿造过程中微生物的进入,结果基本上酒都会变成绿色。

而且,酿成之后的酒通常都有很多杂质,如果不经过滤的话,这些酒就不会清澈见底,而是显得非常“浑浊”。

虽然,浊酒的卖相是惨了一点儿,但胜在价格便宜,深受广大平民百姓或是穷困潦倒的诗人们的青睐,比如杜甫在《登高》中写道:“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我们在很多武侠影视和小说中,经常看到主角豪爽地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其实也应该是浊酒,之所以看起来很清澈,那是剧组用白开水代替了。

那么,古代的酒都是浑浊的吗?其实并不是,古时候还是有“清酒”的,比如,李白在《出妓金陵子呈卢六其一》中写道“若无清酒两三瓮,争向白须千万茎。”唐代张籍在《和长安郭明府与友人县中会饮》中写道:“我亦为君饮清酒,君心不肯向人倾。”

这些诗句清楚无误地表明了李白和张籍都是见过大世面的人,绝非屌丝,因为“清酒”的制作工艺在当时极其复杂,需要用专门滤酒工具在酒坛中压取,更为讲究的,还要拿葛巾再过滤一遍。

这样出品的酒没有杂质,可以保存更长时间,远不是浊酒可以相提并论的。故而“清酒”的价格十分昂贵,难怪李白写道:“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葡萄酒

除了最常见的浊酒和清酒之外,古时还有一类果酒——葡萄酒。但葡萄酒并非中原的产物,而是从遥远的西域传进来的(传说是唐太宗攻下高昌国之后才引进的酒种)。

关于葡萄酒,我们耳熟能详的诗句有:“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代王翰《凉州词》);还有“昭陵百战大山河,凉州几瓮葡萄酒。”(元代艾性夫《题明皇醉归图》)。

从这些诗句我们可以发现,当时的葡萄酒总是和边塞的荒凉雄奇结合在一起,不像如今,一提到葡萄酒想到的就是牛排和西餐。

由于葡萄酒独特、美妙的口感,还有它超高的逼格,自然受到了当时文人骚客的热捧,但由于葡萄酒属于“洋酒”,就和今天82年的拉菲、人头马XO一样,非常昂贵,不是一般人能享用的。

然而,“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诗仙李白可不管葡萄酒有多贵,照喝不误,他豪放地写道“葡萄酒,金叵罗,吴姬十五细马驮”。(李白《对酒》)

白酒

有人可能会问,古代也有跟白酒类似的酒种吗?答案是肯定的,只不过古代白酒和当今三十度起步上至五、六十度不封顶的白酒可无法相提并论。

古时候的白酒也就是蒸馏酒,类似于当今的小烧酒。但即使在古代,白酒的度数也要比上面所说的三种酒都要高很多。《水浒传》中,武松在景阳冈小酒店喝的所谓“三碗不过岗”恐怕就是小烧,一碗差不多能顶十碗米酒。多亏武松是海量,要不然恐怕真的就“不过岗”了。

这种酒价格倒不是很贵,但与今天的俄罗斯伏特加差不多,都是猛男的专利,不是谁都能喝得下去的。

综上所述,古人其实与今人一样,也可以随着腰包、身份地位乃至心境的不同来选择不同的酒种,这也是只有爱酒的人士才能体会到的幸福吧。


人文历史经典传奇


如今社会中,身边人喝的基本都是白酒,白酒的味道更香,度数也比较大,看起来很是清澈,喝起来可以让人沉静在醉意当中。浊酒在生活中不是很多,度数小,看起来也很浑浊,没有卖相,但胜在价格便宜,深受广大平民百姓或是穷困潦倒的诗人们的青睐。

由于葡萄酒独特、美妙的口感,还有它超高的逼格,自然受到了当时文人骚客的热捧,但由于葡萄酒属于“洋酒”,就和今天82年的拉菲、人头马XO一样,非常昂贵,不是一般人能享用的。

古时候的白酒也就是蒸馏酒,类似于当今的小烧酒

在古代,白酒的度数也要比米酒红酒度数都要高很多。我们都知道武松在景阳冈小酒店喝的所谓“三碗不过岗”就是小烧酒,一碗差不多能顶十碗米酒。多亏武松酒量较大,要不然真的就成了所谓的“不过岗”了。这种酒可以和现代人的洋酒比一下,不是谁都能喝的惯的。不管从古代还是现代,从一个人喝酒的档次就可以看出这个人到底是处于一个什么身份。


道中道道史道文


晋代稽含《南方草木状》记载:“女儿酒为旧时富家生女、嫁女必备之物”。

这里说的女儿酒就是我们大家都熟知的绍兴女儿红。

既然是富家生女、嫁女的必备之物,可见女儿红酒是能体现出身份的。

酿造女儿红大体过程如下:用优质的糯米,上好的酒曲,加上江浙的泉水,古法酿制,再窖藏或者埋于地下数年而成。

女儿红酒的色香味俱加。

色:女儿红酒呈琥珀色,透明纯净,赏心悦目。

香:女儿红酒馥郁芳香,随着时间的久远,香气更为浓烈。

味:味道好最为重要。女儿红酒醇厚甘香,回味无穷。女儿红酒口味特别丰满,甜、酸、苦、辛、鲜、涩六种味道集于一体,形成了澄、香、醇、柔、绵、爽兼备的综合风格。

过去的人家生了女儿,便将酒埋于地窖中,待女儿出嫁时,将酒取出招待客人,因而得名,你看,这女儿红又透露着浓浓的亲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