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五十大慶時,在乾清宮舉辦千叟宴是真的嗎?具體如何?

袁青旺


這件事是真的。

先來簡單介紹下什麼是千叟宴。千叟宴是清朝宮廷的大宴之一,始於康熙五十二年。這一年,康熙60壽誕,他認為“自秦漢以降,稱帝者一百九十有三,享祚綿長,無如朕之久者”,於是決定在京城舉辦隆重的萬壽慶典,同時“佈告天下耆老,年65歲以上者,官民不論,均可按時趕到京城參加暢春園的聚宴”,即在暢春園宴請從天下來京師為康熙祝壽的65歲以上的老人。



三月二十五日,康熙在暢春園正門前首宴漢族大臣、官員及士庶年90歲以上者33人,80歲以上者538人,70歲以上者1823人,65歲以上者1846人。此時康熙為了以示對這些老人的恩寵,他還下詔諸皇子、皇孫、宗室子孫年紀在10歲以上、20歲以下者都必須要出來為老人們執爵敬酒、分發食品。

三月二十七日,在暢春園正門前,康熙重設酒筵招待八旗大臣、官兵及閒散人年90歲以上者7人,80歲以上192人,70歲以上1394人,65人以上1012人,禮遇如前。三月二十八日,在暢春園皇太后宮門前,康熙又專門宴請70歲以上的八旗老婦,90歲以上者就席宮門內,80歲以上者就席丹墀下,其餘皆在宮門外。



據統計,這三次宴請,參加宴席者多達6600餘人,加上人數不詳的八旗老婦,人數絕對不低於7000人。因參加的人數達千人,且都為老人,於是這次宴席就得名為“千叟宴”。

自此之後,清朝一共舉辦了4次“千叟宴”,分別在康熙五十二年、康熙六十一年、乾隆五十年、嘉慶元年。當然後三次的“千叟宴”舉辦場地皆在乾清宮,而不再是在暢春園。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乾隆為慶祝登基50週年,於是決定學習祖父康熙,在乾清宮舉辦一場盛大的千叟宴,以此示其皇恩浩蕩。閏三月十四日,乾隆在經軍機處轉發湖廣提督的上諭中就首次提到要在明年舉辦的千叟宴:“朕於明歲新正舉行千叟宴。凡內外文武官員,年六十以上者,皆預賜宴之例”。



其後,乾隆就命阿桂承辦此事,不久因阿桂被派往地方處理要事,千叟宴一事又交由六阿哥金簡和伊齡阿負責辦理。此後內務府還專門成立了“辦理千叟宴事務處”,會同金簡、伊齡阿一起準備千叟宴。

最初,根據乾隆的旨意,金簡、伊齡阿篩選出符合條件的官員有多達2400多人,遠遠超出最初規定的2000人之限。而乾隆在看到這份名單後,他感覺參加宴席的都是官員,這不符合乾隆要“與民同樂”的初衷,於是乾隆就下詔放寬了參加宴席的身份限制,“西洋及耆老士農,八旗、綠營步軍及各項兵丁、拜唐阿(滿族無品官吏)、匠役,皆有二、三人入宴”,就是洋人、農民、八旗兵、綠營兵、滿族無品官吏、工人都需要選擇2到3個人參加。



但是這個時候乾隆並沒有限定官員的人數,而只是要求增加參加宴席的人,如此當時能有資格參加千叟宴的人數是極速增加。不久,乾隆在得到彙報後,也得知此真相,於是就又下詔提高了官員的年齡標準,規定三品以上者六十歲為限,三品以下者六十五歲為限,其餘人員皆以七十歲為限,又明確指示打仗出力的兵丁、匠役和士民應該增加。

最後在軍機大臣和珅的幾番調整下,乾隆五十年參加千叟宴的人數最終被確定,即王公大臣及文武官員共1969人,商人、生監、馬甲、老民等各階層人物共1031人,合計3000人。

在明確了人數,及參加宴席的名單後,軍機處向各地發文,通知預宴人員準時到京。因千叟宴開席的時間是在乾隆五十年正月初六日,而朝廷下詔的時間是在乾隆四十九年十月,再加上朝廷使者在路上花費的時間,此時各地參加宴席的老人只有差不多2個月的時間,因此時間十分緊湊,如廣西省城桂林離京城就達4700多里,以當時的交通條件,最快也需兩個月,所以必須於十一月初就啟程。但是這般舟師勞頓的行程,對於那些七老八十的老人肯定是受不了的,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千叟宴雖表面看起來很好,但實則卻有些折騰百姓的意思。



當然,不管如何,皇帝下詔,無論百姓願意不願意去,他都得聽從,於是自十月開始,全國上下就被乾隆的一道道詔書給弄的是暈頭轉向,忙碌不已。先是地方上,一輛輛馬車從全國各地趕往京城,地方官更是深怕參加宴席的老人出現什麼問題,派士兵是處處保護著。再是京師,為了迎接千叟宴的到來,早在幾個月前,紫禁城就加緊了各項準備工作,宮門被重新粉刷一新,乾清宮周圍的殿宇更是佈置得光彩奪目。同時負責宴席的御膳房也增添了大量的炊具、食具、飲具及膳桌、座椅、坐墊等,且還特意僱用了156名在千叟宴上端送膳品的伕役,至於宴席上各種主副食品、酒等更是早早的準備妥當。

於是在全國上下團結一心的準備下,乾隆五十年正月初六日,乾清宮的千叟宴得以順利召開。出席宴席的老者最年輕的為60歲,最老的是來自福建的105歲的鄧鍾嶽老先生。可以說這次千叟宴,比康熙時期的千叟宴毫不遜色,首先乾隆五十年的千叟宴共列席八百桌,其中擺在殿廊下的50桌為王、貝勒、貝子、公和一二品大臣所坐,坐在首席的是80歲的裕親王廣錄;擺在丹墀內的244桌,及甬道左右的124卓為三品至五品官員所坐;擺在丹墀外左右的為六品以下至眾年老之拜唐阿以及兵、民、匠、藝等人所坐。



再據相關的史料所載,其次千叟宴主副食、酒水和燃料共花費約合現代的20萬元,包括750斤12兩的白麵,36斤2兩的白糖,30斤5兩的澄沙,10斤2兩的香油,100斤的雞蛋,10斤的甜醬,5斤的白鹽,3斤2兩的綠豆粉,4鬥2升的江米,25斤的山藥,6斤12兩的核桃仁,10斤2兩的曬乾棗,1700斤的豬肉,850只鴨,850只雞,1700個肘子。400斤的玉泉酒。3848斤柴火,412斤木炭,300斤煤。

此外,乾隆五十年千叟宴的舉行步驟大概是這樣的:

先是王公大臣、各國使臣和眾叟在外膳房大臣的引導下入席,靜侯乾隆的駕臨。然後在鼓樂齊鳴的“中和韶樂”(明清兩朝用於祭祀、朝會、宴會的皇家音樂)中,乾隆從養心殿登上八人暖轎出發前往乾清宮。到達乾清宮後,奏起“丹陛大樂”(清代用於皇帝、皇太后、皇后等人御殿接受朝賀及宮中行禮),乾隆走向正前方的寶座,坐之。


乾隆就座後,管宴大臣開始引領著王、貝勒、貝子、公和一二品大臣等由乾清宮丹墀(殿前紅色石階)兩旁走至正中,在鴻臚寺贊禮官的高喊下向乾隆行三跪九叩大禮,而後樂曲響起,其餘在兩旁,或是在丹墀外的數千老叟群臣則伴隨著樂曲一同向乾隆叩拜,群臣、老叟起立後,樂聲停止。之後,在完成叩拜後,管宴大臣再引著王公大臣步入殿內就席,眾叟再行叩禮之後亦也入席。

此後宴席正式開始,樂師奏起“丹陛清樂”(清代凡是宮廷舉行宴饗進茶、進酒,皇帝臨雍賜茶時,皆奏之)。 此後參加宴席的眾叟向再向乾隆行叩禮,之後,茶膳房大臣向乾隆進奉紅奶茶一碗,乾隆飲畢,大臣及侍衛手執銀椰瓢碗進內,分賜殿內及東西廊下王公大臣等茶,飲後茶碗均賜予本人。與此同時,在丹墀內入宴官員則是由侍衛手執盒子茶賞賜,這時他們在接茶後均需出座,向乾清宮內乾隆坐處行一叩禮,以謝賞茶之恩。



賞茶之後,二名茶膳房首領會將金龍大膳桌放在乾隆的寶座前,然後茶膳房總管太監就會將黃盤蒸食、爐食、米麵奶子等果宴十五品,放在金龍大膳桌上。同時,茶膳房大臣、侍衛等會揭開所有宴桌上的宴幕,之後尚膳總管會率人捧上御宴,然後在丹墀兩邊擺放銀包角花梨木桌兩張,每桌安放銀折盂一件,金勺、銀勺各一把,玉酒盅二十件,這兩張桌子上的東西都是給皇帝用的,除玉酒盅是為賞賜群臣所用。

之後執壺內管領和御前侍衛會將二十件玉酒盅斟滿酒,放在乾隆面前的膳桌上。接著乾隆會召見一品大臣和年屆九十以上者,在他們跪在御前後,就會將事前裝滿酒的玉酒盅賜予他們。同時,諸皇子、皇孫、曾孫會各自到殿廊下為殿內王公大臣進酒,並分賜食品。飲酒後,酒盅皆賞給與宴者,而被賜酒的眾叟會在各自座位前再行一叩禮。



完成以上的所有步驟後,就是正餐的開始。此時內務府大臣等會執食盒上膳,分賜各宴桌肉絲湯膳,如此在食物全部上齊後,群臣眾叟開始進食。在進食的過程中,事前安排好的戲班就會進入乾清宮,在搭好的戲臺上表演大型歌舞《千叟宴三章》,歌舞主要的內容就是對乾隆的稱頌。

最後歌舞畢,千叟宴結束。 贊禮官高聲唱導,眾叟向皇帝再次行一跪三叩禮,表示謝宴。 “中和韶樂”再次響起,皇帝起駕回宮。而後管宴大臣會按賞單向眾叟賞賜壽杖、詩刻、如意、朝珠、繒綺、貂皮、文玩、銀牌等禮物。眾叟跪領賞物後,再次叩謝天恩。


當然宴席結束後,乾隆的工作並沒有結束,他還會來到重華宮,為大學士和內廷翰林等開設茶宴,並以千叟宴聯句賦詩。而據相關記載,當日共得詩3429首,其中乾隆賦《乙巳千叟宴》詩,這首詩的後四句是:“君酢臣酬九重會,天恩國慶萬春延。祖孫兩舉千叟宴,史冊饒他莫並肩”。

如此,乾隆五十年的千叟宴正式宣告結束。


澳古說歷史


千叟宴在清代共舉辦過四次,最初始於康熙皇帝,他於康熙五十二年為慶祝自己六十歲的生日在暢春園舉行了第一次千人大宴,並賦《千叟宴》詩一首,千叟宴的說法由此開始。康熙六十一年,康熙已六十九歲時,為預慶自己的七十歲生日在乾清宮舉辦了第二次千叟宴。當時十二歲的弘曆,也就是是後來的乾隆皇帝,作為皇孫參加了這次宴會,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乾隆繼位後,效仿他的爺爺,也舉辦過兩次千叟宴。乾隆五十年,恰逢清宮慶典,乾隆舉辦了第一次千叟宴,地點也是乾清宮。第二次是嘉慶元年正月,乾隆八十六歲,這時他已經退位做了太上皇,地點改在紫禁城的皇極殿。乾隆皇帝舉行的的千叟宴場面之大,人數之眾、排場之奢,都遠遠超過了他的爺爺康熙。

乾隆五十年乾清宮的這次千叟宴,被邀請的人數多達三千餘人,其中既有皇親國戚、前朝老臣,也有從民間奉詔進京的老人。這場浩大的酒局,被當時的文人稱作“恩隆禮洽,為萬古未有之舉”。


雨後青山秀


先回答下這個問題,是真的。而且有詳實的史料記載。

千叟宴是大清一朝是始於康熙皇帝,算是比較大的宴席了,那是在康熙52年康熙自己60大壽的那年,他不知是突發奇想還是早有打算,在北京的暢春園擺了一場豪華盛大的宴席,邀請大清夠資格的老人們前來吃喝住玩拿,這次舉辦的非常成功,於是康熙又在70虛歲(69週歲)第二次在故宮的乾清宮來了第二次,這一次我們今天的主人公乾隆弘曆參加了,他目睹了這盛大的場面,於是據史書記載,乾隆在登基後的乾隆50年(本人75歲)決定效仿其爺康熙,也是在故宮的乾清宮舉辦了第一次千叟宴,據說第一次搞的這次盛大的千叟宴牌面相當的宏大,符合乾隆的一貫的風格,大大大,壕壕壕,整座的故宮被佈置的喜氣洋洋,豪華的裝飾陳設使這座本就巍峨的大殿更加莊嚴異常,門內陳設著丹陛大樂。殿內陳設著滿漢一二品大臣座位。殿下佈設朝鮮等藩屬國使臣席位,與宴千叟的席位在殿外階下形成了一片宴席的海洋。

在開席後宴會到達了高潮,乾隆落座,一臉預約的神情,他招呼著自己的皇子,皇孫,曾孫們給各位老者,大臣們,敬酒。而且對歲數比較大的老人還頒發了御賜養老金牌,銀牌,老豬曾經在首都博物館拍到過這個牌子的文物,給大家看一下~

當然這個牌子是乾隆第二次千叟宴的文物了,是嘉慶元年所制因此有“太上皇帝”的稱謂。據說,憑此信物可在其所在地衙門支取養老費用。在這裡順便也說說乾隆在位的第二次千叟宴,這一次千叟宴也是整個封建社會的最後一次了,在此之後再也沒有舉辦過,直至清亡。第二次千叟宴是在嘉慶元年,在故宮的寧壽宮舉辦的這一次乾隆已經八十多了,在大清的皇帝們中,就沒有能活到這麼大歲數的,所以這場宴會舉辦的更加宏大,史料記載有106歲老人熊國沛和100歲老人邱成龍參加了為太上皇帝祝賀的活動,乾隆賞了他們六品頂戴以示太上皇養老敬老之意。然而,從歷史的角度看,這場千叟宴的結束也宣告了乾隆王朝的落幕。所謂“康乾盛世”也在這次千叟宴後落下了帷幕。。。


老豬的碎碎念


是真的,至於為什麼要舉辦千叟宴呢?

先看下中國曆朝皇帝的壽命,明朝只有洪武、永樂兩位過活過了六十的,搞千叟宴主要還是標榜自己能活。

另一方面也是清朝畢竟是異族入主中原,為了獲得正統性,必須標榜儒家中的孝道,康熙時代開始的《聖諭廣訓》首句便是“敦孝弟以重人倫”,其中尊老禮便是為了體現“重人倫”。康熙、乾隆時代所統治的區域也較前代較大,千叟宴不止是漢地的老人參加,也讓蒙古、土伯特、回部、朝鮮等地上歲數的首領、重臣參加,這也可以做為他們歸順與否的考試。



參加千叟宴也不是白參加,乾隆時就賜九十歲的正六品頂戴,所有到會都會賜鳩杖一根。當過官的這些固然不用在意,鄉間野老的話,他們就會覺得這輩子沒有白活,回鄉之後也會把皇帝講的話傳到鄉里。當時大部分地區皇權也勉強到鄉一級,鄉級以下的,可以靠這些老人們來表現下皇權的存在。讓人們知道,老實待著,好好活著,也有可能混個頂子。

而且清朝就搞過三次,康熙時一次,乾隆時兩次,因為太燒錢了,後來也不搞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