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鳴曲、奏鳴曲式,傻傻分不清楚(上) ——奏鳴曲sonata

奏鳴曲、奏鳴曲式,傻傻分不清楚(上) ——奏鳴曲sonata

喜愛古典音樂的人,對交響曲、協奏曲、奏鳴曲這些名詞都不會陌生。奏鳴曲(sonata)作為最常見的音樂體裁,不但在音樂會的曲目單中經常出現,還伴隨著琴童們每個階段的練習。尤其是彈鋼琴的學生,只要說起貝多芬的“月光”“熱情”“暴風雨”“黎明”(標題都是後人起的)奏鳴曲,總有一兩個“在手上”的。

奏鸣曲、奏鸣曲式,傻傻分不清楚(上) ——奏鸣曲sonata

奏鳴曲顧名思義,“演奏”然後“鳴響”,但這個名字似乎太過普通以至於又有些模糊,它不像協奏曲那樣明顯地體現出某種協作、競賽的關係,也不像交響曲那樣給人一種規模宏大的印象。究竟奏鳴曲是如何得名,如何發展的呢?

文藝復興時期,聲樂和器樂之間還未劃清界限,器樂依附於聲樂的情況阻礙著器樂自身的發展。16世紀,器樂演奏逐漸從聲樂作品的統治地位中脫身,作曲家們開始在樂譜上將器樂與聲樂區分開,用“演奏的坎佐納”(坎佐納原指歌曲) 這樣的“笨辦法”作為標示。後來,他們選用sonata(來自意大利文sonare,意思是“奏響、吹響、使發出聲音”)特指“用樂器來演奏的”,用cantata特指“用人聲演唱的”。(我曾碰到過“直腸子”的經紀人發來的中文曲目單裡寫著“索納塔”,雖然cantata譯為康塔塔,但sonata只能譯做奏鳴曲)。類似的術語還有許多,如ballata最早指“舞蹈”,toccata(託卡塔)指“敲擊、彈奏”。

奏鸣曲、奏鸣曲式,傻傻分不清楚(上) ——奏鸣曲sonata

sonata

奏鸣曲、奏鸣曲式,傻傻分不清楚(上) ——奏鸣曲sonata

cantata

巴洛克初期,器樂的演奏開發尚淺,幾乎所有的奏鳴曲都是單樂章的。

這些單樂章奏鳴曲主要有3種類型:

1、篇幅短小的序奏性樂曲,有的僅有十幾個小節。

2、變奏曲。這是當時作曲家練習擴展樂思的有效途徑,往往篇幅較長。

3、多段落的坎佐納。 隨著作曲技術的進步,奏鳴曲篇幅不斷增長,逐漸由單段落變成多段落結構,由“拼湊”的多段落變為尋求一定關聯性和統一性的多段落,由單樂章演變為多樂章套曲

從聲部上來看,巴洛克時期的奏鳴曲覆蓋了從單個聲部到22個聲部不等的獨奏、小型重奏、大型重奏。而隨著編制由大到小的趨勢,三重奏鳴曲(trio sonata)從17世紀開始日漸盛行,那時的三重奏鳴曲並非指3件樂器,而是3個聲部:兩把小提琴演奏兩個上聲部,大提琴、羽管鍵琴一起演奏數字低音(一種記譜方法,作曲家不寫出低音聲部,而是用數字標註和絃,讓低音聲部即興演奏)。

奏鸣曲、奏鸣曲式,傻傻分不清楚(上) ——奏鸣曲sonata

古典主義時期,隨著編制和樂曲結構的演變,一些音樂著作中對奏鳴曲提出了新的定義,最具影響力的有J.A.P舒爾茨的定義:“奏鳴曲是由2個、3個或4個不同性格的連續樂章組成的器樂作品,它有1個或多個旋律聲部,每個聲部只有1個演奏者。根據旋律聲部的數量,奏鳴曲被描述為獨奏、二重奏、三重奏等。”

《音樂詞典》中引用了盧梭對奏鳴曲的定義:“一種包含3個或4個連續的具有不同性格樂章的器樂作品。奏鳴曲通常為一件由通奏低音伴奏的單一樂器而作……”儘管已經擁有了更明確的定義,但奏鳴曲在古典主義時期仍然被用於它最寬泛的意義:即指一首器樂作品。巴洛克時期的音樂多用於教堂、宮廷。而在古典主義時期,奏鳴曲作為脫離聲樂的器樂作品已經很少被用於教堂,它在宮廷和上流社會被傳播。除此之外,還成為了業餘愛好者們的娛樂食糧、職業演奏家和作曲家的進身之階,被廣泛運用於器樂的教學。

18世紀中後期,在奏鳴曲中,獨奏取代了重奏,鍵盤樂器取代了小提琴的首要地位。最早為鍵盤樂器創作獨奏奏鳴曲的作曲家是薩爾瓦託雷和庫瑙,巴赫確立了古典奏鳴曲的四樂章結構形式。18世紀下半葉,海頓、莫扎特省去了以往奏鳴曲的第二或第三樂章,確立了三個樂章的奏鳴曲形式(快板—行板—快板);而後,貝多芬對奏鳴曲和奏鳴曲式做出了巨大貢獻,他的32首鋼琴奏鳴曲被稱為“新約聖經”,與巴赫的《平均律鋼琴曲集》(被稱為“舊約聖經”)一同被列為鋼琴文獻中的史詩性鉅著。

奏鸣曲、奏鸣曲式,傻傻分不清楚(上) ——奏鸣曲sonata

奏鳴曲結構——第一樂章:快板,奏鳴曲式

第二樂章:慢板,變奏曲式、復三或自由奏鳴曲式

第三樂章:小步舞曲或諧謔曲,復三段式

第四樂章:快板或急板,奏鳴曲式或迴旋曲式

(有時只有三個樂章。如貝多芬《F小調第二十三鋼琴奏鳴曲“熱情”》、《升C小調第十四鋼琴奏鳴曲“月光”》、《C小調第八號鋼琴奏鳴曲“悲愴”》等。)

奏鸣曲、奏鸣曲式,傻傻分不清楚(上) ——奏鸣曲sonata

巴赫

奏鸣曲、奏鸣曲式,傻傻分不清楚(上) ——奏鸣曲sonata

貝多芬

海頓開創了奏鳴曲式,一生創作了62首古鋼琴奏鳴曲,但因為海頓奏鳴曲的整體曲風都是明朗歡快的,缺乏強烈的矛盾衝突和深刻的思想內涵,在漫長的鋼琴藝術史中,他是偉大的貝多芬的前奏、巴赫到貝多芬的過度。

奏鸣曲、奏鸣曲式,傻傻分不清楚(上) ——奏鸣曲sonata

海頓

莫扎特在海頓的基礎上把奏鳴曲式向前發展了一大步。

他一共創作了18首鋼琴奏鳴曲,在呈示部中設立了具有獨立性格的第二主題,為貝多芬奏鳴曲式中第一、第二主題的強烈對比奠定了基礎。

奏鸣曲、奏鸣曲式,傻傻分不清楚(上) ——奏鸣曲sonata

莫扎特

貝多芬對奏鳴曲的拓展是多方面的、具有革命意義的。他在曲式結構方面掙脫了原有奏鳴曲式的枷鎖,在“對立”與“統一”平衡結合的原則下,追求“對立”的最大化效果(奏鳴曲式的解釋在下一篇);在鋼琴奏鳴曲中將“英雄性”與“抒情性”有機結合,為鋼琴賦予了交響性的思維,使奏鳴曲具有了廣闊的人文、宗教、哲學內涵;他還在奏鳴曲中拓展了鋼琴的演奏技術,讓奏鳴曲達到音樂會的專業水準。貝多芬的32首鋼琴奏鳴曲,標誌著奏鳴曲進入成熟的發展時期。

奏鸣曲、奏鸣曲式,傻傻分不清楚(上) ——奏鸣曲sonata

“線上大劇院”系列內容,請戳

同舟共濟,國家大劇院在行動

《天使告訴我》|《中國一定強》

《團結就是力量》《為武漢加油》

《致我的朋友們》 | 《天使的身影》

《嚴冬必將過去,春天就在眼前》

《姐妹兄弟》/《姐妹兄弟》(中韓版)

《我們在一起》

音樂相伴:

貝多芬系列:

第一交響曲 | 第二交響曲 | 第三交響曲

第四交響曲 | 第五交響曲 | 第六交響曲

第七交響曲 | 第八交響曲 | 第九交響曲

第一鋼琴協奏曲 | 第二鋼琴協奏曲 |

第三鋼琴協奏曲 | 第四鋼琴協奏曲 |

第五鋼琴協奏曲丨“春天”奏鳴曲

小提琴協奏曲

作曲家與曲目:

拉赫瑪尼諾夫《第二鋼琴協奏曲》

柴科夫斯基《第五交響曲》

理查·施特勞斯《阿爾卑斯山交響曲》

主題系列:

舒緩情緒的曲目 | 振奮人心的曲目 | “愛”的旋律

舞蹈相伴

中國古典舞 | 芭蕾基礎

演出相伴

中國歌劇:

金沙江畔 | 冰山上的來客

外國歌劇:

這裡的黎明靜悄悄 | 阿依達 | 玫瑰騎士 | 軍中女郎 | 法斯塔夫 | 泰伊思

音樂會:

亞歷山大紅旗歌舞團 | “弓弦盛宴”音樂會 | 弗萊明 | 郎朗在巴黎 | 青少年管絃樂隊指南 | 門德爾松交響曲音樂會丨電影音樂精選 | 進行曲精選 | 世界頂級音樂會

紀錄片:

五部音樂大師紀錄片

五位指揮巨擘紀錄片

展覽相伴

360°VR探秘國家大劇院藝術館 | NCPA原創與製作劇目展 | 安徽音樂戲曲文物展

藝術微課堂

呂思清 | 王亞彬 | 孫穎迪 | 胡文閣 | 吳蠻

張昊辰 | 關於 | 趙汝蘅 | 袁莎丨周好璐

秦立巍丨馬嘯丨吳靈芬 | 丁偉、玉米提

奏鸣曲、奏鸣曲式,傻傻分不清楚(上) ——奏鸣曲sonata

文 案:趙雨暄

編 輯:陳書羽

奏鸣曲、奏鸣曲式,傻傻分不清楚(上) ——奏鸣曲sonata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