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退有度——張良的為臣之道

張良與蕭何、韓信並稱為漢初三傑,在這三位能人志士的輔佐下,劉邦成功打敗項羽,建立了西漢王朝。然而在新的朝廷建立後,那些為他立下汗馬功勞的開國功臣卻成為了劉邦的眼中釘,接連受到了處罰,漢初三傑之一的蕭何被劉邦以侵奪百姓財產為由交給廷尉拘禁,堂堂宰相不僅被關進了監獄中,而且還受到了殘忍的刑罰。相較於蕭何,韓信的下場則更為悽慘,由於韓信功高震主且多次投降匈奴,引起了劉邦的不滿和不安,最終韓信被呂后設計騙入長樂宮,在鍾室將韓信斬首,甚至連韓信的家族受到牽連,被滅了三族。可以說,漢初三傑之中,只有張良的結局是最好的,他也幾乎沒有被自己的上司劉邦懷疑過,在死後獲得了文成侯的諡號,他的兒子也承襲了自己的爵位。為什麼張良可以在劉邦這裡超越一眾開國元勳,始終保持超然的地位呢?

進退有度——張良的為臣之道

首先這是因為張良的出身。大家都知道,劉邦的出身很低,父輩祖祖輩輩都是農民,自己則是一個小小的泗水亭長,而張良則是貴族出身,他們家五代人都是韓國國君的宰相,如果不是因為秦始皇統一了六國,那張良這個貴族少年和劉邦這個窮小子的生活根本就不會發生交集。正是因為自己出身低,所以劉邦才對出身貴族的張良高看一點。據史書記載,劉邦稱呼蕭何韓信等人時,都是直呼其名,而稱呼張良卻始終彬彬有禮,以張良的字"子房"稱之。在古代,除至親外,直接叫別人的名字是一種很冒犯別人的行為,由此也可以看出劉邦對張良的尊重。

進退有度——張良的為臣之道

當然,僅僅憑藉貴族的身份還不足以讓張良和劉邦的關係如此融洽,項羽也是楚國貴族,最後不還是被劉邦逼死了嗎?更為重要的還是張良本人的智慧。

進退有度——張良的為臣之道

在秦滅韓國之後,張良的家族逐漸沒落,甚至連弟弟去世,張良都沒有辦法給他舉行葬禮,秦始皇的暴虐被張良看在眼裡,張良的心中充滿了復仇的怨氣。於是,他決定埋伏在秦始皇巡遊的必經之路上,甚至還製造了一個一百二十斤重的鐵錘,準備等秦始皇的馬車經過時給他致命的一擊,然而不幸的是,這個鐵錘只擊中了秦始皇馬車的副駕,這次刺殺失敗了,張良也因此被秦朝通緝。經過這次失敗的活動,張良認識到要想把百姓從秦始皇的殘暴統治中解脫出來,自己一個人的力量無異於以卵擊石,他需要尋找到一個與自己有相同目標的隊伍才行。就這樣,張良輾轉帶著頗具有傳奇色彩的《太公兵法》一書投靠了劉邦,而劉邦也很樂意自己的隊伍中多出一位像張良這樣有名望、有智慧的新成員。

進退有度——張良的為臣之道

張良給劉邦帶來了什麼呢?公元前207年,張良獻出疑兵之計,使劉邦避免了腹背受敵的局面,搶在項羽之前完成了滅秦的大業。攻下秦王朝的首都後,劉邦一度沉溺於自己所獲得的財富和美女中,在張良的進言下,劉邦才重新拾起自己的野心。而後在鴻門宴上,還是通過張良和項伯的斡旋,將這場腥風血雨消弭在無形中。在楚漢戰爭進入膠著的時刻,還是張良以財物作為賄賂,買通了項羽身邊的項伯,使劉邦較為輕鬆地得到了漢中這塊易守難攻、堅強可靠的根據地。也是在張良的建議下,劉邦才將,黥布、彭越、韓信等人籠絡到自己的麾下,成功的消滅了項羽的勢力。

進退有度——張良的為臣之道

張良為漢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劉邦也對張良的智慧歎為觀止,稱讚張良是一個可以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不可多得的謀士。在劉邦建立漢朝稱帝之後,張良也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國家初建時,那些曾與劉邦有過矛盾的人憂心忡忡,不知道小肚雞腸的劉邦會如何報復他們,就在這時,張良建議劉邦封賞與自己有矛盾的雍齒,這樣一來,人心穩定,國家就可以良好的發展下去。

進退有度——張良的為臣之道

除了在軍事和政治上張良發揮了巨大作用外,在劉邦個人權威的構建上,張良也功不可沒。自古以來,皇帝尤其是開國皇帝為了顯示出自己是天命之子,都會對自己的出生進行神話般的描述,劉邦也不例外,劉邦的父親對外宣稱劉邦是其母和蛟龍生的兒子,也就是說劉邦是龍子,是天命所歸。經過一番努力,劉邦被塑造的頗具有神話色彩,比如劉邦身上有紫紅色的王氣、比如劉邦身上的七十六顆黑痣不是因為色素沉澱,而是因為這是龍的象徵等等。但是,說這些話的都是劉邦本人或者他的至親,哄騙一下沒有文化的老百姓還行,至於社會上層,對這些言論則是嗤之以鼻。這時張良出現了,要知道張良可是官六代,從他往上數五代,家裡人統統做的都是大官。而且張良本人也十分優異,武能憑錘砸秦王,文能助劉邦安天下,可以說是一個有文化有智慧的貴族青年,在上流社會也是頗有地位的。張良在多種場合都明確的表示過,"劉邦是上天派來的",對於當時社會上那些有一定地位的人而言,張良說劉邦是上天派來的,可比劉邦自己說:"我是天命所歸!"有說服力的多,畢竟張良的地位和智慧擺在那裡,誰也不能說我比張良聰明多了,張良說的肯定是假的。張良對劉邦的肯定,無形之中給劉邦的形象做了積極的加成。

在劉邦封賞功臣時,張良充分表現出了他的為臣之道,對於上司,該拍馬屁的時候要使勁拍,到了論功行賞的時候,就要收斂鋒芒,免得到時候上司來找自己的麻煩。漢朝建立後,劉邦對張良的封賞是讓張良在齊國隨便挑一個三萬戶的封地,面對劉邦的封賞,張良婉言謝絕,而是選擇了"留"這個偏僻的小地方。其實從劉邦入關後,張良就逐漸從權力中樞退出,在封賞完成後,張良就隱居在自己的封地上,除了在劉邦要換太子的時候出來勸阻過,基本沒有再參與到權力中心的旋渦中去。而張良在必要的時候重新出山,幫助呂后和太子鞏固住地位,其實也是在為自己謀求利益,畢竟一朝皇帝一朝臣,等劉邦的兒子即位後還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不如未雨綢繆,趁機拉攏一下太子和呂后,使自己的安全能夠在換了一個皇帝之後也得到保障。張良的所作所為,不可不謂是深謀遠慮。

張良信奉黃老之術,追求清靜無為的生活,作為劉邦的下屬,張良也對劉邦的為人瞭解得很透徹,知道他是一個可以共苦但不能共享樂的領導。縱觀張良的一生,他能在功成名就之後及時抽身退出,也能在必要時候出山,他從不貪戀權位,避免了像韓信等人一樣落得一個身首異處、全家斬首的悲慘下場,無論何時,張良都進退有度,足可見張良的人生智慧。

參考文獻:

【1】西漢撰《史記》

【2】東漢班固撰《漢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