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有貞在明朝的歷史中很有名嗎?有什麼功績和歷史事件嗎?

曾公門下走狗


有名,本名徐珵。明之秦檜也。他構陷於謙的罪名是"意欲有之",(擁立藩王),比秦老賊的"莫須有"還莫須有。


讀史求真


徐有貞在明朝的歷史中很有名嗎?有什麼功績和歷史事件嗎?

徐有貞,南直隸蘇州府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明朝中期大臣、內閣首輔,因受封武功伯,世稱徐武功。

主要成就

政治成就

1433年,以第一名的成績被考選為庶吉士,進入翰林院。 他在景泰末年參與策劃了奪門之變,使得明英宗成功復辟,並因此成為內閣首輔,還獲得武功伯的爵位。



水利成就

明朝自永樂年間定都北京後,為滿足邊防和京都消費,每年漕糧不下數百萬石,南糧北運使運河的重要性日益凸顯。終明一代,河槽問題一直困擾其始終。

徐有貞經過數年苦心經營,終於平息了沙灣決河之患。他的治河三策採用了疏、塞、浚並舉的方法,具體就是引黃入河、堵塞沙灣決口和疏浚運河內部所積淤泥。其中,引黃入河是治河方案中最重要的一環,既解決了黃河潰決問題,也解決了運河漕運水量不暢阻礙航運的問題。



書法成就

徐有貞善書法,長於行草,小行書尤為精妙。徐有貞是對吳門書派崛起具有先導作用的重要書家,在書法方面具有較高的藝術成就。其弟子吳寬、外孫祝允明均受其親自指教、提攜,皆是當時名重一時的文壇人物。

史海閒聊


徐有貞字元玉,永樂五年生於江蘇吳縣 。自幼師從著名學者吳訥和胡儼,宣德八年中進士,授予翰林院編修,後因擁立英宗南宮復辟有功,官至兵部尚書兼華蓋殿大學士,封武功伯。數月後因得罪曹吉祥、石亨被流戊雲南,從此退出官場。

徐有貞一生"多智數,喜功名",他因治理山東黃河水患和興建水利為世人稱道,又因冤殺于謙使他成為千古罪人。他的一生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一個有才之人若走正道,那他就是國家的棟樑;如果走的歪路,那他的禍害遠遠大於一般庸碌之人。

徐有貞

一、徐有貞其人

徐有貞初名徐珵,"為人短小精悍,多智數,喜功名。凡天官、地理、兵法、陰陽方術之書,無不諳究。"徐有貞字寫得極好,被時人主為"吳中藝林冠冕",他是個志向很大的人,"欲為有用之學,凡軍旅、刑獄、水利之類, 無不講求其法而一欲通之"。他曾和人說過自己博覽群書的原因:" 使朝廷一日有事用我輩,吾恐學之已不及矣"。

正是因為青年時代就"已有用世意,慨然欲經濟天下",所以他讀書很是勤奮,如願考取了進士,被授予翰林院編修一職。徐有貞熱衷功名,但他的仕途卻並不順利,考上進士都十七 年了,才升為正六品的翰林院侍講,所以他的心理很不平衡。他自認為具有觀天文知人間事的本領,諸子百家無一不曉,特別精於占卜定吉凶,仕途不順只不過是朝堂上沒有自己的伯樂而已。

徐有貞劇照

他這個觀天文斷吉凶的愛好,終於給他的仕途帶來了一場災難。明英宗正統十四年爆發了"土木堡之變",英宗被瓦刺人俘虜,瓦刺首領也先帶軍殺向北京。在這危急關頭,徐有貞在朝堂議事中,以天象上的"熒惑入南鬥"之象,力主明朝政府南遷,以避瓦刺軍鋒。他對明代宗說:"驗之星象,稽之歷數,天命已去,惟南遷可以紓難。"兵部侍郎于謙挺身而出言道:"言南遷者,可斬也!"。于謙隨後領導了"北京保衛戰",並取得了勝利。

建議南遷這個餿主意,使徐有貞名聲弄得極臭,仕進也頻頻受阻。不久後國子監祭酒出缺,徐有貞一心想當上國子監祭酒,還找人去通於謙的門路,但是明代宗堅決不同意這個人事安排。徐有貞認為是于謙從中做梗,從此之後,深恨于謙。

就在此時,朝廷上另一位大將石亨也因為一個莫名其妙的理由恨上了于謙。原來石亨在北京保衛戰立了功,經于謙保奏被封為侯爵。石亨這時對於謙還挺感激的,就想上書推薦于謙之子于冕當官,沒想到馬屁拍到馬腿上,被正直的于謙所拒絕,石亨感覺很沒面子,惱羞成怒之下,也恨上了于謙。但這時于謙正得明代宗信任,他們只能把這種恨壓在心底。

為了消除自己的臭名聲帶來的負面影響,這個徐珵改名徐有貞,並賄賂大太監曹吉祥,於景泰三年升為右諭德、左僉都御史,被派往山東泰安治理黃河水患。徐有貞在這方面是個天才,他實地考察地形水勢後,制定了治河三策:一置水閘門,二開分水河, 三浚深運河。在治黃過程中,徐有貞"大集民夫,躬親督率,治渠建閘,起張秋以接河、泌。河流之旁出不順者,為九堰障之。更築大堰,楗以水門,閱五百五十五日而工成"。徐有貞這次治理黃河,確實是造福國家百姓之舉,應該得到肯定。《明史 》稱:"自此河水北出濟漕,而阿、鄄 、曹、鄆間田出沮洳者,百數十萬頃。 山東河患息矣。"這是徐有貞一生中為國為民做出的最大的貢獻,也因此得到了景泰帝的賞識,被升為左副都御史,進入了高級官員行列。

治理黃河顯示了徐有貞的才華,但是這個水利專家卻一心想在政治上做出大事業。他一生入世之心太盛,終於在景泰六年勾結石亨、曹吉祥冒險發動"南宮之變", 扶英宗復辟,並以"師出有名"之說冤殺大忠臣于謙,順利進入內閣,達到權力頂峰。因此《明史》評曰:"徐有貞才皆有過人者,假使隨流平進,以幹略自奮,不失為名卿大夫。而顧以躁於進取,依附攀援,雖剖符受封,在文臣為希世之遇,而譽望因之隳損,甚亦不免削奪。名節所繫,可不重哉!"

二、入閣後的徐有貞

徐有貞冤殺于謙後,終於進入內閣,滿足了多年的心願。"土木之役"後,明朝武官勢力在一個時期內高漲,而恃才自負的徐有貞對這一現象十分不滿。他在給英宗的《條議五事疏》中建議抑制武臣地位上升,認為武將微不足道,只有儒者才能建立真正的武功。

徐有貞劇照


也許徐有貞忘了自己正是與石亨等武將勾結,才幫助英宗復辟成功,得以入內閣參預政務的事了吧?但是徐有貞的盟友石亨是一介武夫,曹吉祥乃不通文墨之太監,因此徐有貞在借他們之力,完成了自己仕進的目的後,便不願再與石、曹輩同流合汙。

徐有貞總認為自己的才能遠強於曹、石之流,一心想建立自己的功業;但是石亨與曹吉祥只想著升官發財,享受榮華富貴。雙方的矛盾開始越來越大,合作關係也到此結束。 徐有貞開始在英宗面前說曹、石等人的壞話,曹、石等人為了自保,也奮起反擊。雙方狗咬狗的結果是徐有貞被捕入獄,險些丟了性命,最後還是英宗不忍殺他,將他放逐到雲南。這個迷戀權勢的徐有貞,入內閣不到半年便永遠離開了他所迷戀的政壇。

徐有貞個人主義功利思想膨脹,總想建立蓋世之功業,所以做人的原則都可以不要。南宮復辟之初,明英宗對是否殺于謙頗為猶豫,認為"于謙實有功" 。但徐有貞想起了于謙平日裡對自己的壓制,以"不殺于謙,此舉無名"的藉口,堅持殺掉于謙。

三、所謂“迎立外藩”的陰謀

于謙被殺的一個直接理由便是徐有貞炮製的所謂於"迎立外藩"。這是徐有貞一手策劃的陰謀。

"土木堡之變"時,明英宗被也先俘虜北去,京師人心惶惶。皇太后孫氏同意于謙擁立郕王朱祁鈺為帝,主要是從國家的安危大局來考慮。在立朱祁鈺為帝的同時,孫太后又把英宗的長子朱見深立為皇太子,保證了明朝皇位嫡長子繼承製的正常繼統順序。但是這種做法,為後來景泰帝"易立太子"及"復儲風波"埋下了伏筆 。

景泰帝朱祁鈺坐穩皇位後,想將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他指使都指揮黃竑進呈《永固國本疏》,下旨冊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皇太子,將英宗的兒子、原太子朱見深貶為沂王,廢掉反對易儲的皇后汪氏,改立皇太子朱見濟生母杭氏為皇后。但一年之後,這位新立的皇太子朱見濟卻夭折了,景泰帝又無其他子嗣,於是一場"復儲風波"掀開了大幕。

宗法制之下的封建社會,皇儲問題不僅關係到皇權的傳承,也關係到國家的安定。太子朱見濟一死,大臣們就有復立沂王朱見深的議論,甚至認為太子夭折是上天的警示,景泰帝理應恢復朱見深為皇太子。但景泰帝則堅決不同意復立沂王朱見濬為太子。因為他如果將朱見深恢復為太子,那就證明他之前的做法是錯誤的;而且此時景泰帝尚不滿三十歲,完全可以自己再生個兒子立儲。 從景泰四年至景泰七年,這場"復儲風波"在明廷上鬧得沸沸揚揚,景泰帝就是不同意恢復沂王朱見深的太子地拉,甚至因此事杖死了多位大臣。

讓景泰帝沒想到的是,三年多來,他不僅沒有生育一男半女,反而因為沉溺女色而使身體每況愈下。景泰帝因臥床不起後,圍繞著"復儲"一事,朝廷內的明爭暗鬥達到了白熱化程度。兵部尚書于謙、工部尚書江淵、左都御史楊善、吏部侍郎李賢等大臣認為自古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無嫡無長則立賢。景泰帝現在身體很差,又沒有親兒子,只有復立沂王朱見深為太子,才能繼統有人 。 他們聯名上了一道《復儲疏》,要求復立沂王監國主政。

景泰帝

客觀的說,在當時的條件下,這是一條正常又平穩的皇位傳承道路 。但是徐有貞等人此時正在暗中部署迎立幽禁在南宮的明英宗復辟一事,徐有貞為了把水攪渾,抓住《復儲疏》中"早擇元良" 四字來大做文章。 這個"擇"可以理解為"選擇更好",而並不一定指的是"復立原太子",這是中國文字的特點。於是徐有貞等人便誣陷於謙等人,準備迎立襄王世子,而不是復立太子朱見深。製造這種流言的目的,是為他們迎立太上皇復辟造輿論。徐有貞知道,如果於謙不倒臺,他徐有貞就永無出頭之日。如果明英宗復辟成功,徐有貞就能得到大富大貴。這就是徐有貞一手製造的所謂于謙" 迎立外藩" 的罪名。

根據明太祖朱元璋制定的祖制,外藩親王要入京,必須要皇帝親發的金牌敕符。金牌敕符一直收藏在大內印綬監,沒有皇帝聖旨,任何人都不能私自取出。徐有貞等人暗中買通宮中太監,將襄王的金牌盜出,所以在後來查閱藩王金牌敕符時,各王府金符俱在,獨缺襄王府金符。明英宗便相信于謙果然有"迎立外藩"之心,下旨將於謙處斬 。

四、徐有貞只是個“替罪羊”嗎?

徐有貞終於入閣了。這個人有別於曹、石之流,一心想建立自己的功業,與石亨等人的矛盾越來越大,合作也走到了盡頭。徐有貞經常在英宗面前靠曹、石等人的狀,卻遭到曹、石等人的反戈一擊,險些丟了性命。

于謙之死

徐有貞被曹、石擊敗的原因有是石、曹等人的力量當時還很堅固,不是剛入內閣、又沒有形成自己勢力集團的徐有貞一下子所能推倒的;徐有貞政治手腕也不高,不關於利用皇權的力量;加上徐有貞為人心胸狹窄,很多人看到他陷害於謙,都恥於和其同流合汙。

徐有貞一直否認于謙之死與自己有關,歷史上也有一部份人認為于謙之死,是英宗自己的主意,徐有貞不過是個替罪羊罷了。

冤殺于謙一事,《明史·于謙傳》的記載是英宗南宮復辟後,石亨等人 "誣謙等與黃竑物邪意,更立東宮。又與太監王誠、舒良、張永、王勤等謀迎立襄王子 "此時的英宗還沒有一定要殺于謙,是徐有貞進曰:"不殺于謙,此舉為名",這才造成了于謙的被害。

《明史》是清朝修的,史實材料是根據明代實錄、以及當時人物的一些文本記載而來的。 當時禮部侍郎李賢的 《天順日錄》便是依據之一。李賢本人歷經正統景泰天順成化四朝,且與徐有貞曾同為內閣大臣,他的《天順日錄》非常有史料價值 。在《天順日錄》中,李賢對徐有貞評價不高,但並沒有明確記載徐有貞和于謙之死有直接的聯繫。明確記載徐有貞殺于謙的是是明代尹直的《瑣綴錄》,上面詳細記載了徐有貞報復于謙,導致于謙含冤被殺的經過 。

尹直《瑣綴錄》的真實性歷來就有很大的爭議,如他對當時刑科給事中尹旻的記載就帶有一定的偏見。尹直是景泰年間進士,對景泰帝極為忠心,對徐有貞等人奪門復辟行為也是極為 反感。而當時另一本《皇明從信錄》中就說:"于謙等下獄,徐有貞猶豫,張軏言曰:不殺謙等,今日無名。獄遂決"將殺于謙的責任歸到奪門黨的張軏身上。這樣的記載在《罪惟錄》也能見到,都認為主張殺于謙的人是與于謙有怨的張軏。

當然,這些都是後人的猜測,不管如何洗白,徐有貞都是殺害於謙的兇手,至少也是兇手之一。土木之變後,明英宗被也先俘虜,明朝隨駕的官員也大部分戰死,身為兵部侍郎的于謙挺身而出,成為朝中首腦人物。于謙在抵禦瓦刺的入侵和迎立景泰帝上立了大功,深得景泰帝的信任,自然成為朝中炙手可熱的人物。鑑於當時的嚴峻形勢,于謙自然會乾剛獨斷,但他的出發點都是為了國家社稷的安危,也顧不上這種雷厲作風會觸犯一些人的利益,招來某些人的怨恨。正是對於謙怨恨的徐有貞、石亨、張軏 、曹吉祥等人聚在一起策劃了一起陰謀,最終導致了于謙之死。所以明代大儒程敏政說于謙之死"雖出於亨而在於柄臣之心,和於言官之口 ,裁於法吏之手"。

五、到底是誰殺了于謙

于謙之死的深層原因來自他一心一意維護的封建皇權。皇帝被俘,于謙值迎立藩王朱祁鈺,雖然對國家來說十分必要,但這也是有極大政治風險的,于謙本人也早有預感。雖然他擁立景泰帝,穩定了國家的勢面,但是景泰帝軟禁英宗、易換太子,都是在於謙執政之時,所以于謙事後遭到清算,是一種正常的現象。徐有貞雖然罪惡很大,但是在殺于謙一事上,他也只是英宗皇帝的替罪羊。于謙擁立景泰帝觸犯了明英宗的利益,這才是于謙真正的死因。

徐有貞入世之心太迫,仕途上不擇手段,不能修身立品,不但沒能實現自己的經國抱負,反而留下了千古罪名。 據說徐有貞自雲南歸鄉後,鞅鞅不得志, 每酒後輒繞屋馳走, 連聲呼曰:`人不知我!' "但是他根本沒有意識到,造成今天這種結局的,並不是別人,正是他自己。

歷史是公正的。于謙被殺是明朝的一樁特大冤案 。明憲宗時,就為于謙昭雪平反恢復了名譽;明孝宗於弘治二年又加贈于謙為特進光祿大夫、柱國、太傅,謚"肅愍" ;到了萬曆時又改謚" 忠肅" 。廣大人民更是深深地懷念于謙,在杭州為于謙建祠紀念,並寫下詩曰:"國破家亡欲何之? 西子湖頭有我師。"民族英雄于謙也和他那首名垂千古的《石灰吟》一樣,"留得清白在人間",被廣大人民群眾所歌頌。


歷史漫談君


徐有貞在明朝歷史上是值得一提的名臣,他在明英宗第二次登基後做過內閣首輔,且因為擁戴明英宗第二次登基的功勞受封武功伯的爵位,在明朝,文臣一般來說是不給爵位的,特別他還是內閣重臣,在他之前的明朝歷史上,也就是明朝開國第一功臣李善長有這個待遇。

不過,徐有貞這個名臣在歷史上是以反面角色出現的,和他同時代,並且和他是對手的是”西湖三傑“之一的于謙。徐有貞是進士及第,才華肯定不用說是很高的,明英宗正統朝時,他一直做到翰林院侍講,能做到這個位置,起碼和明英宗的關係還不錯,屬於明英宗的鐵桿。

”土木堡之變“後,明英宗被瓦剌俘虜,于謙掌握大權,根據《明史》中的記載,徐有貞在這個時候因為害怕瓦剌勢大,明朝不敵瓦剌,曾提出過遷都的建議,但被于謙否決,甚至揚言,誰要遷都就殺誰:

珵(徐有貞原名珵)大言曰:“驗之星象,稽之歷數,天命已去,惟南遷可以紓難。”太監金英叱之,胡濙、陳循鹹執不可。兵部侍郎于謙曰:“言南遷者,可斬也。”珵大沮,不敢復言。

這是徐有貞第一次恨上了于謙,明代宗登基後,徐有貞出去跑官,但他這一次跑官的努力被明代宗否決,明代宗指責他在瓦剌來犯時的膽小行徑,不願意給他升官,因為當時是于謙在和明代宗談這個事,結果徐有貞以為是于謙從中作梗,所以再次恨上了于謙,並因此改名:

珵屬謙門下士遊說,求國子祭酒。謙為言於帝,帝曰:“此議南遷徐珵邪?為人傾危,將壞諸生心術。”珵不知謙之薦之也,以為沮己,深怨謙。循勸珵改名,因名有貞。

不過徐有貞總歸是有才華的人,之後因為治理黃河的功勞脫穎而出,被明代宗看重,官升至左副都御史,即便如此,他始終只能被于謙壓一頭。但明英宗不久後被瓦剌放回國,雖然馬上就被明代宗囚禁,可終究給了徐有貞這個明英宗心腹之臣機會。

明英宗後來復辟成功的最大功臣有三個人,就是徐有貞、石亨和曹吉祥,是他們三個人主持發動了”奪門之變“,將明英宗再次送上皇帝寶座,也因此,徐有貞不但當上了內閣首輔,還以文臣的身份獲得了伯爵的爵位。

這個時候的徐有貞終於有實力,也有機會向于謙發動報復,而且從政治上講,明英宗也有幹掉于謙的必要性,因此,徐有貞抓住這個難得的機會,在他的汙衊下,于謙等人被抓,起初,明英宗還在是否殺于謙一事上有所猶豫,是徐有貞一言定下於謙的生死:

奏上,英宗尚猶豫曰:“于謙實有功。”有貞進曰:“不殺于謙,此舉為無名。”帝意遂決。

殺掉于謙後,徐有貞可謂是得意洋洋,官位已經做到頂,爵位也有了,子孫也有世襲的官位,權勢滔天的徐有貞在朝堂上見誰懟誰,包括曾經的戰友曹吉祥和石亨,徐有貞是文官,天然就會站在武將和宦官的對立面,而他也因此被兩人記恨:

有貞既得志,則思自異於曹、石。窺帝於二人不能無厭色,乃稍稍裁之,且微言其貪橫狀,帝亦為之動。御史楊瑄奏劾亨、吉祥侵佔民田。帝問有貞及李賢,皆對如瑄奏。有詔獎瑄。亨、吉祥大怨恨,日夜謀構有貞。

三人都是明英宗復辟的功臣,都有權有勢,一對一可能不分勝負,但二對一就是穩操勝券了,徐有貞最終在鬥爭中失敗,被誣有曹操之志,明英宗看在”奪門之變“的功勞上,拒絕殺掉徐有貞,但也將徐有貞貶為庶民並流放。

直到石亨謀反被誅殺後,徐有貞才又被明英宗想起,但也沒有恢復他的官職,僅僅將他從流放地赦免出來,讓徐有貞回家養老,徐有貞也最終在家鄉善終。比起被他陷害的于謙,徐有貞的人生結局可謂是好得太多。


九頭鳥漫談文史


徐有貞初名珵,字元玉,又字元武,晚號天全翁,南直隸蘇州府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明朝中期大臣、內閣首輔,因受封武功伯,世稱徐武功。

明宣宗宣德八年考取進士,歷任翰林院庶吉士、編修、侍講,他身材矮小,但精明幹練,頗有心計,而且喜好功名,對天文、地理、兵法、水利、陰陽五行等學問都有研究。他在正統七年(1442年)上疏朝廷,提出關於兵政的五條建議,得到了明英宗的嘉許,但卻未被採用。

正統十四年,土木堡之變。徐珵託言星象有變,建議遷都南京以避刀兵,遭到太監金英的訓斥。兵部侍郎于謙堅決反對,道:“提議南遷的人應當斬首!”禮部尚書胡濙、戶部尚書陳循等重臣均附和于謙。徐珵大為沮喪,不敢再言。

景泰四年,明景帝召集廷臣朝議讓他們推薦治水人才。群臣都推薦徐有貞。景帝遂任命他為左僉都御史,讓他到今山東陽穀治理黃河。徐有貞經過實地考察,認為應設置水門、開鑿支河、疏浚運河,以疏塞浚並舉的方法平息河患,得到景帝批准。他徵發民夫,親自督率工程建設,在陽穀到黃河、沁水之間開廣濟渠、修建通源閘。徐有貞歷經五百五十餘日的艱辛努力,終於圓滿的完成治河工程。

景泰六年七月,徐有貞被召回北京佐理都察院事務後又出京巡視漕河。景泰七年,山東地區發生洪災境內河堤多有毀壞,唯有徐有貞負責修築的河堤依然完好。明景帝便命徐有貞再到山東治理水患。徐有貞修復舊堤決口,在臨清到濟寧之間設置多處減水閘門,成功平息水患。景帝親自召見慰勞,進拜他為左副都御史。

明英宗被釋放回國後,雖有太上皇的名位,但一直被明景帝軟禁在南宮。

景泰八年正月,景帝病重。武清侯石亨、都督張軏、宦官曹吉祥為求不世之功,有意迎英宗復辟。曹吉祥到後宮拜見孫太后,密告復辟一事,取得太后支持。石亨與張軏則去尋求太常寺卿許彬的幫助,並在許彬的建議下,連夜拜訪徐有貞。徐有貞大喜過望,當即與他們一同密謀。明英宗復辟當日(十七日),便對奪門之變的功臣大加封賞。徐有貞兼任翰林學士,進內閣參預機樞政務,又加兵部尚書。

兵部尚書于謙、大學士王文被逮捕下獄,誣以“更立東宮”、“謀迎立襄王子”等罪名,定為謀反,判處極刑。英宗認為于謙曾有大功,不忍將其殺害,為此猶豫不決。但徐有貞卻進言道:“不殺于謙,復辟之事師出無名。”英宗這才下定決心,於正月二十三日將於謙、王文處斬。

天順元年(1457年)三月,英宗封徐有貞為奉天翊衛推誠宣力守正文臣、武功伯,兼任華蓋殿大學士,掌文淵閣事,賜誥券,子孫世襲錦衣衛指揮。當時,陳循、蕭鎡、商輅等閣臣皆被斥遂。徐有貞成為內閣首輔,盡掌閣權,朝野內外為之側目。

徐有貞大權在握後,便逐漸疏遠石亨、曹吉祥,與二人的矛盾日益激化。他經常在英宗面前提及石曹二人的不法行為,挑起英宗對二人的不滿情緒。後來,御史楊瑄上疏彈劾石亨、曹吉祥,稱二人侵佔民田。徐有貞與閣臣李賢皆稱楊瑄所奏屬實,明英宗遂下詔褒獎楊瑄。石亨、曹吉祥大為怨恨,日夜圖謀構陷徐有貞。

最終,明英宗將徐有貞貶為庶民,流徙雲南。成化八年七月十五日,徐有貞病逝,終年六十六歲。





刺蝟的vlog


徐有貞在明朝的歷史上比較有名。

  • 徐有貞官做得很大,是內閣首輔。

朱元璋時期,為了加強皇權,他廢除了丞相,但是他以及後來的建文帝、明成祖朱棣處理國家大事時又深感力不從心。

朱棣就想了一個解決方案,他選拔翰林院官員作為殿閣大學士,到宮內的文淵閣,隨侍皇帝,並開始參與機密事務的決策,“內閣”由此出現。

也就是說“內閣”就是廢除丞相後設置的輔政官員。而“內閣首輔”是內閣中位列第一的輔臣,這個官在明朝可以說非常大了,著名的代表人物就有張居正和嚴嵩,這兩個人在位時可以說是權傾朝野,“無宰相之名,行宰相之實”。

徐有貞就做過內閣首輔,從官職也能看出他的名氣不會小。

徐有貞身處的那個時代發生了很多大事件,在這些事件中,還都能找到他的身影。

  • 倡議南遷,淪為笑柄

“土木堡之變”爆發後,明英宗朱祁鎮被瓦剌俘虜,孫太后命朱祁鈺監國。這時瓦剌大軍逼近京師,朝廷大臣商議對策,徐有貞就建議遷都南京。

兵部侍郎于謙堅決反對,道:“提議南遷的人應當斬首!”

徐有貞確實有自己的考慮,當時英宗親征瓦剌,把明朝的主力部隊都帶走了,二十萬大軍死傷大半,只剩下一些老弱士卒。當時明朝國力確實難以與瓦剌抗衡,硬碰硬的結果不容樂觀。所以,徐有貞為了避免大動干戈,就建議南遷。

但在歷史上,北方遊牧民族來犯,衣冠南渡的朝代雖然有很多,比如西晉、北宋,但最終都亡國了,南遷治標不治本,一味躲避也不是良策。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有骨氣的王朝之一,正所謂“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又怎麼可能南遷?

後來朱祁鈺登基為帝,于謙領導北京保衛戰,打敗了瓦剌也先,大明再揚國威。

但從此徐有貞的日子就不好過了,他素來追求功名,但卻因南遷之議遭到內廷的訕笑,朱祁鈺對他也很有看法,以致長久不得升遷。

所以,他對朱祁鈺和于謙懷恨在心。

  • 治理黃河水患,造福於民

終於三年後,朱祁鈺命徐有貞去治理黃河水患。

那麼,前面不是說了朱祁鈺對他有看法了嗎?為什麼又會任用他?因為他改名了,他之前叫“徐珵”,後來看仕途無望,就改了名字叫“徐有貞”,希望大家把他提議南遷的事情忘了。

朱祁鈺也是沒搞清楚,黃河決口了7年,百姓苦不堪言,他求賢若渴,就派徐有貞去了。

不得不說,徐有貞真是個有才幹的人。

他實地考察,徵發民夫,親自督率工程建設,開鑿溝渠、修建水閘,歷經五百五十餘日的艱辛努力,終於圓滿的完成治河工程,造福於民。

  • 參與“奪門之變”,構陷於謙

幾年後,徐有貞參與了“奪門之變”復立了朱祁鎮,又進言構陷於謙,使于謙冤死,做了小人。

因為他擁立有功,朱祁鎮就讓他做了內閣首輔。

但有擁立之功的這些人下場也不怎麼好,也包括徐有貞,他後來被貶官在家,鬱鬱而終。


徐有貞這個人,是非常複雜的,也是有血有肉,非常真實的。

說他膽小怕事,他又敢參與“奪門之變”;他能夠治理水患造福於民,但又讓于謙枉死。

總之,徐有貞這個人在明朝歷史中雖不是人盡皆知,也是很有名的。他支持南遷,受人排擠;疏通黃河,造福於民;他參與“奪門之變”,官至內閣首輔;忠臣于謙因他而死……如此種種,只能說這個人有才無德吧。


同道棠


徐有貞在明朝歷史上有名,但是卻不是什麼好名。徐有貞算是殺死於謙的直接兇手。

《明史·徐有貞傳》:徐有貞,字元玉,初名珵,吳人。宣德八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為人短小精悍,多智數,喜功名。凡天官、地理、兵法、水利、陰陽方術之書,無不諳究。

這個人屬於有點全才那種,啥都會點。

明宣宗宣德八年(1433年)進士,歷任翰林院庶吉士、編修、侍講,土木堡之變爆發後曾建議南遷,遭到朝野內外的一致譴責。景泰年間擔任僉都御史,到山東治理黃河水患,因功升任副都御史。

所以說徐有貞主要的功績在於治理河患,治理山東河患時,採取開支河的措施,為解除景帝的疑慮,做了一個實驗。他拿出兩個完全相同的水壺,裡面盛滿相同質量的水,然後在一個水壺上開一個大孔,又在另外一個水壺上開五個小孔,而這五個小孔的面積之和等於大孔的面積。結果,開有五個小孔的水壺最先將水放完。這是水力學上的水箱放水實驗。

徐有貞主要的敗筆就是勸明英宗殺了于謙,英宗復辟後,徐有貞指使言官以“迎立外藩”之罪彈劾王文,並藉此攀誣于謙,將二人下獄。按照朝廷制度,召藩王入京需用金牌符檄。經有司調查,金牌符檄當時都在宮中,未曾動用,因而王文、于謙的罪名不能成立。徐有貞卻道:“雖無顯跡,意有之。”意思是說,于謙等人有這個想法,但尚未付諸行動。後來英宗認為于謙曾有大功,不忍將其殺害,為此猶豫不決。但徐有貞卻進言道:“不殺于謙,復辟之事師出無名。”英宗這才下定決心。

這個人有才卻因權力鬥爭留下了汙名。


楓葉0829


相當有名

明史記載:“凡天官、地理、兵法、水利、陰陽方術之書,無不諳究。”

從這段文字不難看出,以普通人的水平,上面列舉出的任何一個都是常人難以辦到的,所以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這是一個非常有能力的人

他在山西治理洪澇災害,以“置水門,開支河,浚運河”為核心,輔助以整修堤壩。平復了當地多次難絕的洪水,並且他也將這套方法推廣到山東,效果十分顯著。史載:

有貞乃修舊堤決口,自臨清抵濟寧,各置減水閘,水患悉平。

他一生的敗筆就是在卜算出土木堡之變後,在朝堂上建議南遷(如果再卜出於謙救世估計他就不會有身後的那些罵名了),被于謙斥止,也因為這個事,他身敗名裂。(南遷肯定是餿主意雖然很多人也想但是不會說)

在景泰之末還參與了奪門之變,成為了一個文官無戰功封爵(封武功伯,明史中極其少見)。後出任首輔,他在任期間也算是一個合格的首輔,只可惜他做錯了一件事:殺害於謙。成就了堪稱秦檜的一世罵名。

徐有貞後被流放充軍,晚年回鄉,他的書法造詣也是很高的,他的字古雅雄健,山水清勁不凡,

圖為《武功集》:


北城棠花如雪


徐有貞這個人的名字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是說起明朝景泰末年,明英宗成功復辟的“奪門之變”,大家都應該耳熟能詳。這起事件的策劃者就是徐有貞。所以說徐有貞在明朝歷史上還是佔有一席之地,很有名氣的。

徐有貞是明宣宗宣德八年(1433年)進士及第,被選為庶吉士,後授翰林院編修,官至內閣首輔。對天文、地理、兵法、水利、陰陽五行等學問都有研究。徐有貞一生亦正亦邪,精明幹練,頗有心計,但是喜好功名。

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親征瓦剌,結果在土木堡(今河北懷來東南)兵敗被俘。二十萬大軍全軍覆沒,史稱土木堡之變。瓦剌首領也先進逼北京。孫太后(即孝恭皇后)命郕王朱祁鈺監國,總理國政,召集群臣商討戰守對策。徐有貞託言星象有變,建議遷都南京,以避刀兵,遭到太監金英的訓斥。兵部侍郎于謙堅決反對,說:“提議南遷的人應當斬首!”禮部尚書胡濙、戶部尚書陳循等重臣均附和于謙。徐大為沮喪,不敢再言。

景泰三年(1452年)徐有貞擔任僉都御史治理山東黃河。徐有貞經過實地考察,認為應設置水門、開鑿支河、疏浚運河,以疏塞浚並舉的方法平息河患,得到景帝批准。他徵發民夫,親自督率工程建設,在張秋到黃河、沁水之間開鑿溝渠(即廣濟渠)、修建水閘(即通源閘)。

當時,工部尚書江淵建議派五萬京軍前去支援,希望能在三個月內完工,儘早解決漕糧轉運問題,卻被徐有貞拒絕。徐有貞歷經五百五十餘日的艱辛努力,終於圓滿的完成治河工程。

景泰七年(1456年),山東地區發生洪災,境內河堤多有毀壞,唯有徐有貞負責修築的河堤依然完好。明景帝便命徐有貞再到山東治理水患。徐有貞修復舊堤決口,在臨清到濟寧之間設置多處減水閘門,成功平息水患。景帝親自召見慰勞,進拜他為左副都御史。

景泰八年(1457年),明代宗病重,徐有貞與石亨、曹吉祥等人策劃發動奪門之變,擁戴明英宗復辟,被拜為華蓋殿大學士、兵部尚書,封武功伯。他讒殺于謙、王文,又與石亨、曹吉祥爭權,結果被構陷罪名,貶為廣東參政,後又流徙雲南金齒衛。石亨敗亡後被放歸。






滄海中的美慄傳說


熟悉明朝歷史的人,對他是熟得不能再熟了,恨不得剝其皮食其肉啃其骨。

因為他幹得最出名的事,就是攛掇明英宗朱祁鎮殺了于謙。

土木堡之變發生後,明朝遭遇自開國以來最大的危機。眼看著瓦剌兵臨城下,北京要被一鍋端。很多大臣建議將朝廷從北京搬遷至留都南京,至少留個明朝的火種。徐有貞就是逃跑派中呼聲最高的一個。

但兵部左侍郎于謙怒斥逃跑行為,在朝堂上據理力爭,說服了景泰帝堅守北京。他排兵佈陣,領導了明朝歷史上著名的北京保衛戰,成功擊退瓦剌進攻。

要知道明朝的大臣是非常注重氣節的,當官就要心憂天下,敢為國家、老百姓捨身成仁。

于謙立下不世之功,成了大臣裡的當紅明星。而徐有貞因為發表逃跑言論,留下洗不掉的黑料,受到同僚譏諷,不僅內心,連仕途也遭受巨創。

而大家越是捧于謙,徐有貞心裡就越不爽,越憋屈。在他看來,于謙只不過是猜對了一次。所以等到奪門之變,徐有貞擁立明英宗復辟後,他就對於謙下狠手。

對待保衛北京城的于謙,該不該殺他,明英宗很猶豫。徐有貞卻說道:“不殺于謙,此舉為無名。”言下之意就是說,不殺于謙,我們的復辟就是造反,明英宗這才決定將於謙等人處斬。

徐有貞身上有一個很明顯的特徵:投機分子。

百科解釋投機主義,是一種有意識的策略或是行為,通過利用形勢來自利肥己——常常不關心規則,不關心他人的處境。就是為了達到自己的目標就可以不擇手段,突出的表現是不按規則辦事,視規則為腐儒之論,其最高追求是實現自己的目標,以結果來衡量一切,而不重視過程,如果它有原則的話,那麼它的最高原則就是成者王、敗者寇這一條。

徐有貞為什麼勸景泰帝逃跑,因為他預估形勢,覺得以北京老弱病殘的有限兵力,抵擋不住兇猛的蒙古鐵騎。如果皇帝南下,他就是為大明帝國保留下命脈,他立下不世之功。

然而現實很魔幻,于謙居然用有限兵力擋住了瓦剌進攻,是他立下不世之功。

于謙身上的光芒越閃耀,就照得他越卑劣。所以他在奪門之變後,力主殺掉于謙。

即便他在治理黃河上業績巨大,學問淵博,留給人們最深的印象,還是殘害忠誠,一個實實在在的政治投機分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