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方日记》记录武汉疫情的得失,对美文写作者有哪些重要警示?

皇城根下听虫鸣


无法回答这个题目,但不影响我谈谈对“方方”的看法。

据说有六十篇日记,我断断续续大概看了二十几篇,感觉不好就不想再续看了。我没什么文化,不敢评价作协主席的大作,

讲个故事吧。

乡下村里某人家不幸要办一堂白事,逝者走得突然,后人很悲伤,加之准备不足,又有没有办白事的经验,既要搭建灵堂又要守孝、迎来送往答谢,还要请人帮忙,准备饭食等等,一定是手忙脚乱,一定会有差池和礼数不周的方面,,,

于是,有个邻居老太太,自视经验丰富,满腹学问,懂得周全的礼数,于是旁站一边,一寸事不做一点忙不帮,却是指指点点、说长道短、喋喋不休,指责事主家这也不是、那也不行。

武汉这次疫情,全武汉、全中国遭受的灾情亘古未有,能人“方方“不见她捐款,不见她帮社区,不见她组织作家鼓劲加油,更不见她是个志愿者,于是猫在家里,隔着玻璃,道听途说,提笔泼墨:武汉政府、中国政府问题存堆,这也不是、那样不行,完全无视政府之艰辛,广大军人、医护人员、警察、社区人员、志愿者等等的巨大牺牲和拼搏努力,无论如何,这都是难以接受的无视。

如果,“方方”只是发发牢骚,码字练笔,只是散发小女人的矫情到也罢了,问题是还有意传到了国外,占据纽约某某时报的头版,引起无数另一番解读,很大程度对冲了武汉千万市民、全国十四亿人所受之艰苦,这就不合适了,尤其是曾任武汉作协主席,做为文人不纯粹,作为了解国情的“干部”不合格,作为亲历疫情灾害的武汉人不地道。


靠墙看红杏


千万查清楚买自己文字的人到底是谁、有什么意图。别傻乎乎的就给人当了用完即丢的一次性消耗品。

朋友、同志,是共患难的,所以千万挑对了对象。。


長風浩荡


一、方方日记严格意义上不是文学作品,只是一个即兴记事文章。

二、语言情绪化,带着情绪化的写作不理智,思维混乱,道听途说,显得华而不实,文字浮躁。

三、夸大悲情,比如说“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是座山”,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都能推倒,病毒又算得了什么,宣扬悲观主义。

四、混淆概念,比如“只有结束,没有胜利”,小我与大我分不清,有人死亡只是个体结束,但对于整个国家抗疫还是胜利了,语言格局太小,看不见光明。

五、文章立意没有高度、深度和广度,只有恐惧与怨恨,哗众取宠,不能正确引导读者。

六、文章不考虑社会影响和读者观感就匆匆发表很不妥当,急功近利。

总而言之,一个成功之文学作品从主题思想、故事情节、修词手法是通过反复推敲、反复修改,可以说是千锤百炼出来的,轻而易举成不了天下佳作。


一方永顺


方方日记记录武汉疫情的得失,对美文写作者有哪些重要警示?

方方日记受到不少读者追捧,同时也饱受许多人的诟病。肯定的主要是盛赞其敢于真实记录疫情下的武汉生存状态,不认同的主要集中在色调的昏暗和消息来源的不确定性。记录正在发生的社会事件,容易引爆网络,形成社会热点和焦点,产生一定范围的影响和后果,必须慎之又慎。

综合分析方方日记中的得失,对美文写作者撰写类似社会事件,至少有四个方面的警示:

警示一:叙述的事实准不准?

社会重大事件不同于文学创作,必须实事求是、有真凭实据,不能捕风捉影,听风就是雨,更不能合理想像甚至凭空捏造。由于写作者视野的局限性,有时眼见也未必是实,有图也未必是真相。写作者不在现场时,更要深入详细采访,找到相关目击证人,拿到详实数据资料。需知在事实未清晰明了之前,所有的预测都不是结果,所有的推论也不是结论。写作者唯有事实准确,立论才有可信的依据。

警示二:所持的立场对不对?

任何社会事件,在不同人眼里会有不同的评价。不同立场的人写作,对事件的选择性也不同。美文写作者不同于一般网民,既然要著书立说,立场观点必须符合法律法规、公序良俗,符合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审美观。立场不对,往往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一个越是严肃的创作者,越会辩证的看待事物,越能通过事物的表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创作者绝不能为追求个性和特色而标新立意,言论偏激,更不能不问是非,甚至混淆黑白。

警示三:产生的影响好不好?

社会事件总会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社会影响一个突出的表现是从众现象,是一个个体在群体中的去个性化。社会群体都有规范,群体会借助规范的力量形成一种群体压力,使成员与群体保持一致。面对灾难,人们需要的是战胜灾难的信心和勇气,美文写作者必须考虑事件的性质及可能产生的后果,从全局上考虑可能带给人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不能不顾及大多数人的感受,随心所欲,一味发泄情绪,更不能故意挑起对立,推波助澜,惟恐天下之不乱。

警示四:发表的时机当不当?

文学作品不同于新闻,新闻讲究时效性,是速死的文字,文学则讲究艺术性,是以长久流传为重。对社会事件的反思,需要时间的沉淀,尤其事件还在进行时,更需要冷静客观的思考,不一定追求即时性。《唐山大地震》作者钱钢当年曾参加抗震救灾工作,时隔30年,他用大量真实的史料、大批珍贵的历史图片向读者展现了那场灾难,既有悲惨的场景,又有人类对劫难的抗争力和坚韧性的讴歌,无论是思想性艺术性,都要远胜于当年的即时性文字。


皇城根下听虫鸣


1、作为一个作家,有着社会责任,不要将自己对社会的不满发泄在作品中,要起到引导社会前进的正能量。

2、日记是真实的记录,仅凭道听途说就当做素材拿来用,很容易与事实走样。再说没经过当事者的同意就将人家的隐私曝光,很不地道。

3、在重大事件发生时,不要乱带节奏,给国家添乱,如果造成了社会动荡损失的还是老百姓自己。我们共同的目标应当是如何抗疫,一些弊病,事后再来总结处理,也是来得及的。通过国外的现状对比,我们很清楚的看到了,各个国家在应对这种突如其来的疫情时,谁都没有做好准备,都会产生许多类似的问题,事后诸葛亮谁都会,站着说话不腰疼。

4、故意或无意间的行为,也许会造成被敌人当枪使,把自己的国家当做靶子。

5、方方日记给读者带来的是恐慌,悲观消极。矛头指向政府,医院,社会,所以引起广大群众的不满。这么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她视而不见,不为一线奋战人员鼓劲加油,老是撤火。常言说战时,气可鼓不可泄。她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呢?

6、她自以为是,居高临下,对所有给她提意见的人,都骂为文革、极左等等,棍子帽子乱飞。她不知道这挡不住老百姓对国家的热爱,对党的信任。如今抗疫取得了重大胜利,她封笔了,不写了,为什么不能讴歌人民的胜利呢?面对欧美国家的种种弊端,她怎么不继续记录惨状了呢?这些答案留给她自己去回答。


雨荷绿漪


疫情期间我做志愿者,单位复工之后我是第一批复工人员,一人顶四个岗每天10小时以上,一直干了半个月。

这样介绍只是为了表明我下面的观点:

纪实性的文章要眼见为实,或者自己亲身经历。

不要道听途说,也不要加上自己的想象。

小说可以发挥作者的想象。

可以痛诉黑暗、也可以讴歌光明。

但日记则不可以,日记则必须以真实为主。

写作者既不能一味的颂扬,更不能睁眼说瞎话。

对身边努力坚守岗位工作的人,你不能视而不见。


晓西关


在石头与鸡蛋的相碰中,作家就应站在鸡蛋的一旁作家,不是压路机的同伙,而是照亮蝼蚁和草芥的夜灯。关注蝼蚁,关注草芥,关注那些不幸者的不幸,替他们发声,为他们代言,是作家不可推卸的责任。唯有如此,作家才能与良知同行,与道义牵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