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暉:工人把生活煉成了鋼

工人把生活

煉成了鋼

唐朝暉/文

疫情期間,我很無能,一篇文章也沒有完成,全是些碎片性的文字,每天寫了又刪,刪了又寫。但那些依舊堅持在疫情前線的和剛剛去世的醫務工作者們,不斷地撞擊著閒置在家的我,他們是最可敬最讓人心痛的勞動者。多年來,蔡元培先生身心力行的“勞工神聖”,一次次穿透滴水不漏的數字網絡信息平臺,在我耳邊擲地有聲,鼓勵著我心靜神安地接近一位位勞動者,聆聽他們的聲音,體會他們的感受。

2015年,與韓敬群先生聊天,他知道我有在湖南鐵合金廠當過十年一線工人的特殊經歷後,他建議我寫本首鋼工人的非虛構作品。首鋼在一般人的概念裡,就是北京的石景山和後來搬遷的新址河北曹妃甸。其實,在遷安、秦皇島、長治、貴陽、六盤水等七、八個地方都有首鋼的大型鋼廠。從時間的軸線來看,這些工廠都建於近一百年的不同時期、不同階段。貴州的水鋼建於1966年,是國家三線建設的重點戰略性工程。石景山鋼鐵廠建於1919年。我最看重的空間感,更讓人興奮,在這些不同工廠裡的工人,來自全國各地二十多個不同的省市,他們熟悉各自家鄉的生存狀態。不同地理壞境下不同時期人們的生活經歷,是不應被遺忘的,是我最看重的。有的工人從煤礦系統轉過來,清楚地記得父輩們進出於礦井的樣子,我甚至要他們畫出了當時的生活區和工作區圖樣。很多工人都經歷過不同企業的繁榮,到後來的落寞,但他們始終葆有一顆深懷理想的快樂心情。

從2016年正月開始,我一個人開車,每次以北京為出發點,最遠到貴陽和六盤水,近一點的到山西長治。中國這些大型鋼鐵企業,都有自己的生活宿舍區。在工人生活區裡,我住過宿舍,住過工人公寓,也住過工廠的招待所。住下來,在生活區裡散步,與工人們聊天,是一件很舒坦的事。我採訪到了五位九十多歲的老師傅,他們的柴米油鹽,一點一滴的細微感受,就是一部中國百年的苦難史、成長史。有些中年工人,她們把自己的家、把父母的家,包括工廠休息室,打點得很有條理。有些工人在經歷重重災難之後,依舊把自己的理想供奉在靈魂最高的地方。

我重點採訪的人要求只有一個——一線工人。

我是工人出生,與工人做朋友是很容易的事情,這給我的採訪帶來了巨大的方便。他們在工作時的一個動作,我就能理解到他這幾年對工廠情感的複雜性。一部分工人的採訪,是在安靜的房間裡進行的。有一部分在工作崗位上,在工人的休息室,或者高爐旁找個沒人的角落。也有一部分採訪是我在生活區,與工人聊天得到的素材。三年來,我採訪了一千多位工人,詳細採訪的有近三百位。

中國這一百年,發生的事情太多,變化也太快,重工業裡的一線工人們,他們與時代發生碰撞之後的生存環境如何?她們現在的工作、生活條件如何?他們從哪條道路上走進了工人階級隊伍?我寫工人出鐵、軋鋼、運輸、清渣等工作時的生存狀態。我們的談話也會隨工人們回家,回到她們的過去,回到他們的童年,回憶起她們的父親母親,回憶起青年時期他們的各種糾結和工作場景。

工人把生活煉成了鋼。所以,生活和鋼鐵是我眼中的工人形象,看到工人的個體生命在各個時期的感受,是我創作的使命。

我與工人們站在與鐵水、鋼板、高爐最近的地方,感受鐵水照在臉上,感受鋼鐵的每一次觸摸。去水鋼那次,正逢大雪,我與工人們踏雪而上,以螺旋形的方式爬上大山旁的高爐,雪飄飄揚揚地落滿山谷。

有好幾位工人與我聊天,都泣不成聲。我與他們感同身受,因為三十年前,我與六千位鍊鐵廠的工人們生活了整整十年,形影不離,我們一同經歷過高歌狂歡的日子,也經歷了低迷和無望,我的身體時刻感受著勞動者血液的濃稠度,感受著他們今天的悲喜。我用兩年零八個月的時間,邊採訪邊創作,很多工人的故事,寫著讀著,也止不住流淚。

貴鋼有位工人已經去世了,他是工人隊伍裡文學創作極其優秀的一位,曾在《北京文學》《山花》《青年文學》等雜誌上發表過作品,尤其是《中篇小說選刊》選載最多。他叫黃曉延,去世前,雖巨痛,但他強忍著,他不忍讓讀高中的女兒看到自己的難受。女兒從教室來到父親的病床前,握住父親的手,沒說什麼安慰的話,也沒哭,她知道父親即將離開自己,她只是緊緊地握著父親的手,一句一句地揹著唐詩,一首接一首地背誦,不停地背,這些詩詞都是父親小時候教她的。黃曉延在女兒的背誦中離開他愛著的這個世界。女兒後來考上了北京大學,之後留學美國。因為怕打擾,我不忍心採訪黃曉延的女兒和妻子,只是採訪了他的一些老朋友、老同事,包括陪伴他度過最後歲月的工人。大學同學為黃曉延出版了一套兩冊的《黃曉延小說集》,在幾個網店下單,店商都說找不到這本書了。最後,還是找貴州《山花》雜誌的李寂蕩主編和李晁,在批評家苑坪玉那裡借到此書。工人們的講述、主人公創作的文學作品,構築成了我文字世界裡的黃曉延。

科技的發展,智能勢必佔領工人的崗位。工人群體數量近年在銳減。一個崗位由曾經的三十個人,到現在的五、六個人。我採訪了一位擁有雙學位的90後一線工人,他喜歡做程序,今年給兩個人的崗位裝個小程序,就減少了一名工人,明年在那裡裝一個小程序,那裡又節約了一些能源。

工人階級的這一百年,經歷跌宕起伏,是極其特殊的一個群體。《百鍊成鋼》除了用文字記錄工人的生活之外,我給每一位採訪的工人拍了很多照片,有抓拍的,有些是帶著主題拍的。藝術家車路從我數萬張照片裡一張張地把工人的人像摳出來,放在一起,組合成各種主題圖片作品。有的做成三、五十位工人的長卷,有些是數十人的背影,有些照片是一位位工人的正面像,都是勞動者的群雕式作品。

與工人交流,很多時候我會讓攝像機成為第三位在場者,記錄採訪的全過程。鏡頭裡,只有工人一個人的影像和我與他的聲音,不少於一個半小時拍攝的工人大約有一百多位。我把社會學、人類學和歷史學融於非虛構文學的創作中,希望用學術的精神來完成這部作品。我會經常想起梵高畫中那位吃土豆的人,陀思妥耶夫斯基筆下那位正直的病人,還有卡夫卡講述的土地測量員先生,還有赫拉巴爾作品中那位垃圾廠裡的工人與尼采和老子的親近表達,讓人心生歡喜。我相信直覺感受和學術精神是非虛構文學作品飛翔的翅膀。中國工業、中國工人階級、中國勞動者,同樣有著詩意的迷人故事,只是在等待我們去一點點發現和完成。

原載《北京晚報》2020年3月24日

唐朝晖:工人把生活炼成了钢
唐朝晖:工人把生活炼成了钢

好書推薦

唐朝晖:工人把生活炼成了钢

《百鍊成鋼》

唐朝暉/ 著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2019年9月出版

《百鍊成鋼》是一部非虛構作品,用多聲部、復調小說的方式,旁觀者的姿態,親歷者的場景,來寫40年首鋼改革成果,展現首鋼廣大幹部職工志存高遠、迎難而上、幹事創業的激情及實現新目標踏上新徵程的信心和決心。作者深入首鋼各部門,參觀首鋼各辦公區、宿舍區、家屬區,深度採訪一線工人幾百名,創作了這部作品。作者從文學的角度來寫首鋼,立足於首鋼人,自然呈現大的主題。通過每一個個體,寫出工人的真善美,以小見大,反映企業的創新精神,真實記錄了首鋼職工在改革開放40年中的巨大變化和貢獻。

唐朝晖:工人把生活炼成了钢

唐朝暉

作家,詩人。

1971年出生,湖南湘鄉人。

曾工作於湖南鐵合金廠十年,《青年文學》雜誌原執行主編,現為《西藏人文地理》雜誌執行主編。

出版有長篇非虛構作品《摺扇》《一個人的工廠》《鏡像的衍生》,詩集《通靈者》《夢語者》《心靈物語》《勾引與抗拒》等。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9年度好書丨翩翩歲月走奔輪,百感蒼茫己亥春

《雲中記》榮獲2019收穫文學排行榜(第四屆)長篇小說榜第一名

劉慶邦《家長》丨“我的寫作在追求個性的同時,也在追求人性的普遍性。”

2019長篇小說金榜揭曉∣我社《雲中記》領銜,《家長》入榜,《日近長安遠》獲特別推薦

《雲中記》《星辰書》入選2019深圳讀書月“年度十大文學好書”

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

唐朝晖:工人把生活炼成了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