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次風雲6——明清民國篇(五)榆次晉商的興起

榆次的歷史源遠流長,這片看似平凡的土地上,出現過不少叱吒風雲的歷史人物,發生過許多載入史冊的歷史事件,這些人物和事件又與榆次的古代城池、古老村落、歷史遺蹟等息息相關。《榆次風雲》結合中國歷史大背景,通過參考和梳理史籍文獻、史志叢書、網絡信息中的榆次元素,用大眾視角、通俗語言,分遠古夏商、春秋戰國、秦漢兩晉、隋唐五代、兩宋金元、明清民國等六個歷史時期講述這些風雲故事。筆者提示:本人非歷史專業人士,文章部分內容未經考證,僅供參考。

您的關注和點贊就是如蟻人生創作更新的動力

【本篇正文】

狩獵於白山黑水間的女真族演變而來的滿族入主中原後,作為遼東地方民族政權的清國,開始轉變為統治全中國的大清王朝。經歷康乾盛世之後的榆次,農業和商業逐漸發達,榆次縣城也成為晉中一帶較為繁華的商業縣城。清光緒年間(1875~1908)早期,榆次城的商業鬧市,主要集中在南關清虛閣以北,至南門裡的衙門街以南一帶。隨後,又擴展到了富戶街。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正太鐵路竣工通車後,商業鬧市開始逐漸延伸至衙門街以北至北門裡。民國三年(1914)後,北門外的棧房街、糧店街、道北街陸續建成並日漸繁榮。

榆次風雲6——明清民國篇(五)榆次晉商的興起

榆次風雲6——明清民國篇(五)榆次晉商的興起

榆次風雲6——明清民國篇(五)榆次晉商的興起

清末民國初的榆次城裡,典當、票號、錢莊、綢緞、布匹、呢絨、面行、金店、雜貨、煙業等眾多行業的老字號鱗次櫛比。這些老字號包括榆次聶店王家的得新成(雜貨店)、協和信(票號)、恆興德(百貨)、長虹蠣(金店)、天一(服裝店)等;車輞常家的瑞隆裕(鐵麻店);大張義村宋家的吉履謙(錢莊),宋家與東陽趙家集資創辦的會元銀號;王村郝家的聚興順(茶莊)、公興順(雜貨批發);永康許家的大隆號(糕點);懷仁村胡氏的北謙亨(煙店、綢布);北胡喬村史家的中興和(賬莊);王都郝家、源渦原家、東長壽郝家合資的達生春(藥店)等。清咸豐時,經營這些老字號的榆次富商與鄰近的太谷、祁縣、平遙、介休等縣富商的家產相加超過了一億兩白銀,比當時國庫存銀還要多。山西這些成功生意人的成就突破了商業的範疇,在政治、文化領域都產生了一定影響。他們以地鄰關係為紐帶形成了實力強大的山西商人團體(商幫),擁有了一個響亮而統一的稱呼——晉商。清代朝野軼聞彙編書籍《清稗類鈔》中列舉的15戶清光緒年間聲名顯赫的晉商家族中,有榆次的常、王、郝、侯、何;太谷的曹、劉、武、孟、楊;祁縣的喬、渠;介休的侯、冀;平陽的亢等家族。  

榆次風雲6——明清民國篇(五)榆次晉商的興起

榆次風雲6——明清民國篇(五)榆次晉商的興起

明太祖朱元璋推翻了元朝政權後,在東起鴨綠江、西抵嘉峪關,綿亙萬里的北部邊防線上相繼設立了遼東、薊州、宣府、大同、太原(駐偏關)、榆林、寧夏、固原、甘肅等九邊重鎮,駐紮了多達120萬人的軍隊,這些軍人的生活和軍事消費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消費市場。為滿足軍人的商品供應,明朝政府利用所控制的食鹽,讓商人把糧食運到邊境,政府發給商人“換鹽憑證”,商人拿換鹽憑證去山西南部的河東(今運城)鹽池換鹽去賣,賺取中間的差額利潤。為得到賣鹽的特權,部分山西人開始走出山西,前往河南、河北、山東等重要的糧食產區,收購這裡的糧食再運往北部邊鎮,這門生意成為晉商邁向成功的起點。榆次近代史上發跡最早的晉商——聶店王家,明萬曆年間以開雜貨鋪為生,後來加入糧食販運生意的行列,在宣化(河北張家口)一帶經營土地和糧食。略有積蓄後的王家開始在榆次經營典當業,到乾隆年間時,王家僅在榆次縣城、鳴謙、什貼、沙溝、聶店等地開設的當鋪就達數十個。經過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的屢次征戰,清朝統治者統一了蒙古諸部,將新疆和西藏納入版圖,中國作為統一的多民族世界大國的格局最終確定。國家統一後廣闊的市場,向晉商敞開了大門,這個歷史性的機遇使得晉商的足跡遍佈全國各地。致富後的榆次王家也走出晉中、山西,不斷在外地增設商號,勢力擴展到全國。

榆次風雲6——明清民國篇(五)榆次晉商的興起

雍正五年(1727),清政府和俄國簽訂條約,俄國商人獲得了和中國商人直接貿易的權利。在晉商聚集的張家口經營棉布、綢緞的榆次常家第八世常威,轉而開展對俄國茶葉貿易,兼營俄蒙市場需求的其它商品。以常家為主的晉商幾乎壟斷了中國對俄茶葉輸出的絕大部分份額。極盛時期,常家在福建和湖南、湖北產茶區種植、收購、加工磚茶,由水旱兩路,運抵外蒙古,直至中俄邊境進行貿易,開闢了橫跨歐亞大陸的“茶葉之路”。在沿途主要城市、貿易集散地設有近百個商號、作坊。常家經營對俄國茶葉貿易長達150餘年,成為對俄貿易中最大的商家。

榆次風雲6——明清民國篇(五)榆次晉商的興起

榆次風雲6——明清民國篇(五)榆次晉商的興起

榆次風雲6——明清民國篇(五)榆次晉商的興起

與常家同為茶貿界“榆次幫”的王村郝家的茶葉貿易額僅次於常家,郝家當年創立的“聚興順”茶磚是中國幾百年來茶葉史上僅存的茶磚實物,郝家的商業直到1956年公私合營才退出歷史舞臺,持續時間長達300年之久。

榆次風雲6——明清民國篇(五)榆次晉商的興起

榆次風雲6——明清民國篇(五)榆次晉商的興起

榆次風雲6——明清民國篇(五)榆次晉商的興起

山西商人分佈全國各地,開始時販運貨物往往都是用現銀做生意,既不方便也不安全。道光四年(1824),經營“匯兌買賣”的中國第一家票號——山西日升昌票號應運而生。匯兌買賣,就是客戶把銀子交到商號的櫃上,拿上一張由商號開出的匯票,到別的地方就可以憑票再把銀子取出來。山西的其他商人見日升昌做的這種生意業務繁忙,賺錢很多,於是群起效仿。

榆次風雲6——明清民國篇(五)榆次晉商的興起

咸豐初年,聶店王家已成為山西有名的富商巨賈,資本達到1000萬兩白銀。於是,王家也開始將資本用於開設票號、錢莊等,王家在平遙城內開設的“協同慶”票號發展迅速,在幾十個城市設立分號。至清光緒年間,王氏商業達到極盛,在全國各地共有200多個商號。經營典當、票號、錢莊、綢緞、布匹、呢絨、面行、金店、雜貨、煙業等多個行業,成為聞名全國的大富商。

榆次風雲6——明清民國篇(五)榆次晉商的興起

榆次風雲6——明清民國篇(五)榆次晉商的興起

光緒元年(1875),車輞常家在太谷開辦第一個票號“三和源”,常家的“大德玉”票號在北京、天津、上海、漢口、成都等地都設有分號,躋身於全國十大票號行列。到清朝末年,山西票號在全國一百多個城市開設了450家分號,經營的金額高達七、八億兩白銀,就連清政府的政府稅收很大一部分也都由山西票號匯兌存儲,山西票號獲得了“匯通天下”的名聲。

榆次風雲6——明清民國篇(五)榆次晉商的興起

榆次風雲6——明清民國篇(五)榆次晉商的興起

榆次風雲6——明清民國篇(五)榆次晉商的興起

傳統的中國人心靈深處大多有“落葉歸根”的願望,浪跡天涯,忙碌辛勞,就是為了能夠有朝一日榮歸故里,而其中最顯赫的標誌就是在自己的土地上,蓋起屬於自己的體面的宅院。晉商是所有離鄉背井的遊子中,走得最遠,漂泊時間最長的一群人,因此在修造住宅時,更加投入,更加不惜血本。先後崛起的這些榆次晉商,當然也會在祖蔭之地修造高牆大院,來彰顯他們的身份、地位和各自的實力。

極盛時王家在榆次聶店一帶佔有土地1500畝,佔全村土地的近一半面積,王家在聶店建造的院落共有45個,三四層樓房18座。經過解放戰爭和“文革”的毀壞,如今的聶店早已看不到昔日王家輝煌時期的建築。但在窯上斜街物資局大院內,卻有幸保存了一處據說曾是王家房屋建築的遺存。原來,民國初年窯上一位身世最顯赫的富商——馮世榮(詳情點擊:文章—— ;視頻—— ),1920年在窯上斜街購地30多畝,開辦“聚義成”貨棧時,從敗落的聶店王家購買了一處四合院,並整體搬遷到了窯上。現存的四合院,門廳已被拆除,但七間正房基本保持了原貌。木雕、磚雕鬼斧神工,斗拱雕刻有麒麟、獅子、荷花等,二十多條赤龍盤繞雲霧之中,至今依稀可見。從現存的這七間正房不僅能想象到窯上馮家當時的經濟實力,也能看出昔日聶店王家的輝煌。現存的聶店古戲臺,建於康熙三年(1664),據傳也是王家所建,且與北京頤和園大戲臺系同一建築師。2003年修復榆次老城時,欲對古戲臺整體遷移異地保護,因村人的聯合反對,才得以保留。

榆次風雲6——明清民國篇(五)榆次晉商的興起

榆次風雲6——明清民國篇(五)榆次晉商的興起

榆次風雲6——明清民國篇(五)榆次晉商的興起

榆次風雲6——明清民國篇(五)榆次晉商的興起

歷經乾隆到光緒六朝,近150年連年的不斷修築,常家形成了房屋5000餘間、樓房50餘座、園林7處、佔地達60萬平方米的宏大規模,其建築面積佔到車輞村的一半。常家在太原清徐縣的姚家堡還擁有相當規模的宅院和地產。民國37年(1948),車輞村所在的榆次、太谷、徐溝三縣交界地是晉中戰役的主戰場,“南常”主院遭到很大破壞,“北常”雍和堂正廳被毀。新中國成立初期,“南常”宅院的全部、“北常”的大多宅院分配給貧苦農民居住,部分仍留給常氏後代居住;20多個院落收歸山西省民政廳所有,被山西第二殘廢軍人療養院佔用。文革期間,常家數以千計的影壁和磚、木、石雕被當作“四舊”破壞。到20世紀80年代,車輞村民新建房屋時,常家宅院大部被拆除、改造。療養院佔用的“北常”部分宅院,雖然也有一些拆改,但大部分基本保持了原貌。2001年,常家莊園主體建築按原貌修繕完畢,向遊人開放。

榆次風雲6——明清民國篇(五)榆次晉商的興起

榆次風雲6——明清民國篇(五)榆次晉商的興起

榆次風雲6——明清民國篇(五)榆次晉商的興起

榆次風雲6——明清民國篇(五)榆次晉商的興起

王村郝家宅院佔地約一萬平米,房屋百餘間。在家族最輝煌時期,郝乾泰從父親郝序東(郝八財主)手中接掌了家族工商業。民國元年(1912),乾泰主持建設了郝家大院新院,因院內全部用石條鋪成,又稱“石頭院”。1949年,郝家大院曾是榆次臨時軍政府所在地,後為晉中地區五七幹校、晉中農校和晉中農機校所在地。2000年較完整的大院被拆解後運往常家莊園,作為文物異地保護。郝家獨資修建在烏金山水晶院東側大青山的避暑山莊“德順堂”,因孔祥熙曾在此避暑,現烏金山旅遊景區的“德順堂”遺址,被稱為“孔祥熙避暑山莊”。

榆次風雲6——明清民國篇(五)榆次晉商的興起

榆次風雲6——明清民國篇(五)榆次晉商的興起

榆次風雲6——明清民國篇(五)榆次晉商的興起

未完待續,請關注本公眾號近期更新《榆次風雲6——明清民國篇之榆次晉商的衰落》,本文部分照片來自“榆次故事”。

榆次風雲6——明清民國篇(五)榆次晉商的興起

榆次風雲6——明清民國篇(五)榆次晉商的興起

榆次風雲6——明清民國篇(五)榆次晉商的興起

榆次風雲6——明清民國篇(五)榆次晉商的興起

榆次風雲6——明清民國篇(五)榆次晉商的興起

榆次風雲6——明清民國篇(五)榆次晉商的興起

榆次風雲6——明清民國篇(五)榆次晉商的興起

榆次風雲6——明清民國篇(五)榆次晉商的興起

更多榆次懷舊文章和視頻,請識別下方“二維碼”或點擊“瞭解更多”關注本公眾號

榆次風雲6——明清民國篇(五)榆次晉商的興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