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首寶寶英文兒歌(動物)-小恐龍寶寶2

繼續給大家介紹幾個小恐龍。這次介紹的幾種就不那麼常見了。比如雙脊龍、迅猛龍等。


  • spinosaurus 棘龍


每日一首寶寶英文兒歌(動物)-小恐龍寶寶2


棘龍屬(學名:Spinosaurus,意思為“有棘的蜥蜴”[1]),又翻譯為棘背龍脊背龍,是種獸腳亞目恐龍,生存於白堊紀的非洲北部,約為1億1400萬年到6500萬年前[2][3]。棘龍最初是在1912年由德國古生物學家恩斯特·斯特莫(Ernst Stromer)發現於埃及,並在1915年加以敘述、命名[4]。最初的標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摧毀,但最近幾年發現了其他的頭顱骨、爪子、胳膊、尾錐、頭冠等身體部分的化石。目前仍不完全確定棘龍屬有一個種還是兩個種,其中最著名的種是20世紀發現於埃及的埃及棘龍(S. aegyptiacus),而第二個種是在21世紀於摩洛哥發現的摩洛哥棘龍(S. marocannus),化石發現於摩洛哥,其有效性仍備受質疑。

棘龍的背部有明顯的長棘,是由脊椎骨的神經棘延長而成,長度可達2.2米,長棘之間推斷有皮膚連結,形成一個巨大的帆狀物;然而有些科學家認為這些長棘是由肌肉覆蓋著,形成隆肉或是背脊。對於這帆狀物的功能,目前已有數種看法,包括調節體溫、視覺展示物。棘龍的頭顱骨長寬但是較矮,外形類似上龍類,棘龍被認為是以中型鳥臀目和蜥腳類恐龍以及魚類為食。一項針對棘龍科牙齒的氧同位素組成研究,推測棘龍是陸地動物,但也偶爾會在水域中棲息,類似北極熊。

推算顯示棘龍身長13到18米,高度約為2.1至4.8米,體重為4到18公噸[5][6]。棘龍是目前已知最大型的陸生肉食性恐龍之一、也是長度最長的肉食性恐龍,但是重量卻低於暴龍或者低於其它大型獸腳類;棘龍因為用四肢行走,其身高和咬合力更是遠遠低於其它普通的大型獸腳類掠食者。

棘龍原本不為人熟知,卻因為《侏羅紀公園3》中殺死暴龍而一躍成為流行文化中的經典非鳥恐龍形象,棘龍體型確實比暴龍大,手比暴龍的短肢更靈活,但實際上棘龍的戰鬥力遠低於暴龍不說、更是食魚為主恐龍,生活在白堊紀早期的棘龍和白堊紀晚期的、食肉暴龍因為時間和所處生態系的差異,也根本不可能見面對決。

  • ankylosaurus 背甲龍


每日一首寶寶英文兒歌(動物)-小恐龍寶寶2


甲龍屬(屬名:Ankylosaurus,意為“僵硬的蜥蜴”[1])是甲龍科恐龍的一個屬,當中只有一種,稱為大面甲龍(A. magniventris)。甲龍的化石是在北美洲西部的地層被發現,地質年代屬於白堊紀末期,約6800萬到6550萬年前[2],甲龍分佈在整個美國和墨西哥地區,在這些地區甲龍較為常見。雖然沒有發現完整的甲龍骨骼化石,甲龍常常被認為是裝甲恐龍的原型。其他甲龍科也有同樣的特徵,如重裝甲的身驅及巨型的尾巴棒槌,但甲龍卻是這個科內最大型的物種。它的裝甲甚多、但是體重只有2噸到4噸,非常輕量級,並且身高比同類型恐龍低、方便用甲殼保護自己柔軟的腹部。

  • compsognathus 秀頜龍
每日一首寶寶英文兒歌(動物)-小恐龍寶寶2


美頜龍屬(屬名:Compsognathus)又稱細顎龍美顎龍細頸龍新顎龍秀顎龍,是一屬小型的雙足肉食性獸腳亞目恐龍。它約有火雞的大小,生存於歐洲。古生物學家已發現兩個保存良好的化石,一個於1850年代在德國發現,另一個是在將近一個世紀後於法國發現。美頜龍是幾類確知其食性的恐龍之一,在兩個標本的體內都有小型的蜥蜴化石。在葡萄牙發現的牙齒有可能也屬於美頜龍。它的名字是來自古希臘文的“κομψος”(意即美麗)及“γναθος”(意即顎或頜)[1]。

美頜龍的兩個化石都是較為完整的骨骼。目前的已承認種只有長足美頜龍(C. longipes)。不過,在1970年代於法國發現的較大標本,曾被認為是另一個種,而被命名為C. corallestris。德國標本目前被發現是個幼年個體,兩個標本屬於相同物種。直到1990年代在亞洲發現許多更小型的恐龍以前,美頜龍曾被認為是最小型的非鳥型恐龍,也一度被認為是始祖鳥的近親。因此在古生物學界之外,美頜龍也是廣為大眾所熟悉的恐龍之一。


  • dilophosaurus 雙脊龍


每日一首寶寶英文兒歌(動物)-小恐龍寶寶2

雙冠龍屬(屬名:Dilophosaurus),簡稱“雙冠龍”,舊譯雙脊龍

雙棘龍,是獸腳亞目恐龍的一屬,是生活於早侏羅紀的錫內穆階中型肉食恐龍,約1億9300萬年前。它的學名是來自古希臘文的“雙冠蜥蜴”,因它的頭頂有兩個冠狀物。第一個標本是在1954年所敘述,但直到十幾年後才被命名為雙冠龍。雙冠龍是已知年代最早的侏羅紀恐龍之一,但是目前它的化石在中國的雲南省、重慶省、西藏自治區發現的比較多,而美國以及其餘地區發現的化石則相對較少[1]。

雙冠龍曾多次出現在大眾文化之中,但這些作品中的雙冠龍形象純屬虛構,跟古生物學的觀點有很大的出入。最著名的是在電影《侏羅紀公園》(Jurassic Park)中被描述為像褶傘蜥一樣擁有誇張頸部、會噴毒液、像小狗一樣大小的恐龍,此外還在眾多的電玩遊戲中登場;但實際上雙冠龍非但沒有頸傘,而且還是遠遠超過一隻狗的大小的是中型肉食恐龍。


  • velociraptor 迅猛龍
每日一首寶寶英文兒歌(動物)-小恐龍寶寶2

伶盜龍,又譯迅猛龍、速龍,在拉丁文意為“敏捷的盜賊”,是一種蜥臀目獸腳亞目馳龍科恐龍,大約生活於8300 至7000萬年前的晚白堊紀。伶盜龍的模式種為蒙古伶盜龍(V. mongoliensis),也是目前唯一確定的已知種。伶盜龍由著名古生物學家奧斯本於1924年在蒙古發現,這是第一種亞洲馳龍類。其他馳龍類皆在北美洲發現。

2019年11月26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宣佈,在河北發現一個美頜龍類新物種。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介紹,發現的是隻體長約30釐米,腿腳和尾巴都很纖細的小恐龍。但它動作非常迅猛,可捕捉非常小的飛蟲或蜥蜴,再敏捷的動物也很難擺脫其殺戮,因此被命名為“迅猛龍”。它也是亞洲美頜龍類中最早出現的,也是該類群中最小的物種 [1]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