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的考驗下,90後接過了父輩的“接力棒”,迎來了自己的時代

在疫情的考驗下,90後接過了父輩的“接力棒”,迎來了自己的時代

青年報·青春上海見習記者 陳嘉音

疫情爆發以來,上海先後派出了9批1649名醫療隊員奔赴武漢。3月31日下午,支援武漢金銀潭醫院的上海第一批支援湖北醫療隊結束使命,啟程返滬。

在馳援武漢的醫護人員中,90後佔據了半壁江山。昨天父輩們眼中“沒吃過苦”的孩子,今天已然成為新時代共和國的脊樑。在疫情的考驗下,他們跑著步接過了“接力棒”,迎來了自己的時代。

在疫情的考验下,90后接过了父辈的“接力棒”,迎来了自己的时代

> 勇氣 <

嘴上喊著“佛系” ,報名時很堅決

“接到通知那天剛好是元宵節,正吃著湯圓呢,就看到黨員群裡消息——科室正在緊急招募醫生馳援武漢。” 90後醫生羅寧迪回憶道。

交大醫學院研究生畢業的她,去年剛成為瑞金醫院的神經內科醫師。“本來想瞞著父母,但是想來想去,他們應該知道。” 隨後,她給同是黨員的爸爸打了電話。電話裡的爸爸很不捨,也很擔心,但是也深知女兒應該主動擔當。“有了家人的支持,我就堅定地報了名。”

來武漢第一天,隊伍就進艙了。當天晚上,便開始接收病人。羅寧迪記得很清楚,當時一共是50張床位,28個病人。穿著防護服,她能清晰地聽到自己的喘息聲,渾身溼透、身心俱疲。

“那天,我們安頓好病人,已經凌晨5點半。”數小時不吃不喝不上廁所,出艙後才慢慢恢復各種感覺:憋了許久的膀胱好脹,額頭、眼眶被壓得好痛,皸裂的手背火辣辣的疼。

“說不緊張是騙人的,我之前連防護服都沒有穿過。也沒想過會遇到這樣嚴重的疫情,但是身為黨員,而且又是年輕人,我義不容辭。”隨著進一步熟悉排班制度,她在這裡的工作也越來越流暢。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市一醫院94年的護士周智燕說:“2月9號那天,我像往常一樣去醫院上班,護士長通知我援鄂醫療隊明天就要去武漢了。我很早就報了名,知道自己馬上就要上戰場了,心中也有忐忑和不安。平時我是個挺‘佛系’的人,但是現在是特殊時期,作為一個團員,我有責任貢獻青春力量。”

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上海先後派出9批1649名醫療隊員奔赴武漢,在好幾支醫療隊中,90後醫護人員佔半壁江山,90後黨員有140多名,還有相當一部分是95後。

3月31日下午,支援武漢金銀潭醫院的上海第一批支援湖北醫療隊結束使命,啟程返滬。馳援武漢的66天時間,上海第一批支援湖北醫療隊135名隊員接管的病區累計收治患者170名,其中收治危重患者123人;累計治癒出院136人,總治癒率達到80%,其中危重病人治癒率達到了72.35%。

在疫情的考验下,90后接过了父辈的“接力棒”,迎来了自己的时代

> 朝氣 <

不輸前輩的勇氣,更勝一籌的樂觀

隔離服之下,是掩不住的內心向往和蓬勃的青春朝氣。有人說,90後醫務人員是一群樂觀又貼心的小可愛。

時間長了才知道,原來這批年輕的醫務工作者“藏龍臥虎”。既有用醫療材料製作LV包包的“手工達人”,也有妙筆生花的“手繪大觸”。在醫院,每個稀奇古怪又創意滿滿的點子,總能引起不小的關注。

“我們來了,便把這裡當成‘家’,在這裡勇敢面對病毒,也必將戰勝病毒。”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援鄂醫療隊隊員莊佳影就是其中一位“壁畫高手”。在她的筆下,一幅幅塗鴉讓簡單的牆板頓時活潑了起來。

恰逢元宵佳節,為了給所有患者支持和鼓勵,醫護人員們都忙裡偷閒錄了一段祝福視頻。來自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市中醫醫院的90後隊員吳怡穎是第一次去武漢,聽說武漢有很多美食,她在祝福視頻裡許下心願“等武大櫻花爛漫,我們一起去吃豆皮、湯包、熱乾麵,豆絲、燒賣、糊湯粉……”,報菜名式的視頻播出後,溫暖了很多人。

3月5日,來自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的27歲劉凱醫生在護送病患做CT的途中,讓已經住院近一個月的87歲老先生欣賞了一次久違的日落。餘暉下的兩個身影,感動了無數網友,被評為“今日最佳照片”。

來自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的90後護士沈瀟雲剛剛分享了一個好消息:“剛剛得到消息:我們E3-4病區清零了。2月9號到今天,正好50天,完美收官!”

一個多月前,她選擇推遲了婚期,毅然奔赴疫區。如今守得雲開見月明,隔離服下的沈瀟雲難掩欣喜之情。她最想念的還是“留守”家中的未婚夫和一隻叫“黑啤”小貓。

“你問我更想哪個?當然一樣想啦,要一視同仁嘛。”沈瀟雲笑道。

在疫情的考验下,90后接过了父辈的“接力棒”,迎来了自己的时代

> 銳氣 <

在疫情的戰火中拔節成長

見過英雄的背影,才更理解英雄的定義。

“在援助武漢的醫務人員,很多人都不是感染專科的,但是大家還是毅然決然上了一線。這讓我有很大的感觸。”羅寧迪表示,她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最大程度做好感控。不久前,她向隊裡提出了一項提高消毒效率的發明,目前已經入入選上海理工大學合作項目。

在此次援鄂任務之初,94年的護士周智燕便遞交了入黨申請書。她說:“身為一名團員幹部更應向先進黨員學習靠攏,敢為人先,在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貢獻力量,不負所學。

周智燕印象最深的是一位ICU裡的老先生:“有個老先生,起初情緒煩躁,不配合治療,無論護士們如何勸說都效果不佳。後來我們常健老師問他是不是想老伴了,老先生終於安靜下來,肯聽我們說話了。”

隨後,他們為老先生制定了特殊的護理措施,每日讓老先生能有機會與老伴溝通交流。“從這件事中,我也切實地明白如何真正從病人的角度,合理制定護理措施,也更好地理解了‘偶爾能治癒,常常去幫助,總是在安慰’這句話。”

來自中醫醫院的吳怡穎是出生於1994年的上海囡囡,作為一名團員、醫療隊中的小妹妹,這次突如其來的防疫任務讓她很快成長起來。

有的病人肺功能不好,氣喘氣促,用吸管喝水都做不到,她就用注射器慢慢的把水注入他的口中,一小杯水要喂上五六分鐘;有的病人嗜睡年紀又大,她耐心地把食物掰成一小塊一小塊放在老人嘴裡,吃兩口再喂些水,一頓飯餵了一個半小時;有些病人不能下床解手,她就幫忙墊便盆,擦屁股,病人很不好意思,她卻說這沒什麼。

“病人和我熟了,還會找我聊天,跟我擊掌加油。”吳怡穎說道,“我只能儘自己所能去幫助他們,專注於具體工作,每一次補液、每一次翻身、每一次喂水,每一次安撫,希望能讓他們更舒適一些”。

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人是會一夜間長大的。“我們90後已經長大了,是時候做人民健康的守護者了!”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醫療隊裡的男護士唐佳佳說。身為男護士,他更是承擔了大部分的粗活累活。有困難,男護士總是有無窮大的力量,衝在前面。

3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給北京大學援鄂醫療隊全體90後黨員的回信,再次充分肯定了在一線英勇奮戰的廣大疫情防控人員特別是青年群體作出的重要貢獻,鼓舞了一線醫務人員奪取抗擊疫情阻擊戰全面勝利的信心和勇氣。

義無反顧、白衣執甲、逆行出征、火線入黨……這就是90後醫務人員,他們有著屬於年輕人的樂觀和活潑,更明白自己這個時代的未來,需要用自己的努力去親歷、去參與時代的建設。

苦盡甘來終有時,山河星月代賀禮。

青年報·青春上海見習記者 陳嘉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