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教育?路漫漫其修遠兮

引子

參加頭條公開課學習,文章類第3節課佈置的作業題是一篇材料作文,給出的主題和材料是:

以前,師生要面對面“傳道解惑”,今天學生通過網絡就可獲取海量課程;從前,老師只能用黑板教學,如今高科技教學設備已成為一些學校的“標配”……你如何看待科技發展對教育帶來的影響呢?

請以“科技改變教育”為主題,創作一篇文章,字數800字以上。

這不亞於一篇高考命題作文,高端大氣上檔次,不做便是零分。本人才疏學淺,只好邯鄲學步,應付公事。

科技改變教育?路漫漫其修遠兮

教育的目的和方式

(一)、教育的目的

教育的目的,古人總結為“傳道授業解惑”,今人歸納為“教書育人”。對此,教育方針也有明確的闡述,即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教育的方式

遠古教育暫且不去探討。近代教育,只是書籍記載和某些影視劇給人留有印象,最為深刻的當數“私塾”“長袍馬褂先生”和“戒尺”。而現代教育從泥屋子、土臺子、黑板、石板、粉筆、教鞭,到寬敞明亮的教室、體育場、圖書室、實驗室,再到微機室、網絡授課、多媒體教學等現代化教學手段。從以上教育的發展軌跡中,人們不難看到科技的進步,教育方式的變遷。

當我們盡情地享受現代教育形式的新穎、便捷、直觀、刺激的時候,當我們讚歎科技給教育紮上翅膀、帶來力量的時候,我在想:究竟是科技改變了教育,還是教育推動了科技?

科技真能改變教育?

教育的主體——青少年學生

教育貫穿人的一生,但最緊要處是幼兒到大學階段,特別是被稱為基礎教育的義務教育階段。教育的主體對象——人,重點是青少年學生,他們的自身特點,即人類特有的屬性並沒有多大改變。而科技是人類發明並推進的,併為人類服務,當然首先是為教育服務,通過服務教育來服務人類。在科技面前,人類永遠是家長,是主宰者。在教育面前,科技永遠是形式(方式、手段),是包裝,科技試圖包辦或替代教育,幾乎是不可能的。

1、年齡和認知度循序漸進。

兒童從呀呀學語,到接收信息知識,再到認知事物,都有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跳脫這個過程,違背教育規律,輕者帶來迷惑,重者造成傷害。

幼兒園教授小學知識、古詩詞背誦大賽、過早開設英語課程、跟風學鋼琴……校外輔導班的弊端顯而易見,“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就是個坑,拔苗助長無異於掩耳盜鈴。

某些電視教育節目和網絡授課,帶有譁眾取寵的誘導性,無非是搏取收視率、點擊率。現代科技手段更多地催生了商業利益,教育應當藉助利用,而不是依賴,或照單全收。有些內容顯然已超出少年兒童的認知程度,需要過濾篩選。

“按步就班”、“循序漸進”的傳統教育模式,雖然緩慢了些,卻是消化、沉澱和吸收的必然過程。“面對面”、“手把手”的教育方式,教育效果會更好。自古至今,學校的黑板、粉筆沒有被拋棄,只是材質的改變,不是沒有原因。

尊重智力基礎和接收程度,逐漸開啟思維、培養創造,是基礎教育的重點,而不是捷足先登、急於求成或坐享其成。

科技改變教育?路漫漫其修遠兮

2、科技手段無法替代情感教育

人是感情動物。青少年心理尚不穩定成熟,感情脆弱,容易波動。而情感正是教育的優勢,所謂以情感人,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便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

科技是生硬的、呆板的,它本身不具備感情。只是人類在應用它的時候,通過觀察思考,賦予了它感情,正象人們拿自然界中的事物打比喻一樣。科技能夠啟發人們的情感,但不能替代情感。科技使教育形式多樣化、便捷化、時代化,唯獨少了情感化。

因此,科技不能代替教育,更不能替代教師。學生和老師是人,教育以感情作紐帶,可以溝通、交融,從而開啟心靈之窗。科技解放了教育生產力,使傳統教育更加形象直觀,但只能作為教育的輔助手段。機器人教學也有一定的侷限,如同喝牛奶和直接吸吮母乳,二者的感覺是不一樣的。母乳的自然體溫,更易吸收消化,更適合幼兒營養,主要是凝聚了感情因素。

為什麼科技發展到今天,教師應該逐步減少,卻仍在不斷增加,道理也在這裡。科技需要人去操控應用,離開了人便無用武之地。教育需要科技,但科技無法從根本上替代或改變教育。

3、自控力呼喚教鞭,科技無能為力

少年兒童自制力差。正因為缺乏自控能力,才需要老師面對面教育,有時不得不動用懲戒,所以傳統教育離不開“教鞭”。

但是,隨著科技教育產品的大量湧現,新奇和刺激感又從某種程度上消弱了學生的自制力,衝擊著學校教育。如電視、電腦、手機、網絡等等。

老師佈置了課後作業,學生本來經過溫故課程和思考,完全可以獨立完成,但是上網就能直接查找到答案,不能不助長了庸懶,懈怠了思維。上課玩手機、回家看電視很容易上癮,白白佔用和浪費了求知的寶貴時間。影視劇、網絡媒體過多的談情說愛和恐怖打鬥情節,又催生了學生早戀和校園暴力。

現實中的樁樁件件,無不說明科技每時每刻都在向傳統教育發起挑戰。當前學校教育呼喚教鞭,科技顯然鞭長莫及,或者並未涉足這個領域。在教育面前,科技手段雖然靈活,但也略顯尷尬。

最近,就疫情期間網上授課問題,一篇新華社時評,似乎與本文挈合,特引述片段如下:

網課改變了學習方式,學生靈活學習不等於自我放飛。俗話說“不怕同學是學霸,就怕學霸過長假”,這個漫長的寒假考驗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老師隔著攝像頭看不到太多學生的舉動,有些學生髮揮自控力和自覺性的優勢,更能從網課中汲取養分,有些學生則將網課上出了“網遊”效果。因此網課在設計時需要加強如何讓更多的學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學習效率。

網絡教育很難實現知識的系統性、連續性

知識具有系統性、連續性的特徵,教育探求事物規律,講究認識過程和水到渠成,而不是隨意插鋤、單打獨鬥,把知識系統搞得支離破碎。

電視教學或網絡媒體授課,作為設計者是考慮到了內容的連續性、系統性和完整性的。但是,如同電視連續劇分集播出一樣,除非極具吸引力,讓人出工破日、按時收看,才能保持故事情節的連貫和完整,結局才令人信服。

但是,青少年學生在正常上課、完成作業,並保持一定的課外活動的前提下,還有多少時間和精力介入網絡教學系統,接受這種業餘而且高端的教育呢?即便有,也是片言隻語、淺嘗輒止,霧裡看花,對系統知識的學習和能力的提高,起不了多大作用。

科技改變教育?路漫漫其修遠兮

執教者在科技面前相形見絀

這裡說的執教者,既包括了學校教育中的教師,也包括了家庭教育中的家長。面對全新的科技教育手段,不少教師和家長已顯出力不從心。

不妨再借用一下新華社的時評:

其一,關於家長

網課改變了教育參與方式,學校和家庭應共同承擔新變化帶來的新責任。疫情期間,學習管理和監督的任務轉移給父母,伴隨著復工復產步伐,“學校沒法管,家長沒空管”的問題更為凸顯。未來,如何讓新技術發揮更有效服務,減輕而不是增加學生、家長和學校的負擔,值得思考。

其二,關於教師

網課改變了教育資源分佈,“上線”同時也要重視落地才能確保均衡。從“一塊屏幕改變命運”到“空中課堂”,互聯網寄託著教育公平和高質量教育的希望。但大規模的網課實踐開展以來,不難發現只靠“一塊雲”,很難確保同上“一堂課”。例如,北上廣的老師利用AI技術提高課堂效率的時候,部分農村地區的一些師生還在為更好的網絡信號犯愁。

網課改變了授課方式,老師要趕上“直播浪潮”。教師群體的“信息化素養受到考驗”。有的老師完成角色轉換,實踐能力迅速升級,有的老師還停留在不接受、不造應的階段。隨著人工智能、5G時代到來,教育者沒有掉隊的選項,需要思考給自身“補課”。

理一理科技和教育的關係

關於科技和教育的關係,可以用以下三組比喻作個展示。

1、如同爬泰山,目的是登上泰山極頂,領略一攬眾山小的感覺。有兩條途徑和方式供選擇:一是徒步攀登,可以近距離品味和體驗沿途人文底蘊和自然景色;一是坐索道直達,感覺只有驚險和刺激。

2、貨物運達目的地,過去靠肩挑人抬,後來有了小推車、馬車、 拖拉機,而現在可以用汽車、火車、飛機。科技改變的是生產工具和生產力,提高的是效率,但運載目的沒有改變。

3、產品銷售,過去依靠實體店,現在新興起了網絡銷售,實現了便捷、快速、省功省力、節約費用。但供需的目的也沒有改變。

科技改變教育?路漫漫其修遠兮

總之,科技僅是作為實現教育的方式和手段,是形式而不是內容。科技進入教育,讓教育變得更加生動直觀、豐富多彩,把教育的效果最大化,更快捷地達到教育的目的。

科技提高了教學效率,卻很難實現資源均衡和教育公平。科技包裝了教育、服務於教育,卻無法改變教育的本質。

科技改變教育?只能用屈原《離騷》中的名句作為回答: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引用資料:

新華社3月26日時評《網課提質升級要從變中學》(新華社記者蔣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