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長平之戰講的是什麼?

徐小姐的常識積累


公元前262年-公元前260年的長平之戰,是我國曆史上最早、規模最大的包圍殲滅戰。戰役前後耗時3年,以秦軍勝利,趙軍失敗而告終。是役秦軍前後殺死趙國軍人45萬,被後人認為是戰國形勢的轉折點。

長平之戰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1、攻佔上黨,公元前261年,秦昭襄王派大將王齕進攻韓國, 佔領了野王城(今天的河南沁陽),切斷了上黨(今天山西長治)和韓國都城的聯絡。這樣,上黨的軍隊就變成了孤軍。當時上黨郡的郡守馮亭不願意投降秦國,他想了一個好辦法,他把上黨獻給了當時最強大的趙國,趙國由於貪圖小便宜捲入了這場戰爭中,趙王派廉頗去守住上黨,可沒有想到這一守就是三年,差點拖垮趙國。

2.廉頗防守。廉頗來到上黨,修建了百里石長城進行防禦,同時 ,廉頗想挫敗秦軍的銳氣,也率軍對秦軍展開進攻。趙國軍隊擊傷了秦軍的偵察兵,秦國軍隊的偵察兵斬殺了趙軍的裨將。這次戰鬥以秦軍勝利結束,廉頗終於領略到了秦軍了厲害,從此,廉頗死守百里石長城不敢出戰。趙國陷入了戰不能戰,退不能退的尷尬境地。

3.兩軍換帥 趙孝成王早已惱怒廉頗的軍隊數次戰敗,又反感廉頗堅壁不敢戰,秦國丞相范雎又派人攜帶千金到趙國施行反間計,並散佈傳言說:“廉頗很容易對付,秦國最害怕的是馬服君趙奢的兒子趙括。” 於是,趙王將前軍主帥換成了趙括。再次同時,秦國將前軍主帥換成了白起。不過,趙國換帥是人人皆知,而秦國換帥是秘密進行。

4.白起用計 在趙括出兵進攻秦國軍隊的時候,白起命令秦軍佯裝戰敗潰退,趙括不知道秦國已經暗地裡用名將白起換下了王齕,就命令趙國的軍隊乘勝追擊,一直追到秦軍的營壘,但是趙國的軍隊無法攻破秦軍的營壘。而與此同時,白起派一支奇兵偷襲了趙括身後的百里石長城。這樣,趙括的四十幾萬大軍就被困在秦軍的壁壘和自己修建的百里石長城之間。可憐廉頗當年苦心修建的百里石長城成了圍困趙軍的壁壘。另外,白起還用一支精銳部隊,截斷了趙括主力部隊與糧草輜重的聯繫,導致有糧草的地方沒有士兵,有士兵的地方沒有糧草。

趙括的四十幾萬大軍陷入死地,失敗就只剩下時間問題。那麼趙國的四十幾萬大軍在趙括的率領下,為什麼這麼輕易的就失敗了呢?我想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趙括自身的業務水平問題。趙括是趙國名將趙奢的後代。當年秦國進攻韓國,軍隊駐紮在閼與(yān yǔ)。趙王便派趙奢領兵,去救援閼與。趙奢用奇計打贏了這場戰爭,名聲大振。他的兒子趙括同時也有了名將之後的光環。趙括小時候熟讀兵書,他父親趙奢都辯論不過他,因此人們都認為趙括是奇才,以後肯定比他父親強。但是趙括在長平之戰之前,可是從來沒有帶過兵打過仗的。沒有實踐經驗,當趙王派趙括領兵時候,他的母親單獨去見了趙王,並給趙王說,如果趙括戰敗,不要牽連到她。包括趙奢在世的時候,也曾經給趙王說過不要讓趙括領兵,因此趙括的水平就很清楚了。

2、對方實力太過強大。白起,戰國四大名將之一,輔佐秦昭王,屢立戰功。伊闕之戰,大破魏韓聯軍;伐楚之戰,攻陷楚都郢城。用兵詭異,靈活多變。趙括和白起就好比是小學生和大學教授的差距。況且秦國換將是秘密進行,趙括一直被矇在鼓裡。就好比你在電腦上下象棋,對方是國內頂級高手,但是你壓根不知道,這是多麼悲傷呀。

3、趙括剛愎自用,目中無人。趙括有名將的光環,有紮實的理論基礎,從小到大都是在掌聲和鮮花中長大,自然認為自己是無所不能。王齕在歷史上少有記載,水平當然一般,他根本就沒有把對手放在眼裡(其實對手已經是白起),整日抱著兵書高談闊論,早已經有了必勝的信心。盲目自大,驕兵必敗。所以當秦軍撤退的時候他想都不想就追了上去,很輕易的讓白起斷了退路,截斷了糧草,把趙國軍隊帶入死地。

4、最關鍵的一點,綜合國力。這是戰國時代無法迴避的問題。打仗表面上是士兵戰鬥,實際是綜合國力的較量。打仗就是燒錢,士兵打仗所消耗的糧草是平時消耗的5到10倍。當時的秦國關中地區有鄭國渠,蜀地有都江堰。這兩個地區是秦國的兩大糧倉,是重要的後勤保障。這些事趙國無法比擬的。當時秦國養活二十幾萬軍隊三年時間已經非常吃力,更何況趙國三年時間養活四十幾萬軍隊。因此趙國死守也是一死,只能冒險出擊,這也是趙王換掉廉頗的主要原因。

5、地理因素,秦國的後方巴蜀之地已經歸其所有,西方的戎狄也降服,基本沒有後顧之憂,可傾全國之力應付這場戰爭。而趙國是四戰之地,東有齊國、燕國,北有少數民族,南有韓國。四處分兵,不能集中兵力。

6、領導原因。秦昭襄王對這次戰爭從一開始就是抱著必勝的決心,親自做後勤保障工作。糧食不夠,組織人員從蜀地運糧,兵源不夠,親自下令招兵。信念一直比較堅定。而相反趙孝成王從一開始就是被動的接受這場戰爭,在主動出擊和全面防守之間搖擺不定。拖到最後又到了不得不出擊的時候。出擊的時候又是急於求成,因此他命令趙括要速戰速決,立即出擊,這也是趙括陷入秦軍包圍的主要原因。


一品7247


長平之戰,是周赧王五十三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秦國率軍在趙國的長平一帶同趙國軍隊發生的戰爭。趙軍最終戰敗,秦國獲勝進佔長平,此戰共斬首坑殺趙軍約45萬。

歷史不能假設,從長平之戰的決戰來看,趙軍的單兵作戰能力絕不亞於秦軍,那麼假設趙國在最初階段就選擇和秦決戰,趙國未必會輸,所以很有可能是廉頗誤國,或者說趙國的當政者低估了秦國的決心,以為抗一兩年就會撤軍,結果反而把自己耗死了。雖說大勢如此,但趙括開始急功冒進,被圍後又消極防禦,都是戰術上的錯誤。

長平之戰的起因實際上是秦軍在完成強國路線之後,開始統一天下吞併六國的第一步。當時的山東六國要麼國力過於衰弱,要麼因為國內政治事件自我消耗。根據秦國遠交近攻的戰略思想,國力強盛的趙國成為了秦國的第一塊絆腳石。

從長平之戰的規模和後來的影響看,實際上秦國掃清了趙國也就是取得了進攻其他山東六國的軍事主動權,山東諸國中最強大的機動兵團一旦被掃滅,六國均暴露在秦軍的軍陣之下,無險可守。

長平之戰若以常規戰法,無論攻守,趙軍必敗,秦軍無論戰力還是後勤都是碾壓趙軍的,秦統一天下只是時間問題!然而就戰術而言,趙軍若想在長平逼退秦軍,只有派輕騎襲擾秦軍後勤才行——專挑運糧的平民下手!




大聖看古今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背景,秦昭襄王繼位以後,秦國擁有了統一六國的實力,秦國的統一步伐正在全速前進。

起因,秦國攻打韓國,韓王主動獻出上黨地區給秦,求秦退兵,上黨百姓不願降秦,所以計謀歸趙,把趙國拉進來,使得秦趙結仇,來使趙國抵抗秦國,趙王貪婪接受上黨地區,秦攻趙。

經過,趙國接受上黨地區後,秦國起兵攻趙,不但奪走了上黨,還佔領韓國幾個城池,以警告韓國不要幫趙,同時派兵攻打趙國的長平

,本來趙國聯合楚魏幫忙,不想趙國主動向秦求和秦國大張旗鼓迎接趙的使者,告訴天下秦趙和好,但是卻不退兵,依然繼續攻打,楚魏以為秦趙和好便不再幫忙。同時秦國使用反間計,成功使趙王將主守的大將廉頗換下,換上了主攻的大將趙括,最終趙括中了埋伏,致使四十多萬士兵被殺。

結果,長平之戰以後,趙國國內的青年幾乎都沒有了,趙國實力一落千丈,這個唯一可以抵禦秦國的國家也沒有實力再阻擋秦國的進攻,為秦國掃平了最後一個障礙


斗轉方能星移


1、長平之戰之所以在歷史上非常有名,一是因為戰爭規模大,參戰雙方兵力接近百萬,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最早、規模最大、最徹底的大型殲滅戰。二是戰爭結果非常殘酷,在戰國時代不殺降的傳統下秦國主將白起坑殺了趙軍數十萬(歷史只有斬首加坑殺合起來四十多萬的說法,具體坑殺了多少不得而知,數量應該不會少!估摸數十萬),引起後世對白起做法的極大爭議,而白起雖次戰戰功卓著,此後為自己的滅亡埋下了禍根。三是次戰一舉奠定了秦國統一六國的基礎,此後山東六國再也無力與秦國抗衡。

2、長平之戰雙方的主將,秦國主將是號稱戰神、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白起,趙國主將起初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廉頗,後來因為戰國君臣不滿廉頗的只守不攻之策,臨時換將,換了紙上談兵之稱的趙括,主動發起進攻,趙括乃名將趙奢之子,沒有實戰經驗,後來戰國被引誘入秦國軍隊的包圍圈,被活活困死,最後戰敗投降。

3、啟示:臨時換將乃戰時巨大隱患,尤其是毫無實戰經驗的主將。尊重傳統,白起違背戰國不殺降的傳統,難免為後世人所不恥,宋朝時白起便從武廟中剔除。


v歷史十日談


春秋戰國,是個百家爭鳴、人才輩出的時期,雖然最後完成大一統的是大秦,但其他各國也不是背景板,也有非常精彩的演出。

秦國的霸業並不是始皇帝一個人完成的,而是好幾代的努力。而當大秦發兵的時候,各國也並不是望風而逃或者納頭便拜,征服,是通過廝殺和鮮血完成的!

“長平之戰”就是秦國征伐路上的一次重要戰役。其間充滿了曲折複雜的陰謀陽謀,與之相比,歐洲各國的權謀那完全不叫權謀,叫小孩子過家家。

這場戰役非常之慘烈,敗的固然滅國,勝的也是慘勝。同時帶火了兩個人,讓他們走進我們的歷史課本並且令同學們印象深刻:一個是趙括,另一個是白起。

怎麼回事呢?事情得分幾個階段來說:

第一階段

大秦諸君素有兼併六國之志,秦昭襄王也不例外,這是位很有作為的大王,公元前270年時候,他準備去打趙國,注意,趙國一開始就是目標。

打趙國需要借道韓國,韓國也不敢不借。雙方在閼與(現在的山西和順西北一帶)決戰,趙國派出的是趙國名將趙奢,過程我就不講了,反正秦軍敗了。

秦昭襄王很煩惱啊,自己先出兵結果還敗了,很沒面子的好嗎!

第二階段

此時有個魏國人范雎獻策:“大王,趙國先放一放,咱們可以遠交近攻先打一波!”

昭襄王覺得很有道理,聽了他的建議,當下就派兵去打魏國。。。。。。沒錯,范雎就是魏國人,但他不是通常意義上的帶路黨,是受了很嚴重的迫害。

范雎很有才華,口才也不錯,一心想要體現自身價值,可家境不好,只能先在別人門下做事,某次被派去齊國辦事,齊國國君很欣賞他,送了他很多美食還有黃金,他的領導羨慕嫉妒恨,回國後就在一個規格很高的宴會上造謠他賣魏通齊。

當時的魏國宰相(魏王的兒子)也在場,聽到後大怒,也不查證一番,直接命人開打,把范雎打得肋骨和牙齒都斷了,然後丟到廁所,還讓宴會上的人們往他身上撒尿,之後當做死人扔到野外。

范雎僥倖逃得一條生路,之後就直奔秦國。你們不是說我賣國嗎?好,現在賣給你們看!

泥人還有三分土性呢,這樣的侮辱是個人都不能忍!而且往大里說,雖說分了各國,名義上也都還是周天子的臣子!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賣國。

秦國打魏國,沒費什麼力就打下了,接著打韓國。

韓王肯定氣得大罵昭襄王“兄弟你不講究啊,你要借道打趙國,我二話不說就借了,也沒跟你對著幹,你咋要打我呢?”

罵也白罵,對於歷代秦君來說,打下六國一統天下才是最重要的。別說你罵,你打回來我也不怕啊!

第三階段

到公元前262年,秦軍把韓國的上黨郡給包圍了,韓國的國君比較慫,想著那我就把上黨獻給你吧,只要你退兵就行!

可意外發生了,上黨郡郡守馮亭可能是和秦軍打出仇來了,管你國君怎麼想的,反正我堅決不降秦!但不降歸不降,打不過歸打不過,於是他想到了一個妙計:利用趙國的力量和秦軍對抗。

想到就要做,他馬上派了使者去趙國,說願把上黨獻給趙國。

這可把趙國國君孝成王給愁的呀,自己做不了決定,找了一票人來商量,有的說這就是裹著毒藥的糖,要是接受了上黨,就得準備迎接秦軍的攻打;有的說上黨郡有十七座城池呢,利潤太大了,不應該放棄!

孝成王思來想去,還是接受了上黨郡!十七座城池啊,可不是十七個村子,這種誘惑沒有一個國君忍得了,哪怕是打場大戰也值得。

反正就算沒有此事秦軍和趙軍也是經常打的。不過準備工作還是要做好,孝成王派了平原君去接收土地,派了廉頗駐守長平。

廉頗老將軍,我們在歷史書上認識過:“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第四個階段

預訂的蛋糕被截胡,昭襄王很火大,本來就想打你了,現在還敢搶我的東西?我讓你搶!別管什麼遠交近攻了,打,非打不可!

一開始,昭襄王派左庶長王齕去攻打上黨,仗是打贏了,佔領了上黨,但百姓們幾乎都跑到長平去了。

這麼不給面子?王齕追到長平,和廉頗接戰。初期的幾個小戰都是秦軍贏了,但廉頗老將軍很穩,防守非常到位。我是打不過你,但我不和你打!有本事你們從天上飛過來呀!

不得不說這個戰術非常有效,秦軍就此被阻住。要是這麼一直堅守著,秦軍說不定得退,因為他們遠道而來,後勤補給什麼的很麻煩,絕對不如趙軍方便。

但趙國君孝成王就是個豬隊友,秦軍都還沒急呢,他比秦軍還坐臥不安,多次派人催廉頗主動出戰。老將軍不理他,治國你說了算,打戰我說了算。

孝成王真的很搞笑,他一邊催著廉頗出戰,一邊又幹了件拖後腿的事兒:派人去秦國求和。去之前謀臣一再勸阻,說如果這樣做了,會給秦國麻痺各國的機會!可他一意孤行!

要知道當時各國家之間經常有結盟,大家約定好了如果你被打了我幫你,我被打了你也出兵。尤其在面對大秦時,各國的立場基本一致,所以只要趙王向別國求援,那還是會有人來救的。

結果他派使者去求和了!昭襄王和秦國的大臣們對使者可好了,別國看在眼裡,都以為他們和好了呢!那誰還會出兵支援?

就這樣,趙國被處於孤立的位置。沒有人會去救它,只能寄希望於秦軍收兵,但那是不可能的。

第五階段(也是最重要的階段)

還記得范雎嗎?昭襄王很賞識他,讓他當了丞相。眼看王齕久攻不下,他出了個主意:離間計!四處散佈流言說“廉頗不算什麼,秦國最害怕的是趙括!”

別人信沒信不知道,反正孝成王信了。在他想來,這話說的很有道理啊,趙括可是趙奢的兒子!趙奢以前就打敗過秦軍!老子這麼英雄,兒子也該是個好漢!

而且趙括說起用兵來頭頭是道,誰都不放在眼裡。孝成王就喜歡他這股霸氣!廉頗老了,膽子小了,現在該年輕人上場了!

於是,趙括登上了歷史的舞臺。其實,他的父母對他有著很理智的認識,都覺得他只會嘴上的功夫,沒有實際領兵能力。當時趙奢已經過世,趙媽媽一力諫阻兒子上戰場!孝成王真該聽她的。

趙軍主帥換成了趙括,秦軍主帥也換人了,這個人是白起。。。。。。為趙括點蠟,哪怕他會的不只是紙上談兵,遇到白起也是個認輸的命。別說他,就算是他爹出馬都打不贏。

是的,白起就是這麼牛。從他出道開始,幾乎就沒有打過敗仗,各國君和將領們聽到他來了,頭上就要冒出冷汗。為了製造出更好的效果,昭襄王換將是悄悄的,嚴令消息外傳。

我們可以想像,當趙國將士知道此次秦國主將是白起時,他們該有多絕望。戰局不用多說,秦軍贏了,趙括被亂箭射死。

然後,重點來了!

眼見實在打不過,趙軍投降,白起假裝接受,之後就坑殺了!人數大約有四十多萬!

哪怕是在草芥人命的封建時期,這都是非常震撼的事情!當時有個共同的認知是“殺降不祥”,意思是殺降卒會招來禍患,所以哪怕雙方打得半死,只要降了,生命安全基本有保障。

但白起破例了,被各國唾罵。他的名字,真的能止小兒夜啼。他的結局雖然也不好,但“人屠”“殺神”的稱號是摘不掉了。

總之,長平之戰對秦國意義重大,加速了秦朝大一統的進程!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加我吧!】


縹緲峰下一粒沙


有關記載 長平之戰-------選自《史記·白起王翦列傳》秦昭王四十七年(前260年),秦趙兩國為爭奪韓國上黨地區,爆發了戰國史上最大規模的一場戰爭——長平之戰。秦強趙弱,最初趙名將廉頗採 取了堅壁不出、疲勞秦師的戰略。後來秦國使用離間計,趙王臨陣換帥,用毫無戰爭經驗的趙括代替廉頗為帥,秦軍則偷換名將白起為帥。趙括由守變攻,被白起分 割圍殲。圍囤四十六天,趙括被殺,四十萬趙兵降秦,被白起全部坑殺。長平之戰,是我國曆史上最早、規模最大的包圍殲滅戰。此場戰爭前後戰役耗時三年,戰後秦軍殺死趙軍45萬士兵,也是戰國時期的轉折點。由於最有實力統一中國的一國遭受毀滅性打擊,從而令秦國國力大幅度超越於同時代各國,極大地加速了秦國統一中國的進程。





GG課時練


歷史上的長平之戰,實際上的就是趙國的興衰史。戰國七雄的趙國,在這場戰爭以後就衰弱下去了。

著名的成語典故"將相和","澠池之會","紙上談兵",這些都是出在這個時期。

齊,秦爭雄的時候,趙國在公元前302年開始學習北方的胡人騎馬射箭的本領,改穿便於作戰的胡人服裝,進行軍事改革,很快就強大起來,當齊國衰敗之後就出現了趙,秦抗衡的局面。

有一個生動的故事,講的是趙秦抗衡的事情。

公元前279年的澠池之會,宴會間秦昭王要求趙惠文王為他鼓瑟。然後由秦史官記載"某年某月由秦王命令趙王鼓瑟"。趙國的上大夫藺相如不畏強秦,憤然拿起一個瓦盆走到席前,硬是要求秦昭王敲擊。秦昭王不肯敲擊,藺相如厲聲說道:大王若不敲擊,我就要在五步以內引勁血濺汙大王的衣襟了!秦王沒有辦法,只好敲擊一下。趙史官也來記下"某年某月趙王命令秦王打擊瓦盆”。這個故事就是我們中學課本上讀的"澠池之會"。

澠池就是今天河南的澠池縣,現在那裡仍保存著秦趙會盟臺等古蹟。澠池之會十年後,秦王發兵攻打趙國,被趙大將趙奢打得大敗。又過了八年,公元前262年秦將白起又率兵攻趙,趙國傾全國之力由老將廉頗率軍與秦對戰於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老將廉頗老謀深算,算準秦軍勞師遠征,急於求戰。他就高壘屯兵,挫其銳氣,來個拖字決,與秦軍比消耗,相持整整三年!秦國消耗巨大,也想出個主意,造謠說"廉頗老了,不能打仗了,秦軍最怕趙括,趙括要是來了,秦軍就倒大黴了"。

趙括是大將趙奢的兒子,自幼熟讀兵書。談起兵法來是振振有詞,連他父親也辯不過他。然而富有實戰經驗的趙奢深知兒子幾斤幾兩,只會紙上談兵,大不以為然。說:括不領兵打仗則已,如若領兵,使趙國敗亡的就一定是他!

昏庸的趙孝成王竟為秦軍的謠言所蠱惑!果然撤換了廉頗,把趙括派出來了。趙括到了長平,就反廉頗之道而行之,改防禦為進攻(他真以為最好的防禦就是進攻呢😀)。秦軍當然求之不得,立即假裝敗退,趙軍追趕直到秦軍的壁壘之下。秦軍乘勢迂迴包抄,切斷了趙軍的糧道與退路。趙軍被圍困46天,糧草斷絕,以致後來人相食!再後來,趙括突圍的時候被射死,全軍投降。秦將白起竟然把40萬戰俘活埋!只放回240名年幼的俘虜。~人屠白起由此而得名。

從此,紙上談兵也就成為諷刺那些不務實際,只會空談的一個歷史典故。趙國的實力自長平之戰後就衰竭了,至此,東方六國再沒有哪一個可以同強秦爭雄鬥勝了。

這段歷史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長平之戰。

多有疏漏,敬請指正,謝謝閱讀。



BMLGGZSGCS秋水長天


長平之戰,趙軍最終戰敗,秦國獲勝進佔長平,此戰共斬首坑殺趙軍約45萬。

之所以著名

第一,長平之戰的傷害極大,所牽連的百姓和死傷士兵,在當時可謂是天文數字;

第二,這場戰役加速了秦國的統一,也就是說推動了一個偉大歷史的進程。


不止仙人


長平之戰是中國古代戰國時期最大的一場野外殲滅戰,戰爭前後進行了長達三年之久,最後以秦軍勝利,趙軍慘敗而告終。戰爭前後秦軍殺害趙軍45萬人之多,僅有240人左右的趙人男童回國,這場戰爭使趙國全國上下基本就再也沒有16歲以上的男丁。這場戰爭是秦國和趙國的轉折點,也是秦國統一六國的轉折點。以後就再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阻擋秦國了。

在秦昭襄王四十四年也就是公元前263年,秦國出兵攻打韓國野王,野王向秦國投降,然後韓國的上黨郡被秦國切斷,韓國希望趕緊平息戰亂就主動的把上黨郡割給秦國,可是上黨郡全體百姓不想臣服於秦國,於是眾志成城抗秦,可是一個郡根本無法和秦國抗衡 於是上黨郡郡守私自和鄰國趙國私通,寧願歸降趙國也不會歸降虎狼之秦。於是趙國這邊就出兵救援上黨,在公元前261年,秦國分兩路大軍一路大舉進攻韓國的緱氏、綸氏等來震懾韓王,一路派王齕率領大軍趕緊去上黨郡以防止趙國吞併上黨。趙國看出形式危機,於是任命廉頗率領20萬趙軍與其對峙,廉頗駐軍長平、以丹朱嶺至馬鞍壑一線的百里石長城為主防禦陣地。分軍前出32公里於空倉嶺一線據險構築前沿防禦,並派出裨將茄繼續前出搜索迎敵。其時,緱氏、綸、上黨已被秦軍攻陷。馮亭率殘部歸於廉頗軍中。王齕軍與廉頗軍的首次遭遇戰發生在空倉嶺以西的玉溪河谷。混戰中,秦軍前鋒斬趙裨將茄。初戰不利後,趙軍據守空倉嶺防線。秦軍攻擊前進突破防線,佔領趙軍堅固堡壘。趙軍被迫往長平方向退卻,於石長城以西的丹河一線構築長壘防禦。秦軍再次強攻趙軍陣地。趙軍戰碃稜百穀知咐版栓保兢敗向東退入故關,堅守百里石長城。石長城建築于丹朱嶺至馬鞍壑一線的分水嶺上,面向秦軍的南坡形勢陡峻。石長城底寬4米,隔段築有堡壘,依山勢綿延百里,只在中段有一天然隘口名為故關,為南北交通的必經之路,築有城門與長城渾然一體。趙軍於百里石長城全線佈防,以故關為重點防禦地段。居高臨下抵禦秦軍。秦軍進攻受挫,約趙軍出長城決戰。趙軍拒不出戰。在廉頗的統御下,趙軍堅壁以戰成功的遏制了秦軍的攻勢。秦軍攻戰年餘毫無進展。由於後勤補給線漫長,秦軍難以為繼。秦昭襄王聽取了大臣的建議,利用趙國派使者入咸陽和談的機會,示好於趙,使其他諸侯國不敢支援趙國;同時應用反間計,使趙孝成王臨陣換將,撤銷了廉頗的統率權,啟用了擅長紙上談兵沒有實戰經驗的趙括為長平前線的最高軍事統率。

公元前260年夏,趙括接管了長平前線40餘萬趙軍。與此同時,秦國也秘密的派遣武安君白起抵達長平前線接替王齕指揮秦軍。趙括到達前線後,立即改變了廉頗原有的軍事部屬和防守戰略。趙括收縮了兵力,準備主動進擊秦軍,企圖一戰而殲滅秦軍,收復上黨。白起針對趙軍的動態,以丹河東岸的長平城為依託,沿丹河東岸的天然髙崗構築起長達18公里的主陣地,右翼一直延伸到小東倉河北岸,以抵禦趙軍主力的進攻。另安排25000人在決戰開始後切斷從石長城出擊的趙軍退路;另5000騎兵遮絕留守石長城的趙軍與出擊的趙軍主力之間的聯繫。趙括在對秦軍所知甚少的情況下,指揮主力出擊屯紮在故關前的秦軍部隊。秦軍按照白起的將令,接戰不久後便詐敗,沿著直通長平城的大道逃跑,把追擊的趙軍主力引誘到預設戰場。趙括渾然不知秦軍的詭計,指揮全軍猛攻秦軍陣地。秦軍頑強抵抗,趙軍無法攻破。此時,進擊秦軍的趙軍主力已經遠離故關12公里。預伏在小東倉河北岸的25000秦軍這時突然出擊切斷了趙軍的退路。5000騎兵也兵臨故關前,使留守故關的趙軍不敢出擊支援。這樣,趙軍被完全分為兩段。趙軍出擊的主力失去了後勤保障;留守的部隊空守著糧草輜重卻無法增援決戰。秦軍抓住有利的態勢,派出部隊從兩翼攻擊趙軍。趙軍分兵作戰,不能取勝,被秦軍壓縮在了一條狹長的地帶。面對險惡的戰局,趙括命令部隊原地築壘防禦,等待援兵。秦軍乘勢合圍趙軍於主陣地前。趙軍被秦軍圍於野外的消息報到邯鄲。趙孝成王意欲合縱抗秦,遣使求救於臨近的楚、魏等諸侯國。但是,由於之前趙國使者入咸陽和談得秦昭襄王厚遇,諸侯國均看在眼裡,所以都不願救趙。趙孝成王只得派出本國的部隊趕往長平前線救援。秦國方面,得到合圍住趙軍主力的消息後,秦昭襄王親自從咸陽趕到臨近前線的河內郡,給所有的郡民賜爵一級,命令郡內十五歲以上男丁悉數出徵前往支援長平前線,阻擊趙國的援軍。於是,被圍的趙軍無法得到援助和補給。9月,在被困46天后,趙括在突圍時被秦軍射殺。趙軍傷病餓羸,再無戰力,全體投降了秦軍。秦軍清點俘虜人數,竟有近40萬人。是役秦軍也傷亡過半,對人數眾多的俘虜心有餘悸。白起於是假意許諾說準備把降兵中身體強健的留下帶回秦國,而年老體弱傷殘幼小的會放歸趙國。趙人不疑。結果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近40萬身體虛弱的趙國俘虜全體遭到秦軍坑殺。唯有240名年紀幼小的趙人被秦軍放歸了趙國。長平之戰以趙軍的慘敗,秦軍的全面勝利結束。






鵬正


長平之戰的意義改變了中國的歷史,這是秦趙傾全國之力,耗舉國之兵,窮國家之糧草錢餉,這一戰也成就了戰神白起,他這一戰據統計坑殺趙軍約45萬,這一戰打的趙國元氣大傷,是戰國的一個轉折點,使秦國統一六國只是時間的問題了,趙國無力與秦國爭鋒,白起也成了坑殺趙軍最多的人,世人皆稱其為人屠!一將功成萬骨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