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长平之战讲的是什么?

徐小姐的常识积累


公元前262年-公元前260年的长平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灭战。战役前后耗时3年,以秦军胜利,赵军失败而告终。是役秦军前后杀死赵国军人45万,被后人认为是战国形势的转折点。

长平之战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攻占上党,公元前261年,秦昭襄王派大将王龁进攻韩国, 占领了野王城(今天的河南沁阳),切断了上党(今天山西长治)和韩国都城的联络。这样,上党的军队就变成了孤军。当时上党郡的郡守冯亭不愿意投降秦国,他想了一个好办法,他把上党献给了当时最强大的赵国,赵国由于贪图小便宜卷入了这场战争中,赵王派廉颇去守住上党,可没有想到这一守就是三年,差点拖垮赵国。

2.廉颇防守。廉颇来到上党,修建了百里石长城进行防御,同时 ,廉颇想挫败秦军的锐气,也率军对秦军展开进攻。赵国军队击伤了秦军的侦察兵,秦国军队的侦察兵斩杀了赵军的裨将。这次战斗以秦军胜利结束,廉颇终于领略到了秦军了厉害,从此,廉颇死守百里石长城不敢出战。赵国陷入了战不能战,退不能退的尴尬境地。

3.两军换帅 赵孝成王早已恼怒廉颇的军队数次战败,又反感廉颇坚壁不敢战,秦国丞相范雎又派人携带千金到赵国施行反间计,并散布传言说:“廉颇很容易对付,秦国最害怕的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 于是,赵王将前军主帅换成了赵括。再次同时,秦国将前军主帅换成了白起。不过,赵国换帅是人人皆知,而秦国换帅是秘密进行。

4.白起用计 在赵括出兵进攻秦国军队的时候,白起命令秦军佯装战败溃退,赵括不知道秦国已经暗地里用名将白起换下了王龁,就命令赵国的军队乘胜追击,一直追到秦军的营垒,但是赵国的军队无法攻破秦军的营垒。而与此同时,白起派一支奇兵偷袭了赵括身后的百里石长城。这样,赵括的四十几万大军就被困在秦军的壁垒和自己修建的百里石长城之间。可怜廉颇当年苦心修建的百里石长城成了围困赵军的壁垒。另外,白起还用一支精锐部队,截断了赵括主力部队与粮草辎重的联系,导致有粮草的地方没有士兵,有士兵的地方没有粮草。

赵括的四十几万大军陷入死地,失败就只剩下时间问题。那么赵国的四十几万大军在赵括的率领下,为什么这么轻易的就失败了呢?我想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赵括自身的业务水平问题。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后代。当年秦国进攻韩国,军队驻扎在阏与(yān yǔ)。赵王便派赵奢领兵,去救援阏与。赵奢用奇计打赢了这场战争,名声大振。他的儿子赵括同时也有了名将之后的光环。赵括小时候熟读兵书,他父亲赵奢都辩论不过他,因此人们都认为赵括是奇才,以后肯定比他父亲强。但是赵括在长平之战之前,可是从来没有带过兵打过仗的。没有实践经验,当赵王派赵括领兵时候,他的母亲单独去见了赵王,并给赵王说,如果赵括战败,不要牵连到她。包括赵奢在世的时候,也曾经给赵王说过不要让赵括领兵,因此赵括的水平就很清楚了。

2、对方实力太过强大。白起,战国四大名将之一,辅佐秦昭王,屡立战功。伊阙之战,大破魏韩联军;伐楚之战,攻陷楚都郢城。用兵诡异,灵活多变。赵括和白起就好比是小学生和大学教授的差距。况且秦国换将是秘密进行,赵括一直被蒙在鼓里。就好比你在电脑上下象棋,对方是国内顶级高手,但是你压根不知道,这是多么悲伤呀。

3、赵括刚愎自用,目中无人。赵括有名将的光环,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从小到大都是在掌声和鲜花中长大,自然认为自己是无所不能。王龁在历史上少有记载,水平当然一般,他根本就没有把对手放在眼里(其实对手已经是白起),整日抱着兵书高谈阔论,早已经有了必胜的信心。盲目自大,骄兵必败。所以当秦军撤退的时候他想都不想就追了上去,很轻易的让白起断了退路,截断了粮草,把赵国军队带入死地。

4、最关键的一点,综合国力。这是战国时代无法回避的问题。打仗表面上是士兵战斗,实际是综合国力的较量。打仗就是烧钱,士兵打仗所消耗的粮草是平时消耗的5到10倍。当时的秦国关中地区有郑国渠,蜀地有都江堰。这两个地区是秦国的两大粮仓,是重要的后勤保障。这些事赵国无法比拟的。当时秦国养活二十几万军队三年时间已经非常吃力,更何况赵国三年时间养活四十几万军队。因此赵国死守也是一死,只能冒险出击,这也是赵王换掉廉颇的主要原因。

5、地理因素,秦国的后方巴蜀之地已经归其所有,西方的戎狄也降服,基本没有后顾之忧,可倾全国之力应付这场战争。而赵国是四战之地,东有齐国、燕国,北有少数民族,南有韩国。四处分兵,不能集中兵力。

6、领导原因。秦昭襄王对这次战争从一开始就是抱着必胜的决心,亲自做后勤保障工作。粮食不够,组织人员从蜀地运粮,兵源不够,亲自下令招兵。信念一直比较坚定。而相反赵孝成王从一开始就是被动的接受这场战争,在主动出击和全面防守之间摇摆不定。拖到最后又到了不得不出击的时候。出击的时候又是急于求成,因此他命令赵括要速战速决,立即出击,这也是赵括陷入秦军包围的主要原因。


一品7247


长平之战,是周赧王五十三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秦国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一带同赵国军队发生的战争。赵军最终战败,秦国获胜进占长平,此战共斩首坑杀赵军约45万。

历史不能假设,从长平之战的决战来看,赵军的单兵作战能力绝不亚于秦军,那么假设赵国在最初阶段就选择和秦决战,赵国未必会输,所以很有可能是廉颇误国,或者说赵国的当政者低估了秦国的决心,以为抗一两年就会撤军,结果反而把自己耗死了。虽说大势如此,但赵括开始急功冒进,被围后又消极防御,都是战术上的错误。

长平之战的起因实际上是秦军在完成强国路线之后,开始统一天下吞并六国的第一步。当时的山东六国要么国力过于衰弱,要么因为国内政治事件自我消耗。根据秦国远交近攻的战略思想,国力强盛的赵国成为了秦国的第一块绊脚石。

从长平之战的规模和后来的影响看,实际上秦国扫清了赵国也就是取得了进攻其他山东六国的军事主动权,山东诸国中最强大的机动兵团一旦被扫灭,六国均暴露在秦军的军阵之下,无险可守。

长平之战若以常规战法,无论攻守,赵军必败,秦军无论战力还是后勤都是碾压赵军的,秦统一天下只是时间问题!然而就战术而言,赵军若想在长平逼退秦军,只有派轻骑袭扰秦军后勤才行——专挑运粮的平民下手!




大圣看古今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背景,秦昭襄王继位以后,秦国拥有了统一六国的实力,秦国的统一步伐正在全速前进。

起因,秦国攻打韩国,韩王主动献出上党地区给秦,求秦退兵,上党百姓不愿降秦,所以计谋归赵,把赵国拉进来,使得秦赵结仇,来使赵国抵抗秦国,赵王贪婪接受上党地区,秦攻赵。

经过,赵国接受上党地区后,秦国起兵攻赵,不但夺走了上党,还占领韩国几个城池,以警告韩国不要帮赵,同时派兵攻打赵国的长平

,本来赵国联合楚魏帮忙,不想赵国主动向秦求和秦国大张旗鼓迎接赵的使者,告诉天下秦赵和好,但是却不退兵,依然继续攻打,楚魏以为秦赵和好便不再帮忙。同时秦国使用反间计,成功使赵王将主守的大将廉颇换下,换上了主攻的大将赵括,最终赵括中了埋伏,致使四十多万士兵被杀。

结果,长平之战以后,赵国国内的青年几乎都没有了,赵国实力一落千丈,这个唯一可以抵御秦国的国家也没有实力再阻挡秦国的进攻,为秦国扫平了最后一个障碍


斗转方能星移


1、长平之战之所以在历史上非常有名,一是因为战争规模大,参战双方兵力接近百万,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大型歼灭战。二是战争结果非常残酷,在战国时代不杀降的传统下秦国主将白起坑杀了赵军数十万(历史只有斩首加坑杀合起来四十多万的说法,具体坑杀了多少不得而知,数量应该不会少!估摸数十万),引起后世对白起做法的极大争议,而白起虽次战战功卓著,此后为自己的灭亡埋下了祸根。三是次战一举奠定了秦国统一六国的基础,此后山东六国再也无力与秦国抗衡。

2、长平之战双方的主将,秦国主将是号称战神、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白起,赵国主将起初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廉颇,后来因为战国君臣不满廉颇的只守不攻之策,临时换将,换了纸上谈兵之称的赵括,主动发起进攻,赵括乃名将赵奢之子,没有实战经验,后来战国被引诱入秦国军队的包围圈,被活活困死,最后战败投降。

3、启示:临时换将乃战时巨大隐患,尤其是毫无实战经验的主将。尊重传统,白起违背战国不杀降的传统,难免为后世人所不耻,宋朝时白起便从武庙中剔除。


v历史十日谈


春秋战国,是个百家争鸣、人才辈出的时期,虽然最后完成大一统的是大秦,但其他各国也不是背景板,也有非常精彩的演出。

秦国的霸业并不是始皇帝一个人完成的,而是好几代的努力。而当大秦发兵的时候,各国也并不是望风而逃或者纳头便拜,征服,是通过厮杀和鲜血完成的!

“长平之战”就是秦国征伐路上的一次重要战役。其间充满了曲折复杂的阴谋阳谋,与之相比,欧洲各国的权谋那完全不叫权谋,叫小孩子过家家。

这场战役非常之惨烈,败的固然灭国,胜的也是惨胜。同时带火了两个人,让他们走进我们的历史课本并且令同学们印象深刻:一个是赵括,另一个是白起。

怎么回事呢?事情得分几个阶段来说:

第一阶段

大秦诸君素有兼并六国之志,秦昭襄王也不例外,这是位很有作为的大王,公元前270年时候,他准备去打赵国,注意,赵国一开始就是目标。

打赵国需要借道韩国,韩国也不敢不借。双方在阏与(现在的山西和顺西北一带)决战,赵国派出的是赵国名将赵奢,过程我就不讲了,反正秦军败了。

秦昭襄王很烦恼啊,自己先出兵结果还败了,很没面子的好吗!

第二阶段

此时有个魏国人范雎献策:“大王,赵国先放一放,咱们可以远交近攻先打一波!”

昭襄王觉得很有道理,听了他的建议,当下就派兵去打魏国。。。。。。没错,范雎就是魏国人,但他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带路党,是受了很严重的迫害。

范雎很有才华,口才也不错,一心想要体现自身价值,可家境不好,只能先在别人门下做事,某次被派去齐国办事,齐国国君很欣赏他,送了他很多美食还有黄金,他的领导羡慕嫉妒恨,回国后就在一个规格很高的宴会上造谣他卖魏通齐。

当时的魏国宰相(魏王的儿子)也在场,听到后大怒,也不查证一番,直接命人开打,把范雎打得肋骨和牙齿都断了,然后丢到厕所,还让宴会上的人们往他身上撒尿,之后当做死人扔到野外。

范雎侥幸逃得一条生路,之后就直奔秦国。你们不是说我卖国吗?好,现在卖给你们看!

泥人还有三分土性呢,这样的侮辱是个人都不能忍!而且往大里说,虽说分了各国,名义上也都还是周天子的臣子!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卖国。

秦国打魏国,没费什么力就打下了,接着打韩国。

韩王肯定气得大骂昭襄王“兄弟你不讲究啊,你要借道打赵国,我二话不说就借了,也没跟你对着干,你咋要打我呢?”

骂也白骂,对于历代秦君来说,打下六国一统天下才是最重要的。别说你骂,你打回来我也不怕啊!

第三阶段

到公元前262年,秦军把韩国的上党郡给包围了,韩国的国君比较怂,想着那我就把上党献给你吧,只要你退兵就行!

可意外发生了,上党郡郡守冯亭可能是和秦军打出仇来了,管你国君怎么想的,反正我坚决不降秦!但不降归不降,打不过归打不过,于是他想到了一个妙计:利用赵国的力量和秦军对抗。

想到就要做,他马上派了使者去赵国,说愿把上党献给赵国。

这可把赵国国君孝成王给愁的呀,自己做不了决定,找了一票人来商量,有的说这就是裹着毒药的糖,要是接受了上党,就得准备迎接秦军的攻打;有的说上党郡有十七座城池呢,利润太大了,不应该放弃!

孝成王思来想去,还是接受了上党郡!十七座城池啊,可不是十七个村子,这种诱惑没有一个国君忍得了,哪怕是打场大战也值得。

反正就算没有此事秦军和赵军也是经常打的。不过准备工作还是要做好,孝成王派了平原君去接收土地,派了廉颇驻守长平。

廉颇老将军,我们在历史书上认识过:“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第四个阶段

预订的蛋糕被截胡,昭襄王很火大,本来就想打你了,现在还敢抢我的东西?我让你抢!别管什么远交近攻了,打,非打不可!

一开始,昭襄王派左庶长王龁去攻打上党,仗是打赢了,占领了上党,但百姓们几乎都跑到长平去了。

这么不给面子?王龁追到长平,和廉颇接战。初期的几个小战都是秦军赢了,但廉颇老将军很稳,防守非常到位。我是打不过你,但我不和你打!有本事你们从天上飞过来呀!

不得不说这个战术非常有效,秦军就此被阻住。要是这么一直坚守着,秦军说不定得退,因为他们远道而来,后勤补给什么的很麻烦,绝对不如赵军方便。

但赵国君孝成王就是个猪队友,秦军都还没急呢,他比秦军还坐卧不安,多次派人催廉颇主动出战。老将军不理他,治国你说了算,打战我说了算。

孝成王真的很搞笑,他一边催着廉颇出战,一边又干了件拖后腿的事儿:派人去秦国求和。去之前谋臣一再劝阻,说如果这样做了,会给秦国麻痹各国的机会!可他一意孤行!

要知道当时各国家之间经常有结盟,大家约定好了如果你被打了我帮你,我被打了你也出兵。尤其在面对大秦时,各国的立场基本一致,所以只要赵王向别国求援,那还是会有人来救的。

结果他派使者去求和了!昭襄王和秦国的大臣们对使者可好了,别国看在眼里,都以为他们和好了呢!那谁还会出兵支援?

就这样,赵国被处于孤立的位置。没有人会去救它,只能寄希望于秦军收兵,但那是不可能的。

第五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

还记得范雎吗?昭襄王很赏识他,让他当了丞相。眼看王龁久攻不下,他出了个主意:离间计!四处散布流言说“廉颇不算什么,秦国最害怕的是赵括!”

别人信没信不知道,反正孝成王信了。在他想来,这话说的很有道理啊,赵括可是赵奢的儿子!赵奢以前就打败过秦军!老子这么英雄,儿子也该是个好汉!

而且赵括说起用兵来头头是道,谁都不放在眼里。孝成王就喜欢他这股霸气!廉颇老了,胆子小了,现在该年轻人上场了!

于是,赵括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其实,他的父母对他有着很理智的认识,都觉得他只会嘴上的功夫,没有实际领兵能力。当时赵奢已经过世,赵妈妈一力谏阻儿子上战场!孝成王真该听她的。

赵军主帅换成了赵括,秦军主帅也换人了,这个人是白起。。。。。。为赵括点蜡,哪怕他会的不只是纸上谈兵,遇到白起也是个认输的命。别说他,就算是他爹出马都打不赢。

是的,白起就是这么牛。从他出道开始,几乎就没有打过败仗,各国君和将领们听到他来了,头上就要冒出冷汗。为了制造出更好的效果,昭襄王换将是悄悄的,严令消息外传。

我们可以想像,当赵国将士知道此次秦国主将是白起时,他们该有多绝望。战局不用多说,秦军赢了,赵括被乱箭射死。

然后,重点来了!

眼见实在打不过,赵军投降,白起假装接受,之后就坑杀了!人数大约有四十多万!

哪怕是在草芥人命的封建时期,这都是非常震撼的事情!当时有个共同的认知是“杀降不祥”,意思是杀降卒会招来祸患,所以哪怕双方打得半死,只要降了,生命安全基本有保障。

但白起破例了,被各国唾骂。他的名字,真的能止小儿夜啼。他的结局虽然也不好,但“人屠”“杀神”的称号是摘不掉了。

总之,长平之战对秦国意义重大,加速了秦朝大一统的进程!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加我吧!】


缥缈峰下一粒沙


有关记载 长平之战-------选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秦昭王四十七年(前260年),秦赵两国为争夺韩国上党地区,爆发了战国史上最大规模的一场战争——长平之战。秦强赵弱,最初赵名将廉颇采 取了坚壁不出、疲劳秦师的战略。后来秦国使用离间计,赵王临阵换帅,用毫无战争经验的赵括代替廉颇为帅,秦军则偷换名将白起为帅。赵括由守变攻,被白起分 割围歼。围囤四十六天,赵括被杀,四十万赵兵降秦,被白起全部坑杀。长平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灭战。此场战争前后战役耗时三年,战后秦军杀死赵军45万士兵,也是战国时期的转折点。由于最有实力统一中国的一国遭受毁灭性打击,从而令秦国国力大幅度超越于同时代各国,极大地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





GG课时练


历史上的长平之战,实际上的就是赵国的兴衰史。战国七雄的赵国,在这场战争以后就衰弱下去了。

著名的成语典故"将相和","渑池之会","纸上谈兵",这些都是出在这个时期。

齐,秦争雄的时候,赵国在公元前302年开始学习北方的胡人骑马射箭的本领,改穿便于作战的胡人服装,进行军事改革,很快就强大起来,当齐国衰败之后就出现了赵,秦抗衡的局面。

有一个生动的故事,讲的是赵秦抗衡的事情。

公元前279年的渑池之会,宴会间秦昭王要求赵惠文王为他鼓瑟。然后由秦史官记载"某年某月由秦王命令赵王鼓瑟"。赵国的上大夫蔺相如不畏强秦,愤然拿起一个瓦盆走到席前,硬是要求秦昭王敲击。秦昭王不肯敲击,蔺相如厉声说道:大王若不敲击,我就要在五步以内引劲血溅污大王的衣襟了!秦王没有办法,只好敲击一下。赵史官也来记下"某年某月赵王命令秦王打击瓦盆”。这个故事就是我们中学课本上读的"渑池之会"。

渑池就是今天河南的渑池县,现在那里仍保存着秦赵会盟台等古迹。渑池之会十年后,秦王发兵攻打赵国,被赵大将赵奢打得大败。又过了八年,公元前262年秦将白起又率兵攻赵,赵国倾全国之力由老将廉颇率军与秦对战于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老将廉颇老谋深算,算准秦军劳师远征,急于求战。他就高垒屯兵,挫其锐气,来个拖字决,与秦军比消耗,相持整整三年!秦国消耗巨大,也想出个主意,造谣说"廉颇老了,不能打仗了,秦军最怕赵括,赵括要是来了,秦军就倒大霉了"。

赵括是大将赵奢的儿子,自幼熟读兵书。谈起兵法来是振振有词,连他父亲也辩不过他。然而富有实战经验的赵奢深知儿子几斤几两,只会纸上谈兵,大不以为然。说:括不领兵打仗则已,如若领兵,使赵国败亡的就一定是他!

昏庸的赵孝成王竟为秦军的谣言所蛊惑!果然撤换了廉颇,把赵括派出来了。赵括到了长平,就反廉颇之道而行之,改防御为进攻(他真以为最好的防御就是进攻呢😀)。秦军当然求之不得,立即假装败退,赵军追赶直到秦军的壁垒之下。秦军乘势迂回包抄,切断了赵军的粮道与退路。赵军被围困46天,粮草断绝,以致后来人相食!再后来,赵括突围的时候被射死,全军投降。秦将白起竟然把40万战俘活埋!只放回240名年幼的俘虏。~人屠白起由此而得名。

从此,纸上谈兵也就成为讽刺那些不务实际,只会空谈的一个历史典故。赵国的实力自长平之战后就衰竭了,至此,东方六国再没有哪一个可以同强秦争雄斗胜了。

这段历史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

多有疏漏,敬请指正,谢谢阅读。



BMLGGZSGCS秋水长天


长平之战,赵军最终战败,秦国获胜进占长平,此战共斩首坑杀赵军约45万。

之所以著名

第一,长平之战的伤害极大,所牵连的百姓和死伤士兵,在当时可谓是天文数字;

第二,这场战役加速了秦国的统一,也就是说推动了一个伟大历史的进程。


不止仙人


长平之战是中国古代战国时期最大的一场野外歼灭战,战争前后进行了长达三年之久,最后以秦军胜利,赵军惨败而告终。战争前后秦军杀害赵军45万人之多,仅有240人左右的赵人男童回国,这场战争使赵国全国上下基本就再也没有16岁以上的男丁。这场战争是秦国和赵国的转折点,也是秦国统一六国的转折点。以后就再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阻挡秦国了。

在秦昭襄王四十四年也就是公元前263年,秦国出兵攻打韩国野王,野王向秦国投降,然后韩国的上党郡被秦国切断,韩国希望赶紧平息战乱就主动的把上党郡割给秦国,可是上党郡全体百姓不想臣服于秦国,于是众志成城抗秦,可是一个郡根本无法和秦国抗衡 于是上党郡郡守私自和邻国赵国私通,宁愿归降赵国也不会归降虎狼之秦。于是赵国这边就出兵救援上党,在公元前261年,秦国分两路大军一路大举进攻韩国的缑氏、纶氏等来震慑韩王,一路派王龁率领大军赶紧去上党郡以防止赵国吞并上党。赵国看出形式危机,于是任命廉颇率领20万赵军与其对峙,廉颇驻军长平、以丹朱岭至马鞍壑一线的百里石长城为主防御阵地。分军前出32公里于空仓岭一线据险构筑前沿防御,并派出裨将茄继续前出搜索迎敌。其时,缑氏、纶、上党已被秦军攻陷。冯亭率残部归于廉颇军中。王龁军与廉颇军的首次遭遇战发生在空仓岭以西的玉溪河谷。混战中,秦军前锋斩赵裨将茄。初战不利后,赵军据守空仓岭防线。秦军攻击前进突破防线,占领赵军坚固堡垒。赵军被迫往长平方向退却,于石长城以西的丹河一线构筑长垒防御。秦军再次强攻赵军阵地。赵军战碃稜百谷知咐版栓保兢败向东退入故关,坚守百里石长城。石长城建筑于丹朱岭至马鞍壑一线的分水岭上,面向秦军的南坡形势陡峻。石长城底宽4米,隔段筑有堡垒,依山势绵延百里,只在中段有一天然隘口名为故关,为南北交通的必经之路,筑有城门与长城浑然一体。赵军于百里石长城全线布防,以故关为重点防御地段。居高临下抵御秦军。秦军进攻受挫,约赵军出长城决战。赵军拒不出战。在廉颇的统御下,赵军坚壁以战成功的遏制了秦军的攻势。秦军攻战年馀毫无进展。由于后勤补给线漫长,秦军难以为继。秦昭襄王听取了大臣的建议,利用赵国派使者入咸阳和谈的机会,示好于赵,使其他诸侯国不敢支援赵国;同时应用反间计,使赵孝成王临阵换将,撤销了廉颇的统率权,启用了擅长纸上谈兵没有实战经验的赵括为长平前线的最高军事统率。

公元前260年夏,赵括接管了长平前线40馀万赵军。与此同时,秦国也秘密的派遣武安君白起抵达长平前线接替王龁指挥秦军。赵括到达前线后,立即改变了廉颇原有的军事部属和防守战略。赵括收缩了兵力,准备主动进击秦军,企图一战而歼灭秦军,收复上党。白起针对赵军的动态,以丹河东岸的长平城为依托,沿丹河东岸的天然髙岗构筑起长达18公里的主阵地,右翼一直延伸到小东仓河北岸,以抵御赵军主力的进攻。另安排25000人在决战开始后切断从石长城出击的赵军退路;另5000骑兵遮绝留守石长城的赵军与出击的赵军主力之间的联系。赵括在对秦军所知甚少的情况下,指挥主力出击屯扎在故关前的秦军部队。秦军按照白起的将令,接战不久后便诈败,沿着直通长平城的大道逃跑,把追击的赵军主力引诱到预设战场。赵括浑然不知秦军的诡计,指挥全军猛攻秦军阵地。秦军顽强抵抗,赵军无法攻破。此时,进击秦军的赵军主力已经远离故关12公里。预伏在小东仓河北岸的25000秦军这时突然出击切断了赵军的退路。5000骑兵也兵临故关前,使留守故关的赵军不敢出击支援。这样,赵军被完全分为两段。赵军出击的主力失去了后勤保障;留守的部队空守着粮草辎重却无法增援决战。秦军抓住有利的态势,派出部队从两翼攻击赵军。赵军分兵作战,不能取胜,被秦军压缩在了一条狭长的地带。面对险恶的战局,赵括命令部队原地筑垒防御,等待援兵。秦军乘势合围赵军于主阵地前。赵军被秦军围于野外的消息报到邯郸。赵孝成王意欲合纵抗秦,遣使求救于临近的楚、魏等诸侯国。但是,由于之前赵国使者入咸阳和谈得秦昭襄王厚遇,诸侯国均看在眼里,所以都不愿救赵。赵孝成王只得派出本国的部队赶往长平前线救援。秦国方面,得到合围住赵军主力的消息后,秦昭襄王亲自从咸阳赶到临近前线的河内郡,给所有的郡民赐爵一级,命令郡内十五岁以上男丁悉数出征前往支援长平前线,阻击赵国的援军。于是,被围的赵军无法得到援助和补给。9月,在被困46天后,赵括在突围时被秦军射杀。赵军伤病饿羸,再无战力,全体投降了秦军。秦军清点俘虏人数,竟有近40万人。是役秦军也伤亡过半,对人数众多的俘虏心有馀悸。白起于是假意许诺说准备把降兵中身体强健的留下带回秦国,而年老体弱伤残幼小的会放归赵国。赵人不疑。结果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近40万身体虚弱的赵国俘虏全体遭到秦军坑杀。唯有240名年纪幼小的赵人被秦军放归了赵国。长平之战以赵军的惨败,秦军的全面胜利结束。






鹏正


长平之战的意义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这是秦赵倾全国之力,耗举国之兵,穷国家之粮草钱饷,这一战也成就了战神白起,他这一战据统计坑杀赵军约45万,这一战打的赵国元气大伤,是战国的一个转折点,使秦国统一六国只是时间的问题了,赵国无力与秦国争锋,白起也成了坑杀赵军最多的人,世人皆称其为人屠!一将功成万骨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