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游戏存在即合理,孩子不幸迷恋手游,全是父母惯出来的


文|给闺女暖脚丫的靓爸爸


近日,王者荣耀官方号发送推文


《被CCTV记录的王者荣耀,国人自己的电竞舞台》


文中写到,3月14日晚,央视发现之旅频道正式推出了电子竞技主题纪录片

《电子竞技在中国》第一集。


手机游戏存在即合理,孩子不幸迷恋手游,全是父母惯出来的


王者荣耀,APP商城中被下载70亿次,可以说是当今最火的手机游戏,


受众面之广,真的可以说是国民手游。


火爆的背后,负面消息也未曾停止,


游戏内容容易上瘾、孩子玩游戏背着家长花钱、模仿游戏中打杀行为


很多家长抱怨,现在的手游太容易让孩子上瘾了,简直是一种精神‘毒品’


之前还有新闻报道,孩子偷偷玩手游,花光父母积蓄


手机游戏存在即合理,孩子不幸迷恋手游,全是父母惯出来的


而有的家长也认为,孩子玩游戏,是个普遍现象,存在即合理


班级同学都在玩,不玩让孩子社交太落伍,同学之间都没有话题


还有的家长说,自己小的时候爱玩电脑游戏,还不是一样考大学


我们先不去争孩子玩手游是对还是错


从心理学的角度,我们一步一步揭开,


让孩子迷恋的手机游戏,给孩子带来什么影响


手机游戏存在即合理,孩子不幸迷恋手游,全是父母惯出来的


为什么孩子们对手游上瘾,上瘾的生理、心理过程是什么?


不得不说,现在的手游,画面的美感可以和艺术媲美


初次玩手机游戏的孩子,大多都被里面精致的画面所吸引


游戏中的语言是生活中孩子熟悉的语言,人物是熟悉的人物


由人物引发的故事和打斗情节,让孩子感觉,又熟悉,又激烈


当孩子感受到激烈、紧张时,大脑皮层的生物电信号充分发生


当生物电达到一定程度时,多巴胺就形成了,


手机游戏存在即合理,孩子不幸迷恋手游,全是父母惯出来的


没错,是多巴胺,这种让人产生刺激、幸福、上瘾的物质


这和吸食毒品时,产生的多巴胺是一样的


但是,也和正常人享受美食、享受电影时,产生的多巴胺是一样的


手机游戏存在即合理,孩子不幸迷恋手游,全是父母惯出来的


多巴胺可以让人上瘾,但多巴胺也能使人幸福


多巴胺没有对错,也没有好坏,


换句话说,孩子对美食上瘾,对学习上瘾,都没有错,


单单游戏上瘾有错?


所以,孩子对游戏上瘾,这个结论,并不是游戏的错


那么到底错在了哪里?接着往下看,


手机游戏存在即合理,孩子不幸迷恋手游,全是父母惯出来的


游戏式的教学?家长能接受,而游戏本身就接受不了


很多家长在给孩子选择兴趣班时,


兴趣班的老师总是夸自己的上课过程就和打游戏一样


教学方式也和孩子打游戏一样


那为什么,家长能接受游戏式教学,而接受不了游戏本身呢?


并不全是游戏里没有知识,生活处处皆学问,游戏也不例外


手机游戏存在即合理,孩子不幸迷恋手游,全是父母惯出来的


核心是手游(包含其他上网娱乐行为)破坏的是孩子的注意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手机游戏(包含其他上网娱乐行为)


让我们的注意时长,变得越来越短。


心理学中,人们的注意力聚焦方式有多种


当孩子通过手机、IPAD、甚至电视,浏览网页和打游戏时


看起来聚精会神,特别专注,


但其实孩子的注意力是在一个页面或多个页面之间不断跳动


而当孩子们静下心来认真听一堂课时或看一本书时,


却很难将注意力集中起来,


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于玩游戏的这种注意力方式,超聚焦(Hyper Focus)


这种注意力方式,让孩子将注意力特别集中在某一个狭小的物体上,


从而忽略了周围的其他物品,


但是,在学习中,孩子需要的是有意聚焦(Intentional Focous)的注意力方式


手机游戏存在即合理,孩子不幸迷恋手游,全是父母惯出来的


用一句通俗的语言来概括:


玩游戏,是被其内容上瘾,勾着走,勾着被吸引(超聚焦(Hyper Focus))

学习时,需要主动的集中注意,甚至分散注意力时,快速拉回来(有意聚焦(Intentional Focous))

遗憾的是,超聚焦,非常容易取代有意聚焦,甚至让孩子失去有意聚焦


这样,你的孩子看似被手机游戏俘虏,不好好学习


但其实是,学习时,上课时,根本没办法集中注意力听课


导致越来越跟不上,学习成绩越来越差


8090小时候,家长防孩子触网,现在防接触手游,真正防的是什么


很多80后、90后小时候


父母也是防着自己上网,而现在长大了,有孩子了


又害怕孩子玩手机,影响视力,影响成绩


又想给孩子一些自由,不想让孩子受自己受过的‘苦’


家长真正担心的是什么?防的又是什么呢?


育儿大神崔玉涛坦言:

现在充斥在我们的生活中更多的是手机和iPad这样的东西,孩子们过早的看这些东西,对眼睛发育会更不好。

而且这些电子产品都有固定程序的,孩子们如果会看会玩了以后,会影响他们的思维发育,使他们的思维太固定,所以这样都不好。


我们建议尽可能杜绝让孩子看手机和iPad。


手机游戏存在即合理,孩子不幸迷恋手游,全是父母惯出来的


所以,请转告你身边的家长,


不让孩子过早的接触手机,


是会影响孩子的正常发育,


尤其是眼睛发育和思维发育。


家庭氛围和学校氛围,家长应当如何对待


很多家长,包括我在内,都给孩子配了智能手机,


原因很简单,


手机,即是通讯工具,又是学习工具,当然也是游戏机


核心在于家长教育孩子手机用来干什么?


在家里,如果家长一天到晚,抱着手机,聊天、看视频、打游戏


你别指望孩子能听你的话,不玩手机,或者拿手机只用来学习


我经常教孩子利用网络,搜索自己不懂的知识


认识自己不了解的世界,孩子乐在其中,有时候还把查到的讲给我听


手机游戏存在即合理,孩子不幸迷恋手游,全是父母惯出来的


在学校,很多老师,明令禁止学生带手机


甚至有的学校发现手机就没收或者当场砸了


没错,学校就是学习的氛围,不懂可以问老师,


上课就应该认真听讲,看手机无疑是分心又分神


你不能指望孩子带着手机去学校,又控制住自己不拿出来


最好的办法是,别带去学校,影响自己,影响他人


手机游戏存在即合理,孩子不幸迷恋手游,全是父母惯出来的


所以,给孩子手机前,


家长要先和孩子约定好手机的使用场景(不得带去学校)和使用范围


如果孩子不遵守约定,手机会被家长没收


这样,孩子还能养成好的守约习惯


如果你的孩子不守约定,而你又惯着他,不按照约定执行,


孩子就会越来越放任手机的使用场景和范围


最后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


多大的孩子,可以接触手机,接触游戏,又该玩多久呢?


我记得之前有个帖子说,


在法国,有“3、6、9、12”规则,


这是说3岁时才可以使用电子产品,


6岁之前屏蔽电子游戏机,


9岁前对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严格控制,


12岁前尽量不让孩子单独浏览网页。


而在美国要求更为严格


孩子在18个月以下除了视频电话以外不应该使用电子产品。


18~24个月的孩子,如果想引进,建议对节目质量要提前筛选把控,最好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观看,讲述视频内容;


2~5岁的孩子,每天观看视频的时间不要超过1小时(这个反而严格了,之前的规定是不要超过2小时),并且保证每天有足够的“不插电”活动时间。


美国儿科学会更新了建议后,


特地强调了一个概念叫Family Media Plan

(如何使用电子产品需要全家一起制定计划)。


美国儿科学会建议每个家庭都花时间计算一下,


家庭每个成员每天花在视频上的时间,


其中多少时间是带孩子的同时进行的,


然后要求父母先以身作则,


对自己的视频时间有所控制,


把空出来的时间多安排“不插电”的活动。


国内其实还没有一个严格的规定,


但教育部曾经有过明确指示,


学龄前儿童,也就是6岁之前


家长需严格控制孩子使用电子产品时间,


单次不得超过15分钟,一天内不得超过1小时。


手机游戏存在即合理,孩子不幸迷恋手游,全是父母惯出来的


这个有多少家长做到了呢?


我是这么要求我的孩子的,


6岁之前,不得玩手机,IPAD


6-12岁,不得单独玩手机,IPAD,必须有父母陪同使用


今年孩子已经小学毕业了,我才给他购买了自己的手机


同时,又对其提出了使用范围和使用场景的要求。


靓哥哥说


  • 找回交流的意义


家长和孩子都需要放下手机,平时我们和孩子玩玩具的时候,


经常会时不时的和他交流一下,孩子还会兴致勃勃的邀请我们一起参与,


当我们和孩子读绘本时,不仅会说很多,还会有很多非常高质量的交流。


这些交流不仅仅是语言上的对话,还是情感上的沟通,


孩子得到我们的关注、鼓励,这些都会正向刺激大脑的发育。


而当这种交流有了手机、电视的“介入”,都会变得更加“安静”。


有研究表明,即使家里把电视打开当成背景音乐,


家长对孩子说的话也会从平均每小时940个字下降到770个字。


手机游戏存在即合理,孩子不幸迷恋手游,全是父母惯出来的


  • 发育是不可逆的,别留遗憾


一般来说,孩子的视网膜要一直到12岁才能发育完全,


所以,在这之前玩手机对眼睛的伤害都是很大的。


但要孩子在12岁之前都不接触手机是不可能实现的啊,


所以,只能说是采取一些措施来尽量减少孩子对手机类电子产品的接触了。


可以参考上文中靓爸爸的办法,定规矩


并严格的执行规矩


手机游戏存在即合理,孩子不幸迷恋手游,全是父母惯出来的


  • 合理看待电子产品


科技应该用来改善我们的生活,在育儿方面也不例外


电子产品不是洪水猛兽,


让1岁的孩子看一次视频的确不会有什么危害。


但如果早教机、电子产品和动画片变成了他每日生活的主旋律,


我想说,这不是孩子的问题,也不是手机电子产品的问题,


是家长自身的问题。


手机游戏存在即合理,孩子不幸迷恋手游,全是父母惯出来的


大家认同么?


欢迎转给身边有这些困惑的家长。


手机游戏存在即合理,孩子不幸迷恋手游,全是父母惯出来的


我是90后心理学专业的职场爸爸

喜欢孩子、家庭、生活

给宝宝做好暖脚丫的同时,还能带他们看看诗和远方

关注我的头条号:给闺女暖脚丫的靓爸爸,

定期分享更多儿童心理学知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