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利潤如何?

野芕


整體利潤=單品利潤*銷量!

如果說電商的利潤如何,是有些偏面的!首先你確定了類目,可以參考一下同行的定價做出自己的價格單,這樣才能確定自己的單品利潤,接下來最重要的就是沖銷量!

那麼你是要薄利多銷還是追求高客單價呢?你必須提前做好定位,然後分析你的用戶人群,有針對性的推廣等等!

我有過三年電商經驗,根據我的總結,電商最重要的是銷量。銷量多了平臺會有流量扶持,慢慢會越做越好!至於如何提高銷量,就需要你有一定的運行技術了!

2020年 幸好運 發大財!


金融顧問劉先生



1.個人賣家,產品本身,如果自己囤貨賣(如果不囤貨,就是賺差價),是需要拿大量貨,才有折扣,批量大件算下來是很便宜的,然後快遞是慢慢單大之後,才會跟當地快遞籤合同,有前提條件是一月發好多件(前期都是一單一單發吧),每件幾乎5-6塊不等,一般來說前期是虧的,因為要請人刷單,買銷量,後面銷量好了,越拿越多,利潤就來了,但是平臺是需要去養的,如果期望短期內賺錢是很難做到的,不排除個例以外


2.企業賣家,品牌賣家,這些就不用說了,錢是不缺的,前期砸錢養平臺,有些大賣家自己有廠,不考慮貨源
電商很多東西成本真的很低,就拿某品牌小饅頭一小包,成本幾分錢,包裝幾分錢



大劉樂觀


我自己是電商行業的從業人員,還是比較有發言權的,這個行業的利潤空間已經是越來越小了,沒有前幾年那麼容易掙錢了。可以說這個行業的高速增長期已經過了,目前增長進入平緩的階段,開始優勝劣汰了。

主流平臺越來越重視比價,活動動輒是全網最低

去年剛做唯品會的時候,印象很深,這個平臺將價格分為吊牌價、日常價和活動價,商家上架商品時,系統自動全網比價(主要是天貓、京東),商品的日常售價必須低於系統抓取的天貓京東活動價格,才可以上架。而如果要報名活動,根據不同的活動級別,要滿足商品活動價格為日常價的X折。

經過這樣兩輪的價格提報,商品的價格被壓得極低,相應的商家的毛利空間也不斷地被壓縮。一件品牌不錯的成人T恤,活動價格甚至可以做到39元,已經和地攤貨一個價格了。如果品牌方對於價格的把控不是很嚴格,產品的價格只會越做越低,導致品牌的調性被拉低。

流量費用高企,運營成本不再低廉

隨著各大電商平臺的店家越來越多,大家對於資源位的競爭越來越激烈,手機App打開,映入眼簾的好資源位數都數的過來,但是競爭的商戶是無窮無盡的。即使淘寶推出了千人千面,但是對於同行而言,競爭只會更加慘烈。

不論是直通車推廣(關鍵詞競價),還是活動資源位的露出,其成本不斷在提升,但競爭也在不斷升級。平臺方面對商戶激烈的競爭,順勢提高了資源位的門檻,比如坑產(活動資源位的產出)的最低要求、更優惠的活動價格,甚至對資源位明碼標價。對於商戶而言,其運營成本是不斷在提高的。

運營人才太少,企業用工成本高企

電商行業前幾年風光無限,行業的高速增長使得行業的平均薪資水漲船高,自然誕生了不少泡沫,大部分從業人員薪資虛高。行業高速增長時,店鋪的銷量總能穩步提升,對於運營而言,不犯錯,工作平穩開展,店鋪業績自然而然地會因為互聯網的紅利越來越好。

但隨著同行競爭的白熱化,互聯網紅利的消失,店鋪業績的增長越來越緩慢,做運營不光是不出錯,需要有越來越多的技能,比如數據分析能力、比如市場調研的能力等等。

而隨著行業對運營的要求越來越高、企業毛利空間越來越小,企業面對老運營時,往往會覺得自己招到的運營對不起自己給出的薪資,而運營會覺得自己現在的工作壓力,薪資給的過低了。由此,運營行業的流動性高企不下。這對於企業而言,無疑又是一個重大的打擊。

總結

目前的電商行業,對於投資者和從業者,都已經不是一個性價比很高的行業了。也許,疫情當下,互聯網再次展現了它的魅力,C2C、B2C、O2O等模式再次給予實體經濟一次暴擊,一時風光無兩。

但現在已經有太多的互聯網公司了,做互聯網、做電商已經不是什麼嘗試了,而是迫不得己、為了生存必須互聯網+。與非典時期相比,這次疫情下,實體企業擁抱互聯網是如此的順暢、迅速,但僅僅是為了生存,而不是因為互聯網、因為疫情得到了新的增長點。

對於一個已經過了高速增長、步入穩定的行業,其利潤水平只會越來越低,不論您是希望投資這個行業還是從事這個行業,如果您沒有過人的水平,還是不要指望在這個行業能夠獲得超額的利潤。


進擊的正宇


我一個人做了20天 賣了 12單、銷售了7000臺幣左右、相當於1600人民幣左右、純利潤百分20左右、沒有開車沒有補單、談一談我的看法。

下面討論的內容以臺灣站為雞翅(內貿賣家默認站點)

1.臺灣蝦皮的定位

和淘寶的小而美不同、蝦皮是鼓勵賣家多上架產品、我看到很多店鋪動輒就是一兩千個sku。臺灣的市場很小、一兩千萬人口、平臺的sku又非常的多、這就導致了一個問題:流量非常少。很多店鋪一個月都沒有銷量也是很正常的、一天多流量都是個位數的、0流量佔了大部分情況。

2.大陸賣家的天然劣勢。

我們有貨源的優勢、源自於祖國第一製造王國的地位。但是、蝦皮本土的臺灣賣家、他們賣的東西和我們賣點百分99都是重疊的、甚至有一些他們可以賣但是我們賣不了的。所以我們除了和大陸競爭以外、還要和臺灣本土賣家競爭。我們在物流時間、個人情感上有絕對的劣勢。同時我們屬於海外商品、訂單金額、包括海關方面也有很大的限制。

3.刷單、開車是否有用?

說一下刷單的成本、一個訂單發到臺灣、需要最低75臺幣的運費、清關費百分2、再加上給對方的酬勞、刷一個單 最少需要30人民幣的成本。這個成本非常非常的高、臺灣本土競爭這麼大、利潤也比較低、你要考慮能不能回收成本。

開車:蝦皮臺灣的流量非常便宜、幾毛錢到一塊錢人民幣、但是這需要你有足夠的店鋪基礎、因為蝦皮是需要運費的、賣家有時候需要湊單免郵、你的sku如果不夠多、對方買10塊錢東西要付60塊錢臺幣、明顯促成不了成交。

所以店鋪沒有一定基礎、開車能產生的效益是非常低的。

一個這麼快速發展的市場、你有時間去考慮利潤如何為什麼不現在就開始自己做?

先自己瞭解一下操作和市場、打下一點基礎吧


山谷河川


舉例說明我做二類電商,應該怎麼計算我們的成本和利潤。

假如,我們賣皮帶,售價298元(為了接下來計算方便,我約等於300來算)

二類電商的成本和利潤計算

我們按照實際運營的數據(如上圖)來做一個計算,本輪投放了廣告費5000元,產生訂單66筆(如上圖示),由於二類電商會有一部分客戶拒籤簽收,為了方便計算,我假設有16個客戶拒籤,也就是實際成交50單,所以:

實際銷售金額是50 * 298()≈ 50 *300 = 15000 元

皮帶進貨成本是25元一條,外加精美的包裝盒一起 50元一套。

物流費用7元,由於有部分訂單客戶會拒絕簽收,所以退貨回來還需要一部分郵費,所以我就按照每個訂單10元來計算物流費用。不管客戶是否簽收,物流費用是少不了的,所以我直接按照66個訂單來計算物流費用,所以:

總物流費用:66 * 10 = 660 元

快遞公司代收貨款的費用比例 很低,可以忽略不計。

那麼最後,我們來計算一下,本輪廣告投放以後的實際利潤:

總成本 = 廣告費5000 +進貨費(50套*50的單價=2500)+物流費 660 = 8160 元

實際銷售收入是 15000元

所以,最終淨利潤就= 15000 -8160元 =6840 元, 我們抹去一個零頭,這個零頭可以計入快遞公司代收貨款的手續費裡面。所以淨利潤就算 6000元吧

如果把這波操作看成一次投資,實際投資成功就是 8160元,最終產生的淨利潤是6000元,回報週期是7個工作日,暴利嗎?



小seng鳩摩智


跨境電商利潤高(賺匯率差)


良月三十Y


電商還是薄利多銷為好


搏浪沙111


跨境電商現在很不錯,行情趨勢也很好,國家也提倡這方面,投資不大回本也快,面對的群體是除中國地區以外的全球消費者,市場潛力大,身邊的同事和朋友也一直在做,收益還不錯[笑][笑][笑]


沐浴陽光zy


那要看一個人堅持的決心


鬼鬼丫帥哥


做任何生意,都在於成本控制。電商利潤,同樣需要精打細算。

在市場競爭激烈情況下,每一分錢都值得爭取。量越大,成本控制效應越明顯。

該花的錢必須花,不該花的錢絕對不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