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祠、宗祠兴建你怎么看?

确定是农民


这个问题在笔者看来,可以分三个方面来阐述,即宗亲起源、成熟、今日之意义。

首先,宗亲起源。宗亲宗亲,从字面意思也可以看出血缘的要求,人是社会性的,不单独指人的本性,更多地则是人们在不断生活中的经验总结,在上古时期,为了生存需要,从母系到父系社会,依靠族群力量而生存,逐渐形成了以血缘为纽带的族群,慢慢地有了族群图腾,再到族群姓、到氏最后形成以宗庙为枢纽的宗亲制度,在现在看来很多人认为这是一种阶级压迫的体现,但笔者需要提醒的是,永远不要忘记,存在即合理,研读历史不能以今时作为参照,而是要以其所存在的时代背景来研读,如此,宗亲制在当时而言是作为族群能够壮大,族人能够安稳生活的最基本的保障,一如今日之国家。

其次,宗亲制度成熟。可以说宗亲制度萌芽于上古时期,发展于夏商时代,成熟于周朝,繁盛于唐宋,没落于民国。商周时期,采取宗法控制,通过血缘关系来增加内部各诸侯势力的凝聚力,周代通过层层的宗法关系来维持王朝的运转。唐宋时期,儒家思想得到空前发展,士大夫提出“依据古法,规范祭祀”的主张,朱熹推动家族建立宗祠。明清时期,大学士夏言奏请允许民间设置祠堂后,民间开始大规模建设祠堂。至于民国时期衰落,更多则是国弱民贫,战争频繁之故,在此不再多言。

最后,对今日之意义。在笔者看来,宗亲制度虽然很多是所谓封建糟粕,很多宗条族规于法律而言形成了法外之法,但对于华夏大地而言,谁也不能否认先祖几千年形成的道德风范,宗亲制度的积极性即在这个方面,可以补拾法律之不足,可以引导良好道德风俗,为时下的中国梦增添历史的传承,时常听有人言,世风日下,所谓者无他,盖道德沦丧而已,思来历经满清思想禁锢三百年,更兼西夷欺压百余年,无数仁人志士为求强国复兴,引入无数思想,多种思想交汇结果引发思潮混乱,至今尚未完全恢复过来,思来无它,实在是无本而已,正如旧房摇摇欲坠,然尚可住人,在新房尚未立基之时先拆旧屋,至时下新房未成,旧屋也无,竟无片瓦可存身而已。



岭外榕边客


一方面说明我们的传统文化观念正在恢复,但更多方面我觉得还是在笼络亲人,发展经济吧。

我身边有很多这样积极的例子,也有消极的,我就讲几个给大家说一说。

我们这边有个人,到别的村去送货,无意间别人就问起了家在哪儿、姓什么,一打听才知道,几百年前是一家人,还有信物呢,而且村里这边找了很多年都没有音讯,原来是这么的又遇见了。紧接着让村里本姓的都出来了,盛情款待,他年龄在那个时候不算太大,到了这里一论都成长辈了。热闹了好几天,亲也认了,互相来往就多了。

可是现在动辄上百人、上千人都开始聚会,那是在挖掘亲友里面有能力的人,互通有无,就像以前地方上搞得在省城、在北京的通讯录一样,都是一些有头有脸的人。如果说那个还可以理解,这个就有些矫枉过正了,远非亲人相聚那么纯真了。

再说回来,旧社会那些宗族中的族长、家长都是道德高尚的人,旨在教导家族成员学好,不逾规矩罢了。像陈忠实小说《白鹿原》里写的白嘉轩,一身正气的样子,那才是一个族长应有的范儿啊。当然,时代变了,新生事物的出现和旧事物的死灰复燃都是应运而生的,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柔城居士


这个问题应从三个方面看

乡祠、宗祠的兴建问题

要用实事求是的眼光看待

在没没弄清楚其历史功用、现实意义前

说同意或反对,都欠妥当

我们一起看一看

1、建祠有何用处

祠堂有三个基本功用

第一 知恩报恩 慎终追远

乡祠供奉乡里贤达,只有那些有突出社会贡献的大众楷模,才可以入祀乡祠;

宗祠供奉祖宗先人,是特定家族春秋祭祀、重大家族活动的地方。

重要节日、纪念日,人们在这里祭祀,是为了知恩报恩,慎始善终、追忆远人,纪念先贤、缅怀祖先。

第二 见贤思齐 勉励大众

人们通过参加活动,进行教育化导,学习先贤精神,重温祖功宗德,勉励广大后辈,奋起直追学习先贤,光前裕后,不虚此生。

第三 教化民众 立身修德

也是一种特别的教育、艺术化教学,让人们知道不可辜负此身,不能辱没先人、遗羞后辈。纵然不能大有作为,也要尽本分、修品德,有所敬畏,切不可为非作歹。否则会孤立于大众、被弃于乡里。

2、建祠的现实意义

在急需振兴民族文化、强大民族凝聚力,完善社会道德体系的今天,乡祠、宗祠的重建是有其重要作用与积极价值的。

3、如何确保其功用

一定要有规范管理,确保其功能真正实现。

既不可流于形式,滑向迷信;

也要防止有建筑,没有教育。

这需要有配套的教学文化来保障,

还需要专业人士的参与来落实。




书香居


乡祠、宗祠的兴建以及乡祀、宗祀规模越来越大,成为一些地方的一个特色,我认为这种现象要从兴建举行者、兴建举行的目的以及兴建举行的背景三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 ,要弄清乡祠、宗祠的兴建以及乡祀、宗祀的举行是什么人。根据媒体消息,兴建乡祠、宗祠以及举行乡祀、宗祀的主要有两种人,第一种是有钱人,或者是成功的商人,或者是成功的企业家,再或者是其它的富人,第二种是有地位的人,或者在职官员,或者退休官员,或者学者、教授,再或者是地方上有势力的人。

第二,要弄清兴建乡祠、宗祠以及举行乡祀、宗祀的目的。我认为目的无非三个,一是为了报恩父母,这些人觉得自己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是父母含辛茹苦生养的结果,是父母努力支持的结果,通过兴建乡祠、宗祠以及举行乡祀、宗祀以示纪念。二是为了让祖宗保佑,这些人觉得自己的伟大成就与祖宗保佑分不开的,希望通过兴建乡祠、宗祠以及举行乡祀、宗祀祈求祖宗继续保佑。三是为了扬名,或者给自己扬名,或者给家族扬名,或者利用村庄名人给乡村扬名 ,大部分人都离不开名利二字,特别是有了钱或者有了地位以后,更希望有名。

第三,要弄清兴建乡祠、宗祠以及举行乡祀、宗祀的时代原因。这种现象在以前是根本行不通,但现在却有了条件,一是近些年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倡导国学复兴,孝文化复兴,人们越来越重视对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的继承。二是国家宽松的政策,只要不违法乱纪,只要不太过分,只要手序证件合格,政府基本不干涉,三是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环境好,政策好,这些人或者乡村得益于国家良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环境 和政策,才能发大财挣大钱,或者因此获得了一定的政治文化地位。四是国家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信仰自由,宗教自由,思想自由,对于个人或者乡村,只要不搞违法活动,政府不大阻挡。

以上是我对近几年兴建乡祠宗祠以及举行乡祀宗祀的现象的理解,不知道是否全面,希望关注我,提意见哈,不胜荣幸。





扯历史文化


祠堂建筑的本质是一种凝聚力一种归属感认同感也是民间信仰的一种体现,其作用跟庙宇性质差不多也是用于各种(宗族,同乡)聚会仪式的举行南方较为流行(破冰行动中有很好的体现)

他使得同宗,同村,同乡有很强烈的互相认同感俗话说团结就是力量,祠堂的存在就是很好的象征:在修建祠堂的时候家里有钱的多捐点钱,人丁兴旺的多出人干活,文化修养高的就负责编写村志,联络写牌匾,对联

厨艺好的负责伙食大锅饭,也是族谱祖先灵位的存放地。

也映射了落叶归根的含义,近代许多漂洋过海出国务工的劳工,如果客死异乡都会请同乡或者唐人街的理事代为运回其户籍所在宗祠办理丧事而后入土为安。或者感觉自己快不行了就提前回到故里。

现在随着生活水平越来越好,许多地方已经不重视祠堂了,但是福建,广东还是很流行,可能这也是两地富豪云集的原因之一吧,两地许多家族企业做的很大而且内部很和谐,有凝聚力团结奋斗。但是也有很多地方相互之间攀比祠堂的豪华气派程度这也或多或少导致了一些悲剧的发生。

祠堂亦是我国的传统文化标志性建筑之一,在历史的长河中得到了良好的传承。各地祠堂的兴建也体现了我们祖国繁荣富强,基层老百姓生活好了就开始追求精神生活祠堂就是很好的体现。






Dota2米拉娜


不褒贬地说,乡祠宗祠的兴建很符合中国的特征。

先假定阅读者具备基础的历史常识,然后再从以下两个方面来阐释:

一、部落与宗族

自有文字记载开始,中国就有部落,分支世系制迄今仍有残留。当我们谈起中国家庭时,不单指夫妻带小孩的小家庭,更多的指成员达数百乃至数千的父系家族。从部落到国家层次的过渡过程中,新的国家制度重叠在亲戚关系的社会组织之上。

夏商时期虽然在《史记》中被称作国,也有明显的等级和集中领导,实际上只是酋邦或部落,那时的政治体数量庞大,夏初大约一万,一直到商末,亲戚团体依然是中国社会组织的主要形式,要到了周朝,才涌现了拥有常备军队和行政机构的真正国家。

早期社会由宗族组成,即同一祖先的父系家族。基本军事单位由宗族内大约百家男子组成,以宗族领袖为首,团结聚集在同一旗号下。宗族又可以灵活组合,凝聚成氏族或更高层次的宗族。

三代时期,宗族中的仪式被编纂成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这些仪式涉及对共同祖宗的崇拜,在祭有祖先牌位的庙堂举行。庙堂内分划不同的祭殿,对应不同层次的宗族,宗族领袖掌控仪式以加强自身权力。如要彻底摧毁敌人,一定要毁其祖庙,杀其子孙,绝其香火,不如此则不足以称其为胜利。

宗族社会又在瓦解分化,年轻人开发荒野,自立门户,那时候中国地广人稀,只要搬迁他地,就能逃避现存宗族的管辖,由此繁衍生息,满天星辰,部落变得越来越多。

二、家庭与亲戚

家庭和亲戚的重要性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常数之一。战国时秦试图抑制亲戚裙带,以推崇非人格化的行政管理,灭六国后再推向全中国,最终确立是在西汉,到了东汉末期和隋唐,亲戚团体又卷土重来,到宋明又得以恢复,但要注意的是,宗族和氏族在南方,一直处于强势,直到今天,在地方上发挥准政治的功能,在很多事情上,取代国家,成为权力的来源。

难以否认,当代宗族是宋明理学家所提倡的政策的产物,与公元1000年之前的亲戚关系迥然不同。尽管如此,亲戚团体的某些特征,在历史长河中是万变不离其宗的。

中国亲戚关系严格遵守父系社会或父系家族的规则,有人类学家将其定义为,使用统一礼仪,显示共同祖先的集团。有些现代宗族的祖先可追溯到二十五代以上,但历史上的宗族通常不超过五代,继承遗产只通过男子,女子不是宗族的永久成员,而是与其他重要家族联姻的潜在资源,所以,前现代社会的可悲真相之一,就是很难把儿子抚养成人。

周朝宣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所有土地都是国家财产,但周天子孱弱,难以付诸实现,土地日益私人化,买卖和改造也变得普遍。作为整体,宗族拥有祖庙和祠堂,较富裕的宗族又投资于共同财产,单独家庭拥有自己的耕地,但不得随意处置,因为有对宗族的礼仪任务。

宗族增长始终给遗产的继承制造难题,周朝早期有长子继承权制度,之后又改为儿子们平分,根据这个制度,家庭的土地经常越分越小,以致于无法维生,于是又开发了大家庭的概念,数代男子同堂,对宗族的共同财产,他们仍然有份,对共同的祖先,他们仍有祭拜的责任,这就阻止了他们的搬迁,或出售祖地。

不过有一点应该记住,宗族组织在大部分情形中纯属富人特权,只有他们才能负担得起平分的庞大地产、共同财产、为传宗接代而娶的多房妻妾等。事实上,周朝首次编纂的宗法规则,只适用于精英家庭。

以上两个方面应该可以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了!



芥子藏龙


中国人对于血缘关系有一种天生的亲近感,这一点在宗族文化中就能很好的体现。我们今天还常说的“光宗耀祖”就是为家族而生的人生观。我们努力向前的目的就是为了家族能更好的发展,希望以一己之力抬起整个家族的兴衰荣辱。

宗祠制度产生于周代,上古时代,士大夫不敢建宗庙,宗庙为天子专有。到宋代朱熹提倡家族祠堂:每个家族建立一个奉祀高、曾、祖、祢四世神主的祠堂四龛。 祠堂代表着族权与神权。

对于宗族文化,我们去安徽、江西、广东等地旅游的时候经常会见到,或有导游介绍或走马观花的一览,并不会在心里留下太多的印象。而我第一次真正接触到宗族文化却有些偶然。几年前我去广州参加一个展览,11月底的广州是一年中气候最适宜的季节,二十几的温度,空气干燥清爽,偶有微风拂面,置身其中,说不出的舒适。

一天吃完晚饭时间尚早,我便邀同行的伙伴一起出去散步。走了不远就看到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庑殿式的屋顶,朱漆大门,说不出的辉煌气派,我们以为可能是某个不知名的旅游景点,就推开门走进去看看。一进门先看到一个两边有回廊的院子,回廊里挂着连幅的黑白照片和文字介绍,我们才知道这应该是某一个家族的祠堂,回廊里记载着这个家族从明代到现代出过的一些名人和大事记。

再往里走突然人声鼎沸,那个有着庑殿式屋顶的建筑里原来正在举行家族聚会,我从院子往里望去,只见一屋子至少百八十号人,分开围坐在几个大圆桌旁,几名厨师和打杂的妇女不停的奔走在后厨和席间,端上各种山珍海味;人们频频举杯交谈,席间觥筹交错,小孩子们不安分的到处乱跑,很是热闹。

我就那么看着,突然被震惊到了。做为一个北方人,我从小对于家族聚会的定义只局限在过年过节的时候,一家十几口人围坐在一起吃饭聊天,就是我记忆中最温暖的存在。而这一刻,我仿佛穿越到了古时的越国,见证了这个古老家族的兴起、繁衍。这种力量让我这个外族人站在这所百年大院里红了眼眶。时至今日,我的脑海里仍能清晰的浮现那天祠堂里的情景;宗族文化也在我心里深深的扎了根。

我认为对于现代中国,乡祠、宗祠的兴建很有必要。我是谁?我从哪里来?也许我现在不知道,但是将来我想把答案告诉我的孩子,知来处才能明去处,知历史才能知得失,我们的民族文化需要有根。宗祠记录着家族的辉煌与传统,作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儒教文化的象征与标志,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宗族文化的建立和完善,是中华民族除了政府管理之外形成的具有浓郁中华文化传统的治理方式,同时对人与人之间的互帮互助及道德约束都有很大的帮助。

中国有着世界上连续不断、独一无二、绝无仅有的优秀文化。我们要有历史自信,文化自信,更要有民族自信。而宗族文化的建立,就是民族自信的基础。虽有百家姓氏,本系同宗同源。中华民族之所以能从近代被欺辱的历史中走出来、站起来,赶走侵略者,除了有共产党的伟大领导,还因为我们有同宗同族的同胞之情。如今,让我们从自己做起,把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文化发扬光大,代代传承!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我是博观文化传媒人,让我们一起守护历史,守护华夏文明。


山东博观文化


民族是由各个姓氏组合而成的,宗祠是宗族团结,凝聚的一个重要场所和精神依托的载体。

宗族团结,同文同宗,才能凝聚力的重要纽带之一,天下华人,都是认为是炎黄两帝的子孙,炎黄两帝是华人们共同的祖先,黄帝炎帝祠,其实是原始的宗祠。

恢复传统文化,传统信仰,是中华民族的根,认祖归宗,是一股好风气,对提升民族凝聚力,有着非常奇妙的神效!

当然,凡事也要有个度,太过就会好事变成坏事啦。





陈哲升


兴建宗祠,有利也有弊,太多人只看到了好处忽略了弊端

修建宗祠是中国文化崛起,大国文化自己自信点的表现。

在我国家庭观念浓厚,曾经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到处都有祠堂,这是落叶归根的表现,是中国的传承,也是尊重先祖的表现。

但是大兴宗祠,就难免会牵引出传统文化中的糟粕。

例如:

女性名字不如祠堂(破坏男女平等)

鳏寡孤独者安放问题(容易让人寒心)

祭祀问题

封建迷信问题

任何问题都有好有坏,如果宗祠只是用来参观的到还好。如果加入很多家庭元素,形成大家族的问题,有可能会影响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混成先生


纪念祖先是礼之本也,司马迁在《史记·礼》篇中言,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则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

复兴乡祠,宗祠很有必要,能让我们找到我们的根,继承祖先的传统。复兴中国传统文化。

但是也不能搞的太奢侈化,应体现纪念缅怀祖先筚路蓝缕的原意。

子曰:礼与其奢也,宁俭;

就是应俭朴为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