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一带一路”东风,振兴广西海洋科学研究

侍茂崇

中国海洋大学研究员,《广西科学》特邀主编


“风起云涌,扬帆出海,击水三千里”。

走进北部湾,裹着咸咸海风的这种气息就扑面而来,北部湾开始沸腾了!


乘“一带一路”东风,振兴广西海洋科学研究


2019年8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 (2019)1333号文明确指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战略定位、空间布局、发展目标,把北部湾作为连 接“一带一路”陆海联动新通道的国际门户港打造。

围绕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要求,北部湾国际门户港将按照国际门户港高标准建设钦州港、北海铁山港、防城港20万吨~30万吨级码头及进港航道,以及相配套的铁路升级改造和进港铁路专用线建设等,为国际门户港集疏运体系构建作好积极准备。

由此可见,我们对北部湾这一片海的认识,不仅是一些诸如“兴盐渔之利, 得舟楫之便”的传统概念,它更是与国家战略的实施息息相关,是一块赖以生存的蓝色国土,是广西乘"一带一路"东风大有可为的发展空间。

所以,加快广西海洋科学研究,既是广西发展海洋经济之需要,更是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发展之需求。从事海洋科学硏究的工作人员应该把握这一发展机遇,借助科技创新的动力,做好北部湾海洋这篇大文章,更好地服务广西“向海经济”的发展需求。


乘“一带一路”东风,振兴广西海洋科学研究


北部湾周边海岸线总长度约为4166 km,有大小河流300多条注入湾内,年总径流量达1500~2000亿立方米,每年携带数百万吨的营养盐类及有机质入湾,为海洋生物的繁衍提供雄厚的物质能源基础。据广西历次渔业资源调查和生产实际推算,湾内渔业资源量约100万吨,年持续可捕量约50~70万吨,约占全国海洋捕捞产量的7%~10%。


但是,由于跨国的原因,开展针对北部湾覆盖全海域的海洋科学调查非常困难,时至今日,也只有20世纪60年代初的两次“中越北部湾合作海洋综合调查”资料可用:第一次是1959年12月—1960年12月,第二次是1961年 12月一1962年12月,这给北部湾科学研究带来不少困难。


所以,对北部湾资源量的详查及各学科的研究很大程度上局限于之前的一些历史资料。


2006—2007年我国开展北部湾海洋科学项目综合调查,虽然调查范围只覆盖北部湾一半水域,但是提供的资料和论文数目颇为丰富。


乘“一带一路”东风,振兴广西海洋科学研究

北部湾物理海洋学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不少学者通过调查资料和数值模拟方法在分析北部湾环流分布的整体认识方面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

最近10年,以广西科学院广西近海海洋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陈波研究员领军的、以北部湾物理海洋学科为主导的研究团队, 围绕着北部湾海洋环境学和海洋动力学进行深入研究,应用物理海洋学方法合理解释了在北 部湾环流形成机制、琼州海峡水西向输运对北部湾的影响、近岸风暴潮增减水异常变化等方面存在的一些复杂问题,取得了多项创新性的研究成果,推动了北部湾浅海动力学的发展,研究工作连续多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项目资助。

同时,结合广西海洋资源幵发与环境保护,如港口深水岸线可持续利用、近海入海污染物排放控制、围填用海集约节约等进行有效的技术服务,为广西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积累了丰富的海洋科学资料和成果。加之广西其他高等院校、涉海院所的不懈努力,特别是全国科研单位和科学家对北部湾的调查与研究,使北部湾这片海域的研究硕果累累。


乘“一带一路”东风,振兴广西海洋科学研究


海洋科学建设与发展是一个水滴石穿的渗透过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从研究开始,一点一滴构建起一个庞大的、可以传承的体系。


《广西科学》编辑部倾注大量心血组稿、审稿、编辑“物理海洋学”专刊,涉及的论文有13篇。每篇论文都是作者呕心沥血所得,其中既有不足,也 不乏许多闪光点。专刊的目的只有一个:向有志于北部湾研究的科学工作者展示最近若干年一些“物理海洋学”硏究成果,给其他海洋科学研究提供参考的动力学背景,加快和推进北部湾的 全面海洋科学硏究。


当代人面临的全球变暖、海洋污染、食物短缺等问题,有赖于海洋科学研究的进展。目前已形成“海洋大科学”的局面,其潜在的科学价值、长远的经济利益,日益引起人们重视。"未来文明出路在于海洋”,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势必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追求进步和跨越的主要方向。蓝色是人类与自然琴瑟和鸣,是人类生命原色之张扬。


我对编辑部同志辛勤劳动表示感谢,我祝福你们:在21世纪的新舞台上高调亮相并继续上演精彩大戏!在海洋物理学、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学、海洋地质学、海洋环境科学、海洋工程和军事海洋学等诸多方面出版更多佳作,惠及当代,留香后世!


乘“一带一路”东风,振兴广西海洋科学研究

乘“一带一路”东风,振兴广西海洋科学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