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后,为什么我们还对张国荣念念不忘?


17年后,为什么我们还对张国荣念念不忘?

中国互联网电视系【头条理娱君】特约作者,看娱乐热点深度解读,认准理娱君!


浮生如梦,人生几何。

17年前,傍晚6点41分,张国荣从香港中环的文华东方酒店24楼轻轻一跃,投身于天地之间。

17年后,他的灵魂依旧鲜活,仿佛从未离开。

17年后,为什么我们还对张国荣念念不忘?

2003年4月6日,也就是张国荣出殡前两天,第22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如期举行。司仪曾志伟的开场词是:“美伊战争、非典型肺炎、哥哥去世……接二连三的事件让人觉得这世界好灰。”

因此,站在2020年这个历史节点,纪念张国荣似乎更加的意味悠长。他的演出一直没有落幕,他的名字一直被人提及,他的故事还在打动我们。

17年后,为什么我们还对张国荣念念不忘?

其实纪念他,也是在慢慢地纪念我们自己。

01

自他之后,其余程蝶衣都是赝品


谁人不知霸王别姬的故事,又有谁人不知张国荣的《霸王别姬》。他的风华绝代,他的悲天悯人,都浓缩在171分钟的电影里。

陈凯歌说,没有张国荣,就没有《霸王别姬》。自他之后,那些复制粘贴程蝶衣身姿的,一眼瞧去便是赝品。

17年后,为什么我们还对张国荣念念不忘?

为纪念张国荣去世17周年,韩国将重映经典影片《霸王别姬》高清修复版

陈凯歌第一次给张国荣讲剧本时,还有些担心的:“我讲得很急,生怕我们会有语言障碍,因为我讲的是普通话,而他是一位说粤语的演员,我怕我讲的打动不了他。”

可演员与角色间的缘分,有时就是这么莫名其妙。

陈凯歌讲着讲着,张国荣的手就有些抖。

讲毕,张国荣起身握住陈凯歌的手:“谢谢你为我讲的故事,我就是程蝶衣。”

陈凯歌后来回忆,那是个“令人汗毛直立的瞬间”。

《霸王别姬》遇到了最好的程蝶衣。张国荣也在最好的时候遇到他的人生作品。

为了饰演好程蝶衣这一角色,张国荣不仅仔细看过梅宅布置,还买下《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一书认真研究,对京剧表演的程式术语细加钻研。

17年后,为什么我们还对张国荣念念不忘?

除此之外,他还跟随三位京剧老师张曼玲、刁丽、史燕生学习京剧的身段做手。程派、梅派,皆在学习范围内,为的就是打磨更精湛的演技。那段日子,他上午在北京电影学院练功四小时,下午与陈凯歌交流对戏。晚上还要对照京剧录影带,加以悉心揣摩,以达到心领神会的境界。

他所经历的辛苦,却远远不止学习身段那么简单。

17年后,为什么我们还对张国荣念念不忘?

京剧贴片子,是把一绺绺假发粘贴在额头上方和两鬓处,贴好后,演员就不能再吃饭。京剧的勒头,也非常难受,不仅仅是皮肤不舒服,更重要的是,被勒上的头部、脑部血液流通不畅,严重的甚至会呕吐不止。

张国荣用意志力坚持一个月后,终于适应了勒头的辛苦。戏中,程蝶衣要扮杨贵妃,张国荣戴上了足有十几斤重的凤冠,戏拍了一天,他就在一整天里顶着那凤冠,走路、吃饭、交谈。

17年后,为什么我们还对张国荣念念不忘?

他不需要专业替身,京剧名伶台上台下的每个动作,都亲自完成,风华绝代,惊艳世人。

17年后,为什么我们还对张国荣念念不忘?

这种旷世经典的炼成,后来被定义为“不疯魔,不成活”六个字。

02

他无邪、动情、伤神


1993年7月,《霸王别姬》上海首映,主持人曹可凡采访张国荣。

被问到程蝶衣最为难演的地方,张国荣说,程蝶衣是一个从小生活在京剧班子里的人物,而且还要被师傅从小培养成一个女人的感觉。张国荣之前演的,大多都是比较阳刚的电影。

而张国荣把这最难的一点演成了什么样呢?

“一笑万古春,一啼万古愁。此境非你莫属,此貌非你莫有。”说的是程蝶衣,也是张国荣。

17年后,为什么我们还对张国荣念念不忘?

他的戏永远比别人要更深邃,更幽静。镜头从段小楼和菊仙处转到他时,气氛就从人间换到了深渊。

他当然也会演喜剧,演起来鲜衣怒马,意气风发,但或许,他更是个最会演绎死亡、孤独、执拗这类主题的演员,即便是一个怔愣的镜头,他也能够把观众拉住,拉得很深很远。

17年后,为什么我们还对张国荣念念不忘?

朱迪·福斯特曾说,对于男演员最好的特质,是带有一种脆弱感,透露出我能被伤害、我很敏感的气质。这正如张国荣的演绎,他的表达中有着程蝶衣脆弱而执着的挣扎,令不知多少人动容。

可以说,他把自己活成了一个传奇,把程蝶衣演成了传奇,也让《霸王别姬》成为一个永远的传奇。

张国荣,已然超越了一个简单自然人的存在,成为一种符号。

17年后,为什么我们还对张国荣念念不忘?

他不光自己是个完美主义者。在别人眼里,他也像一块完美而透明的宝石。香港电台组织“爱香港的理由”评选,有一条“有张国荣”,成为众人首选。

影评人徐皓峰说,张国荣是香港电影的精粹,其人与电影一样:无邪、动情、伤神。

03

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1986年劲歌金曲颁奖,他和谭咏麟的“谭张之争”劲头正盛,那年只有一首《当年情》获奖的张国荣,领奖时竟收获一大片倒彩。但他提起这段往事说:

“我不是圣人,不必全世界都要和我共鸣。”

“我张国荣,站在台上,就是表演的保证。”

17年后,为什么我们还对张国荣念念不忘?

事实上,张国荣对自己评价一向随心所欲,视心情而定。

一会说“妈咪,你怎么可以生得我,这么得意这么可爱这么靓仔呢”,一会又说“我并不觉得自己长的好看,只是表情比较靓。”

但其实他对自己外貌并不在意,还是内心的修炼更为重要。

17年后,为什么我们还对张国荣念念不忘?

在影院看《英雄本色》时,张国荣自知杰仔的角色会不受欢迎,所以每见到自己出场就开心地拍手。

同行者问他为啥,他天真地说,我不先拍谁拍?我得带动观众啊!

果然影院里有观众不明所以,听见掌声便跟着一起鼓掌。

后来续集中张国荣的戏份更重了,他像中彩般开心道:“这回有人同情我了。妻子怀孕生子时我中枪身亡。看我演得多好!”

17年后,为什么我们还对张国荣念念不忘?

有人将他比作“竹林七贤”的阮籍——随心所欲不逾矩。

在上海工作时,一次,他途经人民广场,工作人员指着《霸王别姬》的广告牌惊呼。话音未落,张国荣已连声叫停车。

没等车完全停住,他已如弹簧似的一跃而起,迫不及待地飞身下车,潇洒地走上了车水马龙的广场大道。

工作人员赶紧下车跟随,看见他已走到广告牌前,洒脱地点燃一支烟,满脸春风得意等着拍照。

17年后,为什么我们还对张国荣念念不忘?

张国荣很喜欢扎在人群里,到处走走看看。在大陆拍戏,看见街上有人在下棋,他一定要凑个热闹,蹲在那里看。

当时,八卦媒体不像如今这样遍布各处,路人不知道是张国荣,他也乐得自在。

17年后,为什么我们还对张国荣念念不忘?

张国荣离去之后,还能一直被传诵,就因为他在戏外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主角。

他的光影故事就像是一口深井,一直往下,总能舀出清澈的活水来。

17年后,为什么我们还对张国荣念念不忘?

若干年前,他在红磡体育馆告别时,说:“你们会不会很快就不再记得我了?我不是一个贪心的人,我只是希望,当你们的朋友问起八十年代香港歌星里面有哪些人,你们顺便提起我,我就很满足……”

17年后,为什么我们还对张国荣念念不忘?

时光倥偬,斗转星移……他其实一直都在。

每当星空璀璨,灯光泛黄,人语低沉,难免想起他唱的《明星》:

当你见到天上星星,可有想起我;

可有记得当年我的脸,曾为你更比星星笑得多?

当你记起当年往事,你又会如何;

可会轻声凄然唉喟,怀念我在你心里照耀过?

有、有、有,每个夜晚都有。

17年后,为什么我们还对张国荣念念不忘?


《只怕不再遇上:一生挚爱张国荣》 褚汉辰著

《不如我们从头来过:张国荣传》 关熙潮著

《念你眉眼如初:张国荣传》 吴玲著


本文专为“头条理娱君”特约作者而写,来今日头条,看更多娱乐深度好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