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时比烟花热烈,去时比水仙寂寞

走六个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花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戴望舒

爱时比烟花热烈,去时比水仙寂寞


1942年11月22日上午十一点,身边几乎没有一个亲人,她悄悄地离开了人世,时年31岁。

她就是中国文坛杰出的作家萧红,她走完了坎坷磨难的短暂一生,给世界留下了最为独特而宝贵的文学作品。她的文字简练生动,她独特的叙事方法,描写特点,至今无人可以效仿。

她美丽而忧伤,象一朵坠落的水仙花,她用炙热的爱来对待这个世界,可是世界却还以冰冷与罪恶。

萧红的骨灰葬在香港浅水湾,一个荒丘上,连一个石碑都没有,她就寂寞的伴着碧水蓝天。

几十年过去了,人们已经很少研究萧红作品的时代意义和历史价值,反而更多地去窥探她的个人生活。认为她私生活非常混乱,与多名男人同居,甚至两次怀着身孕嫁给不同的男人。

对于萧红的情感历程,我们无法考究,但是在三十年代那个兵荒马乱的时代,一个居无定所,漂泊流亡的女子,却写出了《生死场》、《呼兰河传》那样伟大的著作。可见萧红的勇敢坚韧,以及饱满激情,她就像烟花一样热烈。

爱时比烟花热烈,去时比水仙寂寞

1.出走

萧红是黑龙江省呼兰县人,本名张乃莹,1911年出生。母亲早年去世,父亲,继母都对她不好,幸好祖父疼爱才得以读书。1930年19岁时因为反抗包办婚姻离家出走,和表哥陆哲瞬一起私奔到北平。

不久,她就被抓了回来,长辈们把她看成不守名节、败坏家门的扫帚星。她不仅被人嘲笑蔑视,而且还被关在家里不准出去,这使生性刚烈的萧红难以忍受。

最终在同情她的小婶帮助下,她逃了出来,只身漂泊到哈尔滨。没想到刚逃出狼窝又进了虎口。

在哈尔滨遇上了当初包办婚姻的对象汪恩甲。处于生活困境中的萧红急需一根救命的稻草,在汪恩甲花言巧语的引诱下,在东兴顺旅馆与他同居。

几个月后,萧红有了身孕,此时他们已欠下旅馆600多元食宿费,汪恩甲说回家取钱,从此再不见踪影。

涉世未深的萧红哪里知道汪恩甲狼子野心,不但欺骗了她,而且还托旅店老板找人卖了她。

萧红身怀有孕,又欠下高额债务,万般无奈之下,只好向《国际协报》写信求助。副刊主编便派萧军前来营救。

萧军来到旅馆见到落魄的萧红,楚楚可怜的姑娘让他心生怜悯,她的一首小诗触动了他内心最柔软的温情。

此时店老板已经和妓院谈好要卖掉她。如果想带走她,就必须拿1500元来。萧军无奈,只好回去筹钱。

1932年8月的一场洪水改变了萧红的命运,洪水已经涨到窗口,当孤苦伶仃的萧红看到妓院老板坐船过来的时候,她彻底绝望了,这个刚强的女子,两眼一闭,准备投河自尽。

此时萧军赶到,趁乱救出萧红,两人安然脱险。二人暂时住在副主编家里,由于营养不良,心情忧郁,萧红流产。但是她和萧军的感情却日益加深,两个孤身漂泊在外的人惺惺相惜,不久就结为夫妻。

爱时比烟花热烈,去时比水仙寂寞


2.挚爱

萧军和萧红租住在商市街小屋,过着贫穷但是甜蜜的生活,1932年在萧军的鼓励下,萧红写了短篇《王阿嫂之死》发表后很受好评,从此她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

1933年是两人格外活跃的一年,他们不但发表很多优质作品,而且还参加了很多进步团体活动。此时已经沦为日本殖民地的东北正经历着血雨腥风,二萧都是热血青年,在这片土地上和敌人做着无声的抗争。

为了躲避敌人的缉捕,二萧不得不逃离哈尔滨,辗转来到青岛,后又从青岛辗转逃往上海。二人过着居无定所流亡的生活。

在那些极度贫困的日子里,两人相依为伴,互相扶持,两人都是性格刚烈,正直,乐观的人,所以从不悲观愁苦。在青岛,浩瀚的大海、栈桥、海滨公园、水族馆,让他们着迷,两人挽着胳膊,唱歌跳舞,狂放不羁,象两个热情奔放的吉普赛人。

二人生活非常节俭,两块面包、一壶开水、一块咸菜,就是他们的一顿饭。萧红满怀激情地创作《生死场》,萧军也在创作《八月的乡村》,两人志同道合,爆发出创作的最大热情。萧军的诗:“夜气如磐怀故乡,青灯对坐细论文。”可见二人爱情生活的心心相印。

黄昏的大海边,夕阳余晖,景色宜人。在浩瀚壮观的天地里,两人紧紧依偎,萧军温情地抱紧萧红:“乃莹,我向苍天发誓,向大海发誓:海枯石烂心不变!”

直到萧红临终前,她已经不能说话,在纸上歪歪斜斜写下:萧军要知道他会来救我。

可见,萧红对萧军的热爱和信任有多深!

她这一生真正爱的人只有萧军,是他在水中救了她,给了她第二次生命,给她取了“萧红”这个永载史册的名字,是他把她领进作家的大门。

爱时比烟花热烈,去时比水仙寂寞


3.分手

1934年11月2日,萧军和萧红又逃亡到上海。在这里他们见到了鲁迅先生,先生非常喜欢两人豪爽、直率的性格,萧红更是对先生有种慈父般的亲切感。

萧红从小没有得到过家庭的温暖,在鲁迅先生家里,许广平先生端庄、文静、像个慈母,鲁迅先生更是在生活上、创作上给予她无微不至的帮助。

1935年11月萧军和萧红来到上海一年,他们和鲁迅先生成为挚友。二人经常出入先生家,喝茶谈心直到深夜,即使鲁迅先生身体染病,也会极力挽留二人。

1936年由于两人的书非常畅销,萧军成了大忙人,不免冷落萧红。而此时又传来萧军有第三者的谣言,两人争吵之后,萧军竟然夜不归宿,这让性情刚烈、倔强而又极度敏感的萧红非常苦恼。

而萧红解决矛盾的方法就是离开,于是她远渡日本,在日本度过一段时间孤独寂寞的日子,她才发现对萧军依然是一往情深,时时怀念,关心思念他。

他们两个人的性格过于相似,就像是两团熊熊燃烧的火焰,彼此欣赏,彼此爱恋,却无法靠近。

1937年萧红回到上海,此时伟大的鲁迅先生已经去世,萧红却未能为他送终,是一件痛彻心扉的憾事。

早在萧红去日本之前,就因为萧军有第三者的谣言,两人已经心生罅隙,但那时候还真的是捕风捉影。可是,萧红在日本的时候,萧军确实有了婚外情。

对于此事萧红始终不原谅萧军,甚至“以其人之道还至其人”报复他,投入到曹洪良的怀抱。

最终萧军和萧红痛苦分手,放彼此自由去吧。

萧红和萧军离婚后,随曹洪良辗转武汉、重庆,此时她已经怀孕五个月,孩子是萧军的。

萧红在重庆生下一个男孩,但是没几天就夭折了。此时的萧红心力交瘁,极度空虚,她失去了最爱的丈夫,又失去了她的孩子,在这个世界她还有什么?

爱时比烟花热烈,去时比水仙寂寞


4.病逝

孤傲、正直、刚烈、放荡不羁的萧红根本就看不起曹洪良,说他是个胆小鬼、势利鬼、马屁精,一天到晚就会装腔作势。所以两个人经常闹矛盾。

1940年日本侵略军开始轰炸重庆,萧红此时已经不再是爱国的热血青年,她只想找个安静的地方写东西。于是应香港“大时代文艺丛书”的邀请,飞往香港。

到香港之后,萧红的身体越来越差,肺结核病也越发严重,她听说萧军去了延安,心想:“那里是崇高美好的广阔天地,充满阳光和快乐,而我只能困在四方的小房子里,枯萎,凋谢。”

萧红在香港是孤独的、消沉的。而她又是不甘心的!

她一生最辉煌的时候是和萧军在一起的时候,她一直以为萧军是团火,而自己也是一团火。

可是,到现在她才明白,萧军是团火焰,而自己只是一根竹枝,是萧军把她点燃,把她照亮,激发了她潜在的能力。

在痛苦中,她只能用超负荷的写作来振奋自己的精神,她连续几个昼夜,疯狂的创作。终于,她倒下了。

萧红用生命最后的时光,完成了《呼兰河传》,在这篇一字一句都满含热泪和鲜血的小说里,我们看到了萧红的痛苦、寂寞、无奈、悲凉。

萧红最后以孤独的形式离开了这个她不再留恋的世界。也许她在闭上眼睛的那一刻,默默地说:“不要再见了,我不会再回来。”

萧红曾经因为幼稚被两个男人欺骗过,也曾经为了报复而草率委身于一个男人。但是她心里最爱的始终只有萧军。

而她的悲剧却是因为性格造成的,她性格倔强,固执,而且过于敏感。

她并不在乎不爱的人,但是却过于在乎深爱的人,她无法原谅爱人的一次出轨,而她处理婚姻矛盾的办法却是逃离,甚至背叛。

她的报复,她的背叛,是把婚姻推进深渊的导火索。如果她能够安静一下,隐忍一下,原谅一下,也许会是个更好的结局。

爱时比烟花热烈,去时比水仙寂寞

愿做您心灵的聆听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