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宋 320 年間瘟疫達 49 次,那時人民是如何戰勝瘟疫的?

歷史上南北宋時期曾多次爆發瘟疫

據《宋史·五行志》記載,“紹興二十六年(即 1156年)夏,行都(首都臨安)又疫,高宗出柴胡製藥,活者甚眾。”

翻譯成今天的話是,在 1156 年夏天,在當時的浙江臨安城,今浙江杭州,爆發了瘟疫,高宗皇帝頒召,出小柴胡湯,由醫館及地方官史免費發給災民,醫好了很多人。

兩宋 320 年間瘟疫達 49 次,那時人民是如何戰勝瘟疫的?

宋朝瘟疫年鑑1

據統計,南北宋 320 年間,像新冠病毒這樣的瘟疫,共計爆發了 49 次之多,平均 6. 5年發生一次。疫病種類繁多,很多在當時都是沒有特效藥的絕症,但它們一個一個最終也被戰勝了。

兩宋 320 年間瘟疫達 49 次,那時人民是如何戰勝瘟疫的?

宋朝瘟疫年鑑2

兩宋時期的瘟疫,時間主要集中在三、四、五月,地區主要集中在都城。北宋發生的 14 次瘟疫中,都城開封有 6次;南宋發生的 35次瘟疫中,行都臨安有 16 次。

為什麼宋朝多瘟疫?

據竺可楨對我國氣候史研究,兩宋公元 960年到 1000年正好處於我國氣候變化的第三溫暖期,年均氣溫比今天高約 1~2度。公元 1001年到 1279年,又處於我國氣候變化的第三寒冷期。在冷熱交替的自然因素影響下,兩宋成為我國曆史上一個瘟疫頻發的高峰期 。 當然了,還有其它原因,例如南北宋時期戰事頻發,北方遊牧民族南下,南北交融,難民流竄,為病毒傳播創造歷史機遇。

可以說,是自然原因與社會原因等多種原因,造成了宋朝瘟疫多發的事實。

宋朝的瘟疫災難,並沒有把中華民族打垮,反而促進了當時國家疾病防控體系的完善和中醫藥學的發展。

兩宋 320 年間瘟疫達 49 次,那時人民是如何戰勝瘟疫的?

玉津園(飼養動物)

為防治瘟疫,宋朝十分重視對自然環境的治理,和野生動植物的保護。宋代保護林木的最高機構是虞部,虞部“掌山澤、苑囿、場冶之事”。虞部在行都興建有飼養動物的玉津園,和栽培花卉的宜春苑,這些地方用今天的話說,小區綠化率至少達到 35% 以上。

當時南方城市綠化比較突出,出現了“綠樹成帷連藥市”的景觀。這是宋代陸游的詩詞《馬上》中的一句。

《馬上》

陸游(宋)


春殘馬上意倀倀,縱轡微吟過數坊。

綠樹成帷連藥市,清流如帶繞球場。

城荒鼓角增悲壯,苑廢雲煙尚莽蒼。

堪笑年來向詩嬾(lǎn),還家古錦只空囊。

藥市是宋代販賣藥材的街市,相當於今天的藥房。宋代成都商貿繁榮,重陽節藥市頗有盛名。大詩人陸游在重陽節這天出門逛街,對成都藥市流連忘返,寫下了千古名句。足見當時大都中醫藥行的繁榮。

兩宋 320 年間瘟疫達 49 次,那時人民是如何戰勝瘟疫的?

宜春苑(栽培花卉)

宋朝政府對於防止山林火災還有明確規定,焚燒山中野草要在”十月之後,二月以前“,在其它時間“輒縱燎原”,“則傷生類”。

為防治瘟疫,宋朝政府還十分重視監獄中的防治。每年當瘟疫易發之時,皇帝就開始大赦,給犯人減刑。真宗景德三年(即1006年)四月,京師暑熱亢旱,真宗“御崇政殿臨決之,雜犯死罪降流,流徒遞降,杖笞釋之”。

翻譯成今天的白話文就是,死罪改流放,流放改杖責,杖責改釋放。

兩宋 320 年間瘟疫達 49 次,那時人民是如何戰勝瘟疫的?

《北宋陝州漏澤園》

為防治瘟疫,宋朝還設立了漏澤園,相當於今天的墓地。由於長年戰亂、自然災害等原因,路過暴屍相當多。為斷絕屍體傳染病菌,宋朝政府在各地專門開設了收埋屍體的公共墳場 ——

漏澤園。並且規定,掩埋屍體是地方官吏最重要的日常工作之一。

為防治瘟疫,宋朝政府還加大了全國衛生系統建設。設有中央醫療機構——翰林醫官院,掌“供奉醫藥及承詔視療眾疾之事”,相當於今天的CDC(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除翰林醫官院外,還設置有太醫院、惠民局、方劑局、藥局等專門機構,主管政府的醫學教育和藥材經營。在瘟疫流行時,這些機構都會到民間免費發藥,予以防治。

為避免有人疏於治療,宋朝政府還規定,每一萬人家至少要有醫官一人,每增加一萬戶至少增加醫官一人。拿今天北京 2000 萬人計算,至今需要 2000 名醫官人員。宋代的醫官,相當於今天的專科醫師。

宋代醫官很重視行醫資格。在有記載的 729 醫官中,只有 134 人的行醫資格是“父授或世醫”。足見當時的行醫資格,已由非正式的 “名醫”、世醫”、“江湖醫”等向正式的行業職稱轉化了。

據記載,當時《國醫名錄》中多人以“惲鐵樵授”當作他們的行醫資格,惲鐵樵是一個人的名字。而惲鐵樵本人的資格欄上只填了“行醫十五年”的字樣。謝利恆被《國醫名錄》譽為“國醫界泰斗”,他的資格欄中只寫了“本會發起人之一”。

為防治瘟疫,宋代政府還非常重視對巫醫的治理,和對封建迷信的抵制,主張科學治病。

據記載,各級地方官吏積極宣傳醫藥知識,破除巫讖(chèn)迷信。 宋初李惟清為涪陵(今重慶市內一個市區)尉(相當於區長)時,“民尚淫祀,病不療治,聽於巫覡(xí)。李惟清擒大巫笞之,民以為及禍”。

翻譯成今天的話是,李惟清在重慶市一個區任區長時,當地人得了病不看醫生,都是聽巫婆的。李惟清就抓了幾個大巫婆打了幾十大板,這樣就沒有人敢當巫婆騙人了。

據記載,周湛通判戎州(今四川宜賓市西南)時,戎州“俗不知醫,病者以祈禳(ráng)巫祝為事,湛取古方書刻石教之,禁為巫者,自是人始用醫藥”。

翻譯成今天的話是,周湛在四川宜賓市西南一個地方當官時,當地人得了病不知道看醫生,只知道請巫醫做法事,周湛禁止行巫,將古代醫書刻在石碑上供市民學習,人們開始用藥治病了。

據記載,宋仁宗時,“廣安軍俗信巫,疾病不加醫藥。康定(宋仁宗趙禎的年號)中,大疫,壽安縣太君(封建時代官員母親的封號)王氏家婢疫染相枕藉,它婢畏不敢近,且欲召巫以治之。王氏不許,親為煮藥致食膳,左右爭勸止之 ,則曰:“平居用其力,至病則不省視,後當誰使者。”

翻譯成今天的話是,宋仁宗趙禎年間,有一年瘟疫流行,在壽安縣這個地方,縣太爺家一個奴婢染病了,其它奴婢不敢接近她,想請巫醫給她治。縣太爺的母親王氏不允許,親自為她煮藥送飯。大家都勸太君注意,她說:”奴婢平時幹活很盡心,病了不給看,以後誰還用心做事呢“。這是一位明事理、有見識的太君,在她的堅持下,她的奴婢很快康復了。

在宋朝官民的一致努力下,瘟疫雖然頻繁,疫情雖然嚴重,條件雖然簡陋,但最終還是被人民一一戰勝了。在面對重大災難時,中華民族自古就有團結一致、不屈不撓、不信邪、崇尚科學的傳統與作風。

中華民族自來就是一個“在災難中更能成長”的民族。祝這次疫情早日過去,我們一起“堪笑年來向詩嬾,還家古錦只空囊。”

2020年03月28日


參考文獻

  • 李偉霞. 中國古代瘟疫史研究新進展——《宋代瘟疫的流行與防治》評介[J]. 中國中醫藥圖書情報雜誌, 2015, 39(6):42-44.
  • 邱雲飛. 兩宋瘟疫災害考述[J]. 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版, 2007, 028(006):P.70-72,77.
  • 汪聖鐸, 胡玉. 宋代應對瘟疫的措施[J]. 文史知識(8):82-86.
  • 王雅克. 宋代如何防治瘟疫的流行[J]. 科技導報, 033(22):123.
  • 韓毅. 宋代地方官吏應對瘟疫的措施及其對醫學發展的影響%Local Officials' Prevention Measures for the Plague and Their Impact on Development of Medicine in the Song Dynasty[J]. 中原文化研究, 005(2):84-94.
  • 袁冬梅. 宋代江南地區流行病研究[D]. 西南大學, 2006.
  • 楊威, 張宇鵬. 古代中醫時病醫案[M]. 201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