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美女之——楊玉環“羞花”(四)

上次我們聊到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蟬、楊玉環),西施“沉魚”、昭君出塞“落雁”以及貂蟬“閉月”的三則經典故事

四大美女之——楊玉環“羞花”(四)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四大美女最後的一個故事天生麗質楊玉環之——“羞花”。

四大美女之——楊玉環“羞花”(四)


楊玉環(719年6月22日—756年7月15日),號太真,蒲州永樂(今山西永濟芮城)人。唐朝時期后妃、宮廷音樂家、舞蹈家、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追封齊國公楊玄琰之女,宰相楊國忠堂妹。

楊玉環於開元七年(719年)農曆六月初一出生於宦門世家,高祖父楊汪是隋朝的上柱國、吏部尚書,唐初被李世民所殺;父楊玄琰,曾擔任過蜀州司戶;叔父楊玄璬曾任河南府土曹,楊玉環的童年是在蜀州(四川)度過的。10歲左右的楊玉環因父親去世,被寄養在洛陽的三叔楊玄璬家。

初入皇家。

開元二十二年(734年),一個偶然的機會改變了她一生的軌跡。唐玄宗的女兒咸宜公主在洛陽舉行婚禮,楊玉環也應邀參加。在這裡他認識了自己的第一個丈夫,咸宜公主之胞弟壽王李瑁。李瑁的母親武惠妃是玄宗最為寵愛的妃子,唐玄宗在武惠妃的要求下當年就下詔冊立她為壽王妃。婚後,兩人十分恩愛。

四大美女之——楊玉環“羞花”(四)


“羞花”由來

進宮後,貴妃楊玉環思念家鄉。“我什麼時候才有出頭之日?”聲淚俱下,她剛一摸花。花瓣立即收縮,綠葉捲起低下。哪想到,她摸的是含羞草。這6時,被一宮娥看見。宮娥到處說,楊玉環和花比美,花兒都含羞低下了頭。“羞花”稱號得來。此時之後楊玉環更加聲名大振,這事也傳到了唐明皇李隆基的耳朵裡。為兩人日後的經歷埋下了伏筆。

四大美女之——楊玉環“羞花”(四)


從此之後,楊玉環性格婉順,姿質豐豔,擅長歌舞,通曉音律的美名酒傳開來。

有違綱常

開元二十五年(737年),武惠妃逝世,李瑁的母親武惠妃是玄宗最為寵愛的妃子,在宮中的禮遇等同於皇后。玄宗鬱鬱寡歡,當時後宮數千,無可意者,有人進言楊玉環“姿質天挺,宜充掖廷”。

四大美女之——楊玉環“羞花”(四)


於是唐玄宗將兒媳楊氏召入後宮之中,這樣肯定是不行的,老子怎麼能去兒子的媳婦,這不是亂搞嗎?但是唐玄宗對楊玉環垂涎三尺,望眼欲穿,割捨不下,這會就有人給其說,可以讓楊玉環以為玄宗母親竇太后祈福的名義,敕書楊氏出家為女道士,出了家等於重新做人,就沒人說閒話了,這樣楊玉環就出家了,道號“太真”。

四大美女之——楊玉環“羞花”(四)


開元二十八年(740年),奉命出家為女道士,後唐玄宗下詔讓楊玉環還俗,並接入宮中,正式冊封為貴妃。這也成為了李隆基為後人垢病的最重要一個原因。也是“安史之亂”的開始。

入妃以後,用“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來形容楊貴妃最貼切不過了。進宮之後成為了李隆基最寵愛的妃子。而他的家人也因此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四大美女之——楊玉環“羞花”(四)


楊家得勢


楊貴妃其大姐封為韓國夫人,三姐封為虢國夫人,八姐封為秦國夫人[8]。每月各贈脂粉費十萬錢。虢國夫人排行第三,以天生麗質自美,不假脂粉。張祜《集靈臺二首·其二》詩諷之:“虢國夫人承主恩,平明騎馬入宮門。卻嫌脂粉汙顏色,淡掃蛾眉朝至尊。”

四大美女之——楊玉環“羞花”(四)


更重要的是將他的堂哥楊國忠大力提拔,而後更官至宰相。楊國忠專權誤國,好大喜功,窮兵黷武。經常對少數民族派兵鎮壓極其血腥。不僅如次楊國忠為了籠絡人心,發展自己的勢力,讓文部選官不論賢不賢,年頭多的就留下來,按照資歷有空位子就接官。他身兼四十餘職。他任相期間,專權誤國,敗壞朝綱,與安祿山的矛盾最終導致了番將安祿山、史思明以「誅國忠、清君側」為名,發動安史之亂。

四大美女之——楊玉環“羞花”(四)


“一騎紅塵妃子笑”

“一騎紅塵妃子笑, 無人知是荔枝來”。那位萬人之上的大唐皇帝為了博得楊貴妃的歡心,每逢荔枝季節總要委派專人通過每五里、十里的驛站從四川(有的說從廣東、福建)馳運帶有露水的新鮮荔枝。後來更有影視作品。將送荔枝來的車伕比作安祿山,來表示他的殷勤。

四大美女之——楊玉環“羞花”(四)


四大美女之——楊玉環“羞花”(四)


安史之亂——馬嵬坡之死


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安祿山以清君側,反楊國忠為名起兵叛亂,兵鋒直指長安。次年,唐玄宗帶著楊貴妃與楊國忠逃往蜀中(今四川成都),途經馬嵬驛(今陝西興平市西)時,陳玄禮為首的隨駕禁軍軍士,一致要求處死楊國忠跟楊貴妃,隨即譁變,亂刀殺死了楊國忠。唐玄宗言國忠亂朝當誅,然貴妃無罪,本欲赦免,無奈禁軍士兵皆認為貴妃乃禍國紅顏,安史之亂乃因貴妃而起,不誅難慰軍心、難振士氣,繼續包圍皇帝。唐玄宗接受高力士的勸言,為求自保,不得已之下,賜死了楊貴妃。最終楊貴妃被賜白綾一條,縊死在佛堂的梨樹下,時年三十八歲。

四大美女之——楊玉環“羞花”(四)


“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