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信文章老更成 凌雲筆健意縱橫


庾信文章老更成  凌雲筆健意縱橫

縱使人間失格,愛與美仍是智慧


由人民文學出版社最新出版,付如初老師責編王鼎鈞自選集《江河旋律》,有幸成為書評圈最新約評活動,群內熱情高漲,我更要主動請纓參戰。王鼎鈞當代著名華語大師,散文大家,被譽為“一代中國人的眼睛”,“臺灣文學崛起的山樑”。王鼎鈞作為高產作家,人生經歷豐富的老者,我有必要梳理一下他的創作歷程和人生履歷,這也是讀一本書之前必做的功課。王鼎鈞目前共出版40餘部作品,主要作品有回憶錄四部曲《昨天的雲》、《怒目少年》、《關山奪路》、《文學江湖》,“人生四書”《我們的現代人》、《開放的人生》、《人生試金石》、《黑暗聖經》,“作文四書”《講理》、《作文七巧》、《作文十九問》、《文學種子》等。王鼎鈞一生淡泊名利,窮畢生之力於“寫出全人類的問題”。

王鼎鈞先生文學風格的形成受沈從文和夏丏尊兩個人影響最大,他說,沈從文的作品才是真正的文學作品,“我”的寫作氣質和沈從文最相契合。王鼎鈞是文學赤子,膜拜故鄉,頂禮美。他的創作生涯長達半個世紀,創作題材豐富,風格多樣,有詩歌、散文、小說、戲劇、雜文、新聞評論等,其中散文成就最高。

王鼎鈞的一生歷經坎坷,現已是九十五歲高齡,1925年出生于山東蘭陵,少年時代因抗日戰爭離開家鄉,跟著父親打游擊,當過國民黨憲兵,做過解放軍俘虜,半生輾轉流離,歷經世間疾苦,1949年來到臺灣,先在(臺灣)中國廣播公司做編輯,後又擔任多家報刊編輯、主編。1979年應聘到美國大學任教,定居紐約至今,同時也再未返回大陸或家鄉。王鼎鈞少年受母親影響成為基督徒,篤信基督的博愛,後又是佛經讀者,志以佛理彌補基督教義之不足,再加上傳統的東方儒釋道影響,多元文化構成了王鼎鈞的精神底色。

《江河旋律》共分為“美文選”、“變體選”、“雜文選”三輯,跨越作者七十年的寫作生涯,有此一本入手,可以領略作者不同時期各種文體的文學意蘊。《江河旋律》自選集主要選自王鼎鈞作品中的《碎琉璃》、《左心房漩渦》、《情人眼》、《千手捕蝶》、《靈感》、《白紙的傳奇》、《黑暗聖經》、《度有涯日記》等。這些作品都是鼎公的代表作品,都值得讀者從不同角度,反覆理解這些作品,對你的寫作方法,人生經驗,思想境界提高,都是百利無一害的。鼎公的文章,會讓你百讀不厭,讀出“愛”與“美”來。美源於善,善能化為美,歸於美,行善那一刻沒有醜人,善行是人的最佳美容劑,令人滌盡俗塵的感覺。書的封面也這樣說:“縱使人間失格,愛與美仍是智慧”“智慧會讓人下人活容易些。”其實,讀鼎公的文章,是讀鼎公的智慧人生。讀懂了,會讓你活的智慧。


庾信文章老更成  凌雲筆健意縱橫

王鼎鈞被譽為“一代中國人的眼睛”


第一輯“美文篇”開篇寫鄉愁,《腳印》是鼎公採用象徵手法把“腳印”比作“鄉愁”,這樣表達更含蓄,更浪漫。正如鼎公開篇說:“鄉愁是美學,不是政治學。思鄉不需要獎賞,也不用和別人競賽。我的鄉愁是浪漫而略近頹廢的,帶著像感冒一樣的溫柔。”鄉愁於鼎公感覺是個字,“被批評家刪掉,被修辭學家又放回去。”一個“刪”字,把“我”無奈拋棄了故鄉,被現實阻隔,想回又不可能回去的惆悵盡情表現;一個“放”字,又體現鄉愁的浪漫性,“我”只好把鄉愁寄託在美好的夢幻中了,對故鄉的濃重愛意在精神上尋求慰藉。表達了鼎公的情感飽滿,思想深沉的思鄉感情。或許,對於一個不再歸故鄉的人來說,只有靠寫作去抵達故鄉的彼岸了。

《情人眼》是王鼎鈞非常有影響的一部散文集,也是鼎公先生用“情人的眼”看他所愛的人,看生活中常態的人物和事物,眼睛流露出的是溫柔和善意,還有款款的溫存,情發乎於心,情是對萬物皆有情的真情,有憂患和悲憫的人文情懷。

《舊夢》寫人生之夢既虛幻又真實,少年時的夢是共同的理想,友情也是純真的;晚年的夢是蹉跎,沒有夢了,理想就喪失了,昔日的友情被時間疏遠的陌生了,再回首恍然如夢,過眼如煙。

《網中》是一篇意蘊豐富,意象指涉深厚的一篇散文,反覆讀了多遍才漸漸理解,也是第一輯選文中最難突破的一篇,並想到了錢鍾書的“圍城”城裡的人和城外的人,由魚網想到了人網,網內的人和網外的人,“網中”指的是人類無法突破自我編織的慾望的網。文中這樣說:“魚網一重,人網千重,越過一層,前面還有;穿透一層,前面還有,直到魚死,網也不破。”讀到這裡,我才醍醐灌頂,恍然醒悟。原本一個平靜祥和的一個小漁村,漁民過著原始的安逸舒適,無慾無求的日子,突然有一天,在海邊的沙灘上迎來幾個摩登女郎和時髦紳士,還有裸體女郎穿著高跟鞋和尼龍絲襪,打著花傘,戴著墨鏡,喝著可樂,毫不遮掩的,自由自在地走來走去,漁村的人們驚呆了,原來外面的世界竟如此新潮,外面的世界竟如此精彩,於是漁女們紛紛出走,精美的海產也隨之外流。於是漁村的漁郎失戀了,網還在漁郎手裡,可是魚走了。過幾年,漁女帶著私生子回來了,漁郎也染上花柳病了。一聲長嘆!網啊網,你是我的長城,也是我的監獄,網內網外如隔世,人在物慾橫流的面前如此的脆弱和不堪一擊,人的慾望無處不在,層層包裹著你,網外的想回來,網內的人想出去。

面對人生的困難和人性的罪惡,鼎公有著超然的智慧和宗教式達觀,讓人們學會化解和放下。在《我們的功課是化學》中說:“我們的功課是化學,不是數學,不能用加減乘除化解人生難以消化的毒素。化,化種種不平,不調和;化,化種種不合天意和不合人意;化,化百苦千痛和人世的千奇百怪。我愛看鄰人,我愛看陌生人,愛看仇人。人的名稱,神的形象,動靜舉止原是畫,喜怒哀樂原是戲,慢慢看啊,每個人都是風景。這就是鼎公用“情人的眼”看世界,但願我們用有情之眼,看出無情人生,看出感動,看出覺悟,看出希望。

《與我同囚》是作者常年在理髮店理髮面對鏡子,感慨鏡子見證了歲月在人臉上留下的痕跡,感嘆時間的流逝,逝去的青春,人是多麼的無助和困惑。“我”與理髮小姐同鏡,與她同囚,鏡中有她的臉,她的臉同樣失神而沮喪,更怕人老花謝,失去顧客,更不敢承認自己已婚,同樣擔心損失顧客,她每天對鏡卻不看鏡,必須帶著枷鎖生活,這生活中的一切,無關智慧,取決於形勢。人面對鏡子,賭輸了自己的臉。發出理一次髮年輕十歲,理四百次發卻要蒼老的人生感慨。

《告訴你》是鼎公老人表達濃烈鄉愁的一篇。看地圖上的小黑點就是“我”的故鄉,對著故鄉的河,“我”渴,淚水潸潸而下。“我”對故鄉的朝朝暮暮的思念變的偏頭痛,去醫院儀器檢查也查不出原因來,最後腦科專家告訴“我”,這是心裡的病,想的太多,相思的病,這個病如酒精中毒一般,往事是我的杯,淚水釀成相思的酒,日日讓“我”泥醉。雖然極力剋制自己內心的鼓譟,保持外表的沉靜。但“我”身上每一根血管如同一根長長的電線通到故鄉的機器,綿延不絕。如果“我”的歌聲飄到你的耳邊,就是“我愛你!”,多麼深情熱烈的感情,鄉情千山萬水也隔不斷。

庾信文章老更成  凌雲筆健意縱橫

世界上不一定有是非,但一定有強弱

第二輯變體篇是王鼎鈞多種文體實驗的選集。鼎公的散文語言深受中國古典文學的影響,講究語言的錘鍊和音韻的節奏,注重修辭手法和敘述技巧,習慣採用聯想式意象的運用,提高了整體意蘊,豐富了文章形式美,呈現出一種深邃厚重的意味,表達了他對時代和生命的思考,自己在多年的異鄉漂泊,無法釋懷的濃厚的鄉愁情懷。

《四個國王的故事》告訴你:第一個國王給你的啟示是,偉人做著天使與惡魔並駕的馬車。“無德必亡,唯德必危。”“盜有道,道也有道。成事者必有一德。也或有一惡。”聖人法天——效法大自然。從人的角度上看,大自然是道德的,也是不道德的。“雷霆和雨露,一樣是天心。”;第二個國王給你的啟示是,道德只宜律己,難已治人。對賢人要用尊敬的,親近的心情敬他,對小人,用敬畏的心情敬他,更用疏遠的心情敬他。並提出警告:“不敬小人,等於玩虎。”還有一個啟示是言行合一的問題,狀元說:“我照著國王的話去做,可是我混不下去!”“國王他老人家也不照著自己說的話去做啊!他如果照著自己的話去做,他老人家也混不下去啊!”;第三個國王給你的啟示是,國王未必能居仁由義,但他必須談仁義。咱們的文化,給成功人架個框框,做成這個框框的材料就是道德。人在奮鬥的過程中要“不拘一格”,成功了再“入格”。入格後有了重大問題還要臨時“出格”,問題解決後又回到格子裡。第四個國王給你的啟示是,勇者必狠,智者必詐,謀者必忍。如何能看清這三種人的面目呢,用“平視”的眼光去看,他身邊的人,尤其是利害關係的同事看的最清,下面的人仰視向上看,上面的人俯瞰向下看,只能看到好的一面。這就是王鼎鈞《黑暗聖經》的箴言。

《那樹》是王鼎鈞最為經典的散文之一。這顆歷史悠久的大樹被伐具有多層的象徵意蘊表達,作者筆下的老樹有靈性,預知到自己不贏的命運,老樹被伐,破壞了自然生態平衡,讓人觸摸到生命的悲愴,同時又傳達處自然生態環境、人生命運,歷史環境的指涉與思考。

《紅頭繩兒》寫童年的“我”對校長的戴著紅頭繩女兒的初戀,給她寫了一封信,分別前夕送給了她,不料送信時恰逢日機轟炸,二人便倉皇分散,直到抗戰勝利後也再無音訊。“紅頭繩兒”成為我今生今世的牽掛,寫實和象徵手法的運用,既是“我”美好的初戀,又是人們對美好事物的嚮往和祈盼和平生活的象徵意蘊。

《道德的儐相》敘述的是道德與不道德的辯證關係。如果一個社會“不道德”能為道德服務,這個社會就是盛世了。說的是一個有著兩個孩子的少婦跟著相好的私奔,成為了當時社會新聞,這個少婦就沒有臉面回家了。這個新聞記者為了找到這個少婦勸她回家,編織了一系列不道德的謊言;先向少婦單位送公文的小妹行賄問少婦住在哪裡;再冒充孩子的舅爺敲開當事人家的大門:再編造謊言自己的太太也是跟著人家跑了,換取男主人的同情心,得到了他們的全家福照片;然後為了趕回報社發稿時間,乘公交車冒充治安官員,拿出戒嚴通行證讓司機先把他送到報社;等第二天那位少婦看到登報的全家福照片,兩個孩子需要母親,男人也原諒了她,一家人在記者的一系列不道德謊言下,一家人終於重新走到了一起,記者挽救了一個家庭,做了一件有道德的事情。這就是把“不道德”撕開,露出道德來。但怕的是“道德”總是為“不道德”服務,道德是技術,是工具,粉飾太平的“粉”,這樣的社會,結果就是走向地獄。

《哭屋》寫科舉制度下“二先生”的人間悲劇,讀起來令人悲愴悽側,原來功名的鬼魂從來沒離開讀書人,總想考中進士一舉成名,面對考試一次又一次失利,一次又一次在書房哭泣,想到了考試作弊,想請個槍手替考不成,最後一次考試再度失利,於是上吊自殺。把無窮的遺憾留在他的哭屋,警醒了後世讀書人,要正確看待功名利祿,珍惜生命和家庭的責任。

王鼎鈞先生的雜文實力也不俗,他的雜文平和中見機智,簡潔中見風趣,亦莊亦諧。他不喜歡魯迅的雜文,《野草》除外。鼎公坦誠地說,和魯迅包括他的信徒,氣質不同,很難融處接納,這個氣質改變不了。


庾信文章老更成  凌雲筆健意縱橫

鼎公是文學的赤子,膜拜故鄉,頂禮美


第三輯雜文選共選22篇雜文,有讀書雜談,社會現象、日記隨筆等。鼎公的雜文態度謙和,有種和風細雨般的滋潤,如同一個和顏悅色的老人在講述他的人生故事,生活中的經驗。很受啟發,覺得這是世事洞明,人情練達的人生智慧。他不喜歡用雜文的針砭辯駁,表達立場觀點,而更多是冷靜客觀,沒有任何的情緒和主觀意見滲入,拋開個人的恩怨和歷史的複雜糾葛,寧可唯實也不唯上。鼎公更願寫人間的小人物,因為小人物只有在文學作品裡面,小人物才有空間,才有生命,才能受到天下後世的關懷,這樣的文學作品才有價值。

說實話是文學作家的職志,適合是文學作品的亮點。《老實話》中這樣說,不要借錢給朋友,它使你既失去金錢,又失去朋友;男人最大的快樂是滿足女人的自尊心,女人最大的快樂是傷害女人自尊心;我們上輩子讓父母給毀了,下半輩子讓我們的孩子給毀了:達官貴人喜歡和畫家、音樂家做朋友,對文學作家只能遠離使用;成功的男人背後只有一個女人,失敗的背後同時有兩個女人。這些大實話對你的生活真適用,讓你醍醐灌頂,幡然醒悟。

鼎公的雜文短小精煉,言簡意精,啟人心智,富有真知灼見。《滄海幾顆珠》、《百感交集》、《有涯散記》都是簡練的寥寥幾語,卻能讀出鼎公的雋永妙趣來,讀出慈祥和藹的老人說出的金玉良言來,帶給你的驚喜和收穫難以言喻,驗證了中國那就不能再俗的俗語,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和問道問老頭,劈材劈小頭的民間智慧。

其中《文章的滋味》、《飲食與文學》,讀了這兩篇後,才能理解讀書的滋味,讀書如吃書,讀書如吃飯,讀書與飲食連結,可以增加讀書的樂趣,飲食與讀書比附,可以增加食物的甘美,飲食有酸甜苦辣鹹,讀書也是書中滋味長。同時告訴你,讀書無需立下宏志大願,“人間有字處,讀盡吾無求”。

這幾天讀王鼎公,除了認真研讀這本自選集外,我還順著鼎公人生經歷這根直線,簡單瞭解不同時期發生的歷史事件和文學現象,宗教信仰等,如左翼文學、臺灣文學、華文文學、流亡文學等,臺灣我們熟悉的作家柏楊、李敖、白先勇、龍應臺、張曉風、簡媜、齊邦媛,席慕蓉等,可唯獨王鼎鈞卻被大陸讀者忽視了,這需要借讀《江河旋律》為契機,去多讀鼎公的作品去認識他,瞭解他,熟悉他。

讀鼎公老人的散文,對於我來說,初讀挺順暢,也很喜歡,覺得自己讀懂了,挺高興的,下筆寫評吧,一下筆就傻眼了,往大的方面,宏觀的方面說比如鄉愁、博愛、人生啊,都能說幾句,但落實到具體的微觀方面或者隨便拎出一篇文章讓你解析,竟然說不出來了,寫不出來就是沒讀懂,那就再讀,一讀再讀,競發現還是不能準確把握作品的內涵和涉指。原來我在文學修辭學和敘事學,寓意象徵、隱喻式敘述、寓言式敘述、有意識流敘述等,這些修辭手法對於我來說是模稜兩可的認知,似懂非懂的狀態,這需要我調整以往的讀書方式,這是我讀散文作家從未遇到的困難。我認為,在我的人生當中,能遇到一見傾心的散文大家,一定要精讀細讀,反覆的讀,像回到學生時代聽語文老師講課一樣耐心的理解,慢慢品嚐書滋味,帶著思考去讀。付如初老師說:“王鼎鈞的書,不讓人動情,只催人動腦。”我深有體會。

王鼎鈞在《文心和史識》中說,現在作家真多,多少好文章不能盡讀,只能靠選本;研究學問的人,讀作家的全集;讀者不做研究的,讀作家的選集,讀選本靠選家。選家即行家,行家靠的是眼力和鑑別力,是萬中選千,千中選百,優中選精。我想要表達的是,我們的選家是人民文學出版社,選家的行家又是付如初老師,付老師的書評不同於學院派評論家晦澀難懂的評論,她的書評不但普通讀者能讀的懂,就連王鼎鈞先生看了付老師的書評大加讚賞。這本著作是王鼎鈞先生從幾十本著作中,精選出54篇各種文體的作品,有意減少和其他選本的重複。也是王鼎鈞先生和付如初難得珍貴因緣的結晶。讀書一個靈魂走近另一個靈魂的開始,雖然第一次讀鼎公的作品,但我發現他的智慧,要想讀懂鼎公老人的智慧人生,僅僅是開始。鼎公年近七十才開始才開始人生最重要的寫作,去寫人生回憶錄四部曲,到了八十以後才登頂綻放。

誠實地說,這部自選集,我很多文章讀不懂,和群內一文友交流我的這次閱讀體會,他說,如果你讀完鼎公回憶錄四部曲,你遇到的困難就基本迎刃而解了。我又想到付如初老師的評論《王鼎鈞:給歷史一份判詞》中說:“或許,每一箇中國人都應該讀王鼎鈞回憶錄,因為他打撈痛苦,焚燒自己,是為了我們代言。這樣的作品,彷彿是文學殿堂中的香草,也彷彿歷史黑洞中的火炬,帶給人的驚喜和震撼難以言喻。或許,唯有讀完全部四捲回憶錄,才能更深切體會什麼叫“庾信文章老更成,凌雲健筆意縱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