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六千多年之久的《易經》品讀價值亙古常新,主要是由於其本身恆久的思想智慧,能夠源源不斷地為我們的生活提供啟迪,豐富我們的精神力量。
面對人到中年的危機,或許我們可以回顧《易經》,感悟已然閃爍數千年的智慧的火光。
一、“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這句話的大意是,一個人整日都健強而振作不已,到了晚上還時時警惕,那麼就會免受很多危險。
人若是受到注目,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就處於危險的地位,需要常懷冰淵惕厲之心,晝則勤勉,夜則警惕,如此一來,才能夠加大轉危為安、化險為夷的可能性。如果驕傲自大、目中無人,就會招致危險。
南北朝文學家王褒在入北後,和庾信同因為才名而被明帝宇文毓賞識。
但是到了後來庾信在北朝空有官位,卻沒有和王褒一樣得到北周統治者的倚重,究其原因,還是因為王褒謹慎處世的人生態度。
王褒年少時便以“識量淹通,志懷沉靜”著稱,自小博覽群書,文采奇高,加之其出身較高,二十五歲便襲父爵為南昌侯,可謂年少得志、青雲直上。
但難能可貴的是,王褒並沒有像其族人王僧達、王融那樣矜傲於此,反而“寵遇日隆,而褒愈自謙虛,不以位地矜人”。憑藉著審慎內省,王褒逐步參與北周朝政,參與制定法規章程,頗得北周各帝賞識。
所以說,只有“朝乾夕惕,修省不懈”,處高位不驕不躁,居下處不嘆不憂,隨時謹惕慎行,才得無咎,方可有功。
二、“君子上交不諂,下交不瀆”
所謂“君子上交不諂,下交不瀆”,指的是君子與地位高的人相交,不巴結奉承、不諂媚;與地位低的人相交,不矜傲輕慢。
《聊齋志異》有一篇《夢狼》的故事,諷刺了當時貪官橫行的黑暗現實。
其中白老漢當官的大兒子有句話說,“黜陟之權,在上臺,不在百姓。上臺喜,便是好官,愛百姓。”
這裡說的是貪官汙吏們絞盡腦汁,想的是如何迎合上級投其所好,如何獻媚奉承才能討得上級歡心,心懷鬼胎地為自己搭建官場人脈網絡。
而對待百姓下屬,則不顧百姓的聲討和口碑,“視百姓如草菅,視僚屬如奴隸”,藉助自己權勢地位,極盡輕視怠慢之事。
無論在生活中還是職場上,無可避免地會有討好上司領導、卻對下屬或保潔服務人員不屑一顧的人出現。然而這樣的人雖有,但都難成大氣候。
經營功業的君子,是忠實可信的,更是一視同仁的。
唯有對上不巴結奉承,對下不驕矜輕慢,隨時都溫潤如玉,時刻都以誠相待,才能夠積蓄人脈力量,成就大事業。
三、“即鹿無虞,惟入於林中。君子幾不如舍,往吝。”
想要追捕山鹿,但是沒有虞官帶領,進入茫茫林海中時,君子應該見機行事,與其窮追不捨,不如捨去。
取與舍一直是人生的最高智慧,尤其在我們的生活中,取捨的價值判斷一直是個難題。而《易經》的這段話,則是警示我們,該舍不捨,一意前往,必遭厄難。
對於寫意山水畫,“舍”與“取”一直是意境製造的靈魂所在。
黃賓虹先生曾經說過:“對景作畫,要懂得‘舍’字,追寫狀物,要懂得“取’字,取捨不由人,取捨可由人,懂得此理,方可染翰揮毫。”
世事實艱,追求錢權已然成為時代潮流,“取捨不由人”是一種無可奈何;
今人做事,求官爵者、求財利者絡繹不絕,“取捨可由人”,更是一種圓融於世的通達選擇。
人皆有夢想,但是並非全部會實現。過分的執念,無疑是壓在肩頭的人生的重擔。所以說我們要學習的,就是如何一點點卸下過高的奢望,放棄許多,才能夠得到更多。
人生在世,功敗垂成,皆在取捨之間。明於進退與取捨的人,才能夠走出自己的幸福大道。若是一意孤行,負重前行,定當恨惜追悔。
閱讀更多 京博國學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