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古诗词表现了若隐若现的景物或者作者的心情,让你难以忘怀?

三乡传奇


感谢提问!

在我看来应该是崔护的《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其中“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两句表现的心情最难以让我忘怀。这两句很好的呼应了“后来,我总算学会了如何去爱,可惜你早已远去消失在人海,后来终于在眼泪中明白,有些人一旦错过就不在。”这句歌词。

据研究,人的一生会遇到约2920万人,两个人相爱的概率是0.000049,所以,这种“春意正浓,而我却怅然离去”的感觉很让人揪心,唯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不要有那么多错过……


有译思


若隐若现?不是有那句很广为人知的,“草色遥看近却无”。全诗是: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题目是《早春》,作者是大大大文豪韩愈。

第二句,写的就是刚刚萌芽的细小野草,远远的看,地面上泛着一层嫩绿,近了看,因为每一棵牙苗太细小,又几乎都看不见。

这个算若隐若现吧?

这是写物,看得见形体的物。

—————————

还有一个写心情,看不见形体的心情。

就是李商隐的《锦瑟》,写一种忽明忽暗、忽来忽往、欲现又失的无名思绪,遗憾?惆怅?若有所思、又若有所失,难以捕捉、难以名状。

其中最后一联是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里写的,应该也是一种若隐若现、却又难以名状的心情。


TeaC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金霖读书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 《卜算子·咏梅》

每当读起陆少翁这首词时,我的眼前总会浮现出那片片凋零的梅花,柔嫩的花瓣在凄厉的寒风中辗转成泥的画面。

心中不由得会生出一种惆怅,这种惆怅从何而来我不知晓,是为梅花还是为梅花一样女子的叹息 ,亦或是为陆少翁一生失意坎坷的一生的感慨。

梅花的香味我闻到过许多,但从没闻到过陆游笔下零落成泥碾作尘的那种香味,只能在他的词中一点点的去触摸。

那是怎样的一种香味呢?它不是自诩为“梅妻鹤子”北宋林君复笔下“暗香浮动月黄昏”的那般清幽,也不似王冕诗中“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开的那般热烈。

它默默无闻开在寒冷偏僻的郊外,还要遭受着风雨无情的侵袭,它不想和任何花草去争夺春天的青睐,却还是抵不住它们的恶意诋毁,无奈风雨飘零中飘落泥中被碾成尘土,却依然散发着自己独特的味道。

这香味即便在那寒冷萧瑟的黄昏也让人心旷神怡,这香味即使遭受再多的委屈和欺凌也依然如故。这味道应如尘封了千年的美酒佳酿般甘醇,如磨砺了万年的璞玉般闪耀着光芒。

这看不见摸不着的香,总会在某个时刻让人不由得心里升起一种惆怅!


寻梦筑桃源


张继的枫桥夜泊中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杜甫秋兴中的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杜牧秦淮夜泊中的烟笼寒水月笼沙。


云锦刻丝江南


苏轼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写出了“似花非花”的朦胧意境。刘禹锡的《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写出了风平浪静的洞庭湖的朦胧美。


一文读书


我最难以忘怀的是苏轼的《江城子》,当时读的时候就被作者对亡妻深深的悼念之情所震撼,至今想起仍然感觉到全词满满的思念与无奈。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开篇就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把读者拉入了无限的哀思。“茫茫”、“凄凉”像一张凄苦的大网把人罩入其中,和作者感同身受,不可自拔。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作者思及入梦,梦中依稀看到妻子仍然坐在原来的轩窗边梳妆打扮,彼此只能默默的看着,却无只言片语,惟有止不住的泪水打湿眼眶。作者在梦中与妻子泪眼相对,这场景在现实中已不知多少次的出现,和妻子却天人永隔,怎能不令人心痛。


作者通过诗人特有的语言,描述了自己梦中与忘妻相见的情景,渲染出诗人对亡妻无限的思念,思念是如此的强烈才会引诗人入梦,入梦后的相顾无言又反衬出诗人中对生命易逝,光阴荏苒的无奈,不愧为为千古有名的悼亡词。


小河幽镇0909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这首陆游怀念表妹的诗,这两句尤其感人,甚至让人心酸。诗人看着桥下的绿波,眼前仿佛出现了唐婉的倩影,这种若隐若现的感觉虽是虚幻,但却让人不忍走出这种幻象。其中陆游的多少思念,多少哀愁只能靠这种幻觉来打发,想来让人唏嘘。


冰心杂文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妙龄女子在春日清晨守候,看到纷飞的花瓣随细雨翩跹起舞,心中思念着情郎,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阿柚一荤一素


苏轼的《望江南·超然台作》让我难以忘怀。

不仅是里面若隐若现的烟雨景色吸引了我,作者变化复杂的感情也感动了我。💗

朦胧的烟雨景

词的上阕以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风细柳斜斜”,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老。“试上”二句,直说登临远眺,而“半壕春水一城花”,在句中设对,以春水、春花,将眼前图景铺排开来。然后,以“烟雨暗千家”作结,居高临下,说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于是,满城风光,尽收眼底。尽管春天已过半,但是暮春濛濛细雨之色依然让人神往,一个“暗”字,不仅写出了景色的朦胧,也暗示了作者心情灰暗复杂的感情色彩。作者写景,注意色彩上的强烈对比作用,把春日里不同时空的色彩变幻,用明暗相衬的手法传神地传达出来。

复杂多变的情感

下片写情,乃触景生情,与上片所写之景,关系紧密。“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进一步将登临的时间点明。寒食,在清明前二日,相传为纪念介子推,从这一天起,禁火三天;寒食过后,重新点火,称为“新火”。此处点明“寒食后”,一是说,寒食过后,可以另起“新火”,二是说,寒食过后,正是清明节,应当返乡扫墓。但是,此时却欲归而归不得。因为他在宋神宗熙宁七年,由杭州移守密州,离京城很远,离故乡更远,而且还是被贬的,岂能随便走人?这两句词情荡漾,曲折有致,寄寓了作者对故国、故人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写作者为摆脱思乡之苦,借煮茶来作为对故国思念之情的自我排遣,既隐含着词人难以解脱的苦闷,又表达出词人解脱苦闷的自我心理调适。

“诗酒趁年华”,进一步申明:必须超然物外,忘却尘世间一切,而抓紧时机,借诗酒以自娱。“年华”,指好时光,与开头所说“春未老”相应合。全词所写,紧紧围绕着“超然”二字,至此,进入了“超然”的最高境界。这一境界,便是苏轼在密州时期心境与词境的具体体现。

总结

这首词情由景发,情景交融。词中浑然一体的斜柳、楼台、春水、城花、烟雨等暮春景象,以及烧新火、试新茶的细节,细腻、生动的表现了作者细微而复杂的内心活动,表达了游子炽烈的思乡之情。将写异乡之景与抒思乡之情结合得如此天衣无缝,足见作者艺术功力之深。

而且,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是典型的借景抒情。上片之景,有“以乐景衬哀情”的成分,寄寓作者对有家难回、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怅惘。更重要的是,整首词表达思乡的感情,作者以茶聊以慰藉尤其突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