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試乾貨丨中學《學科知識與能力》教學設計示例之化學

小編的小闊愛萌,教學設計作為中學《學科知識與能力》中的重要大題,可以說是至關重要了

筆試乾貨丨中學《學科知識與能力》教學設計示例之化學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送上中學《學科知識與能力》教學設計示例之化學(內含初中和高中兩個學段)給大家參考,希望小夥伴們能夠從中學到知識或者技巧,祝大家早日拿證。


初中化學


《氧氣》——氧氣的化學性質

課文來源:人教版《化學》九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課題2


教學建議:

1. 重點是氧氣的化學性質及化合反應的概念。以氧氣的化學性質為核心,通過氧氣能發生的一些具體的化學反應,歸納出化合反應、氧化反應的概念。

2. 教師可以通過演示實驗,組織學生觀察、描述記錄實驗現象,採用邊實驗、邊觀察的方法學習氧氣的化學性質;通過對比幾個化學變化,引導學生根據實驗結果,分析概括歸納出化合反應與氧化反應的概念。

3. 對氧氣的化學性質的認識必須通過觀察實驗來獲得:通過帶火星的木條復燃的實驗推斷氧氣具有助燃性,便於學生理解硫、鐵絲在空氣、氧氣中反應現象不同的原因,通過分析原因還可以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混合物、純淨物的概念。


有關資料:

1. 鐵絲與氧氣在點燃條件下發生反應,會生成高溫的四氧化三鐵,為了防止炸裂瓶底,需要在瓶底放一層水或者細沙;

2. 化合反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物質生成另一種物質的反應,特點“多變一”;氧化反應:在初中階段,物質與氧氣的反應。


【教案設計】

氧氣——氧氣的化學性質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氧氣的化學性質,瞭解什麼是化合反應,氧化反應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氧氣性質的實驗探究,提高觀察與總結能力,學習探究氣體性質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習化學的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氧氣的化學性質和化合反應的概念


【難點】

文字表達式的書寫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提出問題】假如你去攀登喜馬拉雅山,你會準備哪些必用品?

【學生回答】①厚衣服。因為高海拔地區冷,要做好保暖

②登山繩、防滑鞋。因為可能遇到峭壁等,還要防止在雪地上摔跤

③氧氣瓶。因為高海拔地區空氣稀薄

【教師引導】從同學們的回答中我們已經知道氧氣是一種供給呼吸的氣體,那麼氧氣有沒有其他的化學性質呢?這一章我們就來學習“氧氣的化學性質”。

環節二:新課講授

1. 木炭與氧氣的反應

【教師實驗】將木炭在空氣中點燃,再伸入盛有氧氣的氧氣瓶中,對比實驗現象有何不同?解釋原因?

【學生回答】木炭在氧氣中燃燒更劇烈,說明氧氣是一種能支持燃燒的氣體

【教師實驗】向氧氣瓶中加入澄清的石灰水,觀察到了什麼現象?

【學生回答】澄清的石灰水變混濁了

【教師講授】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說明木炭和氧氣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板書:碳+氧氣點燃二氧化碳)

2. 碳與氧氣的反應

【教師實驗】在燃燒匙中,放入少量碳點燃至燃燒,再將其伸入盛有少量氧氣的氧氣瓶,對比實驗現象有何不同?

【學生回答】碳在空氣中燃燒發出微微弱的淡藍色火焰,在純氧中發出明亮的藍紫色火焰,並且生成一種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

【教師實驗】碳與氧氣發生化學反應,生成了一種帶有刺激性氣味的二氧化硫氣體,並放出熱量。

【學生回答】能否仿照木炭與氧氣反應的文字表達式,寫出硫與氧氣發生反應的文字表達式?

3. 鐵絲與氧氣的反應

【教師引導】非金屬木炭,硫磺都可以與氧氣發生反應,那麼金屬是否也能與氧氣發生化學反應?

【播放視頻】鐵絲在空氣中與在氧氣中的對比燃燒實驗,觀察實驗現象。

【學生回答】鐵絲在空氣中加熱發紅但是沒有燃燒,鐵絲在氧氣中劇烈燃燒,火星四射,發出耀眼的白光,並且生成黑色固體。

【教師引導】生成的黑色固體是四氧化三鐵,並且反應會放出大量的熱,對比前兩個實驗,寫出文字表達式?

【學生回答】鐵+氧氣點燃四氧化三鐵

【提出問題】為什麼鐵絲與氧氣反應實驗時,鐵絲要是螺旋狀的?為什麼要在瓶底放一些水?

【學生回答】螺旋狀可以增大受熱面積,使鐵絲持續燃燒,在瓶底加少量水是為了防止生成的固體物質濺落在瓶底,導致集氣瓶炸裂。

4. 氧氣的助燃性

【提出問題】觀察以上三個實驗,木炭,硫,鐵絲在空氣和氧氣中的反應現象,推斷氧氣具有怎樣的性質?

【學生回答】木炭、硫、鐵絲在氧氣中反應更加劇烈,說明氧氣能夠支持燃燒

5. 化合反應與氧化反應

【提出問題】觀察對比這些實驗的文字表達式,從反應物與生成物的種類來看,有什麼共同點?

【學生回答】都是多種物質生成一種物質的反應,並且都有氧氣參與反應。

【教師講授】我們把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物質生成另一種物質的反應,叫做化合反應,在初中階段,我們把物質與氧氣發生的反應叫做氧化反應。

環節三:鞏固提高

已知鹽酸和氫氧化鈉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這一反應是否屬於化合反應?

解析:不屬於。因為化合反應是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物質生成另一種物質的反應,鹽酸和氫氧化鈉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的反應是兩種物質生成兩種物質的反應。

環節四:小結作業

請學生回答本堂課的收穫:氧氣的化學性質。

佈置作業:根據本節課所學習的氧氣的化學性質來說一說,氧氣在日常生活生產中的應用有哪些?


四、板書設計

氧氣的化學性質

1. 木炭與氧氣的反應:碳+氧氣點燃二氧化碳

2. 硫與氧氣的反應:硫+氧氣點燃二氧化硫

3. 鐵絲與氧氣的反應:鐵+氧氣點燃四氧化三鐵

4. 氧氣的助燃性


五、教學反思(略)


高中化學


《氧化還原反應》

課文來源: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化學》必修1第二章第三節


教學建議:

①學生在初中的時候就已經學習了氧化反應、還原反應,因此在導入本節新課的時候可以採用溫故

知新的導入方式。

②通過讓學生分析有得失氧的氧化還原反應,觀察各種元素的化合價在反應前後有無變化,討論氧化還原反應與元素化合價升降的關係。再通過鐵與硫酸銅的反應,將氧化還原反應擴大到雖然沒有得氧、失氧,但反應前後元素化合價有升降的氧化還原反應,引出氧化還原反應的特徵。

③要認識氧化還原反應的實質,要從微觀的角度來認識。通過鈉與氯氣的反應、氫氣與氯氣的反應,從原子結構的角度討論氧化還原反應與電子轉移的關係,並且從電子轉移的角度給氧化還原反應下一個更為本質的定義。


有關資料:

①氧化還原反應的特徵:反應前後有元素的化合價發生改變。

②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電子的得失或電子對的偏移(即電子的轉移)。

③從電子轉移的角度來看:

氧化反應:被氧化的元素原子失去電子(電子對偏離),化合價升高;還原反應:被還原的元素原子獲得電子(電子對偏向),化合價降低。


【教案設計】

氧化還原反應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 能夠從化合價升降和電子轉移的角度認識氧化還原反應。

2. 理解氧化還原的本質是電子的轉移(得失或偏移);

3. 會用雙線橋法分析氧化還原反應的電子轉移情況。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氧化還原反應的特徵和本質的分析,學習由表及裡以及由特殊到一般的邏輯推理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氧化”和“還原”這一對典型矛盾的深入研究,深刻體會自然現象中的對立與統一關係,樹立辯證唯物主義思想。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氧化還原反應的特徵。


【難點】

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教師提問】回憶一下初中學過的知識,什麼是氧化反應,什麼是還原反應,能不能舉出幾個具體的實例呢?

【學生回答】氧化反應:碳與氧氣、鐵與氧氣……

還原反應:氫氣還原氧化銅、碳還原氧化銅、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銅……

【教師引導】通過大屏幕出示碳還原氧化銅的化學反應方程式:C+2CuO高溫CO2↑+2Cu。在這個反應中,氧化銅失去氧變成單質銅,發生了還原反應。進一步分析,我們發現,在這個反應中碳得到了氧變成了二氧化碳,發生了氧化反應,氧化反應與還原反應是同時發生的,我們就把這樣的反應稱為氧化還原反應。


環節二:新課講授

1. 氧化還原反應的特徵

【提出問題】能不能舉出其它的氧化還原反應?

【學生回答】碳與氫氣的反應、氫氣還原氧化銅……

【提出問題】觀察一下所列舉的幾個化學方程式,除了得失氧之外,從化學價的角度思考什麼是氧化還原反應?

【學生回答】得氧元素髮生氧化反應,元素化合價升高;失氧元素髮生還原反應,元素化合價降低。

【教師引導】由此可知,氧化還原反應的特徵就是有元素化合價升降的變化。

【提出問題】鐵與硫酸銅的反應是否屬於氧化還原反應?是不是隻有得失氧的化學反應才是氧化還原反應?

【學生回答】是,鐵元素、銅元素的化合價都出現了變化。可知並不是只有得失氧的反應才是氧化還原反應。

2. 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

【提出問題】為什麼在氧化還原反應中會出現化合價的升降變化?元素化合價的升降與什麼有關?

【學生回答】元素化合價的變化與得失電子(電子轉移)有關。

【教師引導】那麼就從原子結構的角度揭秘在氧化還原反應中,元素的化合價為什麼會發生變化。

【提出問題】金屬鈉在氯氣中燃燒生成NaCl,從原子結構示意圖的角度思考NaCl是怎樣形成的?

【學生思考,教師講解】,從原子結構來看,鈉原子的最外電子層上有1個電子,氯原

子的最外電子層上有7個電子。當鈉與氯氣反應時,鈉原子失去1個電子,帶1個單位正電荷,成為鈉離子(Na+);氯原子得到1個電子,帶1個單位負電荷,成為氯離子(Cl−)。這樣雙方最外電子層都達到了8個電子的穩定結構.鈉元素的化合價由0價升高到+1價,被氧化;氯元素的化合價由0價降低到-1價,被還原。在這個反應中,發生了電子的得失,金屬鈉發生了氧化反應,氯氣發生了還原反應。(教師講解並板書,利用雙線橋法)。

【提出問題】氫氣在氯氣中燃燒生成HCl,從原子結構示意圖的角度思考HCl是怎樣形成的?

【學生思考,教師講解】從原子結構來看,氫原子最外層有1個電子,可獲得1個電子

而形成2個電子的穩定結構。氯原子的最外電子層上有7個電子,也可獲得1個電子而形成8個電子的穩定結構。

這兩種元素的原子獲取電子難易程度相差不大。在發生反應時,它們都未能把對方的電子奪取過來,而是雙方各以最外層的1個電子組成一個共用電子對,這個電子對受到兩個原子核的共同吸引,使對方最外電子層都達到穩定結構。在氯化氫分子裡,由於氯原子對共用電子對的吸引力比氫原子的稍強一些,所以,共用電子對偏向氯原子而偏離於氫原子。因此,氧元素的化合價從0價升高到+1價,被氧化;氯元素的化合價從0價降低到-l價。在這個反應中,發生了共用電子對的偏移,氫氣發生了氧化反應,氯氣發生了還原反應。(教師講解並板書)

【提出問題】根據以上的分析,能不能從電子轉移的角度重新定義氧化還原反應?

【學生回答】有電子轉移(得失或偏移)的反應,是氧化還原反應。(教師總結並板書)

【提出問題】能不能從電子轉移的角度分析鐵與硫酸銅的反應?

【學生回答】鐵元素失去2個電子,化合價升高,發生氧化反應;鐵元素得到2個電子,化合價降低,發生還原反應。(教師板書:利用雙線橋法)

筆試乾貨丨中學《學科知識與能力》教學設計示例之化學


環節三:鞏固提升

【提出問題】有人說置換反應、有單質參加的化合反應和有單質生成的分解反應全部屬於氧化還原反應,你認為這個說法正確嗎?請說明理由。

提示:正確。因為在這幾類反應中,反應前後前後都有元素化合價發生變化。環節四:小結作業

請學生回答本堂課的收穫:氧化還原反應的特徵、本質,學到了什麼?佈置作業:課下思考,四大反應類型與氧化還原反應有什麼關係。


四、板書設計

筆試乾貨丨中學《學科知識與能力》教學設計示例之化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