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最伤孩子,很多父母却常挂在嘴边,改不了


导语

在其他父母眼里看来,这位来自北大的高材生王猛(化名)符合所有别人家孩子的特征。从小到大他的学习成绩都是班里数一数二的,高考的时候甚至还成为了当地的理科状元,被北大最好的专业录取。

不仅如此,在读完本科后他还赴美留学,成为了美国顶尖大学的研究生。

这句话最伤孩子,很多父母却常挂在嘴边,改不了

案例分析

这位主人公的人生经历相信不仅是父母非常的羡慕,很多同龄人可能也非常羡慕。但是就在这一切都看似很完美的背后,却是王猛和父母的决裂。早在十多年前他不再回家过年,六年前他拉黑了自己父母的所有联系方式。

最后他还决定一个人到北京大学读心理方面的博士,来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为什么王猛最后会做出这样的决定呢?其实这一切都和他从小接受的家庭教育有关。他写下了万字长文,描述了自己在小时候和父母的那些经历。

其中最令人感慨的就是,他认为自己从小就在父母的过度关爱中成长,即便是取得了成功,但是他背负的实在是太多了,让他的心里长期承受着很大的压力。

王猛之所以在后来会选择和父母决裂,也是因为他觉得父母对于自己的关心和爱护实在是超出了他的承受范围。父母总是说:我这都是为了你好。看似非常的无私,但是这一种被无限放大的关爱,只会让所有幼小的心灵承受着他们本不该承受的压力。

这句话最伤孩子,很多父母却常挂在嘴边,改不了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在《情感勒索》一书中说到:情感勒索是一种非常有利的操纵方式,和我们亲近的人通常用它直接或者间接地威胁我们,如果我们不顺从他们,他们就会惩罚我们。

而这种情感勒索,是很多父母无形中会用到的。因为在亲子关系中家长想要成为主导者,他们用感情支配着自己的孩子,希望孩子成长为他们所期望的样子。

家长的这种情感勒索又究竟会对孩子造成哪些不利的影响呢?

1.让孩子的内心不断地压抑

德国著名的思想家歌德曾说过:人是怎样变怎样对待他,他变还是那样的人。一个人能够或应该怎样便怎样待他,他便成为能够怎样或是应当怎样的人。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从来没有想过孩子究竟需要什么,只是一味地用感情勒索把他们绑架起来,让孩子朝着他们所指定的方向前进。一旦孩子中途想过反抗,家长便会加深这种情感,让孩子感受到深深的压力和自责,以至于孩子在最后越走越累,越走越孤独。

这句话最伤孩子,很多父母却常挂在嘴边,改不了

2.孩子容易产生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提出的。它主要是指人们因为重复的失败或者惩罚而造成的一种任人摆布的行为。如果家长长期因为孩子取得失败而责备他们,孩子就会逐渐的失去信心,产生自卑感。最后孩子会越来越感到无助,做什么事情都会先否定自己,很难再相信自己。

其实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当放下这种情感勒索,用正确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

这句话最伤孩子,很多父母却常挂在嘴边,改不了

家长应该如何在教育孩子时正确地表达自己的爱呢?

1.让孩子拥有自由的选择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肯定要对孩子进行及时的引导或者是教育。但是这并不代表着要全权操纵孩子,他们很多时候也有自己选择的权利,也有自己发展的权利。家长应该适当地给孩子留出机会,留出自由,让他们也有自己独立成长的空间。

这句话最伤孩子,很多父母却常挂在嘴边,改不了

2.和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

家长与其用情感勒索的方法,还不如经常与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在沟通的时候家长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孩子内心究竟在想什么?他们又真正需要什么?只有当家长清楚地了解到孩子的想法后,才能给予孩子他们所需要的。

当然在沟通的时候,家长也应该适当地表达自己对孩子的期望,因为当孩子得到了家长的尊重,他们自然也会理解家长对他们的付出和爱。

这句话最伤孩子,很多父母却常挂在嘴边,改不了

总结

家长对于孩子的爱自然是伟大的,是深沉的,但是家长在表达爱的时候也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方式方法。很多时候如果表达过于激烈或者是强烈,反而会让孩子倍感压力,在最后可能还会适得其反。

所以爱的表达很多时候也是需要技巧的,家长们不要把所有的爱都浓缩为一句“都是为了你好。”这不仅会疏离亲子关系,还会让这种爱成为一种“情感勒索”。


育儿问题欢迎投稿,娜娜为您出谋划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