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写作业,孩子的小动作多到停不下来,哪儿出了问题?

说起孩子写作业,估计不少家长脑海里就蹦出两个字“磨蹭”!


“一会儿抠鼻子”

“一会儿挠头发”

“一会儿玩橡皮”

……


总之,不是摸摸这儿就是动动那儿,明明半个小时就写完的作业,非要拖到一两个小时。不管家长是威逼还是利诱,就是不管用!


想必看屏幕前的你小时候也被贴过“小动作多”的标签吧?(常爸小学时虽然成绩很好,但总被老师投诉“小动作多”,所以特别怕家访和家长会!有同样问题的朋友握个爪 ^_^)我想查查对于这个问题,如今父母们经常会参考的一些育儿资源会怎么建议,就打开了X音和一些大V微博微信号,没想到大部分文章单靠着几句对孩子的描述,就断定是感统出了问题。


有个孩子还被精确到是“触觉失调”,需要用专业按摩手法每天给孩子按摩40分钟,还推荐给家长一个收费视频,并且保证这套方法能很有效地改善孩子的情况。


有理有据有解决方法,看起来是不是解决了家长的一大心头之患?


且慢!


判断一个人感统是否失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没有哪一个专业的评估机构,敢凭父母几句话就下结论。而且孩子之所以小动作多原因有很多,不能绝对就说是感统出了问题,更不应该盲目去当“病”来治。

跟小马君聊起这个话题,才知道他自己小的时候也是个小动作极多的人,没少因为这个被老师和家长批评。作为一个过来人,对此他可谓是感同身受:比如,孩子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小动作,家长们都想过吗?会不会因为写某些作业时觉得时间特别难熬?是不是上课没听懂但又不敢说?又或者……


还有即便是大人,电脑上敲字的时候忍不住抖腿,思考问题的时候习惯性转笔,把手指掰得嘎嘎响……这些是不是也算小动作不断呢?!

听着听着,我突然觉得,那些不分青红皂白只知道骂孩子的大人真是太不讲道理了!赶紧听听小马君来讲讲道理:


❶ 小动作,可能只是孩子缓解情绪的手段。


❷ 觉得没意思、不公平等时候,都可能会促使孩子增加小动作。


❸ 想要减少孩子的小动作,家长首先要言出必行。


大小孩子都少不了做点小动作,但这并不代表我们都应该去训练感统,那么没有病,却小动作不断的孩子的脑子里到底在想什么呢?


我这个过来人就跟大家分析分析。


小动作缘起之一:“这事儿真没意思”


孩子小动作多最常见的两个场景,第一个是老师上课的时候,第二个就是回家做作业的时候。你有没有听说哪个老师反馈孩子在考试的时候小动作多的?反正我是没见过,为什么这种情况很少见?


因为人会本能地更关注价值高的东西。考试的时候,时间就是分数,多一分钟就是赚到。这时候,孩子哪里舍得用小动作去填充呢?


反观做作业和上课的时间,在一部分孩子眼里就显得无足轻重。多听或少听一分钟差别不大,拿什么装进我这无处安放的青春?最方便的莫过于做做小动作喽!


所以,孩子在某个时间段里小动作多,很可能是因为当下的事情在他眼里压根儿“不重要”。


Q:

那么问题来了,怎么办呢?


A:

为时间增值。


这里“增值”的意思是要让孩子觉得某个时间段有价值——只是家长一人觉得重要没有用。


注意,这里有一个要点:家长一定要信守承诺。


当孩子成功地摆脱小动作为自己挣来游戏时间时,家长要保证他有绝对的支配权。


说起这里,我就想起自己“不堪回首”的儿时经历。


只要我提前写完作业,我妈总能变出一堆“课外作业”完美地挤占我的撒欢时间。我妈美其名曰“艺多不压身”,但我也不傻。


自从深谙“效率越高,作业越多”后,我越来越磨蹭了,虽然也不能出去玩,但至少不用做额外的作业了。


所以,如果你真的希望孩子不磨蹭,少一点小动作,就一定要说到做到。


关于时间规划上,不用做得很细,粗线条的规则+一定的考核标准就够了。


如果我是家长我会和孩子约定几件事情:


1

最晚几点必须睡觉


有一部分孩子喜欢一开始很磨蹭,到很晚了才发现明天要交的作业还有一堆没完成,就开始挑灯夜战,很伤身体。


足够的休息,对孩子的重要性想必各位家长比我还清楚。因此,一定要和孩子约定一个最晚的上床时间,并且让他知道这个点之后真的不能再做作业了。


这是一个底线。


2

今天晚上我们要完成的东西有哪些


不需要给孩子规定具体先做语文还是先做数学,他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顺序,但是对于一个晚上要完成多少一定要事先约定,这样孩子会做得更有效率。


对于孩子省出来的时间,要约定好目标,或者许诺孩子“你想干嘛干嘛,只要保证在约定前的时间睡觉就行了”。


3

制定考核标准,保证作业质量


有家长会担心:“我家娃会不会为了玩游戏,快速做完作业不考虑质量?”


这是很有可能的,所以还需要和孩子事先约定明确的奖惩制度:


作业中发现了多少错误,那么该周或者之后几天的自由支配权就没有了;


如果连续几次都非常好,就可以降低抽查的频率等等……


这么做的好处,是让孩子知道如果自己磨蹭再做小动作,会损失巨大。做作业的时间价值也无形中被放大了,孩子会自己衡量,想办法克服小动作。


小动作缘起之二:“这事儿不公平”


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小时候和父亲的一次大吵,简单地情景还原一下:

小马君

上课、写作业,孩子的小动作多到停不下来,哪儿出了问题?为什么我在做作业的时候,你就能在隔壁嗑瓜子看球赛?

我是你爸,你长大了也能这样。

上课、写作业,孩子的小动作多到停不下来,哪儿出了问题?

虽然我爸次次理由都是这个,还说得理直气壮,可当时我就是觉得很不公平(现在想想更觉得不公平了)。


于是,每当我爸催着我写作业的时候,我就在自己房间里假装认真写作业。但事实上,我只在草稿纸上画图玩儿。


为啥呢?因为我觉得磨蹭一会儿才对得起自己,才公平。做小动作成了我寻找内在心理平衡的最佳方式。


但是当我同学和我一起做作业时,我绝不会磨蹭。虽然有时候也不想写了,但看到同伴奋笔疾书,自己也不好意思说累。


让孩子的内心真正感受到公平,是减少小动作的一大前提。


看到这里,做家长的你也可以反思一下:“我给孩子创造公平的环境了吗?”


如何创造这样的氛围?我有2点建议:


① 把你的部分工作和孩子做作业的时间放在一起,让孩子看到你的忙碌和专注,这样他也会觉得公平。


② 让老大和老二一起做作业,互相比赛和监督。


大部分情况下,做作业都是痛苦的。在这种情况下,感受到公平,或者能够拖着别人一起痛苦就非常重要了。


千万不要给孩子“我是天底下最可怜的人”这种感觉。


否则,他只能通过小动作或者别的方式找一些心理平衡,缓解心中的“不公平”。


小动作缘起之三:“这是我的小秘诀”


每个孩子体质、心理发育程度都不同,行为模式也不一样,有视觉型的,有听觉型的,也有感觉型的。他们的学习方式也不一样。


确实有一部分孩子很难坐着安静地学习,比如我。


小时候就很难坐着把语文的课文给背了,而是必须拿着课本在家里走来走去。另外我是一个偏听觉的学习者,很多东西我光看文字是记不住的。我必须要去看一段视频,或者在网上搜别人讲解的视频,听一遍才能搞明白。另外,当我遇到难解的数学题时,就喜欢转笔。如果强按住我的手,我就很难专注地去思考。


之前曾看过一些文献,有提到过小动作有时是有自我安慰作用,帮助其更专注的。对于我来说,转笔就是保持专注的小秘诀。

如果你的孩子也是类似的情况,那么请你不要只专注在让他不要做“小动作”。


多观察、多和孩子交流,发现孩子到底有哪些困难,理解他的行为。


你也可以逼自己换一个视角,问一问自己:“孩子的‘小动作’有没有在学习上帮助到孩子?”这样你才能够真正地理解和帮助到孩子。


最重要的是,不要把孩子的“小动作”看成一种“病”,否则多半都会“有病乱投医”,继而“赔了夫人又折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