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泰安援鄂医疗队员苏晓燕:这个娇小的“大白”让人很暖很安心

1月28晚,正在黄冈救治患者的医疗队成员,拍下了这样一张照片:白色的被子,白色的隔离衣,蓝色的口罩,像是电影里的“大白”,只有一双手和一双眼睛露在外面,低垂的肩膀显得很疲劳,但那双眼睛却笑得弯弯,充满了喜悦。

山东泰安援鄂医疗队员苏晓燕:这个娇小的“大白”让人很暖很安心

这张照片中的主人公叫苏晓燕,是山东援助湖北医疗队中的一名成员。这一天,她已经在工作岗位上工作了21个小时了。而这张照片,只是她连日来劳碌工作的一张缩影。

从医26年,她始终冲在护理第一线

1月25日,大年初一,正是万家团圆的时刻。然而疫情当前,泰安市从感染科、重症医学科、呼吸科等选派了8位医护人员紧急飞往湖北,驰援当地新冠肺炎疫情救治工作。

早早写下请战书的苏晓燕,成为了其中的一员。从非典到H7N9禽流感,再到新冠肺炎,作为一名在重症医学科工作了26年的医护人员,泰安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副护士长苏晓燕,一直都冲在护理的第一线。这一次,也没有例外。

到达武汉的时候,已经是晚上11点钟,淅淅沥沥的雨水让这里更增添了几分冷清。但是医疗队的成员们都无暇顾及这些,又坐上了大巴,连夜赶往黄冈。

山东泰安援鄂医疗队员苏晓燕:这个娇小的“大白”让人很暖很安心

凌晨3点,终于到了黄冈。短暂的休息后,早上7点,他们已经起床准备培训。

因为是第一批医疗队,很多工作都要从零开始。没有正式收治病人之前,苏晓燕负责物品的归类和消杀。

物品归类,看起来很简单,但是物品杂、乱且不说,连货架都没有,放在地上占用空间大,堆在一起又耽误后期使用。面对这种情况,苏晓燕想到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用收纳箱,把物品分类放置,再一层一层摞上去,既节省了空间,又能让人快速找到物品。

在整理中,苏晓燕还发现,装吊瓶的瓶套不够了,她就随手用绷带制作成“瓶套”,解决了燃眉之急。

就像苏晓燕说的,“办法总比困难多”,面对问题,不慌张、不抱怨、积极解决的精神,让医疗队顺利完成前期准备工作,做好了迎接患者的准备。

这个“大白”,不太高大却让人很安心

1月28日,黄冈市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开始收治病人。苏晓燕被分到了重症组,成为重症组3组的组长。“每天精神高度紧张,最长的时候连续工作21个小时,回宿舍时都是凌晨5点钟了。”苏晓燕告诉记者,他们每天面对的,都是病情严重、传染性强的患者,除了用药、吸痰、翻身等,没有家属照顾,护理人员还要还需要帮他们配药、喂饭。

山东泰安援鄂医疗队员苏晓燕:这个娇小的“大白”让人很暖很安心

“在护理岗位上待久了,病人们的心情,我特别理解。”苏晓燕说,面对疾病的恐惧,有一些患者会焦躁不安,会过度紧张,也会无缘无故地发脾气。“别怕,有我们在呢。”这是苏晓燕对患者说过最多的话。

患者看不到她的面容,却能看到她那双眼睛,亮亮的,传递着镇定和爱的力量。

但是患者不知道的是,这位在他们面前坚毅、勇敢、乐观的护士,其实在一开始收治患者的时候,曾经因为见了太多生死离别的场面而整夜失眠,只能靠药物入睡。

既然做了组长,就要以身作则,担负更多。苏晓燕负责协调全组护理工作,护理病人之余,还要统筹管理物资、药品、仪器设备。

在医疗中心,常常会看到这一幕:一个个子小小的医护人员,穿着防护服,提着一袋袋医疗废物去存放,那些医疗废物,甚至比她的身体还要大。她步子不大,行动也谈不上矫健。可是没有人会笑她,反而会觉得,她的背影,显得如此高大。

等到完成一天的工作,交接完毕,这个个子小小的“大白”,又会把这一天产生的垃圾带走。每次上班都是如此,从未间断。

这个“大白”就是苏晓燕,有她在,让人感觉很安心。

紧张的工作,口罩常常是湿透的

治疗的一线,就像是在战场,永远不知道危机什么时候到来。

2月12日这一天,是一个很温馨的日子:11床的老人的生日。

没有家人陪在身边的老人,一大早,就收到了一份简单而珍贵的礼物——一碗热气腾腾的长寿面。

原来,苏晓燕他们一早就知道了老人的生日,为了让他在与病魔搏斗的当下,多一些温暖的力量,他们就为老人送上了这碗面条。

“您慢慢喝,忙完今天的工作,我们来给您过生日。”苏晓燕对老人说。只是这个小小的承诺,却被突然的情况打断了。

6床的病人,拔了气管插管好几天了,突然出现了心衰、呼吸困难的情况,苏晓燕赶紧做准备工作,连接呼吸机管道,操作机器,给患者用上无创呼吸机。

山东泰安援鄂医疗队员苏晓燕:这个娇小的“大白”让人很暖很安心

4床的病人又出现了情况,苏晓燕根据患者的病情,赶紧为患者准备气管插管,连接了呼吸机管道,随后病人又出现了休克,又要开始对其进行大量补液.....

一直忙到交接班,苏晓燕和同事们都还在紧张救治着。

后来,两个患者的情况稳定下来了,医护人员们,却累得几乎要虚脱了。

穿着厚厚的防护服,防护靴,戴着护目镜、双层口罩的他们,在紧张的工作、奔跑、操作中,衣服已经快被汗水浸透。

呼出的气体遇上护目镜,变成了冷凝水,混合着汗水又流下来,在被雾气模糊的镜片上,淌出一条条路径,一低头都能流出水来。

“里面的口罩也经常是湿的,有时候水都会流到嘴里来。”苏晓燕打趣道:这样不喝水也不渴了。

工作很苦,但她总能发掘里面的甜

不敢喝水、不能上厕所,每天被高浓度的消毒液呛地眼泪直流。这是每一位疫情一线医护工作者的工作写照。对苏晓燕来说,每天最幸福的,就是在污染区脱下防护装备的那一刻。

“防护服是不透气的,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常常是贴身的衣服都湿透了。”苏晓燕说,脱掉防护服的那一刻,冻得人浑身直打哆嗦。穿了两层衣裤,脚还是冰凉冰凉的。

山东泰安援鄂医疗队员苏晓燕:这个娇小的“大白”让人很暖很安心

因为长时间戴口罩,面颊被口罩勒出一道道痕迹,还有鼻梁、耳朵,摘下口罩的瞬间疼得直抽气。

刚开始做消杀工作的时候,由于高浓度的消毒液刺激气道,引发咳嗽,造成了她压力性尿失禁。

作为一个有着26年护理经验的“老医护”,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苏晓燕经常总结救治、护理工作,力求发现更简单、有效的工作方法。在隔离病房的工作中,她还积极创新,申报了一项实用新型专利。

面对困难,苏晓燕总是能乐观面对,说累的时候少,说开心的时候多。

“今天有一位患者康复转科了,真替他开心。”

“今天收到了我们医院寄来的食品和防护用品,太激动了。”

“今天5床的病人能下床了,太高兴了。”

工作很苦,但她总能发掘里面的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