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與學校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如何"打家劫舍"

導語:提到學校,大家的腦海中就會湧現出這樣的場景——黃沙漫天的山溝溝裡,一排磚瓦砌成的教室中,傳出郎朗的讀書聲,有不少缺角的校牆擋不住校園裡迎風飄揚的五星紅旗,這就是新中國成立時,大部分地區學校的場景,即使到了今天,太陽還在偷懶沒有升起時,就有即將參加升學考試的學子們藉著月亮的餘光,匆匆的騎著車或者步行的往學校趕去,六點鐘,教室裡已經燈火通明進行早自習,開始了一天的學習,45分鐘一節課,下課的十分鐘匆匆去一趟廁所,喝口水都像打仗一樣,這樣的場景,你熟悉嗎?這好像是隻要接受過教育的中國前後幾代人共同的記憶。但是此時的讀者,你有沒有想過,如果有一天,學校的概念模糊了,大家不用再趕早去學校,

用小時候的全部時間去學習,中年的全部時間去掙錢、實現夢想,用老年的全部時間去休息呢?將現在學習的十幾年,進行"稀釋",學習的"濃度"降低,但時間加長,變成終身學習呢?這就是本文要闡述的,重新定義教育,在未來,我們的學校會變成什麼樣子?

100多年前學校與教育的意義和價值

在談學校之前,我們要來看一下,什麼是教育。有人說:"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有人說"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都對,又都不對,對的是"喚醒"、是"點燃";不對的是,不是外在的刺激,而是內在渴望。

教育與學校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如何

教育需要內在的渴望,如小雞對生命的渴望

教育是潤物細無聲的,就像我們的頭髮、我們的指甲,它是自己每天、時時刻刻都在從內在向外生長的,你雖然每天都在看它,但是卻什麼都看不見,突然有一天發現,呀!長髮都及腰了。孩子的教育更是如此。

我們如今的學校是隨著工業革命而誕生的,1862年北京的京師同文館是中國最早的一所現代意義的學校,1904年清政府才詳細的制定了《奏定學堂章程》,才開始了為期100多年的現代意義的學校。

教育與學校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如何

奏定學堂章程

在此之前,受教育是個別權貴以及地位崇高的人才能接受的,可謂是徹頭徹尾的"精英教育",但隨著現代意義的學校的成立,將教育從少數人的特權變為了多數人的權利和義務,現代意義的學校雖然在今天這樣的社會中飽受爭議,但卻是在100多年前為普通大眾謀取了非常大的福利和地位,也可以說,現代意義的學校完美地完成了時代交予它的任務。

教育與學校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如何

現代意義的學校

當代學校受到的質疑和挑戰

當今的世界強國,在一百多年前,並沒有遭受我們國家的坎坷和災難,他們的工業、文化、經濟在穩定的發展,對現代意義學校、教育的認識要領先我們一步,自然對現代學校的反思也早我們一步。

20世紀60年代左右,蘇聯的人造衛星上天了,作為世界第一強國的美國,自信備受打擊,同時陷入自我懷疑,並開始找原因,為什麼?最後,將焦點鎖定在了教育,現代教育在美國已經實施了很久,但卻沒有結出他們意象當中的果實,打破了人們對現代學校的美好幻想和期待。於是就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非學校運動",伊萬.伊利奇和斯金納都為這場運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同時為未來學校的發展指出了一個方向。

教育與學校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如何

伊萬.伊利奇著作《去學校化社會》

教育與學校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如何

《超越自由和尊嚴的作者美國心理學家斯金納

在中國,雖然我們沒有經歷資本主義,直接跨進了共產主義,但工業的發展卻是怎麼也繞不開的,工業有工業的好處,中國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基礎建設的發展以及如今"基建狂魔"稱號的獲得,都是託工業革命的福,但事物都有兩面性,它也有它不好的毛病,去個性化、去水平化,一切都以效率優先,統一的安排、統一的生產程序、統一的進度、統一的成果,

教育、學校也是一樣,工業化的"生產"人才,讓文化不再豐富多彩,而是千篇一律。

如同希臘神話中的惡魔普羅科魯斯特斯擁有的那張鐵床,它熱情的邀請人們到他的家裡過夜,但是隻有身高與它的鐵床長短完全相等的人才可以入睡,超出鐵床的人被砍掉腿和腳,身高不足鐵床長短的必須要拉伸至與鐵床相等的長度。這就是工業革命背景下的現代學校的模式,也是現在被人們的火力集中攻擊的點。

教育變革的時機

早在前五六十年以前,美國就出現了轟轟烈烈的"非學校運動",雖然他們已經在嘗試、探索新的教育模式了,但最終還是沒有形成很大的影響。

為什麼說,現在是教育變革的時機呢?這就要歸功於互聯網的發展了。如今的中國已不再是100年前的中國,在多個領域已經站在了世界的前端,尤其是互聯網的發展。

教育與學校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如何

互聯網的多維化

如果你是一名教師,你就會有明顯的感受,現在的孩子不好教。為什麼?因為不同於過去,知識由於各個方面的因素,是有斷層的,孩子的所有知識都是由你——也就是他的老師代為轉達的,但是如今,互聯網在各個行業、領域,打家劫舍、彎道超車,在生活中可以說是無處不在了,孩子們可以從任何一個地方獲取知識,尤其是在互聯網上,找到他想了解的知識,找到他想學習的技能等等,當孩子的知識面超過教師的時候,當然覺得不好帶了,這個時候,教師的職責就不再是傳遞知識了,而是陪伴和引導了。

教育與學校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如何

互聯網帶來的支付方式的改變

教育與學校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如何

互聯網帶來的購物方式的改變

正是因為互聯網的發展,這才讓"非學校運動"中的更多的方式和方法成為可能,甚至是已經實現。

近幾年最為火爆的就是"慕課"了。在中國,手機APP"中國大學MOOC"於2014年正式上線,聯合了中國各大高校開設的大型開放式的在線課程學習平臺,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小眾的、個性化的軟件、課程等等,不管是哪一種,

互聯網在即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之後,又將"手"伸到了教育行業,給了教育者一個巨大的挑戰,同時也蘊含著一個巨大的機會。

互聯網背景之下的教育

互聯網讓世界再次縮小,讓文化的交流再次加速,同時教育也將面臨一場新的挑戰和變革。

我們先來設想一下,如果你是一名12歲孩子的母親,早晨起來在做了兩組瑜伽後,從容的給孩子準備早餐,因為上午孩子要去參加他非常感興趣的天文學的課題交流會,孩子為了自己喜歡的話題,早早的起床在溫習前一天準備的發言稿,他一天的學習從此時開始,吃過早飯,去找他的小組成員與輔導員,結束後,在等午飯時,可以再消化吸收一下大家交流的內容,哪些是需要補充的,哪些是他沒有想到的,哪些是被大家一致認可的等等,午飯後,稍適休息,下午要到特殊學校做公益,來完成自己參與的一項社會調查,晚間再跟足球小組的同伴們踢一場暢快淋漓的友誼賽,洗個澡,換身衣服,去參加社區舉辦的化裝舞會。而作為這個孩子母親的你,在這一天的過程中,不會再有為了孩子起床而跟他的鬥智鬥勇,為了讓他好好複習,而讓他放棄所有做家務的機會,為了輔導他的作業,跟他爭的面紅耳赤,最後為了他能有一份好的工作,而對他的學習成績提心吊膽。

這樣的生活可能是現在每個位飽受折磨的家長們最渴望的,但又會懷疑這樣是否可行。

其實,不論是在中國,還是在西方,都已經有這樣的學校存在了。在中國,北京的十一學校,實行"走班制",類似我們前面說的那種情形,固定的老師、固定的班級,但是卻是不固定的學生,2006年興起的伏羲學校、伏羲教育,一改過去死板的課程設置,走出校園,走進大自然,甚至會徒步跨越城市之間,在行進中成長。在西方,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和內華達州的交界處建立的美國深泉學校,勞動與學術同時進行等等。除了這些學校的設置和改革,還有一些在家自學代替學校教育的,全國至今已經有超過20萬了,當然,以家庭自學的這些案例,都是家庭成員已經有了一定的文化素養的。

教育與學校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如何

北京十一學校

教育與學校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如何

伏羲班的徒步教學

教育與學校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如何

美國深泉學校

我們再回到互聯網和教育。互聯網讓學習的課堂不再侷限於固定的教室之中,所以,未來的教育可能沒有教室的存在,沒有"隔壁班"的說法;互聯網讓知識的汲取不再受限,所以,未來的教育可能沒有年齡的限制,15歲的孩子也可能與60歲的大媽同在一個小組,混齡的小組制度可能要比同齡的小組能爆發更強的力量;互聯網讓知識多元化,未來的教育可能沒有了統一的教材,更多的是多方位、多層面、多角度的一個個課題研究和探討,根據自己不同的、感興趣的話題選擇不同的小組進行研究,興趣就是原動力,通過一個方面的導入,讓孩子主動接受、主動研究,文化都是相通的,如果他在這方面的研究受阻,受阻的那方面將又會是他新的研究方向,就像樹木一樣,會有不斷伸出的新的枝幹;互聯網讓信息公開化、透明化,未來的教育可能沒有哪個名牌大學的學歷,博士、碩士的學位,而是由一個個課題的研究或者課程的結業來替代,在達到一定程度後,就可以在社會中從事自己擅長並且喜歡的一份工作......

當然互聯網帶來的變化並不止這些,社會將繼續發展,關於教育的實踐和探索依然在繼續,但可以確定的是,未來的教育,將在互聯網的影響之下,煥發新的力量。

結語:自人類誕生以來,教育從來沒有停止,唯一變化的就是承載教育的方式,無論是原始部落中耳提面命管的教育,還是"成均"和"庠"的存在,再或者今天現代意義的學校的存在,都是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的變革和社會的需要而定的。面對發展如此迅猛的互聯網,我們的生活、購物、工作等等都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那麼,教育在互聯網如此肆虐的情況下,也將面臨一場變革,我們教育的意義以及承載教育的形式也將重新定義。已經有先驅者在為未來的教育做出努力和嘗試了,而你無論在這其中處於什麼樣的位置,都要懷抱這樣美好的願望,落實當下,為中國的教育走向未來的過程奉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伊萬.伊利奇《去學校化社會》

斯金納《超越自由和尊嚴》

薩爾曼.可汗《翻轉課堂的可汗學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