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喜欢的专业与父母希望的不一样,怎么办?

自己喜欢的专业与父母希望的不一样,怎么办?| 自由的含义是什么

有同学问我:

父母和自己想选的专业不一样怎么办?

父母希望我选择经管、计算机等比较好就业的专业;而我对文史/艺术等更感兴趣,想选择这些专业,但也不太确定自己将来会不会依然保持热情。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在专业选择问题上面临困境的人,往往是在以下两个选项中抉择:大众眼中的好专业,还是自己喜欢的专业。困境的存在意味着两个选项各有吸引我们的地方,却又不足以让我们完全说服自己。


所谓好专业,比如金融、计算机,多是通往那些公认稳定、收入高、社会地位高的职业。这进而意味着财富、健康、尊重、自由等幸福的源泉会来得比较容易。这种选择的思路恰符合功利主义的思想——我们的每一个行动都应该以福祉和效用的最大化为依据。不要被中文里「功利」一词的贬义倾向所迷惑,功利主义其实是道德哲学里非常重要也得到许多哲学家支持的立场,也反映了许多实际场景下人们决策判断的依据。


但即使在「功利主义」的框架内,好专业不是显而易见的答案。因为幸福并不简单,效用的计算也很复杂。他人眼中的好专业、好职业,或许确实能带来经济利益、社会地位,可这不代表你就能收获内心的充实、喜悦、成就感——正所谓「千金难买我开心」。你完全有可能手握大把钞票,内心却痛苦不堪。尤其是在你对热门行业毫不感冒甚至颇觉反感的情况下,我们凭什么假定你能顺利完成学业、得到雇主赏识、在这一行业有所成就呢?


自己喜欢的专业与父母希望的不一样,怎么办?| 自由的含义是什么

漫画 | 《尾文字鱼》

另一个选项又如何?跟随本能、喜欢什么就学什么,这一条思路会更好吗?


推崇这种思路的哲学家甚至比功利主义更早,2400 年前的希腊人伊壁鸠鲁(Epicurus)就是其发端,这种思路也被称为伊壁鸠鲁主义


伊壁鸠鲁认为,在判断是否应该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最好的指引就是本能。人是自然的产物,一切应当效法自然。给我们带来快乐(pleasure)的东西,人自然而然地就想追求;给我们带来痛苦(pain)的东西,人自然地就想躲避——也许快乐和痛苦本身就是好与坏的指示剂。所以,如果我觉得学习艺术、文史给我带来快乐,那我就应当去学习它,不用考虑其他复杂的功利、效用的计算。


可是我们还得知道,伊壁鸠鲁同时强调,一时欢愉不应该成为行为准则;人生的目的应该是追求快乐的最大化。这样一来,也许你还是不应该选择给你带来快乐的这些专业,因为或许你求学期间会很快乐,可是一旦毕业,工作没有着落,就会带来更多痛苦。


说到底,问题没有解决啊!

自己喜欢的专业与父母希望的不一样,怎么办?| 自由的含义是什么

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会说,没错,在你该做怎样的选择、成为怎样的人这个问题上,并不存在哲学家或者任何其他人能提供给你的所谓的正确答案。你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完全取决于你自己。


所谓「存在先于本质」,即是说人首先来到这个世界上存在着,然后再为自己寻找本质,寻找自己究竟要成为是什么样的人。毕竟人不像钟表、汽车、笔,这些事物被发明制造出来是有其要实现的目的的——钟表服务于计时,汽车可以代步,笔则用于记录。


而人呢?

没有人可以为我们划定一个目的,除了我们自己!


萨特进而说,如果人作出的决定不是源自自己,而是随波逐流、未加反思,把他人的理想和道路采纳为自己的目标,那就是在「

沉沦」。我们为自己作出选择的时候,该清楚地知道选择的理由,并为之负责到底。


这意味着,如果你选择了好专业而最终过得不快乐,你得接受这是自己的决定;如果你选择了喜欢的专业,而最后与财富、地位无缘,你也得接受这是自己的选择。


这就是自由的含义——它宝贵,却也沉重。

自己喜欢的专业与父母希望的不一样,怎么办?| 自由的含义是什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