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書店行業怎麼自救?

近年來,我國實體書店行業深受網上圖書銷售的影響,市場規模一直呈下降趨勢。根據報告顯示,2019年我國實體書店呈現負增長,市場規模為307.6億元,同比下降4.24%。


實體書店多元化發展業態一方面為新型實體書店的湧現奠定了基礎,另一方面為多元化閱讀場景的構建提供了無限可能。相比傳統書店,新型網紅實體書店主打時尚年輕創意,更加註重用戶體驗。在設計方面,這些書店摒棄單一的場景設計,更加傾向多元化閱讀場景營造。多元化閱讀場景實現了書店產品和空間的融合,為消費者營造了輕鬆舒適的閱讀環境,提升了他們的審美體驗
第一,實體書店可憑藉AI、數據跟蹤等數字化技術全面瞭解消費者的消費習慣、消費行為等,精準記錄每一位消費者的消費情況;第二,在精準解讀消費者消費行為及習性的基礎之上,實體書店可針對消費者的不同消費需求,組織商品、提供服務、推送信息,為其提供個性化精準服務,從而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
●讀者不讓書店死,書店就不會死

●我們需要經常去書店,就像去大型百貨商場一樣,隨便逛一下,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而這是網購無法體驗到的

●沒有疫情,書店的生存環境也並不樂觀。書店自身也要思考突破點在哪

●長遠地講,經過疫情期間的反思,書店會有一個更好的未來

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沒有一個春天不會到來。

高原的3月春寒料峭,青藏高原上最大的書店——西寧幾何書店裡已重現春節前的煙火書香氣:讀書寫作業的年輕人坐滿了書店裡的長條桌,雪域咖啡、時光書屋等區域人們喝著飲品或會友或看書,選購書籍、文具的人隨處可見……

2020年的這個春天,受一場疫情的影響,實體書店再一次站在了生存的岔路口。危機之下,有的發聲求助,也有的奮起自救;有的黯然離開,也有的選擇了堅守,期待迎來新一輪的春暖花開。
發聲求助

受疫情影響,全國範圍內大多數實體書店在春節前都閉店歇業了。2月24日,單向空間在微信公號發出求助信:《走出孤島 保衛書店丨堅持了15年的單向求眾籌續命》。

信中說:“截止到2月24日,在疫情蔓延的一個月裡,我們僅剩的4家實體書店只有北京朝陽大悅城店開始營業,北京東風店、杭州樂堤港店和秦皇島阿那亞店全部閉店,北京愛琴海店已於去年年底停業。而大悅城的整體客流量每天只有平時的十分之一,書店平均每天只能賣出15本書,其中一半還是愛書如命的同事自己買走的。預計書店2月份收入較往年直線下滑80%之多,對這個本來就利潤微薄的行業來說,這意味著絕境。”

這段文字讀來令人唏噓,單向空間是幾位媒體人創辦的書店,已堅守15年,據稱原本計劃在2020年慶祝15週年的生日。單向空間在求助信中強調,“書店從來不只是一個賣書的地方,而是一個會鍛鍊心智、存儲記憶、撫慰情感的家園”。並呼籲廣大讀者的幫助,文末是50—8000元不等的單向會員自救計劃鏈接。

幾乎在單向空間發出求助的同時,言幾又、先鋒、1200等書店,也都不約而同地撐不住了。

2月25日,烏托邦書店宣佈結業,店主童興家頗為無奈地說,開書店很重要,但活著更重要。這家書店在嘉興市海鹽縣海濱東路37號,距離中國現代出版業先驅、商務印書館元老張元濟先生的故居,只有不足100米。

關閉書店後,童興家選擇迴歸老本行建材業。在被問到“以後是否還會再開一家書店”時,他回答說“不會了,開書店其實是一件殘忍的事”。

“我無數次想象過結業的樣子,唯獨沒有想到這一種。不過這或許是老天爺給我的一個‘契機’,因為疫情而結業,也不算太過丟臉。”感嘆間,童興家似乎如釋重負。

單向空間運營負責人武延平在接受記者電話採訪中表示,其實之前的求助叫“眾籌”並不準確,後來更正為“會員自救計劃”。這個計劃去年已經開始籌劃,本來準備今年暑期上線,疫情的原因提前了。他表示,後續單向空間將不斷優化內容,承諾的回報也會一一兌現。

目前,單向空間正在建立會員微信群,雖然會員數量暫時還沒有準確的統計數字,一些新書推薦、閱讀推薦、會員的線上商務活動也都陸續啟動。

“目前看,會員自救計劃的宣傳效果和參與程度超過預期。兩個微信公眾號的閱讀量都超過10萬+。”武延平說。

他介紹,本來朝陽大悅城的店是全年無休的,作為緊急措施,也在春節前一天臨時閉店了。當時疫情還不明朗,考慮到疫情緩解後,大家可能還不願意出來,消費信心在短時間內也不一定能恢復,單向空間又嘗試開通了直播、閃購等模式。

“作為一種新的形式,目前直播的效果相對較好。單向空間本身有電商平臺,現在每週做3-5場直播,幾周前開始嘗試以直播形式組織線上沙龍活動。”

3月9日晚,單向空間聯合淘寶直播、薇婭viya共同發起“保衛獨立書店”直播企劃。單向空間創始人許知遠作為當班主播,連線獨立音樂人葉蓓以及南京先鋒書店創始人錢小華、杭州曉風書屋創始人朱鈺芳、重慶精典書店創始人楊一、廣州1200bookshop創始人劉二囍、烏托邦書店創始人童興家,共同為書店業發聲。

武延平表示,在疫情衝擊下,線上線下結合是條路,單向開電商平臺較早,一直在做,這次在產品、內容、服務方面進行了整合。

“直播需要策劃內容,需要團隊。每次直播都要先做策劃,確定賣點,效果有的不錯,有的一般。直播是一種可能性,但不見得能讓書店起死回生,目前還彌補不了之前的虧損。”武延平說。
書店靠什麼活下去?
01.靠定位

從人出發,才能留住人


其實,言幾又一開始就沒有把自己定位成一家書店。


實體書店行業怎麼自救?


比起書店,言幾又看起來更像個大型文化社區。如何建立人與文化、人與生活、人與人之間的連接,一直是它最關心的問題。


也是這樣多維的定位,決定了言幾又的邊界感不強。除了賣書,言幾又有各種各樣的可能性。其實也是因為這樣的定位,讓言幾又在疫情裡反應非常快。


02.靠佈局

未雨綢繆,才能從容不迫


這次疫情,線上佈局變成很重要的突破口。對大多數書店來說,完全是新手上路,慌亂又生疏。但對言幾又來講,線上線下打通的新零售佈局,早就開始了。


2018年的言幾又,就已經實現線下門店和線上電商、社交電商平臺的全渠道網絡打通,眼光很長遠。


實體書店行業怎麼自救?

實體書店行業怎麼自救?

實體書店行業怎麼自救?


為了活下去,很多實體書店開始做會員體系,而言幾又又有優勢。因為早早搭建了成熟的會員系統,已經擁有超過160萬的會員存量。同樣的跑道,起跑線可完全不是一個概念。


除了提前做好了各種準備,轉型上,言幾又的速度也很快。160萬現成的會員,給言幾又在線上的佈局創造了很多便利。


疫情開始後,言幾又迅速建了和讀者直接交流的社群。還第一時間開通了圖書分享直播,搶佔了先機。發起的各項線上活動,粉絲熱情都很高。


03.靠態度

積極應對,才能著眼未來


拍照打卡,和朋友邊喝咖啡邊看書,偶爾參加一些文化講座,走的時候再買一些小玩意...這是幾乎每一個去言幾又的人都會做的事情。


甚至還能在裡面找到理髮店、美容館、照相館、插花工作室、健身房。對我們來說,言幾又的線下店才是核心魅力。


實體書店行業怎麼自救?

實體書店行業怎麼自救?


疫情爆發時,言幾又的損失並不低,畢竟它非常注重線下體驗,但言幾又的態度非常積極,第一時間選擇了正面應對。


先是全力部署門店防疫工作,保障門店的安全。給員工統一配發了口罩、體溫計,消毒液。上崗前統一測量體溫,一有感冒症狀的,暫停上班。


還做了嚴格的地面消毒和空間消毒;所有的安排也在第一時間下達所有門店,集團行政、採購部門全力採購保障。


實體書店行業怎麼自救?

實體書店行業怎麼自救?


疫情得到控制後,現在的言幾又已經有60家門店開始營業了,店裡開始有客人們安靜的閱讀。


實體書店行業怎麼自救?

實體書店行業怎麼自救?

言幾又在每個維度做的積極措施和快速反應,在行業中並不多見。其實這也是最開始我們對言幾又產生好奇的原因。


王曦北:你只有為顧客創造更多的價值,才能在市場中屹立不倒。


“輸血式”直播自救不是長遠之計,學會給自己“造血”才是破局之法。言幾又給所有實體書店帶了個好頭!

黎明前最黑暗,

勝利前最絕望,

成功前最渺茫。

這場疫情像一場殘酷的考試,有人退縮、有人孤注一擲、甚至有人犧牲。但更多人獲得了新生,等疫情結束,我相信,

所有實體書店都會在更高處相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