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富帅诗人前半生享尽荣华,后半生晚景凄凉,下葬时像样寿衣买不起

高富帅诗人前半生享尽荣华,后半生晚景凄凉,下葬时像样寿衣买不起

民国诗人邵洵美被称为最有贵族气质的诗人,学者李欧梵曾这样形容过他,邵洵美比起大部分作家来说是不为人知的,他是“最不符合有社会良知的五四作家典型”。也有人将他身上的人格概括为三种:诗人、少爷、出版家。

一声“少爷”于出生名门的邵洵美来说绝对是当之无愧的,他是“生在罗马”的诗人,含着金汤匙出生的邵洵美前半生享尽了荣华,后半生受尽无妄之灾,晚景凄凉,下葬时都买不起一身像样的寿衣。

他是唯美诗人

1906年,邵洵美出生于上海的一户官宦世家,家门显赫的邵洵美在其十七岁那一年就远赴欧洲留学,后至剑桥大学学习英国文学。他出国留学的前夕,收到了未婚妻为自己织的白色毛背心,为此他写了一首《白绒线马甲》。

高富帅诗人前半生享尽荣华,后半生晚景凄凉,下葬时像样寿衣买不起

这首邵洵美的处女作被发表在《申报》上,他的诗包含情感又不失力量。有人曾将邵洵美的诗比作柔美迷人的春三月的天气,艳丽如一个应该赞美的艳丽的女人。

比起鲁迅、林语堂、徐志摩这些更脍炙人口的大文豪来说,相比之下邵洵美似乎低调的多。作为诗人,他似乎已经被世人遗忘在夹缝中,更多时候他只是被当做陪衬偶尔出现在人们口中。

也许世人会将这位诗人遗忘,珍珠哪怕是蒙尘暂时被盖住光辉,当我们拂开尘埃它依旧熠熠生辉。

高富帅诗人前半生享尽荣华,后半生晚景凄凉,下葬时像样寿衣买不起

他是名门阔少

邵洵美出生显赫,其祖父曾经官至一品,并被任命为使臣出使俄国,外祖父是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洋务运动的重要人物,富甲一方。

邵洵美虽是豪门阔少,为人却一点儿也不像一般顽固子弟,他不仅外表出色,身形俊美,而且满腹才情、文采飞扬,再加之其写的一手好诗。

这样一个“高、富、帅”在当时可是引来许多爱慕者的追求,但由于早年邵洵美曾经被一个交际花陷害并惨遭敲诈“吃一堑长一智”的邵洵美自那次吃亏以后就再也没有出入过娱乐场所,一直循规蹈矩。

学成归国后的邵洵美迎娶了自己的表姐盛佩玉,邵盛两家的再度强强联合,让两个本就显赫富庶的家族缔结的更加深厚。

高富帅诗人前半生享尽荣华,后半生晚景凄凉,下葬时像样寿衣买不起

邵洵美有一句名言:钞票用得光,交情用不光。他为人开朗人情,广交好友,胡适、林语堂、闻一多、徐悲鸿等皆相识相交。家中也总是高朋满座,宾客盈门。

从小优渥的家境,让他在有人有需要时总是立马慷慨解囊,并且从不要人归还,因此在留学生中被传为“活银行”也被誉为“民国孟尝君”。

他是“散尽千金”的出版家

抗战爆发以后,邵洵美将自己的所有精力都用在了出版业上,他先后成立了“金屋书店”、“上海时代图书公司”、“第一出版社”;创办了《时代画报》、《时代电影》、《万象》月刊、《论语》半月刊等多达十几种刊物,并创下同时出版七种刊物的记录。

在1934年到1935年的一年时间里,每隔五天就会有两种刊物问世。邵洵美将自己的出版事业当做一生的事业去奋斗,

即使大多数时候都是处于亏损的状态他也从未因此裹足不前,而是愈加倾注自己的心血和雄厚的财力去经营出版事业。

高富帅诗人前半生享尽荣华,后半生晚景凄凉,下葬时像样寿衣买不起

他利用自己出版的刊物在抗战期间积极宣传抗战思想,在其所创办的《自由潭》撰写了许多揭露敌军暴虐行径的短文,并始终坚持“抗战到底”的思想,甚至是在他的弟弟试图利诱他为日本人做事时,愤怒拒绝之后邵洵美当即就与自己的弟弟断绝了关系。

抗战胜利以后,他对出版事业的热情未曾退却,虽然此时的他财力早已大不如前,很多家书店和出版社都因为资金不足的原因而撑不下去只能关门。

但是,我们无法否认的是他用尽自己的无数家财,出版了如此多的刊物及书籍,这样的壮举在近代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至今无能与之匹敌。

高富帅诗人前半生享尽荣华,后半生晚景凄凉,下葬时像样寿衣买不起

晚景凄凉,死后十七年才得以“平反”

上海解放以后,邵洵美被划定为“工商业主”,并在1958年遭遇了一场牢狱之灾。邵洵美在经济上陷入困境,就在这时自己的小弟在香港身患重病,急需一笔治疗费用。

然而此时的邵洵美早已不是当年的洋场阔少了,这个时候的他囊中羞涩为了身患重病的小弟,他不得不向友人讨要自己多年前借出去的钱。

于是,邵洵美写了一封信给自己的一位外国友人项美丽,希望项美丽能够将多年前借走的那笔钱转账到香港给他重病的弟弟治病。但是,谁曾想这封信还没寄到就被人截获,并被恶意解读加以揣测,邵洵美因此锒铛入狱。

被关押在提篮桥监狱的邵洵美在整整四年以后才被释放,此时的邵洵美已经没四年的牢狱生活折磨的骨瘦嶙峋,原本英俊的他身心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不仅满头白发而且患上了肺源性心脏病,终日只能卧床休养。

高富帅诗人前半生享尽荣华,后半生晚景凄凉,下葬时像样寿衣买不起

据他的女儿回忆,当自己第一次见到出狱后的父亲时,几乎是认不出他来。不仅如此,他还失去了自己的家,儿子远去青海支边,妻子与小儿子不得已到南京投靠女儿,他只能与大儿子挤在一间小小的屋子里,凭借着翻译所得的微薄收入勉强度日。

可是不久以后,“特殊时期”下他的日子过的更加艰难,并且被病痛折磨得惶惶不得终日,饱受摧残的邵洵美借诗抒怀,写下“天堂有路随便走,地狱日夜不关门,小别居然非永诀,回家已是隔世人。”

后于1968年离世,一直到其死后的第十七个年头,经有关部门复查,邵洵美得以平反,一旨短短几句话的《决定书》轻描淡写的对其实施逮捕不当、予以纠正。

但是,一切过往皆成云烟,邵洵美已经走了,来时风光无限的他,走时连一身像样的寿衣都买不起,令人不慎叹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