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团购渐火爆 莫让监管成盲区


  今年3月上旬,国家统计局海口调查队开展对社区团购本省农产品的满意度调研,结果显示,九成以上市民对社区团购表示满意,但对产品质量、资金安全有所担忧,社区团长爱心团购零成本运营压力增加,政府需加强市场监管,积极扶持引导。


  “原产地+低价格”
  社区团购受青睐

  家住海口市西海岸的“宝妈”林女士因孩子不到一岁,丈夫又在异地工作,每天买菜成了她较为头痛的问题。
  2019年5月,她接到小区朋友发来的“好友邀请”,加入了小区业主创建的团购群。“起初,这个群里的人数并不多,‘团长’不时会发来蔬菜、水果、鸡鸭禽肉等信息。”林女士说,相比农贸市场,团购群里的产品价格低,并且团长声称瓜果蔬菜大多来自田间地头,团购信息也标明了原产地,看起来很新鲜,“比如一个15斤左右的无籽西瓜,价格才10元。”林女士说,慢慢地,小区团购群由几十人发展到了500人,后来又开了第二个群。
  很多小区业主与林女士一样,对社区团购从一开始的好奇、尝试,再到后来的习惯。“我每天一早就要上班,农贸市场挺远,老人腿脚也不好。”家住海甸岛某小区的王女士说,加入业主吃货群后,她通过小区团购接龙下单买瓜菜、鸡鸭肉等,解决了她家的买菜问题。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因小区进出不方便,王女士等小区的业主基本上都选择了在群里下单采购物资。
  记者发现,社区团购因“原产地+低价格”等优势,备受“上班族”“宝妈”青睐。有业主称,最多的时候,一个月花一千多元团购很正常,因为价格要比超市划算得多。


  社区团长多为业主
  靠“信任+口碑”运作

  社区团购的出现,也衍生出社区“团长”这个新兴职业。而团长大多为小区业主,也是供货商与小区采购者的中间联系人。团长基于社区邻里关系,直接对接生产者和消费者,精简了中间环节,省下抽成和中间运输费用,同时负责建群运营、推荐产品、销售及分发货品、售后服务等。
  团长小李和其他两名团长负责海口龙华区一小区的团购工作已有一年多时间了。他告诉记者,他所联系的产品首先考虑价格,要比农贸市场或超市有优势;其次还要实地查看农产品的质量,有没有过度使用农药;此外,采购中保鲜、运送、仓储等问题也要考虑。
  在小李看来,社区团购最重要的,是有好的产品、好的服务以及好的口碑。“产品从哪里进货,我们在群内发布信息时,会附上货主的地址和电话等信息。”小李告诉记者,通常业主预订后,他们会先把货拉到小区,业主们收货后付款。当业主对产品不满意或产品存在质量问题,通常会将相片和原因私信给他们,均是无理由退换货,然后他再找供货商处理。
  “大家都是业主,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如果产品价格高,或有质量问题,一旦口碑差了,业主就不会再和你做买卖了。”小李说,从供应商拉来的瓜菜,他们都会要求对方提供相应的快检报告,查看是否农残超标。而对一些农村自种或自养的产品,他们也觉得放心。

  遇到问题
  很多人选择“算了”

  在社区团购蓬勃兴起的同时,如何确保团购产品的安全性?记者在调查中发现,除了对社区团长的信任、参照他们的口碑,多数消费者并无更多的确认渠道。
  “虽然供货商宣称他们的农产品天然无公害,但是真是假,我们看不到。”业主张女士提出了自己的担忧,当产品拉到小区分发时,业主们大多只选择通过肉眼看蔬菜是否新鲜,鸡蛋是否破损,很少有人会主动询问或查看相关检测报告。
  业主王先生此前购买了三斤猪里脊肉,前来做客的朋友说了句玩笑话,“这猪扒便宜又新鲜,就是不知道有没有经过检疫”。“我问了团长,他答复这是乡下农户自家养的猪,绝对没问题。”朋友的这句提醒让王先生有点不安,但他还是选择了默认的态度。
  此外,社区团购不时会有家庭式作坊自制食品销售。去年端午节前夕,李女士在小区群里接龙买了七个黑猪肉粽子,拿回家发现,其中一个粽子存在生米的情况,另一个粽子打开一闻都馊了。“当时想着也没多少钱,就没找团长理论。”李女士说,群里虽说贴出了粽子生产者的信息,但生产企业是否有资质,生产环境是否达标,是不是“三无产品”等等,这些对消费者来说无法验证。

  在遇到缺斤短两时,部分业主会碍于面子,涉及金额不大,也不了了之。
     据《南国都市报》
        记者蒙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