築牢外防輸入“第一關”,駐守太原機場的他們好樣的

他們凌晨受命、逆行而上,他們不分白天與黑夜、清晨傍晚,始終堅守外防輸入的第一線,他們就是山西太原機場晉城入境轉運接站聯絡站七人小組,他們為全市人民築牢國(境)外疫情輸入防控的“第一關”。

凌晨受命星夜兼程

“接到電話的時候是晚上11點多,要求半個小時後到市政府門口集合出發。”電話裡,市人民醫院主治醫師、太原機場晉城入境轉運接站聯絡站組長張芸華告訴記者,接到電話,沒有一刻猶豫,簡單跟家裡交代一聲,匆忙收拾幾件衣服,就直奔出門,直到現在。

而其他六個人同樣如此,要求半小時到,所有人全都提前集結就位。

3月21日晚上23時50分,按照上級部門統一指令,這支由市人民醫院主治醫師張芸華、市公安局保安支隊副支隊長楊富剛、市公安局人口管理支隊副支隊長武肖亮、市交通運輸局職員胡斌、劉佳、市人民醫院主管護師蘇二霞、市緊急醫療救援中心急救隊員王淑兵組成的七人小組,正式集結完畢,出發前往太原武宿國際機場。

逆行而上,星夜兼程,次日(22日)清晨5時13分,小組抵達太原並立刻投入戰場。

筑牢外防输入“第一关”,驻守太原机场的他们好样的

七個人也是一道門

太原市武宿國際機場T2航站樓到達廳,一張桌,兩把椅,再加一幅“晉城”字樣的牌子,就是七人小組的陣地,也是晉城市外防輸入的第一道關。

“按照相關規定,對國‘境’外返晉人員全部實行標準醫用救護車點對點專車接送和集中醫學觀察、核酸檢測,而咱們這裡就是直面回晉人員的第一道關,守好它至關重要。”武肖亮告訴記者,航班落地前,如果有相關晉城人員信息,海關、疾控中心包括航空公司就會第一時間將信息推送給他們,他們則聯繫人員所在社區、安排車輛何時到達、哪個位置接收。

筑牢外防输入“第一关”,驻守太原机场的他们好样的

海關和疾控中心工作人員登機檢測後,他們在相應區域接上返回晉城人員,再經過測溫和信息核實登記後,第一時間將人帶至相關區域,送上救護車,專人專車轉運,點對點閉環接觸。

“而咱們目前航班主要有兩趟,一趟晚上十點多,由北京國際機場轉運過來,一趟則在後半夜,多是由國內其他機場過來的,時間並不能完全固定。”楊富剛告訴記者,一套流程下來,最少四五個小時。

“這還是在情況順利,入晉人員填報信息及時準確,同航班沒有任何異常的前提下。如果一旦未及時填報信息或者信息不準確,同航班有異常,這一時間就會無限期拉長。”楊富剛說,遇到任何情況他們必須全程在場,隨時根據情況進行調整。

筑牢外防输入“第一关”,驻守太原机场的他们好样的

“前三天所有人連續熬了三個通宵,第一天咱們就轉接了8個返回晉城人員,直到現在,熟悉程序後,我們的上班時間才調整為早八點到凌晨五點。”武肖亮說。

既是守門人更是連心人

轉運接站聯絡站,除了接人送人,更多的則是聯絡和溝通。在採訪中,記者瞭解這樣兩個故事。

筑牢外防输入“第一关”,驻守太原机场的他们好样的

“那是在23日的中午,我們正準備吃飯,一抬頭就有一個小夥子在東張西望,舉著手機不知所措。我就主動過去,給他打招呼,問他從哪來的。他指了指自己的嘴,擺擺手,讓看手機,手機上寫的是:這裡需要隔離嗎?他又寫了一句:我從境外來。”王淑兵告訴記者,一看這樣的情形,他馬上把小夥子接到轉運聯絡區。

“當時楊富剛和劉佳兩位組員正在值班,一看這樣,放下了飯盒過來,經過溝通大家才發現他是一位晉城人,也是一位聾啞人。”王淑兵說。

咱們用筆寫,小夥子用手機打字,從哪來的?需要去哪兒?都來到多長時間了?一番交流發現,這位聾啞小夥子剛從緬甸回來,因為溝通存在難度,已經在機場停留好長時間了。

“咱們在溝通引導完畢後,馬上聯繫好當地防控部門,安排救護車來接,隨後又帶他去指定的地方休息等待。因為怕他交流不便,我們三個人就輪換陪伴,怕他無聊,就用紙給他寫現在的政策和防護知識。一直到救護車來了,咱們還專門教他七步洗手法,小夥子臨走前,向大家深深鞠了個躬。那一刻,感覺非常真的很暖心。”劉佳說道。

筑牢外防输入“第一关”,驻守太原机场的他们好样的

另一個故事是在25日,一位從英國回來的晉城籍留學生,因為長時間的航班跋涉,又遇到嚴格的檢疫程序和隔離政策,情緒上出現較大波動。

“其實小姑娘很不容易,十八九歲一個人在外留學,30多個小時的飛機不吃不喝,一落地又經歷了三四個小時的檢疫程序,而且也不能立刻回家,需要集中隔離,可能一下子生理心理的壓力過大而繃不住了,有些情緒很正常,我們也很理解。”蘇二霞告訴記者,為了緩解小姑娘的焦慮,他們先是聯繫社區報備,然後又聯繫其家人,耐心解釋政策,細心為她安排休息,慢慢地將對方情緒舒緩下來。

從中午十二點,直到凌晨一點,持續十多小時的電話反覆溝通,現場疏解,最終準利轉接,送至集中隔離點。

“其實在工作中,咱們晉城出去的孩子回來後素質都非常高,我們能非常明顯看到他們臉上的疲憊和不容易,但絕大多數孩子都很堅強也很配合,更不願意給我們添麻煩。我想說的是,他們不僅僅是返晉人員,更是我們的同胞,我們的家鄉人,多點耐心,多點理解,多點包容,一切很快就能過去。”張芸華說。

是責任,是使命,更是擔當

“我們7個人來自不同的單位,但臨時組成的團隊卻非常有默契和集體意識,這種大家一起為一件事努力戰鬥的精氣神特別讓人振奮。”這是記者採訪中,胡斌說的一句話。他告訴記者,雖然工作關係,疫情期間一直在給各個交通站點配送物資,但這一次真正深入一線,才知道抗疫英雄的偉大。

筑牢外防输入“第一关”,驻守太原机场的他们好样的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穿脫防護服,這是個細緻活兒,防護服要外卷,從眼罩到腳套,都得仔細處理,一套下來最少半個小時。機場的工作,最大的挑戰就是航班降落時間各自不同,白天還好,很多航班在凌晨抵達,有的是凌晨一點,有的是凌晨四點,最晚一天,我們到凌晨六點才回到駐地。”

“我們這個團隊成立很短,但戰鬥力卻非常強。全力以赴完成境外入境人員的轉運交接任務,絕不漏一人。守護好全市群眾生命的健康安全。能讓全市人民都能安心幸福的生活,就是我最大的幸福。”楊富剛說。

“能夠加機場防疫小組,和戰友們共同守護好晉城的大門,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作為一名急診科護士,我只是做了我該做的事情,也會繼續做我應該做的事。”蘇二霞說。

“能夠和白衣戰士、公安戰士、交通戰士一起守護晉城的的大門,我很榮幸,連夜把我們的同胞送回家,來回十幾個小時的車程,雖很疲憊,但看到他們回家後臉上欣慰的笑容,我就覺得的努力都是值得的。”王淑兵說。

......

採訪中,太原機場晉城入境轉運接站聯絡站小組成員的責任、擔當和使命精神,無不深深地打動了記者,而隨著外防輸入形勢的進一步加劇,在他們肩上的擔子也更加艱鉅。

據瞭解,截至目前,轉運小組共接待了20餘位由澳大利亞、英國、香港、美國、緬甸等地返回晉城的同胞,所有人員都安全送達晉城指定集中隔離點進行隔離,未造成其他聚集性的接觸。

“我們七人小組沒有今天是周幾的概念,沒有現在是幾點的概念,更沒有現在是白天還是黑夜的概念。必須隨時接聽電話,回覆所有提問,並隨時聯繫確認所有信息。但請家鄉人民放心,我們有信心守護好晉城家門,有愛心服務好每一位晉城人,有決心打贏新冠防控阻擊戰!”

筑牢外防输入“第一关”,驻守太原机场的他们好样的

七人如一劍,誓守第一關。

向他們致敬,也期盼他們早日凱旋歸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