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勝蹟)周穆王陵: 與“倉頡造字臺”齊名的歷史遺蹟

(三秦勝蹟)周穆王陵: 與“倉頡造字臺”齊名的歷史遺蹟

在西安市長安區郭杜街辦恭張村村南有一夯土臺。這就是傳說中的周穆王陵。夯土太封土原呈覆鬥形,由於長期取土,南、東、北三面破壞嚴重,已經變得很不規則:東西最長邊約18米,南北最長邊約35米,高8米。

1986年4月,墓室頂部被挖開,露出磚砌的穹窿頂,頂部高出現在地面約2米。穹窿頂下面為方形前廳,其北為後室,東西有側室,根據墓室形制、磚及封土分析,此墓似為漢代墓葬。

(三秦勝蹟)周穆王陵: 與“倉頡造字臺”齊名的歷史遺蹟

1957年5月31日,陝西省人民委員會公佈周穆王陵為陝西省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清朝乾隆四十一年(1776),陝西巡撫畢沅在陵前豎一石碑:上書"周穆王陵"四個隸書大字。

周穆王,姓姬名滿,是西周王朝的第六代君王。周穆王在位55年,他東征徐戎,西擊犬戎,戰功卓著;又作<>依法治國,對鞏固西周王朝的政權起了重要的作用。

周穆王率領大批隨從,帶著大量金銀玉器,絲綢和手工藝品,浩浩蕩蕩,從長安鎬京出發,周遊天下:東渡黃河直達陰山,繞過河套登上崑崙。往返1.75萬公里,歷經陝西、河南、山西、內蒙古、寧夏、甘肅、青海、新疆。然後跨過崑崙山直達中亞細亞,可謂壯舉!

周穆王西行的路上,受到許多兄弟民族熱情隆重的歡迎。到了西王母之國,西王母在美麗的瑤池設宴款待周穆王,賦詩相贈:

白雲在天,山陵自出。

道理悠遠,山川之間。

將子無死,尚能復來。

周穆王即席回詩云:

予歸東上,和治諸夏。

萬民平均,吾顧見汝。

此及三年 收復爾野。

周穆王在陪西王母遊覽時,乘興寫了"西王母之山"五個大字,刻於崦嵫山(今甘肅天水以西)石壁上。

綜合各書,可知周穆王漫遊天下的故事大致為:他曾駕八匹駿馬馳驅千里,到巨鬼氏之國。在崑崙山成為西王母的座上賓,西王母接受了他的禮物,在瑤池(據說今新疆天池)設宴款待他,併為他唱了一曲優美的歌。他與西王母飲宴唱和,樂而忘歸。後來東南方的徐偃王作亂,他才不得不離開西王母回去平亂。唐代李商隱有《瑤池》一詩專詠此事說:

瑤池阿母綺窗開,《黃竹》歌聲動地哀。

八駿日行三萬裡, 穆王何事不重來?

這詩表達了西王母對周穆王的思念之情。從史書上看,周穆王不僅是一位政治家、軍事家,而且還是一位旅遊愛好者、兒女情長而又完全懂得國家利益高於一切的明君。周穆王西遊也表明:早在公元前近千年,在著名的漢代“張騫通西域”以前,西周已與西域各國和中亞細亞廣大地區有了經濟、文化上的交流,所以這個文物古蹟值得保留。

周穆王陵雖說是陝西省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一直疏於管理,以致雜草叢生,陵土被農民大量取走,陵地完全處於荒煙蔓草之中。沒有人管,到處垃圾遍地,屎糞橫流,野狗出沒,人跡罕至。對這樣一座帝王陵,不應該是這種情況。帝王陵不僅僅是帝王陵寢,它也是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倉頡造字臺作為中國人類文字始祖遺址估計大家不會有異議。

周穆王陵,作為“中國旅遊文化勝地”可能有人感到突然、陌生或不贊同,這主要是因為不瞭解周穆王其人的緣故。希望政府和旅遊文化管理部門的負責人重視起來做出正確的判斷和決策,使倉頡造字臺和周穆王陵得到很好的保護、開發和利用,使這一“姊妹景區或景點”早日與廣大遊客見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