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鑄劍》:向死而生,一部關於復仇的絕唱,一首末路英雄的悲歌

1926年底,目睹過女師大事件、五卅慘案、三.一八慘案的魯迅離京南下,痛恨封建軍閥和帝國主義殘暴的他,在內心的激憤之下創作出了大量振聾發聵的作品,其中有一篇小說尤為特別,那就是《鑄劍》。

與魯迅傳統寫作題材不同,《鑄劍》取材於《列異傳》、《搜神記》、《楚王鑄劍記》等古籍所載的故事“三王冢”,講述了一個子報父仇的故事。十六歲的少年眉間尺,從母親那裡聽說父親因為鑄出名劍而被猜疑的楚王斬掉了腦袋,於是決心拿起父親留下的寶劍去找楚王報仇,卻因優柔寡斷的性格而遲遲不能達成心願。正在這時,他遇到了黑衣俠士晏之敖 ,於是,他割下自己的頭顱交給晏之敖 ,在他的幫助下殺死了楚王,報了父仇。

通過高超的加工和改編,魯迅重新賦予了這個老故事全新的內涵,既寫出了自己呼喚民眾“抽刃而起,以血償血”的激越悲壯,又批判了國民麻木的看客心理,具有明顯的個人風格。殘暴多疑的君王,忍辱偷生的妻子,向死而生的少年,挺身而出的俠士,這四個人物形象互相對比呼應,前後連續,譜寫了一首關於末路英雄的悲壯的讚歌。

《鑄劍》:向死而生,一部關於復仇的絕唱,一首末路英雄的悲歌

殘暴多疑的君王楚王,製造了最原始的仇恨

《鑄劍》整部小說的悲劇起源,源於一個殘暴多疑的君王楚王。楚王得到了一塊異寶,便決計用它來鑄一把劍,用它來保護國家,上陣殺敵和防身,於是他找到了有名的鑄劍師干將,命令他用這塊奇異的鐵塊來打造出一把名劍。

因為被楚王選中,干將只得將鐵捧回家裡來,日日夜夜的鍛鍊,費了整三年的精神,方才練成兩把劍。聰明的干將知道,楚王向來善於猜疑,又極殘忍,這回自己給他煉成了世間無二的劍,他一定會殺掉自己,免得自己再去給別人煉劍,來和他匹敵或者超過他。

干將的猜測沒有錯,當他為楚王獻上寶劍時,楚王第一個就拿他祭了劍,為了怕干將的鬼魂作怪,楚王還將他的身首分別深埋在了前門和後苑兩處地方。

在我看來,劍貫穿著整部小說,鑄劍的原因起於楚王,整個故事的起因也源於楚王,君王想要得到一柄寶劍固然無可厚非,但因為害怕別人也得到同樣的寶劍而殺掉鑄劍師,卻赤裸裸的將他的殘暴、狹隘和多疑展現的淋漓盡致。寶劍的煉成導致了干將的殺身之禍,也為他今後的被殺埋下伏筆。

《鑄劍》:向死而生,一部關於復仇的絕唱,一首末路英雄的悲歌

忍辱偷生的妻子莫邪,拉開了復仇的序幕

干將和莫邪是一對非常恩愛的夫妻。傳說中,莫邪是一個非常溫柔的妻子,每當干將鑄劍的時候,莫邪就會為他扇扇子、擦汗水。她對干將的感情基礎來自於崇拜。她曾對自己的兒子說:“你的父親原是一個鑄劍的名工,天下第一。他的工具,我早已都賣掉了來救了窮了,你已經看不見一點遺蹟;但他是一個世上無二的鑄劍的名工。”

她用夢幻的描述來講說劍成時的情景,“譁拉拉地騰上一道白氣的時候,地面也覺得動搖。那白氣到天半便變成白雲,罩住了這處所,漸漸現出緋紅顏色,映得一切都如桃花”。這個身懷六甲的夫人滿心歡喜,以為夫妻倆能得到君王的獎賞,卻在聽到丈夫的必死之言後留下了眼淚。

莫邪眼睜睜的看著干將向楚王獻上寶劍,然後被殺,天人永隔,她是恨的,但因為身懷有孕,這種恨又不能

即時得到釋放。她所能做的,便是在流淚後隱姓埋名賣掉家裡所有鑄劍的工具,將兩人的孩子撫養長大。

在自己的孩子滿十六歲的時候,莫邪將干將死亡的真相告訴了他,她指點兒子,取出了深藏的另一柄寶劍,為兒子準備好衣衫和行囊,讓他用這柄父親留下的雄劍,去殺死楚王,替父報仇。

在我看來,忍辱偷生的莫邪本身負擔了貫穿前後兩個悲劇的紐帶作用。正是因為她深愛自己的丈夫,卻無法親自為夫報仇,所以莫邪才會在干將死後十六年間,時刻牢記他的臨別遺言。報仇變成了她十六年間的信仰,她因此變得沉重,戴上了重重的枷鎖,直到兒子接過這復仇的重任,她才稍得喘息。

《鑄劍》:向死而生,一部關於復仇的絕唱,一首末路英雄的悲歌

向死而生的少年眉間尺,為復仇獻上了自己的頭顱

作為干將的遺腹子,眉間尺是可悲的,在他的未來裡,沒有其他選擇,當他的母親告訴他自己父親的死因時,他的人生意義就只剩下了義無反顧的復仇。在眉間尺的身上,存在著一種矛盾的氣質。作為一個十六歲的少年,他是優柔寡斷、缺少歷練的,這種優柔寡斷在小說的一開始就鮮明的表現了出來。

當眉間尺聽見偷吃的老鼠終於掉進水翁裡時,他一面覺得它活該,“一想到夜夜咬傢俱,鬧得他不能安穩睡覺的便是它們,很覺得暢快”,一次又一次的用蘆柴將老鼠搗下去;另一方面,當他看到老鼠頻死掙扎時又覺得它可憐,折斷蘆柴將它夾出來;最後當老鼠緩過來似乎要站起來逃走時,他又不覺提起左腳將它踩死,踩死之後又覺得自己作了大惡似的,非常難受,“蹲著,呆看著,站不起來。”

《鑄劍》:向死而生,一部關於復仇的絕唱,一首末路英雄的悲歌

在恨不得老鼠死掉——可憐老鼠將死——踩死老鼠——因自己踩死老鼠難受這整個過程中,眉間尺優柔寡斷的性格暴露無遺。在我看來,眉間尺這種優柔寡斷的性格和又和他得知父親死亡真相後的決絕產生了非常鮮明的對比。

當眉間尺得知真相後,他的全身都如燒著猛火,“自己覺得每一枝毛髮都彷彿閃出火星來,他的雙拳,在暗中捏得格格地作響”,可以這麼說,仇恨為眉間尺優柔寡斷的性格塗上了一抹濃烈的紅色,讓眉間尺整個人變得熱血決絕。

性格是無法在一夜之間改變的,所以在尋仇途中,眉間尺優柔寡斷的性格決定了他瞻前顧後,既想報仇,又不想將其他無辜的人牽扯進來。他害怕自己鋒利的寶劍傷了人,又因為人群的碰瓷、圍觀和譏諷“怒不得,笑不得,只覺得無聊,卻又脫身不得“,進退兩難,離自己的復仇對象越來越遠。

然而刻在心底的仇恨讓他不甘心就此失敗,決絕的那抹紅色讓眉間尺最終毫不猶豫的舉手向肩頭抽取青色的劍,順手從後頸窩向前一削,頭顱墜在地面的青苔上,一面將劍交給黑衣人晏之敖,讓他幫助自己殺死仇人。眉間尺用一種慘烈至壯烈的方式割捨了性格中的軟弱,堅定了決心,向死而生,最終達成目的。

《鑄劍》:向死而生,一部關於復仇的絕唱,一首末路英雄的悲歌

挺身而出的俠士晏之敖,將復仇變成了高級的獻祭

如果說,眉間尺想殺楚王,是出於個人的復仇,那麼,在他一籌莫展之際出現在他面前的黑衣人晏之敖殺楚王的理由,就是為了那些社會上所有和眉間尺有類似遭遇的可憐人。

晏之敖曾對眉間尺講述自己幫助他的理由:“我一向認識你的父親,也如一向認識你一樣。但我要報仇,卻並不為此。聰明的孩子,告訴你罷。你還不知道麼,我怎麼地善於報仇。你的就是我的;他也就是我。我的魂靈上是有這麼多的,人我所加的傷,我已經憎惡了我自己!"

在我看來,晏之敖之所以願意趟這趟渾水,不過是出自緊迫的使命感,即如果不能殺掉楚王這個暴虐的統治者,那麼還會有更多的人像莫邪那樣失去丈夫,像眉間尺一樣失去父親。殺掉楚王,不僅可以幫助一個眉間尺,更可以挽救無數個眉間尺。

正因如此,他將楚王騙至沸騰的金鼎旁,趁其不備劈落他的頭顱,完成眉間尺報仇的願望,又在眉間尺力竭無法完成復仇的時候“從從容容地伸開那捏著看不見的青劍的臂膊”毅然砍下了自己的頭,來幫助眉間尺。等到“待到知道了王確已斷氣,便四目相視,微微一笑,隨即合上眼睛,仰面向天,沉到水底裡去了。”

幫助無數柔弱的孤兒寡母,在他們心中燃起復仇的烈焰卻又能力不足時兩肋插刀,仗義相助,為此不惜獻祭自己,直到殘暴的統治被推翻,哪怕之後仍會有另一個殘暴的統治者出現,至少為民眾贏得了喘息之機,給上位者敲響了警鐘,這才是晏之敖出現真正的意義之所在。

《鑄劍》:向死而生,一部關於復仇的絕唱,一首末路英雄的悲歌

結語

如果說《三王冢》是舊文人的離奇,那麼魯迅的《鑄劍》就是在時代背景下對老故事的全新演繹。故事中以殘暴多疑的楚王、忍辱偷生的莫邪、向死而生的眉間尺、挺身而出的晏之敖為典型人物,以最後楚王被殺,大仇得報為結局,呼喚民眾不畏強權,抽刃而起。

三頭同葬,不分你我,最終都歸於塵土,恰好隱喻了暴政的終結需要付出生命來實現,當民意匯成鋒利寶劍,必然讓腐朽的統治摧枯拉朽,化作塵埃。從這一點來說,“鑄劍”既是整個故事的起因,也是最後魯迅先生想要看到的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