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超大手笔“救市”,为什么带给全世界的不是惊喜而是惊吓

美国超大手笔“救市”,为什么带给全世界的不是惊喜而是惊吓

3月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影响,国际金融市场波动频繁,以美国为代表等多个国家纷纷采取大幅降息、量化宽松等措施,一系列非常规的货币政策引发全球关注。面对高度不确定的内外部环境,我国一方面应密切观察,做好政策储备,严防输入性金融风险;另一方面,应坚持“以我为主”,不“闻美起舞”,努力保持正常的货币政策。

据不完全统计,3月初以来,全球至少已有21个国家及地区降息29次,部分国家甚至降息两次以上。特别是美国,不到一个月时间之内,连续四次采取大幅度动作:

北京时间3月3日,美联储将联邦基金目标利率下调50个基点至1%-1.25%,还将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IOER)降低50个基点至1.1%。

3月16日,美联储罕见地将联邦基金利率下调100个基点到0-0.25%,同时还推出7000亿美元量化宽松计划。

3月23日,美联储发表声明,表示将使用全套工具来支持家庭、企业和美国经济,包括无限量购买所需数量的国债和机构抵押支持证券。

3月25日,经过多次谈判后,美国参议院连夜投票通过2万亿美元规模的第三轮紧急经济救助计划,这将是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救市计划。

美国超大手笔“救市”,为什么带给全世界的不是惊喜而是惊吓

应该说,货币金融政策是应对突发事件带来的冲击以及恢复经济增长的重要政策手段。基于历史视角,面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冲击,各国央行普遍采取强有力的应对措施,如2001年“9·11”事件后的美联储、2003年“非典”疫情后的中国央行、2011年“3·11”地震后的日本央行。与美国被动采取宽松政策不同的是,疫情发生后,我国金融管理部门主动而为,货币金融政策及时有力,针对性强,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良性互动。

一方面,金融体系为实体经济提供了强大的支持。两个月来,在金融管理部门支持下,金融体系充分发挥在资源配置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加快资金汇划、增加信贷供给、强化保险保障等措施,并普遍采取减免息费等手段向实体经济让利,与实体经济共克时艰,为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作出了贡献。

另一方面,我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复工复产有序开展,经济和社会秩序逐步恢复,为金融市场保持基本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撑,为金融业健康稳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面对全球金融市场巨大波动的复杂形势,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这是我国金融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的最根本保证。

从外部看,继2019年之后,全球央行“降息大赛”再一次开启。对美国而言,当前既面临着疫情蔓延带来的短期冲击,也面临着经济长期衰退的巨大压力。在上述一系列政策之后,美国除了出台2万亿美元的财政刺激政策之外,在货币政策上仍将可能加码。如果美国实行负利率,美国国债收益率降至零甚至负值区间,各国金融机构持有的大量美债资产缩水,将可能诱发国际金融市场又一轮巨幅震荡。

总之,美国近期一系列举措,无论是时间节点选择还是政策幅度之大,都超出市场预期,极大影响美国乃至全球金融市场。可以说,美国这些超常规的政策出台,带给世界的不是“惊喜”,而是“惊吓”!

我国虽然对资本账户实行管制,但随着沪港通、深港通、沪伦通等实施,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与海外联系日益加深,全球市场波动将可能对我国资本市场产生影响。因此,我国仍然需要密切观察,做好政策储备,采取措施严防输入性金融风险。

美国超大手笔“救市”,为什么带给全世界的不是惊喜而是惊吓

同时还要看到,我国经济发展既面临短期冲击,也存在长期改革问题。面对疫情的短期冲击,货币政策及时有力,金融服务已经较好地发挥了作用;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还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来逐步解决。在疫情防控工作进入新阶段,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应坚持好法治化、市场化原则,并采取措施防范金融业和实体企业面临的各类风险,金融服务既要到位,也不能过度。总之,要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因此,虽然我国存款准备金率在10%以上,货币政策工具丰富,但在宏观杠杆率有所上升、疫情等因素对物价形成扰动等情况下,货币政策不应“闻美起舞”,应坚持“以我为主”,既要更加灵活适度,也不能搞“大水漫灌”。下一步,我国应继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促进金融资源更多流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在稳增长、防风险、控通胀、调结构等多种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

美国超大手笔“救市”,为什么带给全世界的不是惊喜而是惊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