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愛上網課。在孩子“不愛學習”的背後,暗藏著這些心理需求

我們從不缺愛,缺的是感受愛的能力。

——《感受愛》

這段時間,因為發生疫情,不能按正常的時間開學。為了避免孩子們落下課程,因此,學校安排了學生們上網課。但是,沒上多久的網課,有的孩子就不願上了。父母非常擔心孩子的學習,於是,用各種方法教育孩子要認真學習。

3月3日在河北一小區內,一位孩子因上網課不積極,於是家長訓斥了孩子,孩子一怒之下跳樓輕生。家長怎麼也沒有想到,就因為自己多說了幾句,孩子竟然跳樓!事發之後,孩子的父母精神崩潰倒地,捶胸痛哭,並且連連自責,後悔不已。但是,孩子因搶救無效再也回不來了。

我在網上還看到一個孩子因不想上網課,於是,媽媽想出了一個奇招,她將網課投屏到電視上,在客廳裡擺上桌椅,再用繩子把孩子的身體綁到椅子上,孩子這下跑不了了,不看也得看,想跳樓也跳不了。不知道孩子當時是什麼感受,很明顯,我們能判斷出孩子是不想上的。但是,孩子被繩子綁住了,無力反抗。


孩子不愛上網課。在孩子“不愛學習”的背後,暗藏著這些心理需求

媽媽用繩子把孩子綁起來。


在很多家庭中,都會出現類似這樣的情景。如:

  • 孩子不想上興趣班和補習班,但是父母認為一定要上,不學習怎麼行?
  • 孩子想先玩一會再寫作業,父母認為一定要先寫完作業才能玩,要養成好習慣。
  • 孩子想看其他課外書,父母認為會影響成績,不準孩子看。

總之,父母們都是為了孩子好,於是,千方百計的控制著孩子的行為。在這種控制型的家庭中,孩子只有規則而沒有自由。

當孩子不聽父母的話時,有的父母會命令和訓斥孩子,這會讓孩子感到恐懼,使孩子產生反射性的生物反應。在孩子感到害怕時,一系列的激素會自動讓他們感到憤怒、想要逃跑或不知所措。如打、逃或僵住等等。父母的行為會讓孩子感受不到他們的愛。


孩子不愛上網課。在孩子“不愛學習”的背後,暗藏著這些心理需求

四種養育方式。


一、感覺被愛的重要性。

陶行知曾說,“愛是一種偉大的力量,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裡發出來的,才能打動心靈的深處。”

每個孩子從生下來開始就渴望得到父母的愛。嬰兒會用哭聲來呼喚媽媽,要媽媽給他餵奶、陪伴他。當嬰兒在母親的懷抱中,被母親溫柔的抱著、輕聲與他交談、微笑的時候,嬰兒就能感受到母親的愛,他們會與母親建立起非常好的親子關係,嬰兒就會有安全感。在身體中會產生催產素。

催產素是一種聯繫情感的激素,或者叫作愛的激素,它能夠促進愛的體驗和社交行為。神經科學家發現,催產素會抵消壓力激素的作用,其受體會參與到社交和情緒行為之中,使我們和孩子、父母、朋友甚至寵物產生強烈的情感聯結。而表達注意力、理解、贊同和鍾愛的非言語的情緒線索則會激發催產素。


孩子不愛上網課。在孩子“不愛學習”的背後,暗藏著這些心理需求

當孩子感受到愛,就會產生催產素。


當人們感到被愛的時候,還會讓人們產生更高級別的生理反應。這條通路會搜尋非言語的表情和聲音,當它接收到安全和認可信號時,打、逃、僵即被迫終止。人們會因此感到安全和愉快。只有這個時候,孩子才會放下牴觸的心理。

科學家們還發現:人腦深刻地依賴於社會關係。腦科學研究表明,腦細胞之間的聯結基本是無序的,腦在一生當中都可以產生新的細胞,與其它細胞形成新的聯結。而且腦的組織結構會反映出嬰幼兒與母親或其他主要看護者之間的經歷。


孩子不愛上網課。在孩子“不愛學習”的背後,暗藏著這些心理需求

當孩子被愛時,會產生更高級別的生理反應。


二、感受不到愛的孩子會很孤僻。

如果孩子沒有感覺到被愛,就很難讓別人感覺被愛。無法與自己建立情感聯結的人,也無法與他人建立情感聯結。

哈洛是一位美國比較心理學家,在上個世紀,哈洛和他的同事們做了一系列的著名的恆河實驗。他們把一隻剛出生的嬰猴放進一個隔離的籠子中養育,並用兩個假猴子替代真母猴。這兩個代母猴分別是用鐵絲和絨布做的,實驗者在“鐵絲母猴”胸前特別安置了一個可以提供奶水的橡皮奶頭。

按哈洛的說法就是“一個是柔軟、溫暖的母親,一個是有著無限耐心、可以24小時提供奶水的母親”。剛開始,嬰猴多圍著“鐵絲母猴”,但沒過幾天就發現,嬰猴只在飢餓的時候才到“鐵絲母猴”那裡喝幾口奶水,其他更多的時候都是與“絨布母猴”呆在一起,緊緊抱住它,似乎“絨布母猴”會給嬰猴更多的安全感。

哈洛從這個“代母養育實驗”中觀察到了一些問題:那些由“絨布母猴”撫養大的猴子不能和其他猴子一起玩耍,性格極其孤僻,甚至性成熟後不能進行交配。於是,哈洛為嬰猴製作了一個可以搖擺的“絨布母猴”,並保證它每天都會有一個半小時的時間和真正的猴子在一起玩耍。改進後的實驗表明,這樣哺育大的猴子基本上正常了。

哈洛等人的實驗研究結果是“證明了愛存在三個變量:觸摸、運動、玩耍。如果能提供這三個變量,那就能滿足一個靈長類動物的全部需要。”


孩子不愛上網課。在孩子“不愛學習”的背後,暗藏著這些心理需求

哈洛的“代母養育實驗”。


這個實驗還證明:孩子是需要愛的,並且這種愛是要能感受到的。比如:肢體的接觸等等。如果缺少了這三個變量,孩子的性格就會變得孤僻,甚至會出現孤獨症。

每位父母都深愛著自己孩子。很多父母為了孩子,寧願自己省吃儉用,也要花錢滿足孩子的物質基礎、給孩子報各種興趣班。父母認為孩子應該知道他們這樣做都是為他們好,這是愛孩子的表現。

然而,在美國珍妮·西格爾博士寫的《感受愛》一書中說到:人們被愛與感覺被愛是不一樣的。雖然父母會滿足孩子很多物質需求,卻完全沒能注意到孩子的情感需求。他們會省吃儉用只是一味的要求孩子好好學習。把孩子當做學習的機器。


孩子不愛上網課。在孩子“不愛學習”的背後,暗藏著這些心理需求

《感受愛》


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只能感到父母的關心,卻沒有被愛的感覺。比如:孩子知道父母會為了他拼命賺錢,也捨得花錢。但是卻並不理解孩子的學習壓力,不會對孩子笑一笑、也不會給孩子一個擁抱、孩子更聽不到一句溫暖和關心的話語。

當孩子沒有感受到父母的愛時,孩子的內心還會有不滿情緒。但是很多時候,父母並不想看到孩子發脾氣,孩子被禁止表達,那麼他們就會發展出一些特殊的表達方式出來。

心理學家佛洛依德曾說:未被表達的情緒永遠都不會消失,它們只是被活埋了。當某天爆發出來時,有的孩子就會故意拖拉、還有的孩子會跳樓。這是被動攻擊和向內攻擊的表現。這並不是孩子真的不愛學習,而是孩子沒有感到到父母的愛。


孩子不愛上網課。在孩子“不愛學習”的背後,暗藏著這些心理需求

感受不到愛的孩子會孤僻。


三、哪些行為會妨礙人們感受愛。

1.服用抗抑鬱藥物。

如果是有抑鬱症的孩子,一般會通過服藥來減少不好的感覺。這種藥物會麻痺人們的感覺,抗抑鬱藥物會減少人們不好的感受,但同時也會減少好的感覺,包括所有的獎賞通道。所以當孩子服用了這種藥後,他會很難感受到身邊的人對他的愛,這降低了他對感覺的敏感度。

有時,確實需要用藥物,但是不要終生依賴藥物。

我身邊有一位親戚,夫妻關係一直不好,家庭氣氛每天都很沉悶。孩子父親長年在外工作,沒有時間陪伴家人。家裡所有的事情都落在了孩子母親身上。對此事,妻子有不少的怨言,但是兩人一說話就吵架。一吵架,孩子父親就出去。孩子後來在家不願說話,越來越抑鬱。


孩子不愛上網課。在孩子“不愛學習”的背後,暗藏著這些心理需求

夫妻經常吵架,孩子不願說話。


兒子後來天天在家裡睡懶覺、打遊戲,不去學校上課了。父母和他說話他也不理。母親看到這種情況,有點擔心了,後來帶孩子去醫院檢查,醫生說孩子有輕度的抑鬱症,並給孩子開了一些藥物。母親得知兒子有抑鬱症,哭了好久。

後來,孩子告訴媽媽:“我沒有抑鬱症,我就是不想看到家裡這個樣子。”孩子說出了他內心的話。

孩子的問題,和家庭有很大的關係,現在不得不吃藥,這又妨礙了孩子感受愛的能力。孩子不能長期依賴藥物,想讓孩子擺脫抑鬱症,父母雙方都要讓孩子感受到愛,為孩子創造一個和諧的家庭氛圍。這兩者是互相影響的。


孩子不愛上網課。在孩子“不愛學習”的背後,暗藏著這些心理需求

孩子很抑鬱。


2.虛擬世界會妨礙人們感受愛。

孩子上網課,並不能與老師進行真正面對面的互動。老師看不到每個孩子上課時的表現,沒有眼神的交流,孩子感受不到老師就在自己的身邊,老師與孩子是沒有連接的。而這些非語言線索都是非常重要的。

發展心理學家認為,非言語線索促成了人與人之間情感的聯結,它們對成年的我們和嬰兒時期的我們來說一樣重要。即使是視頻聊天也不可能產生真實的眼神接觸,孩子沒有機會從一塊屏幕中探索到味覺、觸覺、嗅覺之類的感官。只有真正的分泌了催產素,才能給孩子帶來愛的滿足。

所以,我們會看到很多孩子不愛上網課。這其實並不是這些孩子都不愛學習,而是這種網課的形式並不能讓孩子感受到老師的愛。也有一些孩子有著強烈的學習動機,這與孩子的家庭環境,父母的養育方式都有很大的關係,而不一定都是孩子的原因。


孩子不愛上網課。在孩子“不愛學習”的背後,暗藏著這些心理需求

虛擬世界會妨礙人們感受愛。


四、如何才能讓孩子感受到愛。

1.穩定的“E地帶”。

孩子有壓力是正常的,壓力並不是什麼壞事。比如:孩子要考試了,有壓力的話,孩子才會認真的看書、學習,這樣可以促進孩子學習。如果孩子一點壓力都沒有,處於一種完全放鬆的狀態,孩子的成績就不會有一點提高。壓力和體溫在身體中都有一種平衡的狀態。

當一個人對壓力的反應太強時,他可能會小題大做;當一個人對壓力的反應太弱時,他就會反應不足。這都會限制人們的思維、感受和行為方式,妨礙人們感受到愛。

而當壓力控制在健康、可接受的範圍內時,人們則會處於一種精力充沛、警覺、專注、平靜和放鬆的狀態。這種理想的壓力範圍人們稱之為“E地帶”。只有當孩子處於“E地帶”時,他才能更好的感受到愛。

壓力是會上癮的,當一個孩子長期處於高壓狀態時,每次都感受到壓力帶來的興奮,皮脂醇混合著腎上腺素時會讓人上癮。當長期生活在皮脂醇控制的壓力下,人會產生無助的感覺。會給孩子的心靈帶來創傷。


孩子不愛上網課。在孩子“不愛學習”的背後,暗藏著這些心理需求

“E地帶”能讓孩子感受到愛。


想要幫助孩子快速釋放壓力,父母可以這樣做:

1】成人不要給孩子太大的壓力。

很多時候不是孩子自己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而是成人給孩子的壓力。成人包括父母和老師。父母望子成龍的急切心理會給孩子造成巨大的壓力。班級老師又承受著學校的壓力,有時老師會把這種壓力轉嫁到孩子的身上。希望孩子能考高分,不要拖班級後腿。

孩子在父母和老師的雙重壓力下會感到不堪重負。因此,只有成人減少孩子的壓力,才能讓孩子的壓力處於“E地帶”。成人可以對孩子提出希望,但是不要把自己的期望強加在孩子身上。

2】鼓勵孩子找同伴傾訴。

父母可以鼓勵孩子找一位自己喜歡的同學聊聊天,傾訴一下自己的想法。孩子找的同學要願意傾聽孩子,性格良好。這種良好的同學關係會促進催產素的分泌,抵消壓力激素的作用。父母也可以孩子問問孩子願意不願意對父母說說自己的想法。與孩子一起解決問題。

以前,我的孩子有些事情不願告訴我, 我擔心她會一直悶在心裡,於是,我就對她說:你可以對同學說說你的看法,或者是你的補習班的老師,他們都很喜歡你,也願意幫助你,你可以說給他們聽一聽。孩子很高興說給他們聽了。說完後,心情好多了,壓力也小了。


孩子不愛上網課。在孩子“不愛學習”的背後,暗藏著這些心理需求

鼓勵孩子找同學傾訴。


2.經常愛撫孩子。

經常擁抱、愛撫孩子,孩子就會更加陽光、開朗。催產素是產生幸福感的關鍵激素之一。肌膚接觸會讓大腦產生催產素。讓人們產生信任、同情、會增進親密關係。

在正面管教中,有一張工具卡就是擁抱。在孩子不開心的時候,父母可以請求孩子一個擁抱。讓孩子感受到擁抱父母時內心有力量的感覺,也能夠增進親子關係。

稻盛和夫小時候是一位“愛哭蟲”,讓母親很頭痛。在他讀書的時候,母親親自把稻盛和夫送到了離家不遠的西田小學。起初有母親在身邊陪同,稻盛和夫還算安靜。等到分好班級,稻盛和夫坐到自己的位置上,而母親要離開時,稻盛和夫眼淚一下子就控制不住了,當下就在教室裡哭了起來。不得已,母親只好一個人站在教室的最後面,一直等到放學。之後的一個星期裡,稻盛和夫每天都要家人接送才肯上學。而母親給了他極大的耐心與愛。


孩子不愛上網課。在孩子“不愛學習”的背後,暗藏著這些心理需求


後來他在學校慢慢習慣了,膽子也越來越大,在學校有了朋友,也逐漸體會到了學校的好處,便不再黏著家人。在他小時候,母親總是陪伴他,愛撫他,給了他足夠的安全感。就是這樣一位愛哭的孩子,不久後卻成了學校裡的孩子王,而且學習也非常好。這是因為母親對孩子的愛撫使孩子的大腦產生了催產素,因此,孩子的性格變得開朗起來,他也能感受到母親的愛。

愛撫孩子,還可以給孩子做按摩。我以前就經常給孩子做按摩。因為在按摩時,我的雙手是可以直接接觸孩子肌膚的。每天晚上,當孩子寫完作業後,她都會感到非常疲勞。於是,我會給孩子放催眠的背景音樂,讓孩子趴在床上給她做按摩。做完後,孩子就直接睡覺。她會感到心情非常愉悅,也能夠感受到我給她帶來的愛。


孩子不愛上網課。在孩子“不愛學習”的背後,暗藏著這些心理需求

給孩子做按摩後就睡覺。


3.幫助孩子用色、聲、香、味、觸等感官減少壓力。

如果因特殊原因,孩子無法找到同伴交談,那麼父母可以幫助孩子用色、聲、香、味、觸等感官輸入,協助減輕壓力。不過,感覺偏好因人而異,每個人所需要的感官輸入信息也不同。父母可以多問一問孩子,找到適合孩子的方法。

:改變孩子身邊的顏色。比如:孩子房間裡的色調。一般來說,冷色調會讓孩子的情緒顯得更加平和一些。暖色調會讓孩子變得興奮,對事情更加充滿熱情。給孩子的床上換上適合他顏色的床單、帶孩子去看看戶外大自然的顏色等等。

:鼓勵孩子在自己有壓力的時候,聽聽音樂或者在網上聽他喜歡的小說。我的孩子就很喜歡聽音樂。音樂能讓一個人安靜下來。

:父母可以改變一下晚餐或者水果的品種,給孩子帶來不同的味道。我有時會買檸檬,用檸檬汁加蜂蜜給孩子喝,孩子很喜歡檸檬清香的味道。

:與孩子進行肢體上的接觸。可以觸碰孩子的額頭,或者牽牽孩子的手,撫摸孩子的臉。


孩子不愛上網課。在孩子“不愛學習”的背後,暗藏著這些心理需求

幫孩子用感官減少壓力。


找到適合孩子的方法,然後帶著愛讓孩子去感受。當孩子能感受到父母的愛時,他們才能分泌更多的催產素,才能感受到快樂。孩子不願上網課,背後有著多種原因。父母不要因此而指責孩子就是不愛學習。讓孩子感受到愛,孩子才能愉快的學習,而不是痛苦的學習。

孫瑞雪在《愛和自由》說過:“只有付出心血,讓成長的一分一秒積攢起來,才可能成就一個非常成功而幸福的孩子。”

我是雨後山林靜,一位正面管教家長/學校講師、鼓勵諮詢師、國家高級家庭教育講師/指導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致力於家庭教育,感謝您的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