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爱上网课。在孩子“不爱学习”的背后,暗藏着这些心理需求

我们从不缺爱,缺的是感受爱的能力。

——《感受爱》

这段时间,因为发生疫情,不能按正常的时间开学。为了避免孩子们落下课程,因此,学校安排了学生们上网课。但是,没上多久的网课,有的孩子就不愿上了。父母非常担心孩子的学习,于是,用各种方法教育孩子要认真学习。

3月3日在河北一小区内,一位孩子因上网课不积极,于是家长训斥了孩子,孩子一怒之下跳楼轻生。家长怎么也没有想到,就因为自己多说了几句,孩子竟然跳楼!事发之后,孩子的父母精神崩溃倒地,捶胸痛哭,并且连连自责,后悔不已。但是,孩子因抢救无效再也回不来了。

我在网上还看到一个孩子因不想上网课,于是,妈妈想出了一个奇招,她将网课投屏到电视上,在客厅里摆上桌椅,再用绳子把孩子的身体绑到椅子上,孩子这下跑不了了,不看也得看,想跳楼也跳不了。不知道孩子当时是什么感受,很明显,我们能判断出孩子是不想上的。但是,孩子被绳子绑住了,无力反抗。


孩子不爱上网课。在孩子“不爱学习”的背后,暗藏着这些心理需求

妈妈用绳子把孩子绑起来。


在很多家庭中,都会出现类似这样的情景。如:

  • 孩子不想上兴趣班和补习班,但是父母认为一定要上,不学习怎么行?
  • 孩子想先玩一会再写作业,父母认为一定要先写完作业才能玩,要养成好习惯。
  • 孩子想看其他课外书,父母认为会影响成绩,不准孩子看。

总之,父母们都是为了孩子好,于是,千方百计的控制着孩子的行为。在这种控制型的家庭中,孩子只有规则而没有自由。

当孩子不听父母的话时,有的父母会命令和训斥孩子,这会让孩子感到恐惧,使孩子产生反射性的生物反应。在孩子感到害怕时,一系列的激素会自动让他们感到愤怒、想要逃跑或不知所措。如打、逃或僵住等等。父母的行为会让孩子感受不到他们的爱。


孩子不爱上网课。在孩子“不爱学习”的背后,暗藏着这些心理需求

四种养育方式。


一、感觉被爱的重要性。

陶行知曾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

每个孩子从生下来开始就渴望得到父母的爱。婴儿会用哭声来呼唤妈妈,要妈妈给他喂奶、陪伴他。当婴儿在母亲的怀抱中,被母亲温柔的抱着、轻声与他交谈、微笑的时候,婴儿就能感受到母亲的爱,他们会与母亲建立起非常好的亲子关系,婴儿就会有安全感。在身体中会产生催产素。

催产素是一种联系情感的激素,或者叫作爱的激素,它能够促进爱的体验和社交行为。神经科学家发现,催产素会抵消压力激素的作用,其受体会参与到社交和情绪行为之中,使我们和孩子、父母、朋友甚至宠物产生强烈的情感联结。而表达注意力、理解、赞同和钟爱的非言语的情绪线索则会激发催产素。


孩子不爱上网课。在孩子“不爱学习”的背后,暗藏着这些心理需求

当孩子感受到爱,就会产生催产素。


当人们感到被爱的时候,还会让人们产生更高级别的生理反应。这条通路会搜寻非言语的表情和声音,当它接收到安全和认可信号时,打、逃、僵即被迫终止。人们会因此感到安全和愉快。只有这个时候,孩子才会放下抵触的心理。

科学家们还发现:人脑深刻地依赖于社会关系。脑科学研究表明,脑细胞之间的联结基本是无序的,脑在一生当中都可以产生新的细胞,与其它细胞形成新的联结。而且脑的组织结构会反映出婴幼儿与母亲或其他主要看护者之间的经历。


孩子不爱上网课。在孩子“不爱学习”的背后,暗藏着这些心理需求

当孩子被爱时,会产生更高级别的生理反应。


二、感受不到爱的孩子会很孤僻。

如果孩子没有感觉到被爱,就很难让别人感觉被爱。无法与自己建立情感联结的人,也无法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结。

哈洛是一位美国比较心理学家,在上个世纪,哈洛和他的同事们做了一系列的著名的恒河实验。他们把一只刚出生的婴猴放进一个隔离的笼子中养育,并用两个假猴子替代真母猴。这两个代母猴分别是用铁丝和绒布做的,实验者在“铁丝母猴”胸前特别安置了一个可以提供奶水的橡皮奶头。

按哈洛的说法就是“一个是柔软、温暖的母亲,一个是有着无限耐心、可以24小时提供奶水的母亲”。刚开始,婴猴多围着“铁丝母猴”,但没过几天就发现,婴猴只在饥饿的时候才到“铁丝母猴”那里喝几口奶水,其他更多的时候都是与“绒布母猴”呆在一起,紧紧抱住它,似乎“绒布母猴”会给婴猴更多的安全感。

哈洛从这个“代母养育实验”中观察到了一些问题:那些由“绒布母猴”抚养大的猴子不能和其他猴子一起玩耍,性格极其孤僻,甚至性成熟后不能进行交配。于是,哈洛为婴猴制作了一个可以摇摆的“绒布母猴”,并保证它每天都会有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和真正的猴子在一起玩耍。改进后的实验表明,这样哺育大的猴子基本上正常了。

哈洛等人的实验研究结果是“证明了爱存在三个变量:触摸、运动、玩耍。如果能提供这三个变量,那就能满足一个灵长类动物的全部需要。”


孩子不爱上网课。在孩子“不爱学习”的背后,暗藏着这些心理需求

哈洛的“代母养育实验”。


这个实验还证明:孩子是需要爱的,并且这种爱是要能感受到的。比如:肢体的接触等等。如果缺少了这三个变量,孩子的性格就会变得孤僻,甚至会出现孤独症。

每位父母都深爱着自己孩子。很多父母为了孩子,宁愿自己省吃俭用,也要花钱满足孩子的物质基础、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父母认为孩子应该知道他们这样做都是为他们好,这是爱孩子的表现。

然而,在美国珍妮·西格尔博士写的《感受爱》一书中说到:人们被爱与感觉被爱是不一样的。虽然父母会满足孩子很多物质需求,却完全没能注意到孩子的情感需求。他们会省吃俭用只是一味的要求孩子好好学习。把孩子当做学习的机器。


孩子不爱上网课。在孩子“不爱学习”的背后,暗藏着这些心理需求

《感受爱》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只能感到父母的关心,却没有被爱的感觉。比如:孩子知道父母会为了他拼命赚钱,也舍得花钱。但是却并不理解孩子的学习压力,不会对孩子笑一笑、也不会给孩子一个拥抱、孩子更听不到一句温暖和关心的话语。

当孩子没有感受到父母的爱时,孩子的内心还会有不满情绪。但是很多时候,父母并不想看到孩子发脾气,孩子被禁止表达,那么他们就会发展出一些特殊的表达方式出来。

心理学家佛洛依德曾说:未被表达的情绪永远都不会消失,它们只是被活埋了。当某天爆发出来时,有的孩子就会故意拖拉、还有的孩子会跳楼。这是被动攻击和向内攻击的表现。这并不是孩子真的不爱学习,而是孩子没有感到到父母的爱。


孩子不爱上网课。在孩子“不爱学习”的背后,暗藏着这些心理需求

感受不到爱的孩子会孤僻。


三、哪些行为会妨碍人们感受爱。

1.服用抗抑郁药物。

如果是有抑郁症的孩子,一般会通过服药来减少不好的感觉。这种药物会麻痹人们的感觉,抗抑郁药物会减少人们不好的感受,但同时也会减少好的感觉,包括所有的奖赏通道。所以当孩子服用了这种药后,他会很难感受到身边的人对他的爱,这降低了他对感觉的敏感度。

有时,确实需要用药物,但是不要终生依赖药物。

我身边有一位亲戚,夫妻关系一直不好,家庭气氛每天都很沉闷。孩子父亲长年在外工作,没有时间陪伴家人。家里所有的事情都落在了孩子母亲身上。对此事,妻子有不少的怨言,但是两人一说话就吵架。一吵架,孩子父亲就出去。孩子后来在家不愿说话,越来越抑郁。


孩子不爱上网课。在孩子“不爱学习”的背后,暗藏着这些心理需求

夫妻经常吵架,孩子不愿说话。


儿子后来天天在家里睡懒觉、打游戏,不去学校上课了。父母和他说话他也不理。母亲看到这种情况,有点担心了,后来带孩子去医院检查,医生说孩子有轻度的抑郁症,并给孩子开了一些药物。母亲得知儿子有抑郁症,哭了好久。

后来,孩子告诉妈妈:“我没有抑郁症,我就是不想看到家里这个样子。”孩子说出了他内心的话。

孩子的问题,和家庭有很大的关系,现在不得不吃药,这又妨碍了孩子感受爱的能力。孩子不能长期依赖药物,想让孩子摆脱抑郁症,父母双方都要让孩子感受到爱,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这两者是互相影响的。


孩子不爱上网课。在孩子“不爱学习”的背后,暗藏着这些心理需求

孩子很抑郁。


2.虚拟世界会妨碍人们感受爱。

孩子上网课,并不能与老师进行真正面对面的互动。老师看不到每个孩子上课时的表现,没有眼神的交流,孩子感受不到老师就在自己的身边,老师与孩子是没有连接的。而这些非语言线索都是非常重要的。

发展心理学家认为,非言语线索促成了人与人之间情感的联结,它们对成年的我们和婴儿时期的我们来说一样重要。即使是视频聊天也不可能产生真实的眼神接触,孩子没有机会从一块屏幕中探索到味觉、触觉、嗅觉之类的感官。只有真正的分泌了催产素,才能给孩子带来爱的满足。

所以,我们会看到很多孩子不爱上网课。这其实并不是这些孩子都不爱学习,而是这种网课的形式并不能让孩子感受到老师的爱。也有一些孩子有着强烈的学习动机,这与孩子的家庭环境,父母的养育方式都有很大的关系,而不一定都是孩子的原因。


孩子不爱上网课。在孩子“不爱学习”的背后,暗藏着这些心理需求

虚拟世界会妨碍人们感受爱。


四、如何才能让孩子感受到爱。

1.稳定的“E地带”。

孩子有压力是正常的,压力并不是什么坏事。比如:孩子要考试了,有压力的话,孩子才会认真的看书、学习,这样可以促进孩子学习。如果孩子一点压力都没有,处于一种完全放松的状态,孩子的成绩就不会有一点提高。压力和体温在身体中都有一种平衡的状态。

当一个人对压力的反应太强时,他可能会小题大做;当一个人对压力的反应太弱时,他就会反应不足。这都会限制人们的思维、感受和行为方式,妨碍人们感受到爱。

而当压力控制在健康、可接受的范围内时,人们则会处于一种精力充沛、警觉、专注、平静和放松的状态。这种理想的压力范围人们称之为“E地带”。只有当孩子处于“E地带”时,他才能更好的感受到爱。

压力是会上瘾的,当一个孩子长期处于高压状态时,每次都感受到压力带来的兴奋,皮脂醇混合着肾上腺素时会让人上瘾。当长期生活在皮脂醇控制的压力下,人会产生无助的感觉。会给孩子的心灵带来创伤。


孩子不爱上网课。在孩子“不爱学习”的背后,暗藏着这些心理需求

“E地带”能让孩子感受到爱。


想要帮助孩子快速释放压力,父母可以这样做:

1】成人不要给孩子太大的压力。

很多时候不是孩子自己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而是成人给孩子的压力。成人包括父母和老师。父母望子成龙的急切心理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压力。班级老师又承受着学校的压力,有时老师会把这种压力转嫁到孩子的身上。希望孩子能考高分,不要拖班级后腿。

孩子在父母和老师的双重压力下会感到不堪重负。因此,只有成人减少孩子的压力,才能让孩子的压力处于“E地带”。成人可以对孩子提出希望,但是不要把自己的期望强加在孩子身上。

2】鼓励孩子找同伴倾诉。

父母可以鼓励孩子找一位自己喜欢的同学聊聊天,倾诉一下自己的想法。孩子找的同学要愿意倾听孩子,性格良好。这种良好的同学关系会促进催产素的分泌,抵消压力激素的作用。父母也可以孩子问问孩子愿意不愿意对父母说说自己的想法。与孩子一起解决问题。

以前,我的孩子有些事情不愿告诉我, 我担心她会一直闷在心里,于是,我就对她说:你可以对同学说说你的看法,或者是你的补习班的老师,他们都很喜欢你,也愿意帮助你,你可以说给他们听一听。孩子很高兴说给他们听了。说完后,心情好多了,压力也小了。


孩子不爱上网课。在孩子“不爱学习”的背后,暗藏着这些心理需求

鼓励孩子找同学倾诉。


2.经常爱抚孩子。

经常拥抱、爱抚孩子,孩子就会更加阳光、开朗。催产素是产生幸福感的关键激素之一。肌肤接触会让大脑产生催产素。让人们产生信任、同情、会增进亲密关系。

在正面管教中,有一张工具卡就是拥抱。在孩子不开心的时候,父母可以请求孩子一个拥抱。让孩子感受到拥抱父母时内心有力量的感觉,也能够增进亲子关系。

稻盛和夫小时候是一位“爱哭虫”,让母亲很头痛。在他读书的时候,母亲亲自把稻盛和夫送到了离家不远的西田小学。起初有母亲在身边陪同,稻盛和夫还算安静。等到分好班级,稻盛和夫坐到自己的位置上,而母亲要离开时,稻盛和夫眼泪一下子就控制不住了,当下就在教室里哭了起来。不得已,母亲只好一个人站在教室的最后面,一直等到放学。之后的一个星期里,稻盛和夫每天都要家人接送才肯上学。而母亲给了他极大的耐心与爱。


孩子不爱上网课。在孩子“不爱学习”的背后,暗藏着这些心理需求


后来他在学校慢慢习惯了,胆子也越来越大,在学校有了朋友,也逐渐体会到了学校的好处,便不再黏着家人。在他小时候,母亲总是陪伴他,爱抚他,给了他足够的安全感。就是这样一位爱哭的孩子,不久后却成了学校里的孩子王,而且学习也非常好。这是因为母亲对孩子的爱抚使孩子的大脑产生了催产素,因此,孩子的性格变得开朗起来,他也能感受到母亲的爱。

爱抚孩子,还可以给孩子做按摩。我以前就经常给孩子做按摩。因为在按摩时,我的双手是可以直接接触孩子肌肤的。每天晚上,当孩子写完作业后,她都会感到非常疲劳。于是,我会给孩子放催眠的背景音乐,让孩子趴在床上给她做按摩。做完后,孩子就直接睡觉。她会感到心情非常愉悦,也能够感受到我给她带来的爱。


孩子不爱上网课。在孩子“不爱学习”的背后,暗藏着这些心理需求

给孩子做按摩后就睡觉。


3.帮助孩子用色、声、香、味、触等感官减少压力。

如果因特殊原因,孩子无法找到同伴交谈,那么父母可以帮助孩子用色、声、香、味、触等感官输入,协助减轻压力。不过,感觉偏好因人而异,每个人所需要的感官输入信息也不同。父母可以多问一问孩子,找到适合孩子的方法。

:改变孩子身边的颜色。比如:孩子房间里的色调。一般来说,冷色调会让孩子的情绪显得更加平和一些。暖色调会让孩子变得兴奋,对事情更加充满热情。给孩子的床上换上适合他颜色的床单、带孩子去看看户外大自然的颜色等等。

:鼓励孩子在自己有压力的时候,听听音乐或者在网上听他喜欢的小说。我的孩子就很喜欢听音乐。音乐能让一个人安静下来。

:父母可以改变一下晚餐或者水果的品种,给孩子带来不同的味道。我有时会买柠檬,用柠檬汁加蜂蜜给孩子喝,孩子很喜欢柠檬清香的味道。

:与孩子进行肢体上的接触。可以触碰孩子的额头,或者牵牵孩子的手,抚摸孩子的脸。


孩子不爱上网课。在孩子“不爱学习”的背后,暗藏着这些心理需求

帮孩子用感官减少压力。


找到适合孩子的方法,然后带着爱让孩子去感受。当孩子能感受到父母的爱时,他们才能分泌更多的催产素,才能感受到快乐。孩子不愿上网课,背后有着多种原因。父母不要因此而指责孩子就是不爱学习。让孩子感受到爱,孩子才能愉快的学习,而不是痛苦的学习。

孙瑞雪在《爱和自由》说过:“只有付出心血,让成长的一分一秒积攒起来,才可能成就一个非常成功而幸福的孩子。”

我是雨后山林静,一位正面管教家长/学校讲师、鼓励咨询师、国家高级家庭教育讲师/指导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致力于家庭教育,感谢您的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