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一大批中國學霸在美國校園淪為“沉默者”和“透明人”

我們經常聽說美國大學在招收學生時非常看重學生是否具有批判性思維,包括我們國家的許多學校在教育探索中也一直強調要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那麼究竟什麼才是批判性思維呢?

可能大多數人對批判性思維的瞭解還停留在要去批判別人,批判他人的想法、觀點、言論、做事情的方式等等,大家把批判性思維和“懷疑”“否定”之間畫上了等號。然而批判性思維真正的意義和價值所在,並不是一味的否定,而是以思辨的態度,多角度的審視以及換位思考,它的目的不是胡亂地掄棒子無區別的打壓,而是提出更加有探索性、建設性的意見。


為什麼一大批中國學霸在美國校園淪為“沉默者”和“透明人”

批判性思維之所以在現在成為美國大學的招生考量因素,成為許多國家的教育目標,正是因為它是一個人對待事物的認知、思考、探索能力的集合,屬於個人綜合素質中起支撐和引導作用的能力。

比較有代表性的教育案例就是,在美國的高等教育中,教授會多采用啟發式和以討論、提問為主的教學模式。這一點跟國內較常見的“填鴨式教育”不同,老師不再是課堂的主導,一節課的目的也不再是老師把他所知道的知識灌輸給學生,而是通過老師拋問題的方式,去引導和激發學生之間的討論,以問題調動大家主動思考,再通過學生和老師之間觀點的交流碰撞,相互審視彼此觀點中所存在的漏洞和缺陷,雙方提出合理論據,在反駁和辯論的過程中,講論題帶入到更深層的思考和討論中。其實這個過程是培養學生的邏輯性、思辨能力和溝通表達能力的過程,相對於讓學生一味的接受或拷貝別人的觀點,更強調獨立思考的重要性。

為什麼一大批中國學霸在美國校園淪為“沉默者”和“透明人”

許多中國留學生到了美國之後,很難適應美式課堂,在老師佈置的課後作業方面表現不佳,屢屢受挫,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影響因素就是缺乏批判性思維。因為習慣了以一味接收的態度和方式去對待知識,習慣了在課堂上順從老師,習慣了跟周圍同學保持步調一致,所以很難衝破固有思維的禁錮,對待老師講的內容缺乏審視和質疑精神,不善於多角度深層次的思考問題,也很少提出自己的問題和觀點,缺乏跟同學和老師針鋒相對、據理力爭的慾望……這一切的表現都導致了很多中國留學生在美國教授眼裡成了“最沉默的一群人”,在外國同學眼裡成了沒什麼存在感的“透明人”。

為什麼一大批中國學霸在美國校園淪為“沉默者”和“透明人”

既然批判性思維如此重要,對學生的發展影響如此之大,那麼我們究竟該如何培養自己的批判性思維呢?

01 提高認知能力

一個人的批判性思維能力有多強,其實跟他的認知範圍有很大的關係。相信大家也看過一些來自哈佛耶魯的學霸在某某大熱的綜藝節目中的經驗表現,我們常常被他們龐大的知識儲備所驚到,你想不到一個法律系出身的姑娘能在鏡頭面前大談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你也無法理解一個MIT的理工男竟然對古希臘哲學家如數家珍……再回頭看我們自己,仔細反省一下才發現,原來除了現在學習或從事的單一方面的內容外,對其他領域的知識幾乎是一竅不通,甚至有些常識性的問題比如某某國家屬於哪個大洲都說不上來。所以,我們又如何指望靠這如此狹窄的知識面,去對一個知識儲備碾壓自己的人提出什麼批判性的意見呢?

為什麼一大批中國學霸在美國校園淪為“沉默者”和“透明人”

02 保持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哈佛教授在總結影響一個人成功的十個因素時,好奇心排在了首位。只有對這個世界保持好奇,你才會有繼續瞭解、思考、探索的慾望。而我們每個人未來的發展方向,所能達到的高度,都取決與此。尤其是在學術和科研領域,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更是影響其是否能在所研究的領域取得創新、成就的關鍵。

03 注重邏輯性和嚴謹性的鍛鍊

邏輯是否嚴謹,是否經得起推敲是影響批判性思維的價值和建設性的重要因素。批判性思維絕對不是一拍腦門或者天馬行空,所有有價值的觀點背後都有合理嚴謹的論據支撐。

當然,以上所提到的培養批判性思維的方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長期的付出和嘗試,還需要大家養成遇事多思考,多提問,多聽,多看,多反思的習慣。


分享到:


相關文章: